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七堇年

1、七堇年作品

(1)、从《远镇》到《大地之灯》,以至后来的《灯下尘》,原生家庭与少年成长的主题在七堇年的笔下不断出现并深化。

(2)、那一刻,世界即将安然入眠,寂静得像我未曾遇见你之前的生命。

(3)、林培源:同行和同龄人的写作我所涉不多,但大家公认写得好的,我都会读一读,比如阿乙、双雪涛、颜歌、孙一圣、周恺、吴纯他们。我会看看别人关注的问题是什么,写到何种地步——这其实是一个同声相求、相互砥砺的过程。这一代人的知识背景是和上一代人(50后、60后)不太一样的,大多可以直接阅读外文小说,甚至还有动手做起翻译来的。群体性的特征我谈不出,但最怕的是一代人精神上的矮化和自我规训,或者被名利迷了眼,或者陷入极端化。身边有不少这样的年轻写作者,这是值得警惕的。

(4)、生命就像是一场瘾。上瘾,过瘾,戒瘾。小至一根香烟,一款网络游戏,大至一段恋爱,一生事业。生命由无数的瘾构成的,只不过是深浅不一。我们逃出一个瘾,又落入另外一个瘾,又落入另外一个,枉然了挣扎的意义。

(5)、我们都对了还是错了,我们都爱了但是忘了,走的时候,你是哭了还是怎么的,我只是疼了但还是笑了。

(6)、《无梦之境》将人物设置在未来时空,借以反思现代科技带给人类的光明与阴影、冷漠与温情。

(7)、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无梦之境》,故事设定在一个模糊的未来时代,以基因技术、人工智能、虚拟在线社交的极致为典型特征。

(8)、是否认同历史感、现实感的匮乏与经验的同质化是当代青年作家普遍面临的问题?你认为自己拥有独特的个人经验吗?

(9)、书中充满令人啼笑皆非的机锋,笔下处处写未来,实则映照现实,更折射当下人的窘境,发人深省。

(10)、七堇年:非常大的影响。我从小学钢琴,画画,后来是吉他什么的,除了这些还喜欢各种各样的运动,一切的事物仿佛我都是热爱的,他们都会对我有不确定的影响。艺术说到底都是被世界或被自己内心撞击后的表达,所以是相通的。这一点现在越来越觉得明显。

(11)、必须重新站起来,告诉自己,继续走吧,路途尚未结束---即使重新捡起的东西已被别人踩得粉碎。包括你蹲下去的时候,散落一地的尊严。

(12)、今天发布的是霍艳×林培源×七堇年×张怡微的完整版答卷。

(13)、我唯一的信仰就是能牵着你的手一直走下去,走到尽头再看到底错到哪里。

(14)、七堇年:我觉得未来的文学世界,应该是权威不断消解,个人主义不断强化,小圈子文化越来越盛行的。经典这个东西可能真的很难再度建立,不是因为人们写不好了,或者写得好的人少了,而是因为在“原子社会”的后现代时期,个人主义导致判断标准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模糊,风格、类型也已经被细化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加之参与者(大众)和参与形式越来越多,科幻奇幻推理,等等,再不可能有一本书能创造“洛阳纸贵”这种事。但以上这些趋势,都促成了文学的隐性繁荣。

(15)、这一成长的模式在她的其他小说如《澜本嫁衣》和《尘曲》中都有延续。《大地之灯》围绕主人公简生展开了对一家三代人各自不同的成长过程的叙述。虽然说三代人的经历各异,但在对孤独和创痛的感受方面彼此相似;所不同的是,因为三代人身处不同的背景,其具体形态和表现不一样。

(16)、我错过了你的童年、少年。你已成了有故事的女子,泅渡而去,心里这样衰老。我们的生命相隔了整整一条长河。我只想给你一副昭然若揭的干净怀抱,但这亦成了幻念。

(17)、文学之外的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绘画、戏剧、影视等,对你的写作有何影响?

