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恶论生活中例子

1、性恶论的启示

(1)、前几天,一个年轻人与我讨论问题,说“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贫而无怨’”。

(2)、姨妈养育之恩无以为报,房子过继给她,甚至弥留之际都想着把存款都给她,做到了母亲能给女儿的全部。表姐良心不安地接受了老人的恩惠。

(3)、在近年的整合孟荀思潮中,李泽厚2017年提出的“兼祧孟荀”颇具影响,他倡导“举孟旗,行荀学”,“即以情本体的宇宙观和宗教性道德来范导和适当构建公共理性的现代社会性道德”,“后者乃现代荀学,前者为现代孟旗”,“是一种儒学内部的‘儒法互用’”。他所说的“孟旗”指道德的情感维度;而他所说的“荀学”指道德的意志维度。然而这种“荀学”的法家倾向是显而易见的,在我看来也是很危险的,因为它是“以外在的、先验的理,主宰并融解为内在道德心性,而完成道德行为”,即“把‘事事物物’实际是人的各种行为都纳入这个规范中,制定出各种等差顺次秩序规则的系统,成为可实践施行而非常庞大细密的道德观念和伦理准则,来有效地统治人们的身心”,其结果就是“谭嗣同所说‘二千年之学,荀学也’,荀—董—朱便成为统治中国两千年的伦理学”。由此可见,李泽厚所谓“举孟旗,行荀学”对于皇权专制的“阳儒阴法”路线来说是可以成立的,但对于今天来说则实在是不可取的,蕴涵着威权主义的倾向。

(4)、商务合作:biz@chinamoments.org

(5)、既然善恶的标准是当时当地的社会规则,那么人刚刚出生,对其社会规则并没有任何认识,又怎么谈的上善或恶呢?如果对刚出生的婴儿的行为做评价,无论是“善”的评价,还是“恶”的评价,都是不合理的,如果说婴儿的行为是善的,其有些行为却又违背成人世界的社会规则,如果说婴儿的行为是恶的,这不就是“不教而诛”吗?因为他还不懂你们成人世界的规矩。所以说,强调人性的“本”,在科学上没有什么意义,但在社会上有其价值。 

(6)、《荀子》是战国时期大儒荀况所撰写的重要哲学著作,今存三十二篇,全书以儒家崇礼、正名之说为本,力主性恶说,对秦汉以后的哲学思想及政治实践产生过深远影响,是今人学习、研究儒家思想的必读之书。

(7)、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如此层层推进,上下呼应,使本身表现力很强的比喻,更充分持发挥作用,因而把道理阐述得十分透彻。

(8)、人性就是指人的社会性,是在后天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狼孩从小由狼妈妈带大,脱离了人类社会,错过了学习语言和社会交往的最佳时期,所以直到死去都不能完成社会化。

(9)、从这一念到那一念,虽是一线之隔,却需要用一生去努力和维护。

(10)、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比孟子小70多岁。孟子死时,荀子才10多岁,还是个儿童呢。

(11)、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荀子,我们首先来了解荀子思想的基本特征。

(12)、第当同一性质言行出现在己方时,冠冕堂皇冠之以“自由、民主、人权”,恬不知耻。

(13)、表姐只要手脚慢了,或者给她按摩的动作重了一点。她就会态度强硬地说:“你以前生孩子剖腹产时,这些事我都帮你做过。你才照顾我几天,就这么对我,良心上过得去吗?”

(14)、她开始回忆过往的几十年,她的大部分记忆都有姨妈的身影。姨妈对她很好,但有时会因为她调皮,磕着碰着了就骂她一顿,边骂姨妈边哭起来。

(15)、荀子则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生来就是罪恶的,所以,后天的道德教育在人的发展中举足轻重。

(16)、职场由人构成,往往需要的不是一种一昧的正能量或者好的结果,要的是一种氛围,最好的是一种人人都恰好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做自己的事情的氛围。这就如开展一场辩论,正方和反方往往有一边是处在明显的劣势,比如长版权保护期对社会利大于弊/弊大于利,这里的反方要论证“弊大于利”,这看似一开始就败给了道德舆论,但运用合理的辩论技巧、材料以及辩论时的气氛营造就可以“反败为胜”!这也算是诡辩的智慧,“白马非马”一看就知道是错的,但是这一说法在当时的氛围下却取得了胜利。

