木心的书哪本好看

1、木心哪本书值得看

(1)、1937年乌镇被日军攻陷,同乡人脸上都是恐惧,每个人都不知道明天在哪。木心相反,一头扎进矛盾的书屋里,一看就是一整天。

(2)、警察对木心严刑拷打,调查很久,查无实据。半年后,只好把木心给放了。

(3)、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将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痛过一群小动物表现出来。书中的主人公蛤蟆先生得了抑郁症,通过和心理医生的十次咨询,终于找到了痛苦的根源。

(4)、一个人住在废弃的大房子里,白天晨起读书,晚上点上矿烛写文章。

(5)、1951年秋,迁居上海市高桥镇。进入上海私立四维中学(现上海市育民中学),担任教导处职员。

(6)、出狱的那个冬天,木心穿着一件意大利产的暗棕色大衣,又戴上一顶黑色的礼帽,皮鞋擦得很干净。

(7)、看过这样一段话:“只有不幸福的人才会思考自己是否过得幸福,因为幸福的人每天沉浸在快乐之中,感受不到幸福。”

(8)、木心曾说:诚觉世事尽可原谅,但不知去原谅谁。物是人非,那些人也早已化为烟尘,究竟该原谅谁呢?

(9)、相同和相同溶为疲倦,在差别间又凝固着陌生;

(10)、1982年开始,整整二十年,木心缺席了中国,同样中国也缺席了木心。

(11)、过了一会儿,木心突然张开眼,紧紧拉住陈丹青的手,清楚地喊出了七个字:

(12)、现如今,上课学员陈丹青梳理那五年那五册听课笔记,共八十五讲,逾四十万字,集结这部有意义的书时,已不会再将之只是看作“全球文学史专题讲座”。之言木心所最开始时构想的那般,它是他自己的“文学回忆录”,是一部“荒诞小说”,“在自身的的身上,摆脱这一时期”。这也是木心交给全球的礼品,文学的福音书。

(13)、语言优美: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14)、木心(1927—2011),原籍浙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在“文革”囚禁期间,用白纸画了钢琴的琴键,无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陈丹青说,“他挚爱文学到了罪孽的地步,一如他罪孽般与世隔绝”。生前最后时光,留下木心纪录片(DreamingAgainstTheWorld)。因《中国好歌曲》学员刘胡轶为木心小诗《从前慢》谱曲弹唱,学员导师刘欢在羊年春晚进一步演唱,引热刷屏。

(15)、通过他的这番自我解析,不难发现木心在创作中非常喜欢用典、化典,追求古人的那种句句有来历的文风。对此,他还专门给这种创作手法起了一个名字,叫做“搭架子”。而他之所以要搭这个架子,也是有目的的,即是“搭给人家看。懂事的人知道,‘来者不善’,不好对付”。当然,除此之外,他的这种“搭架子”还是与他的美学思想关联在一起的,正如他说:“今文,古文,把它焊接起来,那疤痕是很好看的。”追求的就是古旧之间的那种“疤痕”的微妙。同样,木心之所以喜欢把西方作家的作品“焊接”到自己所创作的中国文学中来,也是出于中西文化交界处的那个“疤痕”好看的考虑。

(16)、我深有同感。观念是支撑一个人,成熟一个人的柱子。经验、阅历乃至知识,大多数情况下不能完善一个人,甚至仅仅是伪装一个人。人的品性决定他看到了什么,什么会找到他。决定品性的是观念。

(17)、1982年,56岁的木心身上装着40美元,他站在纽约的街头。

(18)、作者:木心,中国当代文学大师、画家,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出版有《文学回忆录》《哥伦比亚的倒影》《云雀叫了一整天》等。本文原标题《生活是死前的一段过程》。

(19)、到市场上看看,有没有供需曲线,有没有无差异曲线?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能信仰吗?