(18)、尽管笔下的文字被贴上“青春成长”的标签,但她并不介意:“撕去‘青春’、‘畅销’之类种种标签,留下痕迹难免。我们大部分80后作家没有局限在某一个类型之下,都是渐渐成熟、慢慢进步。

(19)、“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故事中有新一代青年对于未来的思考与奋斗,也有他们所追求的爱与自由。

(20)、成长和青春不仅仅是表现的主题,也是审美的对象。而事实上,成长之痛在七堇年这里还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在她看来,成长之痛既不可避免,又多有矫情和想象虚构的一面:它虽非虚妄,但往往在无意间被青少年夸大,因而成长也就意味着对疼痛的自恋和最终扬弃的过程。

2、作家七堇年的微博

(1)、你的存在,是夜风遁走的回声。反复荡漾几次,终归永久的寂灭。

(2)、七堇年自言是“避世”的人,早上写作,下午锻炼身体,晚上看书、看电影,“简单的老年人生活”。社交并非她所热衷的事情,“社交是群居生活的本能和陪伴,是生活必须品,但不是真正有所自我成长的东西”。

(3)、这是一个风格鲜明,充满浪漫与自由的都市言情故事。一个偶然的机缘,身为酿酒师的他与祖上酿酒的女孩邂逅,他走近女孩的生活,也认识了女孩的青梅竹马,故事就此开始。

(4)、七堇年:大约十五六岁,在高中时期开始的。那时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做的就是“写作”,也许更多的是非常单纯的倾诉欲和少年时期的创造欲。如今对文学的理解当然有所变化,只是我仍然相信原初的倾诉欲和创造欲是绕不开的滥觞。

(5)、说实话,我没有。但,我正在努力接受既来之则安之的人生。

(6)、我的感情就像是一杯酒。一个人进入我的生命,与我相恋,然后转身离去,离开时我的杯子被她碰倾斜,酒洒了一半。于是我向里面加水,而后静静的等待下一个人的到来。就这样,我杯子里的酒越来越淡,你们说我越来越冷漠。可谁又曾知晓。我给你们的,都是完完整整的,一杯酒。

(7)、这个城市没有草长莺飞的传说,它永远活在现实里面,快速的鼓点,匆忙的身影,麻木的眼神,虚假的笑容,而我正在被同化。

(8)、张怡微:影响不大。但抽象语言对我有吸引力。我不希望自己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可以用我们过度使用的日常语言所表达。

(9)、分享会前,七堇年接受了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的专访。她说,撕去青春、畅销之类的种种标签,留下痕迹难免,但会对成长有新的反思。

(10)、我见过你最深情的面孔和最柔软的笑意,在炎凉的世态之中灯火一样给予我苟且的能力,边走边爱。

(11)、七堇年,1986年10月5日生于四川泸州,原名赵勤,中国作家。

(12)、我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个人经验和判断力,也在跟朋友不停地交流,修正自己。也去聆听他人的不同想法,启发自己。总之,经验这种东西,是独特的,却不能是封闭的。

(13)、怀念是生命中最无能为力的事情,并非卑微。然而让我牵挂的人,我选择去忘记。

(14)、《尘曲》全书分为游记,散文,小说,三个部分。收录了七堇年后期零散见刊的精品散文,最新创作的精彩游记,以及中篇小说《尘曲》。全书皆配以作者原创旅途摄影插图。

(15)、七堇年说,在兵荒马乱的晚自习上,在熄灯的宿舍里,在一堆堆耀武扬威的习题和试卷的缝隙间,在应急灯渐渐微弱下去的光线中,一手撑着深不可测的夜,一首写出无处倾诉的话。

(16)、必须重新站起来,告诉自己,继续走吧,路途尚未结束———即使重新捡起的东西已被别人踩得粉碎。包括你蹲下去的时候,散落一地的尊严。

(17)、七堇年说,错把倾诉欲望当创作灵感的年代。当幻想蔓延的时候,意识天马行空,无处安放。用文字寄托成为最好的方式,由此,常在昏昏欲睡的课堂或沉闷压抑的晚自习上,用不是文字的文字书写心情,书写梦想,书写幻想,书写寄托……这样的时候,很容易把无处释放的倾诉欲望当作创作的灵感,当作才气。

