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诗句爱国

1、陆游的诗句爱国诗句有哪些

(1)、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12)徐北辰《民族诗人陆放翁》,《逸经》1937年第31期。

(3)、   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沦陷区的祖国大好河山,对沦陷区百姓的痛苦予以极大的同情,而对南宋统治者不收复失地表示无比的愤慨。

(4)、(33)颕人《十月十七日青溪诗社同人为陆放翁先生作生日分韵得入字》,《国闻周报》1934年第11卷第7期。

(5)、陆游写下这句诗的时候,中原已经落入金人手中六十余年了,中原人民在今人的铁骑下被压迫被剥削,他们日日以泪洗面,心中盼望着大宋的军队早日出师北上,收复中原。可一年又一年,人们望眼欲穿,还是没有等来南宋的军队。

(6)、壮志未酬,是诸葛亮的悲哀,也是陆游的悲哀。

(7)、(4)振甫《爱国诗人陆放翁》,《读书中学》1933年第1卷第3期。

(8)、他想起了诸葛亮,为了兴复汉室,他多次北伐,可南宋政府却软弱无能,怎能不悲愤呢?

(9)、    每逢陆游生日时雅集赋诗,在民国时期的报刊上也屡见不鲜。如《铁路协会月刊》1933年第5卷第12期中即载有张仁父《陆放翁诞日青溪诗社雅集以放翁生日诗分韵代拈得浪字》、茀怡《放翁生日燕集分韵得时字集剑南诗句成七律一首》、刘筠友《陆放翁生日分韵得犹字》、惕三《癸酉夏历十月十七日为放翁生辰青溪同人称觞致祝用放翁生日诗分韵拈得事字》、茀怡《寿楼春·放翁生日燕集分韵得时字》、忏盫《声声慢·放翁生日颍人召集青溪社分韵赋诗未赴鹤亭为拈得帅字因成此词》等。其中张仁父诗有“太息问何年,道与天宝况。国耻追靖康,辽东不可望”之语。惕三之作则首先感慨陆游爱国之志:“放翁素具忠爱志,才气纵横见文字。”“胡骑踏遍河南北,国势日蹙江山异。公以歌咏鸣不平,秋风团扇感身世。”继云:“我生公后八百载,遭际尤甚宋时势。廿年纷乱不曾休,内争且召外寇至。”“吾侪空有报国心,亦欲效公托讽刺。”学习陆游以文学为武器,劝谏统治者,抵御外侮的旨趣十分鲜明。颕人《十月十七日青溪诗社同人为陆放翁先生作生日分韵得入字》是一篇古体长诗,详细描述了陆游自出生至终老八十余年的生活历程,其中有“童时我爱放翁诗,手自精抄珍什袭”、“翁生宣和太平时,九庙有知神已泣。积薪厝火曾几年,槖驼满都豺在邑”、“坐看中原落人手,我似霁山同感悒”、“与翁旧有香火缘,式瞻遗像高风挹”等句足见作者自幼喜读陆游作品,对陆游“坐看中原落人手”的悲伤感同身受。

(10)、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

(11)、作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这种深沉的压抑感又形成了词作中百折千回的悲情。

(12)、希望天地神灵保佑国家社稷,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着君主御驾亲征收复失落的河山。

(13)、也该做个李晟那样的名将,带兵杀敌,收复沦陷的国土与首都长安。

(14)、梅花自古以来就是高洁品德的象征,它不惧风寒,傲然开放。

(15)、看,他连生病也不忘国忧,虽然不能抛洒热血,执戟沙场,但心系家国,夜半仍要挑灯细看孔明的《出师表》。孔明的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与《后出师表》,孔明深知,若不北取魏,西川偏居一隅,必为魏所灭,从出师表中也可看出孔明为报刘备知遇之恩,不辞路远,六出祁山北伐。陆游能够从出师表中找到他的心声,所以才会有“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16)、几百年过去了,我辈再读这一句诗,仍能感受到他坚定的爱国情怀。

(17)、当南宋君臣甘于醉生梦死,把家仇国恨抛之脑后的时候,陆游是多么的愤恨和失望啊!所以他写诗来呼号,希望能让当权者警觉,来恢复失地。

(18)、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自可不必去操心国家大事,自己安然养老也就行了。