(17)、凡古今天下人所说的善良,指的是端正、治理、和好、太平;所说的邪恶,指的是偏斜、危险、违逆、混乱。如果君主停止礼义的教化,除去法令制度的管理,那么强横的人就会去危害并掠夺弱小的人,人多势众的会欺凌、伤害、侵扰人单势薄的,不用多久天下就会因为混乱不安而相继灭亡。

(18)、“我要是下班走了,你的家里就只剩下瘫痪在床的病人。你家里就没有一个人能来照顾老人吗?我到点儿了。”还不等表姐接话,对方就生硬地挂了电话。

(19)、都提出了“仁”的思想,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仁政”,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

(20)、孔子及孟子主张“仁”,仁者,大善也,依然相信“人性本善”。

2、性恶论观点议论文

(1)、如果她离婚后,再找个男朋友,有个自己的孩子又会不一样。她贪婪地希望表姐能够给她一个美好的晚年生活,但不是自己的孩子终究不会心疼自己,可怜又可悲。

(2)、但是一想到瘫痪在床的姨妈需要她,如果被她丢弃不顾,姨妈没有办法生活。她不能像老公一样没心没肺。表姐的父母,夫妻二人在她不足10岁那年,在一场车祸中双双意外去世。

(3)、综上,孟子的“性善”说是对的,其他“说”皆经不住推敲。

(4)、孟荀之影响力的消长,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发生的。

(5)、这就涉及到规则的成本问题。规则的制定不是无成本的,法律的制定最为明显,一部法律的制定往往需要数年的时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这还不能保证实施的效果;法律的实施更是成本极高的,执法机构的设立和运转、司法机构的设立和运转都涉及到大量的人、财、物,想一想全国那么多的警察和城管就知道了;而这还不包括法律监督的成本。

(6)、理智是真正的道德标准吗?儒家觉得好的东西真的是好的吗?在庄子的故事中,孔子说仁义是真人之性也;而老子说夫子乱人之性,孔子提出的这些东西反而是在伤害人性。

(7)、表姐被气笑了:“你就是不想管姨妈吧?”他冷哼了一声:“你既然知道又何必说出来?”表姐气得眼圈发红,只能硬着头皮给离开家的护工打电话。

(8)、——什么是真正的做好事?什么叫做真正的好人?

(9)、提到“快乐最大化”,我们联想到了经典的“电车难题”:火车在铁轨上行驶,刹车失灵但是可以变向。火车行驶的轨道正前方有5个人,而距离5人三米的地方有一处废弃的分轨,分轨上有一个人正在工作。当1个人的生命与5个人的生命放在一起时,选择五个人的生命看似是让“快乐最大化”,但牺牲那一个人的生命,却也是不能接受的。

(10)、表姐夫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这样的,他还是有善心大发的时候。姨妈刚出事时,他其实还挺心疼姨妈的不幸遭遇。每天下班回来,他会第一时间跑去姨妈房里看看,和姨妈说说话。

(11)、整个实验的参与者超过1000人,从20岁到50岁,各种职业都有。但不管实验细节怎样变化,结果基本都是:近2/3以上的人选择对别人进行了最高电击。而在实验之前,在实验组承诺不披露结果的情况下,被采访的“老师”绝大多数都回答,不会对对方进行电击,“绝不会做出这种不人道的行为”。

(12)、他们懂得了人际交往的本质,就是满足自己的需要,开始变得麻木并倦怠工作。

(13)、国外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欧洲思想家奥古斯丁、马基雅弗利、霍布士、叔本华等。基督教的原罪说也是一种典型的性恶论。它认为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违背了上帝的意愿犯了“原罪”,亚当和夏娃的子孙们,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即负有深重的罪恶——“原罪”。

(14)、纵观过去两千多年的中国思想史,孟学与荀学的影响力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从战国末期到西汉前期,荀学势强而孟学势弱;西汉后期以来,孟学渐盛,而荀学虽渐衰却暗中一直保持着实质性作用;然而明清之际以来,尤其是近年来,荀学逐渐复兴,而孟学仍保持其固有之势。要理解这种消长现象,仅从孟荀之学本身是无法找到答案的,必须明瞭中国社会发展及其社会形态转换的历史。我已多次对此进行了如下勾画:

(15)、我们从不是为了破解人性,给予它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在它充盈的、丰富的世界里,寻觅出自己的见解与思考。