(18)、这些年我写作,出书,经济早已独立,也算小有成就,但我禁止你看我的一切东西,也从不告诉你我的生活状况。从不报喜,更不报忧。

(19)、我们都对了还是错了,我们都爱了但是忘了。走的时候你哭了还是怎了,我只是疼了但还是笑了。我想引用一句被说过很多次的话,我生命中的温暖就这么多,全部给了你,叫我以后怎么再对别人微笑。

(20)、大爱无言,大言稀声。无论什么疼痛,那个你爱的善良的人,一如既往地守在你身边,给你以如此的照顾和关护。在这人情稀薄的世界,此生复有何求。

3、七堇年原名

(1)、出处:"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凡是心所向往的地方,即便穿着草鞋也要前往。生命犹如逆行之旅,即便一叶扁舟也要向前起航。这是作者七堇年的《尘曲》里化用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中“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句和《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一句。

(2)、如果我们不想对人事失望,惟一的方法就是不要对它寄予任何希望。这不是绝望,这是生存下去的惟一途径,亦是获取幸福感的前提。

(3)、从那个十八岁的夏天开始,在后来的时光当中,我一个人按照青淮寄给我的明信片的地址,一一重新去看一遍。每次我在彼地准备寄一张明信片的时候,却发现,我的路途上的想念找不到那个可以寄达的人。即使有那样的一个人,我也不知道她的地址。毕竟,她是候鸟。

(4)、未曾料到的是,世上会有另一个人,会让我对他的敬畏和在意完全左右了我自己。

(5)、2002年,七堇年以散文《被窝是青春的坟墓》获第六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开始崭露头角。2007年1月,七堇年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大地之灯》问世,让人赞叹于年仅21岁的她超越同龄人的成熟与老道。

(6)、空闲下来,七堇年喜欢去旅行,并形容自己是“黄昏收集者”,喜欢在不同的地方感受黄昏的时刻。她的旅行目的地多是自然之地,“我希望在伟大的自然面前,和自己的渺小相处,写作者大多是是内向的,和自我交流更能充电。”

(7)、但一些情事,一样是动了心弦便再收不住回声,只能一路骊歌。

(8)、原文: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9)、作品多次发表于《收获》《人民文学》等国内顶级文学期刊。近年涉及编剧、翻译等领域,曾翻译爱尔兰作家克莱尔·吉根的短篇小说《寄养》,主编文集《近在远方》。写作之外,热爱旅行与自然,自定义“黄昏收集者”。

(10)、我们在电影里看着别人替我们过着梦里的人生,看着他们替我们爱,替我们死,动容之时流下眼泪——擦干之后,那不过是灰飞烟灭的幻象,生活仍然一无所有。

(11)、在形而下与形而上的双重世界里,作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反思现代科技带给人类的光明与阴影、冷漠与温情。从这一点来说,《无梦之境》较之七堇年以往的长篇小说,格局更大,视野更宽,更值得关注。

(12)、文学期刊、专业奖项、写作同行、专家学者、图书市场、大众媒体及互联网等所呈现的文学评价尺度,有哪些会影响到你的写作?你的“理想读者”是谁?

(13)、2015年主编岸口系列第一辑《近在远方》,翻译爱尔兰作家克莱尔·吉根的短篇小说《寄养》,出版文集《灯下尘》。

(14)、霍艳:没有。我越来越看重作家的世界观和看待问题的方式,而这些的养成,我认为更基于社科类著作。

(15)、我想,沉默是成长的标志,而成熟的标志,就是如何去沉默。我不能说我们生如夏花,活得完美而睿智,死如秋叶亦离我们非常遥远,当下最真实的,不过是一种宽宏和原谅,对自身、他人,以及这个失望和希望并存的世界。——《生如夏花》

(16)、说实话,直到快三十岁,我都没有办法原谅你。

(17)、在那个世界里,寿命在出生之时就被判定,基因超市盛行,人们在虚拟社交中获得的“点赞”转化为货币,生活是一场巨大的表演。

(18)、张怡微:比较少了。因为教学研究任务太繁重。我关注比我年轻的人,比方我们复旦大学创意写作MFA的学生,我的工作就是看他们的作品。我觉得他们和我差别不大,但写作中更关注社会问题,比如性别、校园暴力、消费主义、宗教等等。