(20)、从小,母亲聘请“一代词宗”夏承焘给木心上课。

2、木心著作推荐

(1)、木心没有觉得孤寂,依旧把皮鞋擦得一尘不染,把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他在心中构筑了一个世界,他在那里听着莫扎特,画着小画,讲着文学回忆,写着飘零的诗,在那里,云雀可以热闹地叫一整天。

(2)、比如他说屈原处在中国文化宝塔的塔尖位置,当有同学问陶渊明时,他说是文化宝塔外的散步者。他说哪吒是尼采的先驱,是有武功的莫扎特,是永远的孤儿,一系列的形容,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3)、内容上,从古到今,中外交杂,几乎囊括所有优秀文人,读后像是看了一张精心描绘的文学世界地图。

(4)、一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秒杀碾压中国思想史的后来者。

(5)、在那个时代,每个人都在要求进步,活成标配的生活,而木心主动放弃进步,放弃俗世,他是向内找寻自我的人,是一个真正坚守内心的殉道者。

(6)、没过多久,他又转到杭州国立艺专,追随林风眠先生研习中西绘画。

(7)、我是不信木心谈过恋爱的,就算有,也是暗恋、单恋。

(8)、然后又把木心扔进了监狱,这一次蹲监狱,木心已经50岁了,一蹲又是两年。

(9)、最后一点,这也与木心本人的艺术追求有关。木心曾认为现代人和现代社会缺乏或丧失了两种远景:历史远景,理想远景。为了把这两种“远景”还原到现代社会中来,他便把历史上的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作为一种背景知识引用到其作品中来,从而形成一种潜在的历史参照,即以此手段使作品获得一种应有的纵深度。

(10)、有一次陈丹青问过木心:“怎么成为艺术家?”

(11)、1927年,木心出生在乌镇一家孙姓的大户人家。祖父给他取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长大后,他便给自己取笔名木心。

(12)、12月24日,伴着莫扎特与巴赫的钢琴曲,穿着黑色呢子大衣、戴着格子围巾的木心躺在鲜花中,与这个世界告别。

(13)、文革结束后,木心在家写作。朋友过来激动地告诉木心:“现在可以平反了!”木心不说话,继续在纸上写,写着写着就把笔放下了。说了一句:

(14)、☀道悦泽华,依道养德,修己益人,在心路上,我们一起同行。。。。

(15)、什么时候能不看新闻,不看分析报告,不再为价格起伏所动,才能成为交易者。

(16)、部队领导看了,说:你不适合当军人,还是提前退伍吧。

(17)、分明是再简单不过的平常,放在木心先生这里,就如此精妙了。

(18)、在诗集中,他有这样的句子:“偶然的一个机缘中诞生了啤酒,就像偶然的一个机缘中我发现了你”。这句诗读来平平无奇,却能够在人心里留下难以忘怀的痕迹。用偶然来形容初遇无疑是一种浪漫,这种偶然,甚至于放在万物生长或是宇宙运行之中,也丝毫不突兀。

(19)、(《从前慢》,作词:木心;作曲/演唱:刘胡轶)

(20)、鱼肉怎么不嫩了,鸡蛋怎么炒老了,从前的味道不是这样的。

3、木心的书推荐

(1)、蔡定剑先生和高华先生一样,英年早逝。我看照片,他目光如炬。

(2)、1957年,木心家道中落,一日日破败下去。

(3)、但还要记住他另一句话,观点是缰绳。信马由缰,首先要有马。不然就是信口开河,廉价的亲近终究不是朋友。

(4)、而那未形成的黑暗是可怕的,那可能的和不可能的使我们沉迷。

(5)、“我这辈子读过无数中文,结识许多作家。毫不夸张地说,木心先生的文章,在我见到的活着的中文作家中,最是优美、深刻、广博。”