(16)、我们读《论语》《孟子》无处不感受到一个圣者生命的跃动,但读《荀子》,似乎完全感受不到文字背后的生命存在,荀子与他所留下的文字似乎完全是分离的。荀子为后人传承了系统繁富的儒学,但没有弘扬安身立命之教。因为荀子作为一个学者型的生命形态,与安身立命之教根本是有隔膜的。学者型的生命形态总是平面的、说理的,冷静、严密有余,而热情、证悟不足。罗素曾批评亚里士多德缺乏宗教的热情,与亚里士多德一样,荀子只是一个学究式的人物,且极具经验性格,没有超越的宗教精神。

(17)、表姐夫觉得难以接受,一个弱者竟然敢说出这么强硬的话,还正好死死地踩在他的痛点上!

(18)、再联系现实,世界上尚有很多人吃不饱饭,那是否应该把已解决温饱问题的人的工资拿去分给这些人,“让快乐最大化”?大部分人肯定是不同意的。快乐最大化,也意味着要牺牲少部分人的利益。

(19)、“比如说一个小朋友站在井边玩儿,他马上要失足掉下去了,你的内心会有一种痛感,你可能想去救他。然后孟子认为你并不是为了想要去跟这个小孩的父母交朋友,得到人脉;也并非为了得到身边人的夸奖;也不是讨厌他掉进去的声音。你是出于一种非常纯粹的同情,这便是恻隐之心。”

(20)、这里举的两个例子,都是首尾相互照应的,也有一些段落,只在段首揭示该段中心,或者只在段末予以适当概括。总之,目的相同而方式却并不死板。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般都比较难读,荀子这种谨严、朴实的写作方法,对帮助读者掌握各段文章的基本内容,是十分有效的。

3、性恶论的好处

(1)、简论王船山的“继善成性”和“习与性成”,张怀承,《船山学报》1986年第2期。

(2)、从《荀子》全书来看,荀子是一个冷静、密察的学者,他以智的冷光照彻儒家之道与孔子之学,虽然书中无处不体现其向往与倾慕之情,荀子善说理,会论辩,但对于说理、论辩本身又非常不屑,“多言无法而流湎然,虽辩,小人也。……辩说譬谕、齐给便利而不顺礼义,谓之奸说”(《荀子·非十二子》),并且呼吁止息奸说而归宗于仲尼,这些都表明他对孔子之道的向往,但他只是把它们作为一种好的政治治理工具和社会维系之法,而不是一种安身立命之教,其隆礼重法正是这种特征之显现,因此,他完全不能理解思孟学派之精神,谓其“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荀子·非十二子》),实则思孟之学既不僻违,又不幽隐,复不闭约也,唯须打开生命圣证之光照耳,然荀子根本接不上这种精神。

(3)、一次,其中一个精灵对另一个说:“这个人是神圣的,奇怪的是,他还不知道这一点,世上这样的人太少了。我看咱们去问问他,我们能为他做点什么,他希望我们能赠送他点什么礼物。”

(4)、因为站长属于管理人员,而骑手是打工人员,在有些站长眼中,自己就是骑手的领导者,所有人都得听自己的。这就叫没有当官的命,却得了当官的病。

(5)、因为这种亲情是其他感情难以替代的,人不能忘本,每个人有眼前的一切都源于父母曾经予以的生命。

(6)、发现他们以后,人们去抚养他们、教他们说话,但是他们性格凶猛,而且直到几年后死去都没能学会说话。

(7)、本来她打算把这笔钱捐给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但她就算是临死前还是放心不下表姐。贪婪地希望表姐能有个好归宿,不要像她一样,惨淡过一生。@热爱生活的秋秋:

(8)、我有时想,如果人类有下一次大战,一定会先在社交媒体上酝酿与升腾。

(9)、如果姨妈真的将房子要回去,他们怎么办?带着孩子去睡大街吗?或者像那些打工者一样,将每个月大半的收入用来租房,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10)、表姐夫总抱怨姨妈房间里,有股说不清道不明的臭味儿。他在姨妈和表姐面前,一点都不会把自己的讨厌藏起来,竟达到了从姨妈房间经过,他都要表情夸张地捂住口鼻,小步跑开。