(19)、可能是自我实现的预言吧,后来还真就高考失败了。感觉人生都完蛋了。

(20)、新书中,七堇年也探讨了自然消失后,每个人只能通过被注入梦境得到疗愈,“人与自然的剥离会带来不安全感,这是书中的主题之一”。

4、作家七堇年拼音

(1)、我们还是太年轻。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带着盲目的信任或者盲目的不信任。

(2)、月有着此去经年里鼎盛的一段荒凉生活但其中有蓬勃生机,春花已落,夏叶未老。

(3)、我只是好笑这些结局的雷同。这是早该料到的结局,却走了这么远的行程来探索它的意义。我们的路途,不过是在毫无意义地上演一个闹剧的圆。

(4)、文学期刊、专业奖项、写作同行、专家学者、图书市场、大众媒体及互联网等所呈现的文学评价尺度,有哪些会影响到你的写作?你的“理想读者”是谁?

(5)、七堇年:我一般不看任何评论,也不关心任何的奖项和趋势,比较孤立自己,所以一般不会有太大影响。所谓理想读者的画像很模糊,也许我脑子里没有任何“理想读者”。理想读者的意思也许暗含着共鸣或理解?我不知道,但我认为,读者有他们自己的接受美学去按照他们的方式重新建构一个他们眼中的“你的作品”,这跟我本身的写作并不太有关联。

(6)、而我说,在多年之后的大学课堂里,我依旧保持着高中时的习惯,躲在世界的角落读七堇年。读她的文字,就像在某个冬日的下午。温暖,淡然。她的文字,就像冬日午后的阳光,点燃了一颗埋藏的火热的心。

(7)、(罗湖区南湖街道人民南路2028号金光华广场2楼(国贸地铁站A出口))

(8)、文学期刊、专业奖项、写作同行、专家学者、图书市场、大众媒体及互联网等所呈现的文学评价尺度,有哪些会影响到你的写作?你的“理想读者”是谁?

(9)、科幻、奇幻、推理等类型文学,非虚构写作以及互联网时代种种新的写作实践,是否正移动着文学的边界?在你看来,未来的文学经典可能会呈现怎样的面貌?

(10)、你不会忘记我。你不需要忘记我。我对于你来说是那么轻,你可以将我当做星期日下午的棉花糖一样不时吃一下,调调生活的味儿。你一个人的时候你会想念我,想念我对你的执恋,想:我遇到过一个热烈的女子。

(11)、如此多的人急于挤进你的生命,头破血流,我也曾如此。但而今只有我拼命退却,大约这样你会唯独记认我。

(12)、七堇年以深沉的笔触书写青春,以沉稳的方式思考人生,角度精准,气韵精致个性。围绕“诗歌与酿酒”,写尽青春的炫目与缺失,友情的温暖与珍重,以及那段人生美好年华里的人的执拗与坚持。

(13)、在青春之书里,我们同在一行字之间。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关于少年时代,冷暖自知,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这一切将在被回忆肆意篡改的书写下,渐渐抽象成一些雾一样的尘埃,浮在梦境之外的空茫黑暗中,日日夜夜不停坠落,终会尘埃落定。在我们的希望和愿欲的深处,隐藏着对青春的默识。如同种子在雪下静静梦想。所以你要知道,我将在更大的沉默中归来。青春是生活最温暖的被窝,是生命最华丽的裙袂。

(14)、《尘曲》全书分为游记,散文,小说,三个部分。收录了七堇年后期零散见刊的精品散文,最新创作的精彩游记,以及中篇小说《尘曲》。全书皆配以作者原创旅途摄影插图。

(15)、   懂一个人,是真的要花五百顿饭,五百瓶酒,五百个日夜,去一点一点接近的。若不是因爱之深,怎舍得这般耗费。

(16)、2008年出版第二部长篇小说《澜本嫁衣》;其后有《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尘曲》等文集出版、再版。

(17)、虽然表面上看去,《红楼梦》和《追忆似水年华》这种作品再难诞生,但是,我从来不认为这是文学的衰落。我认为追求“经典”只是因为过去我们对文学的固有印象过分狭窄而已。