(6)、1947年,木心参与了反饥饿反内战学生运动,白天上街头发传单,制作反战漫画,晚上听肖邦、听莫扎特。

(7)、读这部作品最大的感受就是感觉能和他面对面交流一样,能感受到他的思想是那么天马行空,书中他把他的的艺术思维发挥到了极致。

(8)、这本书会让你知道许多矛盾产生的根源,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也只有了解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从源头避免矛盾产生。

(9)、至少到六十岁以后,才能什么书拉起来看,因为触动你去思考,磨砺你的辨别力,成立你自己的体系性(非体系),你们现在还不到这个境界。以俄罗斯为例,可以先是高尔基,然后契诃夫,然后托尔斯泰,然后陀思妥耶夫斯基。

(10)、2001年,《上海文学》,刊发木心的《上海赋》。

(11)、其实,这种创作手法并不陌生,中国传统文人的创作就具有这种特性。我在一篇名为《论盛唐边塞诗对“汉文本”的引用与改写》一文中,就曾谈到过盛唐边塞诗人为了突破时空之局限,便有意识地通过引用和改写的方式,把其创作融合到以汉文化为代表的整个古代文化传统的价值范式中去的现象。这当然不是盛唐边塞诗人所独有的创作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之一就是一个相互引用、改写和创作的过程。如一句“诗言志”,都是你说、我说、大家都说,没有谁特意注明过其出处和发展,对其来龙去脉感兴趣的都是现代人。而对古人而言,这一切都是公共资源,一个大的文化场域,谁都可以接着说,区别在于谁说得更好,谁说得更妙。还有中国古代的变文,其本身就是一种强调引用和改写的文体,即借用中国民间故事,并用中国不同的艺术形式和手法来对固有的佛经教义、佛经故事进行改编,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些佛理能进一步地发扬光大到民间百姓中去。

(12)、对西方,一开始从基督教着手。要从完全看得懂的书着手,还得有选择。

(13)、木心谦逊,笑着说:“学士年长者谓之‘先生’,‘先生’不敢当,就叫我木心吧。”

(14)、我们今天读木心,总会发现木心有一种力量,你只要放空自己读他一个小时,木心便会在黑暗处将你点亮。

(15)、这样嘛,才能成大器——中器、小器,也要完成。

(16)、这山民眼中的冷清,是木心风风火火的文学世界。

(17)、从这自然的蜕变程序里,我却爱了一个暂时的你。即使我哭泣,变灰,变灰又新生,姑娘,那只是上帝玩弄他自己。

(18)、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19)、我好久没有以小步紧跑去迎接一个人的那种快乐了。

(20)、我们一起看了一部木心的纪录片,然后围坐在一起读木心的诗。

4、木心哪些书值得看

(1)、他太“清”,清高,或者清澈,或者清洁。人至“清”则无徒,他也没多少朋友。

(2)、“致纪德:智者,乃是对一切事都发生讶异而不大惊小怪的人。”(木心)

(3)、同样是人生,有人将人生过得拥挤而忙碌,一生中为了难得之物而奔忙,费尽心思想要永葆青春,而有的人,却一语道破天机。

(4)、1952年,担任上海私立四维中学音乐课和美术课教师。

(5)、我为什么要强调木心的这种创作方法是汲取与完善前辈作品的优秀成果,而并非是抄袭,其主要原因是,这些与前辈们有关系的作品并不是简单地重复与止于前辈,而是把前辈成果的终点当作他创作的起点,即木心之所以要借助这些外力,其目的就是要实现自己的那一跳。面对前辈和前辈们的作品,木心的内心其实是极为从容与骄傲的,在与他们的对话中,常常会不自觉地留露出心理和智商上的优越感——“我”的思想见识、美学见识可是比你们要高出一截。正如他曾借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来表达自己对国人所写书的不满。正常逻辑,木心应该对这部“吸引我读,读着读着,浸润在幸乐之中”的书,拥有一种敬佩之情——没有这种情感的产生,也就没有必要借这本书来说事,但是木心的内心活动却是:“我举布克哈特这本书,是借来骂我们这边,而且要站得比布克哈特高。”木心并没把布克哈特视为一个高不可攀的人物,相反他认为自己看问题的“点”,要强于布克哈特。