(19)、译文: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20)、    近代以来,新文学藉由白话文的兴起而蓬勃发展,成就巨大,逐步占领了文坛主流地位。然而另一方面,以传统诗词为代表的旧体文学也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仍有数量不菲的作家、民间诗词爱好者喜好这种传统文学体式,创作了大量旧体诗词作品。近年来,学界逐步注意到这种旧体文学的价值并予以研究。具体到陆游在这一时期的影响与接受而言,不仅如前述有很多文章方面的阐述,旧体诗词创作中表现出的对陆游的热情也不遑多让,而且这些诗词作品并非完全出于学者、专家之手,很多作品表现了普通读者对陆游的感怀和景仰,因而值得予以特别关注。

2、陆游的爱国 诗句

(1)、溪柴烧的小火和裹在身上的毛毡都很暖和,我和猫儿都不愿出门。

(2)、   上片开头以“当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声调高亢,“梦断”一转,形成一个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至下片则进一步抒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跌入更深沉的浩叹,悲凉化为沉郁。

(3)、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4)、最落寞的春日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5)、陆游一生不忘祖国,献出了一片赤诚之心,他的很多词作,也是如此:

(6)、中国古代10篇最美的古文,一生至少要读一次

(7)、在寂静的冬夜里,陆游忘我的读书,他想起小儿子,于是写下此诗送给他。

(8)、他告诫儿子: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实践,方能学有所成。

(9)、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以《示儿》再次证明了对国家的爱。

(10)、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11)、见到友人的侍妾,苏轼惊叹不已,写下一首词,安慰了世人一千年

(12)、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了簪了。

(13)、(作者简介)郑永晓,河北枣强人,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4)、(9)陈松英《爱国诗人陆放翁》,《学术世界》1936年第1卷第10期。

(15)、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经下了十五年,将军不作战白白地来到边疆。

(16)、公元1210年1月26日是除夕,陆游走到了85岁生命尽头。他的子孙团团围聚在他的床边。此时此刻,他唯一放不下的不是个人的名利,也不是子孙的家业,而是那个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中的国家。在他临死前,留下了这一生中最后一首诗《示儿》

(17)、    当然,也并非所有学者都对陆游有如此高的评价,唐宋诗之争延续了近千年,历代不喜宋诗者颇不乏人。但尽管如此,陆游的成就还是难以贬抑的。著名学者李长之《“陆放翁之思想及其艺术”序》是为郭银田氏著书所作的序言。李氏本人对宋诗评价不高,但认为“陆游总算是豪杰之士。以人论,他时刻有一种家国之感,而且是出于至诚。”“以诗论,我的感觉是勤快和亲切。”“读到他的诗,就让我们宛然过一种淳朴、平静,却又偶而激起壮志凌云的梦的老儒似的生活。”(20)这个评价多少有一些矛盾,既然陆游“时刻有一种家国之感,而且是出于至诚”,又怎会只是“偶而”才激起读者的壮志凌云之感呢!

(18)、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19)、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出自宋代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20)、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杨炎正(宋)《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3、陆游的爱国的诗

(1)、书愤(宋)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本诗约创作于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陆游在家乡山阴居住的时候,时年已六十二岁。虽已被罢官六年,但面对破碎的家国、涂炭的江山,诗人悲愤、郁结之情不由喷薄而出。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即使处于暮年,也依然怀念着北方的故土,壮年时经历的一切还历历在目,却只能在年华的消逝中抒发着悲愤与感慨。“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一句描写了诗人曾经意气风发,少不更事,现在却只能翘首“北望”,那伫立在天地间静默着的江山,似乎已成为永恒。“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一句,写出了年轻时的战斗生活场景,无论是船上还是马上,都那么让人怀念,雪地凛冽,关隘陡然,如今都已成空。“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塞外的长城依然存在,可是诗人却已逐渐老去,只能不断哀叹,不断怨怼,却换不回早逝的年华空留,两鬓的华发。“塞上长城”也有一说指人,以长城来指戍守边疆的将领。“空”对“已”,两种场景,一样国愁,哪怕再坚固的关隘也守不住已失的江山,哪怕再强烈的壮志也敌不过流逝的时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想当年诸葛武侯的《出师表》流传千古,留下了他的雄心壮志,永远被后人所称颂。可是千年以来,又有谁能与之相提并论呢?时无英雄,收复故土遥不可期,诗人也只能空自悲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3)、上上周,老师给大家带来的飞花令犹在耳边,我也在今天的诗词会上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问题:

(4)、国仇还没报,壮士已衰老;匣中宝剑耐不了寂寞,半夜里发出阵阵吟啸。

(5)、最豪情的爱国诗: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6)、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1192年(宋宗光绍熙三年)的秋天,诗人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7)、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8)、   以赞美陆游爱国精神、民族气节为主要内容的文章,笔者所见尚有陈为纲《民族诗人陆放翁述评》、叶郁鎏《爱国诗人陆游》、邹珍璞《陆放翁诗中所表现的民族思想:民族诗人研究之一》、蝶兮《爱国诗人:陆放翁》等等篇幅所限,只得从略。

(9)、    在喜爱陆游、以陆游的爱国诗词激发民众抵御外侮的诗词作者群体中,也不乏诗词名家或名流。如陈家庆《碧湘阁词槁:读放翁剑门诗》云:“细雨骑驴客,秋风入剑门。百年伤远役,万里滞□魂。短鬓余霜影,征衫半酒痕。词源三峡水,佳咏满乾坤。”(27)按陈家庆(1903-1970),女,字秀元,号碧湘,湖南宁乡人,诗词兼善,著有《碧湘阁集》。此诗虽未对陆游爱国壮志有突出的描写,但全诗迭用陆游在剑南的诗句为典故,仍会令人联想到陆游为抵御外敌,远赴四川,从军南郑等事迹。张昭麟《题渊明太白少陵昌黎东坡放翁诸家诗后二十二首》中有三首为陆游而作,其中前二首诗云:“少日从军向剑南,中原未复客情酣。读书岂是先生志,无奈晚归老学庵。”“六十年中万首诗,诗中每恨出师迟。分明此事死无望,犹望他年家祭时。”(28)按张昭麟字圣之,白族,云南剑川人,近代著名教育家、诗人。此三首诗以陆游从军南郑、一生万首诗、晚年读书老学庵等情事为题材,对陆游一生忠心报国,却又一次次地失望,直至临终犹嘱托其子孙以恢复中原相告等深表赞叹与哀伤。朱右白《读放翁集》有“少年常具伊吕志,艰难不见胡运终”、“只手未能扶日月,坐惜陆沉伤鼎欹”等句对陆游空有凌云壮志,未能看到净扫胡尘的悲哀寄寓着深深的同情和哀叹。此篇虽未直接表达陆游抗金与当时抗日的关联,但陆游的情怀和遭遇仍会令人联想到当日国家的危难和救亡的紧迫。按朱右白有《中国诗的新途径》等著述。

(10)、对于死去后无法在史书里流传千年,我感到很羞耻,但是我始终有着雄心壮志,想着消灭胡虏来报答天子。现在来到汉水边从军,对着参差耸立的终南山。啊,楚国虽然被秦国蚕食,但即使剩下三户人家,也能把秦国消灭。难道我泱泱大国,就没有人能把敌人赶出边关。

(11)、只要自己始终坚持本志,天地间终究会留下属于自己的清香。

(12)、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为祖国的兴旺发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3)、(31)励平《海上义战行·因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楼上醉书及长歌行原韵各一首》,《励志》1936年第4卷第30期。

(14)、古人写诗感叹人生匆匆,岁月易老的篇章很多,大多格调悲凉。但陆游与他们不同,

(15)、可是,他生活在南宋,那是一个渴望英雄的时代,却也是一个让英雄寒心的年代。

(16)、北宋被金国灭亡,无数北宋臣民沦为遗民,他们被抛弃在故乡。

(17)、是该诗的名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颂。北定中原、祖国统充分表现了陆游强烈的爱国情结,激励着一代代的爱国者为国家、为民族而奋斗不息。

(18)、译文: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19)、王师入秦驻一月,传檄足定河南北。——《晓叹》

(20)、(30)朱时隽《次剑南韵》,《光华大学半月刊》1933年第2卷第2期。

4、陆游的诗句爱国情怀有哪些

(1)、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开头两句,词人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当年”,指1172年(乾道八年),在那时陆游来到南郑(今陕西汉中),投身到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在前线,他曾亲自参加过对金兵的遭遇战。“觅封候”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自许封侯在万里”(《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一个“觅”字显出词人当年的自许、自负、自信的雄心和坚定执着的追求精神。“万里”与“匹马”形成空间形象上的强烈对比,匹马征万里,“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谢池春·壮岁从戎》),呈现出一派卓荦不凡之气。“悲歌击筑,凭高酹酒”(《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呼鹰古垒,截虎平川”(《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那豪雄飞纵、激动人心的军旅生活至今历历在目,时时入梦,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强烈的愿望受到太多的压抑,积郁的情感只有在梦里才能得到宣泄。“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在南郑前线仅半年,陆游就被调离,从此关塞河防,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愿望,而梦醒不知身何处,只有旧时貂裘戎装,而且已是尘封色暗。一个“暗”字将岁月的流逝,人事的消磨,化作灰尘堆积之暗淡画面,心情饱含惆怅。