(11)、(摘要)今天应当怎样对待孟荀?这是儒学复兴的一个重大课题。孟荀思想本身具有复杂性乃至矛盾性;并且它们向来就是随着生活方式的演变和社会形态的转换而不断地被重新诠释、塑造和利用的,其影响力也随之而消长。在中国社会从王权封建转向皇权专制之际,荀学兴盛,这表明荀学中确实存在着法家专制主义因素。皇权帝国时代“独尊儒术”,于是有法家之嫌的荀学衰退,而作为儒学正宗的孟学兴起;但荀学却仍以隐蔽的形式发挥着重大甚至根本的作用,这就是专制权力的“阳儒阴法”政治路线。而在中国社会走向现代性之际,荀学复兴,这表明荀学中存在着有助于现代性启蒙的思想资源。但荀学的现代复兴乃是伴随着儒学的现代复兴而来的,所以孟学并未因此而衰退,这就意味着必须整合孟荀,而整合的前提是根据现代价值来分别对孟荀思想加以“损益”。

(12)、第虚伪地扭曲或者断章取义对方言行,甚至编造对方言行,恣意放大负作用;

(13)、荀学的近代复兴可追溯到明清之际,如傅山、费密等。这里的“近代”概念是指的中国社会的“内源性现代性”的发生,可追溯到“唐宋变革”,而在明清之际尤为显著。入清以后,乾嘉学派公然复兴荀学,其中仅学术名家就有卢文弨、谢墉、钱大昕、汪中、凌廷堪、郝懿行等,进而至于近代俞樾、王先谦、孙诒让等。

(14)、等到孩子3岁后该上幼儿园,表姐和表姐夫开始着急了。二人出租屋的附近就只有两家私立幼儿园。它们的配套设施落后,上课的老师不是学前教育专业,可价格却高得离谱,让人心疼。

(15)、在我看来,表姐是我看到的人性贪婪的最高程度!她父母双亡后,抓住了姨妈这根救命稻草。她嘴甜心苦,把姨妈哄得终身未再婚再育,把一切献给了她。

(16)、在人性论方面的认识不同: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提出“性恶论”。

(17)、这就是说,我当时提出“整合孟荀”主要是为了我这些年来所建构的“中国正义论”(theChineseTheoryofJustice)。从2008年开始,我在一系列公开发表的文章里都谈及“整合孟荀”的问题。事实上,“中国正义论”可以说就是整合孟荀的一种实际成果,即把孟子和荀子的思想整合于儒家的正义理论体系之中。我所采取的方法类似冯友兰的“抽象继承法”,即严格区分孟荀思想中的针对社会历史现实问题的层面和超越历史的层面。后者乃是一套儒学原理,例如“中国正义论”,既可演绎出前现代的制度建构,也可演绎出现代性的制度建构,这体现为中国正义论的两条正义原则,即“正当性原则”和“适宜性原则”。

(18)、姨妈辛苦养大了表姐,逢人就夸表姐的聪明懂事,成绩好。就连表姐结婚也是姨妈用自己的积蓄给她准备了丰厚的嫁妆,风风光光地嫁给了表姐夫,让现实的表姐夫一家高看了几眼。

(19)、姨夫在整个葬礼上没有和姨妈说一个字,全程冷漠。俩人没多久就离了婚。姨妈花了很长的时间才走出了丧子和离婚之痛,她把所有的爱、金钱和精力都投入到表姐身上,把她当成了自己唯一的女儿。

(20)、苏力教授曾经在授课中讲过一个例子,改革开放初期,有些农村姑娘去南方沿海城市打工,出于各种原因在外卖淫,她们打扮妖娆,举止轻佻,但她们挣了钱,有些人就回到原来的农村准备结婚生子,她们变得和以前一样守规矩,见到男孩子也会害羞。原因就在于环境变了,规矩变了,农村熟人社会的舆论制约着人们的言行。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农民工大量进城务工,年节回乡,传统的农村社会受到了冲击,仿佛已经“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4、性恶论素材

(1)、世界主义:包含识字率、流动性和大众媒体,都有助于人们换位思考,扩大同情的范围;

(2)、平克把暴力降低作为人类进步的宏观尺度,但他的出发点不是把历史演绎成“正义反抗邪恶”的道德传奇,而是试图说明在每一个历史阶段暴力降低的原因。比如近代的“人道主义革命”促进了暴力降低,原因在于印刷技术发达、书籍报刊的普及流通以及书报读者的大幅度增加。阅读使人可以设想他人的经验与感受,理解“他者”不一定是邪恶的威胁,从而减少残酷虐杀的意愿。