(6)、所以,建议在至少达到能形成个人见解(也就是说至少有一定的阅读和阅历积累)这一步时再来读,效果更佳。至少我读了这本书后,每周都写一篇文章,谈读书心得、读后感、生活感悟等等,真正开始把文学和自己的生活产生关联。实践这一步之后,回过头来再读一遍,会觉得之前给木心戴上的光环消失了,他更像是一个醉心于读书写作的朋友,一起坐下俩谈谈各自的体会。

(7)、一个人不能变成一个鬼,不能说鬼话说谎言,不能在醒来时看见自己觉得不堪入目,不管什么时候,一个人都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

(8)、什么叫做“神凝”呢?《黄帝》篇里就有“用志不分,乃疑(通凝)于神”的话。指用心专一。当然,这“神”与“凝”,都不是停滞的、枯死的,而是如《周易·系辞·上》所说:“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也就是说,“神”是可以超越空间而自由驰骋的。具体到文章写作,也就是如上文所说,“神”是有趋向性的,富于动感的。

(9)、生活最好的样子不正是风风火火的冷冷清清吗。独自清醒,享受冷清,却风风火火,有滋有味。

(10)、也难怪有人说,木心有一双眼睛,它瞻前顾后、左右环视,既见故人、亦知来者。这本书极大勾起了我对于文学的热爱。以前只在自己的眼界里半山腰窥视文学这座高山,读过这本书,才发现原来那大山的顶上所见文学是多么有魅力,又是多么令人向往。

(11)、对待像木心这样的一个人物,我们需要带有审视的目光,但同时更需要进入到他的精神世界与创作轨迹中去。他的创作自成一派,放到中国新文学中也是独具特色,不可取代的,与其说是抄袭,不如说这就是他的写法。他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你跳舞、画画很痛苦,那你的跳法、画法大有问题。”他在创作时之所以要操持这套“写法”,就是因为这样做能令他觉得快乐,能满足有学问的心理。对待木心这样一个处处讲究雅致、格调、教养以及处处都要有意识地打破人们既定期待,即一个充满戏剧精神的人,我们需要有理解与敬意。

(12)、 "艺术本来也只是一个梦,不过比权势的梦、财富的梦、情欲的梦,更美一些,更持久一些,艺术,是个最好的梦。——木心" 

(13)、顾文豪说,木心才是真正的贵族,他像雕琢时光一样雕琢自己。

(14)、Jose naranja,这位德国的插画师,在2005年还是为航空工程师,他用口袋大小的Moleskine记录日常工作的创意和灵感,从此打开手帐之路的大门。

(15)、木心刚开始浅读,浅到刚开始就可以居高临下。再深读,木心就见到了一个自己来。

(16)、比起前面的书,个人觉得这本书专业性比较强,有点厚,很多理论性的知识。(最好先看电子版,确定能读下去,再买纸质版(泪奔))

(17)、这本书也是作者自传,一个大山里的女孩通过教育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本书也被比尔盖茨力荐。

(18)、语言实在好,俗一点讲,这才是美妙的中文。描写实在精致,水盈盈的,任何小说和它相比都像是大老粗。

(19)、他恪守内心审美,呵护灵魂的高洁,不允许任何人把审美作践弄脏,即使拼了命,也要小心守护。

(20)、链接:https://pan.baidu.com/s/1Anxl-4zgB25wyO9m78Ltmg提取码:1234 书名:木心作品一辑八种

5、木心的书好看吗

(1)、抛弃史诗般的宏大叙述,只剩私人的记忆描写,才能将冰冷的数字重新还原成鲜活的生命。

(2)、当他平反出狱时,青春已逝,家破人亡。56岁的他,孑然一身,独自“散步”到了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