(2)、译文: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尽泪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4)、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5)、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出自宋代陆游的《金错刀行》

(6)、对别人来说,战场是危险、凄凉的,可对于他来说,战场是浪漫的、是幸福的。我想呀,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是对民族,对国家的深沉的爱。爱到足够强烈,才能置个人安危不顾。南郑前线的经历,成了他一生回忆的亮点。他在《书愤》中说,

(7)、(14)叔东《从陆放翁底诗中说到他的爱国思想》,《安乡旅省同学会会刊》1936年创刊号。

(8)、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记挂的不是儿子,不是名利等身后事,想得依然是收复失地。

(9)、 (21)分别见于《协大艺文》1937第6期、《丽泽》1937年第6期、《新认识》1943年第7卷第1期、《胜利》1945年第5期。

(10)、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11)、(26)佚名《读陆剑南诗集》,《南社湘集》1936年第6期。

(12)、(17)汪统《陆放翁诗之研究》,《约翰声》1937年第48卷。

(13)、让我们用著名学者梁启超的诗来评价陆游的一生吧: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国家》音乐起

(14)、    经典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学传统与文化传统的核心。陆游在抗战时期的广泛传播和巨大影响再一次证明文学经典在延续民族历史方面的重要价值。对于这种民族生死存亡时期广大学者和普通民众对陆游的认同及相关言论似不宜完全按照学术水准的高低去衡量。这些文章并非全部出自学者之手,其中有很多普通民众,其撰写的目的也并非探讨学术。但不论其学术价值高低如何,其在普及陆游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激发民众的抗战热情、批判苟且偷安的社会风气等方面显然是颇有贡献的。这也证明,优秀的文学经典作品其影响往往不局限于文学领域,而是具有引领文化思想潮流的价值,具有思想史方面的意义。时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总结像陆游这样优秀作家的伟大贡献,研究陆游在后世传播与接受过程中的积极意义,具有特殊的重要价值!

(15)、(35)黎晋伟《悼张自忠将军:集陆放翁句》,《明灯》1940年第1卷第11期。

(16)、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

(17)、    “一八”事变后,东北全境迅速沦陷为日本军国主义占领区。东北军的不抵抗和殖民统治的现实激起广大民众的强烈反抗。抵御外侮、救亡图存成为所有爱国民众的共同选择。以抗日为主要内容的各类报刊纷纷问世,老牌的报刊更及时调整版面,大量刊登以抗日为主题的作品,文学在这个特定的时期被赋予一种保持民族血脉的历史使命。除了以新文学形式鼓吹抗日的旋律以外,历史上的爱国作家当然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陆游就是其中最受瞩目的爱国作家之一。

(18)、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9)、译文: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即使事情已经商定,也要等到有了结果才能完全下结论。

(20)、最乐观哲理的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陆游的诗句爱国诗句

(1)、露珠结在草上,风吹黄叶飘荡,正当金秋时光。方滋啊,你的气魄真宏大豪放。感今愁,怀古忧,全被你谈笑间一扫而光。君不见羊祜曾登临岘山,观赏襄阳?

(2)、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3)、客居京城,尝遍人情冷暖,满怀的落寞与愁绪,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中流露无遗。

(4)、心碎的陆游在墙上题下这首《钗头凤》,感慨那段逝去的爱情。

(5)、(22)豁然《闻子明咏放翁诗》,《枕戈》1932年第1卷第2期。

(6)、在以后的时间里,陆游尽管没有忘记国家的命运,朝廷却不再关心他。可是他没有放弃过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深的爱。在他68岁那年,他写下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爱国激情再次喷发。

(7)、(2)愚川《亘古男儿一放翁》,《星期评论》1932第1卷第4期、第5期、第6期。

(8)、这一句,陆游用九个字说尽了自己人生的不得志,回首人生,两鬓斑白,垂垂老矣。雄心虽在,壮志难酬。而中原大地,强虏未扫。这真是前所未有的苍凉啊!