(3)、这圣人说:“这些我都不希望,因为神会不失时机地使人们摆脱他给予他们的东西——摆脱贫困和痛苦,摆脱疾病,避免夭亡。我也害怕人们的爱。我怕的是,人们的爱会诱惑我,会妨碍我唯一重要的事,即在自身滋养对神和对他人的爱。”

(4)、其实没有胜利者,胜利者不过是坚持到最后的最能发泄者。

(5)、首先,孟子认为不是人生来具有的所有本能都是性,如口、目、耳、鼻和四肢的感官功能是人的天性,“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只有如“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植根于人心的“四端”才成为性,即人的道德属性才可称为性。荀子则把人性理解为生而固有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荀子·性恶》)在荀子思维中,生理需求就是人的本性,人性生来好利多欲,道德善性是后天培养的。这与孟子的认识截然相反。

(6)、从这段对话中,我们看到一个问题:性恶论的要害之一就是“以己度人”。凡是他们自己做不到的,就被认为是不可能存在的。其实,真正的圣人在想什么,他们不仅不会相信,也根本就想不到。

(7)、近期较早提出“统合孟荀”的是梁涛,他在2008年出版的“《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一书中专门增加了‘结语’一章,提出统合孟荀,重建道统”。此后,尤其最近几年,一些学者陆续发表了相关文章,形成了“统合孟荀”的热潮。最近的一次学界讨论,见于《文史哲》2020年第2期刊发的三篇文章。一是梁涛的《超越尊孟抑荀,回归同尊孟荀》,主张将孟子由道德而政治的“为政以德”与荀子由政治而道德的“为国以礼”统合起来。这里所涉及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是可以商榷的。二是刘悦笛的《孟荀“天—性—情—心”统合论——从“心统情性”新视角兼祧孟荀》,以经过重新诠释的“心统情性”来发展李泽厚的“兼祧孟荀”、“孟荀互补”之说。三是郭沂的《受之以荀,纠之以孟——现代化背景下的儒学重建》,着眼于“回应西方文化的挑战”:一方面“受之以荀”,因为现代性的“儒家民主思想和知识论的种子主要存在于荀子所代表的传统中”;另一方面“纠之以孟”,因为关于后现代性的“纠正、修复现代化的缺陷”,“孟子所代表的传统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良药”。郭文对儒学现代转化问题的关注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这里所涉及的先秦儒学与现代性的关系、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关系等问题都是可以商榷的。

(8)、特别是儿子读书想要学区房,她没有想着和老公一起努力打拼,没有想着找婆家伸手要钱。是她的自卑在作怪。她担心婆家因为她未婚先孕的事,把她看轻了。

(9)、他认为人之性善就像水,水想要往下流,这便是本性。给水一个动力,它可以往上流,就像人可以做很多的坏事,但是当他在做坏事的时候,他的本性仍然是善;水在往上流的时候,水的本性仍然是向下的。他说我们的心应该有共同喜欢的东西,就是仁义礼智,这叫心之所同然者。心可以摆脱这些例如名利、喜好等对象性的欲望而独立存在。

(10)、人没有了老师所传授的方法,就会偏邪险恶而不端正;没有了礼义,就会违法乱纪而不安分讲理。所以放纵本性、情感,习惯于任意妄为,而违背礼义的人,就是小人。

(11)、都包含有民本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荀子提出“君舟民水”。

(12)、以“爱”的的名义,想得到点什么,这就很可能意味着“私”,不论你想到的是什么——除非是终极真理。

(13)、毕竟收养的,怎么也赶不上自己亲生的,让姨妈对自己的儿子和老公多上点心。姨妈没放在心上,还转身把这些话说给了表姐听,让她放宽心,会对她一辈子好。表姐因此不再愿意与我家来往。

(14)、作者简介:黄玉顺,山东大学二级教授、特聘教授、“泰山学者”特聘专家,“生活儒学”思想体系的创立者。

(15)、这或许会令人产生疑惑:曾在汉初襄助帝制的荀学,何以会在推翻帝制的历史潮流之中复兴?唯一可能的答案:荀学之中显然存在着某些可资解构帝制的思想资源。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应该就是荀子“性恶”“化性起伪”思想与近代启蒙运动的“自然状态”学说的某种契合,学界对此已有许多探讨。

