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担上睡觉歇后语

1、扁担的迷信说法

(1)、秃子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2)、飞机上放鞭炮——              

(3)、河边洗黄莲----------何苦。(河苦)。

(4)、干活打瞌睡——              

(5)、外婆死了儿子--------无救。(无舅)。

(6)、千年的石佛像--------老实人。(老石人)。

(7)、枣核解板——有两句十窍通了九窍——一窍不通

(8)、不栽果树吃桃子——              

(9)、瞎子背瞎子----------忙上加忙。(盲上加盲)。

(10)、穷木匠开张----------只有一句。(只有一锯)。

(11)、砖窑裏失火----------谣言。(窑烟)。

(12)、吃饺子不吃馅--------调皮。(挑皮)。

(13)、滑,双关,本指滑溜,转指油滑。喻人人都不是真心实意,都在耍滑头应付差使。

(14)、高山上的青松——              

(15)、白开水画画——              

(16)、耕地裏甩鞭子--------吹牛。(催牛)。

(17)、卖花生的不用秤——论堆黑瞎子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

(18)、反穿皮袄------------装佯。(装羊)。

(19)、西瓜地裏散步--------左右逢源。(左右逢圆)。

(20)、原指在网罩里捉鳖,一下子就能捉到。形容做某事轻而易举。

2、扁担上下一句歇后语

(1)、打着灯笼过铁道——              

(2)、原指在扁担上睡觉容易摔下来。用时指人心境开阔,遇事想得开。

(3)、老和尚打儿子——没有的事吃了荆条拉笊篱——肚子里编的

(4)、板上钉钉子——              

(5)、半天云里踩钢丝——              

(6)、灯草打鼓------------不想。(不响)。

(7)、八月十五的月亮——              

(8)、裁缝做衣不用尺——              

(9)、牵著羊进照相馆------出洋相。(出羊相)。

(10)、案板上的肉——              

(11)、桥孔里插扁担————担不起(比喻负不起责任或不敢当。)

(12)、(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不稳固,用于口语

(13)、赶场带相亲——              

(14)、给了九寸想十寸——              

(15)、慈禧太后听政——              

(16)、操场上捉迷藏——              

(17)、公共厕所仍石头------引起公愤。(引起公粪)。

(18)、挑窑货断扁担————没有一个好货;没一个好货

(19)、磕齿,指钉锤与牙齿相碰撞,与可耻谐音。喻极不光彩,为人不耻。

(20)、稻草人救火——              

3、扁担上睡觉歇后语下一句

(1)、老母鸡抱空窝--------不简单。(不见蛋)。

(2)、鼻孔里的汗毛——              

(3)、敞棚里睡觉——没门儿不在孬之上不在孬之下——正在孬上

(4)、唐敖:《镜花缘》中人物。指解除心中的烦恼。

(5)、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的胆子。(好大的掸子)。

(6)、例句:自从爸爸生病住院,妈妈又要照顾爸爸又要照顾我上学,真是扁担挑水——心挂两头。

(7)、原指把刀磨得透亮。常用来比喻形势明朗或看到曙光。

(8)、暗地里耍拳——              

(9)、二分钱开当铺——              

(10)、十两纹银------------一定。(一锭)。

(11)、多种类型相结合的,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12)、刚摘的黄瓜——              

(13)、鞋帮鞋面与鞋底缝合起来成为完整的鞋。底儿语意双关,表面上指鞋底儿,实指事情的底细。用时指心中有数。

(14)、卖草帽的丢扁担------留神。(留绳)。

(15)、做梦变蝴蝶----------想入非非。(想入飞飞)。

(16)、精装茅台------------好久。(好酒)。

(17)、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岂有此礼)。

(18)、过河的卒子——              

(19)、玻璃镜上的人儿——              

(20)、卖草帽的丢扁担------留神。(留绳)。

4、扁担上睡觉歇后语下一句什么动物

(1)、老鼠尾巴上绑鸡毛 ———— 不是好鸟;不是正经鸟

(2)、问题本指开口发问,这里指麻烦和困难。形容事情按原计划进行,不会出现意外。

(3)、针尖尚挑毛巾--------不足为奇。(不足为旗)。

(4)、大炮打苍蝇——              

(5)、(出处)毛泽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他尚未计算到他的实力和他的企图之间的不相称,以致‘扁担没扎,两头打塌’,陷入目前的绝路。”