(9)、遗憾的是,他没看到理想实现的那一天,不过他的一生不是真正的悲剧。他对子孙的告诫没白费,后代中英雄层出不穷。他的爱国信念并不寂寞。因为此后的中国人代代以陆游为爱国典范。

(10)、    这些文章在分析陆游的爱国诗篇时,非常注重强调时代的影响,以为陆游与时代的脉搏息息相通。同时也会强调风雨飘摇的南宋与抗战时期遭受外侮的中国多有类似之处,并号召处于民族危亡的广大民众以陆游的诗篇为号角,发起反对侵略的冲锋。如蛰复《爱国诗人陆放翁》在《引言》中指出:“伟大的文学作品,往往可以成为一个时代的思想史;同时,从伟大的文学作品里,也有发现那作者的时代和生活的背景之可能。”“而在南宋时代,才能产生爱国诗人陆放翁沉雄悲壮的诗。”在对陆游的各类爱国诗词予以梳理后认为:“他的生命代表的伟大文学作品,直到现在,或许永久不死啊!”(7)将经典文学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上升到思想史的高度,无疑是很有见地的。陆游对后世的影响绝对不仅仅限于文学领域,而可能对一个时代的思想文化潮流起到导夫先路的作用。与此相类似,孙仰周《爱国诗人陆放翁》强调作为时代歌者的陆游同样是当下这个时代的战鼓,指出“陆放翁和我们一样地生在一个‘国破山河在’的时代”。而“诗人是时代的歌者,他与时代的动脉息息相通,所以他是时代的反映镜”。而这样一位爱国诗人的光芒是永不褪色的,因此“他爱国的热诚变成历史的辉煌,他的躯体已结成民族的金光。他的诗歌是我们新时代的战鼓,是我们复兴民族的急先锋,是我们民族生命的火光。”(8)

(11)、一直以来,陆游都在投闲置散中度过,每每想到沦陷的国土,没有机会上阵杀敌,心中充满愤懑。

(12)、最悲愤的爱国诗: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13)、这是一种报国无门的喟叹,饱含了诗人至死不变的爱国情怀。

(14)、在金人的残酷统治下,他们一遍又一遍地望着南方,盼望着王师相救,可是,一年又一年过去,泪快尽了,王师什么时候才会来呢?

(15)、从笛声里谁人知道壮士的心思。月亮白白地照射着出征将士的骨头。

(16)、陆游一生官场沉浮,多次被人排挤,其内心不平,郁愤极深。而这首《游山西村》便是他在官场遭到弹劾,辞官回乡之后所作。

(17)、镶嵌着黄金和白玉镶嵌的刀,在夜间发出耀眼的光芒,透过门窗。大丈夫到了五十岁了,还没有建功立业,只能拿着刀独自面对这四面八方。在京城结交的朋友,都是意气相投,生死相交。

(18)、有人称戏称:陆游不是一个好丈夫,却是一个好父亲。

(19)、(20)李长之《“陆放翁之思想及其艺术”序》,《东方杂志》1943年第39卷第1期。

(20)、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1)、译文: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2)、译文:烽火照耀京都长安,不平之气油然而生。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宁愿成为一名百夫长也比做书生好。

(3)、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4)、陆游的这首《示儿》,编排在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主题是“家国情怀”,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5)、(8)孙仰周《爱国诗人陆放翁》,《青年文化》1935年第2卷第3期。