(16)、表姐听了这句话,她松了一口气,又有些愧疚和难过,她发誓一定要送姨妈去好一点的养老院安享晚年。第二天,表姐开始找养老院。低于一个月3500块钱的养老院,她根本不考虑。

(17)、王夫之还认为,人性源于善,善不可能通过别的途径获得,只有坚持“继”,方能成“性”。“继善”就是人把从天道获得的善保存巩固起来,凝结为自己的本质,有了这种内化的“善”,就“成”了。

(18)、 善恶是相对一定的标准来说的,而这个标准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是不同的。比如,在中国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也即女子不读书为善,而现代社会中,国家已经通过立法来保障了女性的受教育权;在中国,谦虚为善,而在西方则可能被认为是虚伪,还有文革期间的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父子反目等罕见的现象。可见,善恶并不是绝对的,不像物理定律一样普世,一样永恒不变,而是人为设定的,就像在希特勒的鼓吹下,人们对其疯狂追随,日本人誓死效忠天皇等等。

(19)、我们之所以会轻视夏桀、盗跖和小人,就在于他们是在放纵邪恶的本性,在依循不当的情感,习惯于纵情任性,胡作非为,而显露出贪图私利,你争我夺的样子。

(20)、《圣经》上记载,上帝造出他的子民亚当之后,就把亚当放置在伊甸园中。后来,上帝看到亚当很孤单无趣,就想给他一个伙伴,所以上帝取了亚当的最后一根肋骨造了夏娃。伊甸园的中央,有两棵树,一棵为生命树,一棵为智慧树。

5、性恶论的价值与局限

(1)、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开白名单:duanyu_H

(2)、说得更明白一些,这些人是性恶论者。性恶论者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不去提高自己的道德层次,却一直想把那些无私的人从很高的道德层次上拉下来。

(3)、至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我认同否?答曰:基本认同,你想想,祖宗流传千年的文化遗产,里面肯定有他合理的部分,而且流传经久不衰,您说不好,能流传下来吗?

(4)、上帝对他的子民说,园子里的各样的果子都可以吃,除了智慧树上的果子不可吃。如若吃了,必定死亡。夏娃受了蛇的诱惑,吃了能使人明白是非善恶的智慧果,并且给亚当一个,亚当同样也吃了。上帝震怒人违背了他的命令,于是把他们赶出了伊甸园,让他们及他们的子孙世代在尘世间承受各种苦难作为惩罚。

(5)、她是想努力照顾姨妈的,亲力亲为,就算是亲生的子女,也不一定比她做的好。表姐做得最不对的地方,就是太恐惧太贪婪了。既想照顾好姨妈,又想自私的婆家和老公能够高看她善待她,终究是落了空。

(6)、针对功利主义的问题,同学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功利主义)是想的很好,想用这一条原则(快乐最大化)成为世界上所有法律的根源,所有的东西都用这一条原则来解决。但是,在不同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人们对于“快乐”的普遍认识是不停地在改变的。”陈思学同学如是说。

(7)、首先、充分揭露西方阴谋,还我们自己清白。占领道义制高点是真谛;

(8)、所以,托尔斯泰给“爱”下了一个定义:“爱只是付出,而无所需求。”

(9)、表姐其实是记得这份姨妈的这份恩情的,只是长期照顾一个瘫痪在床的老人,消耗了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确实会让人疲惫不堪。她靠着自己内心的良知和亲人之间的感情苦苦支撑了下来。到后来她支撑不住了,所以选择了花钱送姨妈去养老院安度晚年。她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老公和婆家是靠不住的,长此以往她的结局只能是崩溃。每个月花3800块钱,把姨妈送去养老院并不是最坏的打算。

(10)、爱只是付出,而无所需求。(摘自托尔斯泰《生活之路》,王志耕译,人大出版社)

(11)、生活中的助人行为数不胜数,大到国家表彰的英雄事迹,小到我们身边的举手之劳。

(12)、荀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就是为了满足人们自身的需求,而礼仪、道德则是经过后天教育,才为人所掌握的,即“伪”。

(13)、“我认为的性善论是指人生下来,一开始内心都是善良的,就与荀子所提出来的性恶论相反。我个人是更倾向于孟子的性善论的,在我们的家庭中,经过我不断的了解这个世界之后,我们的人性中才会出现种种不同,我觉得一开始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他们对待这个世界都是真诚和友好的。”赵紫月同学补充道。

