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全部

1、论语十二章全部内容

(1)、试译: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子最挂念的只有一件,就是希望父母身体好,不要得病。”

(2)、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3)、明确: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4)、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5)、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6)、•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7)、字词解释:日:每天,三省:多次反省。省;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8)、•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9)、字词解释:时:按时说:通“悦”,愉快朋:志同道合的人愠:生气,发怒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10)、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②?人而不仁,如乐何?”

(12)、(译文)(1)孔子说:“做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音乐呢?”(2)孔子说:“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晚上为它去死也可以。”(3)孔子说:“君子知晓的是道义,小人知晓的是利益。”(4)孔子说:“见到有贤德、有才华的人就想若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看见没有德行、才华的人,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5)孔子说:“为人过于质朴,文采不足,则显得粗野鄙陋,文采过多超过质朴,犹如史官显得浮华。文与质合理配合,这样才可以成为君子.”

(13)、试译:孔子说:“《诗经》选定三百篇,用其中的一句概括,就是:‘心思不歪’。”

(14)、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15)、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

(16)、“单”变“双”。如:学——学习 乐——快乐 温——温习 师——老师 思——思考 知——知道 择——选择

(17)、           ,           。

(18)、孔于说:“各位小同学,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19)、字词解释:饭:吃饭,名词作动词水:冷水,肱:胳膊,于:对于。

(20)、•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论语十二章全部翻译

(1)、  “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2)、在《季氏将伐颛臾》中,体现孔子治国理念的句子是                   ,                  。其中,“来”是对外政策,“安”是对内措施。

(3)、孔子喜欢说“也”,画出文中所有的“也”字,反复朗读并揣摩孔子对宰我的情感和态度,然后写下来。

(4)、译文: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5)、明确: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三句讲修身做人。

(6)、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感到疑惑。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8)、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之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本文十二章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之道。

(9)、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重点)

(10)、字词解释:三军:军队的通称,匹夫:普通人、男子汉,夺;改变

(11)、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2)、试译:子禽问子贡说:“老师每到一个国家,必定能听到这个国家的政事。这是老师主动打听的,还是别人自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是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才得以了解的。老师了解国情的办法,也许跟别人的办法不同吧?”

(1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正文翻译注释赏析

(14)、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15)、•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7)、(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8)、大意: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19)、(赏析)仁,是一个人的内在追求;礼乐,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没有仁德,外在形式就失去意义。

(20)、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diān)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

3、论语十二章全部翻译成现代文

(1)、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2)、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3)、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4)、生丙:我不太赞同以上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5)、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nìng)俭;丧(sāng),与其易也,宁(nìng)戚。”

(6)、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7)、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9)、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②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10)、文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          ,            。”

(11)、字词解释: 焉:于此,在其中,择:选择,善者:好的方面,优点,从:跟从、学习。

(12)、道所以济民,圣人存身,为行道也。济民以道,非为济身也。故云诚令道朝闻于世,虽夕死可也。伤道不行,且明己忧世不为身也。

(1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4)、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1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6)、《论语》的基本思想也就是孔子的基本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保守的,哲学思想是唯心的。但是,社会的发展,各种现实的原因,对他也不无影响。《论语》也记下了他思想中一些有积极意义的东西,例如薄赋敛、举贤才、节用、爱人、使民以时、有教无类、不信鬼神等。尤其是他的教育经验、学习经验、写作经验、生活经验和诗论,更值得我们重视。《论语》中许多十分精辟的格言,正是这些可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17)、A.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18)、试译:孔子说:“君子心量广大,不跟人攀比;小人跟人攀比,心量狭窄。”

(19)、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20)、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4、论语十二章全部意思解释

(1)、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的?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试译:有子说:“礼的运用,贵在和气。先王的治国之道,就是这一点好,因为大事小事都用礼,还是有用不到的地方。不过,明白和气的好,因而总是一团和气,却不用礼加以节制,也是行不通的。”

(4)、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学而》)

(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6)、8子曰:“君子不重(zhòng),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7)、试译:有人请教禘礼的学问。孔子说:“不晓得。也许对于明白人来说,要想掌握天下就像看这里一样吧?”一边说,一边指着他的手掌。

(8)、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9)、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0)、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11)、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           ,           ?

(12)、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中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受益匪浅。此外,《论语》是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本课。

(13)、字词解释:博:广泛,笃:忠实、坚守,切:恳切,仁:仁德。

(14)、(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15)、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6)、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如果发现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17)、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1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9)、中国文化最深邃神奇的八个汉字: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20)、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

5、论语十二章全部意思

(1)、(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2)、4子曰:“吾十有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大意: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多学、多思、多问)。

(4)、字词解释:而:表转折,却。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

(5)、率尔而对/如其礼乐,以俟君子/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6)、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8)、字词解释: 故:旧的知识,知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可以凭借。 以:凭借为:做,成为。

(9)、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10)、对曰:“方六如五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sì)君子。”

(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2)、在《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因为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还“           ,           ”,意思是还可以团结群众,抒发不满。

(13)、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5)、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

(16)、设计意图:积累文言语句,培养语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17)、参考答案:见“译文”和“简析”。注意不要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割裂开来,言之成理即可。

(18)、(4)当代雕塑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王朝闻,“朝闻”出自《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19)、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态度上和方法上,有哪些观点?请选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20)、•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谈一点儿体会。

(3)、•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5)、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6)、在上这一课时,虽然课堂活跃起来了,一扫过去上文言文课堂死寂的毛病,但是在上课时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由于太过活跃,对时间控制不恰当,所以课时耗费过多,到第二课时的时候学生的情绪大不如前。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如果发现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9)、善者:好的方面,优点。善,好。者,……的人。

(1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11)、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12)、(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3)、•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做好你想说的,之后再把它说出来,)

(14)、文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          ,            。

(1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6)、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17)、试译:孔子说:“做人没有仁爱,礼仪怎么能到位?做人没有仁爱,音乐怎么能到位?”

(18)、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19)、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20)、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1)、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