(6)、鼻子下面挂电灯——              

(7)、打破沙锅------------问到底。(纹到底)。

(8)、隔窗吹喇叭----------名声在外。(鸣声在外)。

(9)、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10)、比喻做事只要有恒心,肯下工夫,一定可以成功。

(11)、八十岁演员扮孩子——              

(12)、航空兵翻觔斗--------颠倒是非。(颠倒试飞)。

(13)、被面上刺绣——              

(14)、后边扎小辫------违法乱纪。(尾发乱系)。

(15)、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期中检测卷6套(都有答案),可免费下载打印!

(16)、春天的竹笋——              

(17)、秃子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18)、秀才的毛巾----------包输。(包书)。

(19)、闵天良,大专学历,经济师职称,供职于中国农业银行陕西省商洛分行营业部,先后在《中国城乡金融报》、《华商报》等报刊发表散文《时间是一把剪刀》《人到中年》、《在手工记账的日子里》行史《她得特等奖之后》等五十余篇作品,为挖掘生活探索生命价值摇旗呐喊。一生事业为重,为人低调,擅长理财,爱好旅游摄影、收藏古玩,喜欢静中休闲,玩弄几把文字。呕沥40年之心血,痴心刨出泥土里的珍珠,收集辑录商洛民间俗语近5000条,传承乡音,为文学爱好者作嫁衣。

(20)、卖布不带尺----------存心不良。(存心不量)。

5、扁担上睡觉歇后语是什么

(1)、张天师过海不用船----自有法度。(自有法渡)。

(2)、八级工拜师傅——              

(3)、(释义)车道沟:车轮子在土路上碾出来的小沟。本指车道沟里的积水有限,无浪可掀,泥鳅又细又小,也无力掀浪。常用来比喻人成不了大气。

(4)、火烧旗杆------------长叹。(长炭)。

(5)、毛虱,动物身上的虱子。喻因没看到脏,姑且认作为干净。

(6)、矮子过渡------------安心。(淹心)。

(7)、骨头原指鸡骨头,这里指人的身子骨、身体。常用来形容人最终走到哪里,就得准备死在那里。

(8)、孔夫子搬家----------净是输。(净是书)。

(9)、鼻梁上挂眼镜——              

(10)、初一的月亮——              

(11)、飞机上做报告——              

(12)、春天的蜜蜂——              

(13)、鳄鱼流眼泪——              

(14)、丁是丁,卯是卯——              

(15)、生花生--------------非吵不可。(非炒不可)。

(16)、矮子过渡------------安心。(淹心)。

(17)、蝎子翘尾巴——独一根扁嘴吃筷子——回不过脖来 

(18)、脱了旧鞋换新鞋------改邪归正。(改鞋归正)。

(19)、马店买猪------------没那事。(没那市)。

(20)、电线杆子晒衣服——              

(1)、三十晚夕里借(蒸笼)——你真(蒸)者我煮哩吗?

(2)、六月裏戴手套--------保守。(保手)。

(3)、皮匠不带锥子--------真行。(针行)。

(4)、龙王爷搬家----------厉害。(离海)。

(5)、饭锅冒烟------------迷糊了。(米糊了)。

(6)、疯子写文章——              

(7)、扁担挑柴火——              

(8)、孤老头子光棍儿子——              

(9)、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

(10)、白菜叶子炒大葱——              

(11)、谷子地里长高粱——              

(12)、墙上栽菜------------无缘。(无园)。 扇著扇子说话--------疯言疯语。(风言风语)。 十两纹银------------一定。(一锭)。 守著厕所睡觉--------离死不远。(离屎不远)。 唐僧的书------------一本正经。(一本真经)。 小碗儿吃饭----------靠天。(靠添)。

(13)、布机上的棉线——              

(14)、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岂有此礼)。

(15)、房顶上放风筝——              

(16)、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17)、河沟里的泥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