(14)、跟姨妈共处过的点点滴滴,就像放电影一样。在姨妈住的这间狭小的次卧里重现在眼前。她想多找出些姨妈对她不好的画面。她竭力在心里多装一点姨妈的缺点,姨妈的坏,让自己破碎的心安定下来。

(15)、但姨妈一瘫痪,他就发现好事变坏事,翻脸不认人了。吃过饭后,表姐吵着要和表姐夫谈谈。对方却油盐不进,摇头说没什么好谈的。

(16)、在社交媒体上,怼、滚、拉黑、污名化等情绪随处可见。很多的争论,不是为了就事论事,论事究理,真理越辩越明,而是借事对(怼)人,有争无论,有论无据,有据无实,所以不可能求同存异,最后都是分道扬镳。

(17)、今天应当怎样对待孟子和荀子?是肯定还是否定?是将两者对立起来还是整合起来?对于这些问题,即便持有相同的现代价值立场的学者(非此立场的观点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也都充满争论,而且看起来不会有结果,因为双方都能从孟荀的言论中找到自己的证据。这说明孟荀思想本身就存在着复杂性甚至矛盾性,从而表明现有的研究思路是行不通的,必须另辟蹊径。本文将从观察“中国社会形态的转换”与“孟荀思想影响的消长”之间的关联来加以分析,以确定我们今天对孟子与荀子所应有的态度。

(18)、但她有一个条件,就是要表姐和表姐夫离婚!姨妈还把一张卡和写有密码的纸一同递给了我的妈妈。反复嘱咐我妈把这卡悄悄给表姐,卡里有13万7千多块钱,是她这辈子所有的存款。

(19)、我们都知道,社会就像一个金字塔,最上层的人只是少数,绝大多数人还是生活在社会的底层。那么,社会底层的人是否更能看清人性?

(20)、人的本性,由于一生下来便脱离了它原有的质朴,脱离了它原有的资质,所以就一定会丧失那善良的本性。

(1)、我再仔细察看,发觉他并不是我所生的儿子!”那一个妇人说:“不!活的儿子是我的,死的儿子才是你的。”但这一个妇人说:“不!死的儿子是你的,活的儿子才是我的。”

(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个端意指开端。但是它是一个完备的状态吗?并不是。这就是孟子的性善论和我们理解的人天生善良不同在于,它不是一个生来就完备的善,不是人的一生在一点点堕落。人们心中原本具备的只是一个端,是一个很微小的东西,是善端。孟子认为:人的一生要扩而充之,扩充涵养这个善端之后,你就会成长为一个圣人。

(3)、表姐看着他在沙发上装大爷,脑子里跳出婚后那几年,姨妈不但帮她带孩子、做家务,还总是拿退休金补贴他们。这男人每天回家往沙发上葛优躺,就等着开饭,还没有半分的感恩之心。

(4)、这篇文章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而且总在文章的开头、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而后面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且清楚地点明了首段的中心思想。

(5)、在公司中,普通员工是最底层,受到主管的直接领导。他们为了生活而奔波,昔日的梦想被尘封在记忆深处。

(6)、再次 、区别对待,将计就计, 让邪恶付出代价。利益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永恒话题;

(7)、世界正在大迷局之中,沉沦与超越有时只是一念之间。

(8)、商业:商业是各方都可以是赢家的正和游戏,技术进步使产品交换和思想交流可以跨越的距离越来越远,参与的人群越来越大,他人的生命也因此更有价值;

(9)、“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於争夺,合於犯分乱理而归於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於辞让,合於文理,而归於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这是《荀子·性恶》中的内容。

(10)、我说:“应该说是圣人。西方的耶稣也是一样——他们会不会‘贫而有怨’呢?”

(11)、他的核心包括了仁、义、诚、敬、孝等多项内容。

(12)、由经验的、观解的,进一步说明荀子的思想是常识的。一种理论自然要获得检验与证实,但是否一定能获得常识、经验的检验与证实,却未必,但荀子的认识常止于此。

(13)、“我觉得他所说的四端其实有一定道理,他说人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智之端,他的意思相当于是每个人心里都会有这样的一颗种子。他是需要经过后天的培养才能够成长的。正是因为我们这有这样的教育来培养这个端,这时我觉得他才是所谓的善,它不是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