(6)、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传。

(7)、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太息·宿青山铺作》

(8)、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金错刀行》

(9)、深广、壮丽的贵族府里按着节拍演歌舞,马棚里的肥马默默死去、弓弦朽断。

(10)、    万启煜《爱国诗人陆放翁》是“一八”事变后较早发表的以弘扬陆游的爱国精神为主旨的文章。该文分析了陆游所处的社会环境、交游、家庭、性格等因素对陆游成为一名卓越的爱国诗人所产生的影响。对陆游诗风的渊源也有较为详细的分析,以为“放翁为诗,虽步趋江西派,而高瞻远瞩,取法乎上,于杜子美备极崇仰”。关于陆游的爱国作品,作者以为“放翁痛金人之蹂躏中原,慷慨激昂心血喷薄之文字,尤使读者于心灵深处,得一深刻印象。千载而下,生气盎然”。(1)其鼓舞民众学习陆游,奋起抗日的意图不言自明。上海《星期评论》在1932年第1卷第六期中连载署名愚川的长文《亘古男儿一放翁》。文章对南宋偏安朝廷苟且度日的社会环境和陆游忧心如捣、愤慨填膺的心境作了详细阐述。颇为值得注意的是,此文配发的图片,居然是题为“抗日大刀队”的照片,笔者相信这并非误置,而是有意为之。文章的结尾说:“放翁是一个侠骨义肠的爱国男儿,是一个精诚贯斗牛的大丈夫。”而“在这个年头的中国,帝国主义者的铁蹄,无时无刻不向我们踏下来。最近更有日本强占东三省的奇耻大辱。然而国内的军阀却依旧在钩心斗角,争权夺利;官僚却依旧是因循坐误,不思振作。”“在这个时代,陆放翁便是我们的好模型。……他大胆的暴露了当时一班武人政客和布尔乔亚的丑态,他成功了一个革命的爱国的诗人!”(2)虽然使用“布尔乔亚”、“革命的爱国的诗人”这样的词汇是否合适还可商榷,但是文章作者那种希望藉陆游以批判现实、鼓舞民众的热切情怀还是值得赞叹的。与此文类似,金易《介绍另一个爱国诗人——陆放翁》对当时文坛上充斥着靡靡之音的现象深感忧虑,“在只有一线希望的青年身上,犹不竭施行颓废思想的注射,结果只日促其亡。”而陆游“虽然是一个文人,但他念念不忘国难”,“他对于往事如两主蒙尘偏安江左,时露嗟叹之感。”此文的特点主要不在于对陆游的赞颂,而是以陆游的作为反衬在民族危亡时刻仍然沉浸于吟风弄月者,认为陆游的“安能空山里,冻研哦清诗”“真骂尽了中国几许诗人词人!”(3) 

(11)、陆游因与秦桧的孙子一同参加考试,排在其前,被秦桧除名。

(12)、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13)、一个”尽“字,一个”望“字,包含了多少千转百回的希望,多少无力回天的慨叹。

(14)、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15)、   陆游这首词,确实饱含着人生的秋意,但由于词人“身老沧洲”的感叹中包含了更多的历史内容,他的阑干老泪中融汇了对祖国炽热的感情,所以,词的情调体现出幽咽而又不失开阔深沉的特色,比一般仅仅抒写个人苦闷的作品显得更有力量,更为动人。

(16)、(15)陈福熙《忧国诗人陆放翁》,《战时中学生》1939年第1卷第4期。

(17)、出自宋代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18)、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19)、(27)陈家庆《碧湘阁词槁:读放翁剑门诗》,《国闻周报》1936年第13卷第48期。

(20)、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汉宫春》

(2)、   诗中运用夸张和想象,真切地反映了在金国统治下,北方人民遭受的苦难和他热爱祖国、盼望南宋王朝的军队早日收复国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对沦陷的壮丽河山、苦难百姓的深切怀念和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南宋统治者长期未能收复失地的失望和悲愤的心情。

(3)、这首诗作于公元1186年(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此时的陆游已经年过六旬,以是苍老之年,却惨被罢官,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到山河破碎,国家动荡,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译文: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陆游通过自己不由的想到了当年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一生大业未能成,这不是和自己一样的结局吗?不由的更加悲痛伤感。

(4)、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

(5)、可怜我,什么功名也没建立,年龄却已老大,白发萧骚;

(6)、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君看古彝器,巧拙两无施。汉最近先秦,固已殊淳漓。胡部何为者,豪竹杂哀丝。后夔不复作,千载谁与期?

(7)、但陆游却没有这么想,他以一个匹夫的身份去想着“为国戍轮台”的大任,真是令人肃然起敬。

(8)、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9)、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0)、写这首诗时,离靖康之耻过去了半个世纪,南宋没有决心与斗志。遗民在这样的夜晚,会流下多少泪水?一想到统治者的软弱,想到战士的艰苦与壮志难酬,感情在诗中奔泻。他用笔在战斗,在呐喊,在挥洒爱国激情。

(11)、然而,陆游没有为自己的处境感到忧虑,也没有为自己的体弱力衰感到难过。这个风雨大作的夜晚,陆游心中想着的仍是国家的安危,还想着为国家戍守边疆。

(12)、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

(13)、《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14)、无论处境如何,陆游一生都热爱祖国,他的爱国诗词感情真挚,鼓舞着一代代中国人为国担责,报效祖国,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也一代代流传下来,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

(15)、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当时的特定环境,多数介绍陆游的文章存在着简单、粗疏、欠缺学术性等弊端。但是并非所有文章都如此,相当数量的文章还是认真撰写且具有一定学术水准的。例如国内首创综合性大学学报模式的上海圣约翰大学主办《约翰声》杂志刊发之府丙麟《陆放翁诗之研究》即是一篇较有学术水准的论文。该文在引言中首先阐述了唐宋诗之嬗变,以为明七子诗必盛唐之说不符合诗歌发展规律,“盖诗至唐而极盛,极盛则不能不变。……南渡而后,放翁卓然大家。其诗清新刻露,出以圆润,弃宋诗生涩之途,自辟一宗;而其感激豪宕,忧时爱国之见,充溢篇章。其汗漫热烈之情绪,郁塞磊落之风概,可以激我民气,振斯叔季,又岂得仅以诗人目之哉!”可谓言简意赅,在唐宋诗之争的背景下,拈出陆游诗的独特个性及价值。正文则分“放翁之时代及事迹”、“放翁之诗”两部分详加阐述。论其渊源,则以为“放翁之诗,虽宗工部,而旁采杂收,其源渊博。”论其诗风递嬗,则以为“放翁诗凡三变”,“其前期诗,以才气超然,颇能自出机杼,尽其才而后止。虽摹仿前人,而不落窠臼。”及“入南郑军中,而境界遂变。盖遭时势之逼迫,兼以意气豪迈,志存戎轩。……是以多感激豪宕之作”。“及乎晚年,致仕里居,啸咏河山,流连景物,……浸馈陶诗,故诗境又变。看似平淡,而意指深湛”。论陆游诗长处,则从“慷慨沉郁”、“清真温润”、“浑成典雅”、“作诗繁富”等四个方面分而论之。皆能熔铸群言、委曲详尽。文章反复强调,不能仅以诗人看待陆游,最后感叹:“吾人目睹今日之中国,山河破碎,外辱纷至。一展剑南诗稿,读此沉痛文字,有心人岂止纵声一哭已耶!”(16)显示作者既从学术上深入研讨陆游的时代与作品,又能归结到抗日背景下,陆游的爱国诗篇对人的感发激励作用。所言深切入理,非泛泛之论可比。与此文相类似者为汪统《陆放翁诗之研究》,作者对陆游评价极高,以为自唐李杜之后,后世学者不出乎此二宗:“或得李形,或得杜貌。而欲求其兼得者,鲜矣!而欲求其兼得其全者,益鲜矣。无已,其放翁乎!”论文分“放翁之身世”、“放翁诗之渊源”、“放翁诗之三变”、“放翁诗品”三部分论之。于渊源,以为“放翁学于曾几,曾几学于山谷。山谷学杜,几亦学杜,放翁亦学杜。……独放翁得少陵正气而发之于诗”。此外,李白、陶潜、岑参等亦曾影响于陆游。而陆“虽受各家影响,而绝不拘泥因袭”。于诗风变化,以为“初喜藻绘,中务宏肆,晚归恬澹”。于陆游诗品,则从格调、用意、遣词、数量四个方面论之。于遣词,则拈出平易、悲壮、俊逸三个特点。在阐述陆游诗之“用意”时,第一即为“爱国精神之暴露”,以为“放翁怀才不遇,而其爱国之心,未尝一日泯也。故壮岁多为壮烈之诗”,“既晚岁老退后,犹频频回首”。又引《诗筏》语评论《示儿》等诗“孤忠至性,可泣鬼神”。(17)足见作者对陆游爱国作品评价之高。

(16)、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宋史》有传。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其创作的中心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诗风凡三变:早期工巧,中期宏肆,晚期趋于平淡,而以豪迈奔放为其主要特点。陆游诗词散文兼擅,而以诗名为高。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7)、陆游一生主张抗金,收复失地,虽受到多次打击,爱国之情未减分毫,他报国抗金的诗作,反映了南宋的时代精神,为世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18)、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19)、(13)胡才父《民族诗人陆放翁》,《浙江青年》1936第2卷第12期。

(20)、(10)孙明梅《爱国诗人陆放翁》,《现代青年》1937年第7卷第3期。

(1)、江南失地繁华不再,空无一人的民宅,诉说着那个亘古的道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写这一句的时候,陆游已是68岁了。这样一个年迈的老人,居住在穷乡僻壤,处境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