(18)、在炫酷的时代表象下,呈现对原生家庭与再生家庭、爱情与婚姻、人性善与恶等充满悖论的命题的哲性思索。

(19)、最爱的人,错过这个,也许就真的再也见不着了。没有一朝一夕,哪来长长久久。

(20)、采访中,七堇年说话间不时冒出一些社会学、心理学的书名,阅读是她的习惯,“信息随时可以调取,但阅读培养的是沉浸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阅读就是在心中有个地图,不能是面对纷繁的网络信息不知道自己需要的方向。”

5、七堇年 les

(1)、2014年《平生欢》获得第二届   "紫金·人民文学之星"长篇小说奖。 

(2)、《晚风枕酒》是七堇年与“斜杠青年”的深入对话,亦是七堇年对于“斜杠人生”多元性的进一步思索与实践。

(3)、遇到你时,我尚是一张白纸。你不过在纸上写了第一个字,我不过给了一生的情动,心底有了波澜。但我知道波澜总归平静。

(4)、2006年,她在二十岁的时候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大地之灯》,并于2007年首次出版,获得瞩目

(5)、文学之外的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绘画、戏剧、影视等,对你的写作有何影响?

(6)、在这个开车要执照,律师要执照,什么都要合格证的世界里,唯独想做父母就能做,不需要执照,合格证,就能把一个生命给带到这个世界上来。

(7)、每次看美国电影,父母对孩子说,“我为你骄傲”,我都会掉眼泪。

(8)、从何时开始有自觉意识地写作?与那时相比,你对文学的理解是否发生了变化?

(9)、在七堇年的个人简介中,她描述自己是“写作者、黄昏收集者”,如今,三十而立的七堇年将自身所爱更多地融入写作中,担负起身为写作者的更多责任。

(10)、这么多年,我几乎不能好好跟你同处一室超过24小时。不知道这次的努力会不会变成no作nodie.

(11)、甚至在写作的初期,是没有经济回报,也没有很多社会认可的,经济回报和社会认可往往是自律的结果,也是他们从这件事情当中得到的回报。我始终觉得,在我们身边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件让自己感到内心燃烧的事情。我们从事了太多自律的办法、诀窍之后发现,回到这个自律的起点看一下,自律并不是少数人或者一部分人才刻意具备的一种素质。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样一种能力,关键是看你有没有找到这件事情本身。

(12)、你的幸福,将是孤独的,只有你自己可以分享;而你的孤独,也是幸福的,还好有你自己可以理解。

(13)、她想要的其实不过也是一片迷茫一纸结婚证书怎可以保证终身幸福承诺如枷锁无法兑现承诺也如枷锁。《澜本嫁衣》

(14)、新青年,新文学:当代青年作家问卷调查(上)

(15)、你学习的专业或从事的职业是什么,它能够给写作提供滋养吗?是否希望成为职业作家?

(16)、科幻、奇幻、推理等类型文学,非虚构写作以及互联网时代种种新的写作实践,是否正移动着文学的边界?在你看来,未来的文学经典可能会呈现怎样的面貌?

(17)、在这个把回头看作软弱和耻辱的世界上。走德再远,也终究达不到想要的永远。走得再近,也终究回不到想要的梦境。人永远是一群被内心的遗憾和憧憬所奴役的生物,夹在生命的单行道上,走不远,也回不去。

(18)、细腻伤感如斯的一对……有些叫人不知所言,却有同感。

(19)、释义:但凡是人心所向往的地方,即使穿着简陋的草鞋,也要到达。人的一生好像是一场逆行之旅,即便自己拥有一叶扁舟,那也要杨帆起航,不断前行。

(20)、世上有诸多为自己的想象和胆小所夸张的伤悲,可以呼天抢地,痛不欲生,用以博取同情或者借以自我倒戈。然而人若心中真有大悲,却通常沉默不语。——《大地之灯》

(1)、一段感情若势如破竹,最后也往往兵败如山倒。但也曾算是,像把每一天当成是最后一天来珍惜生命那般,把眼前人当成是最后一个人来珍惜感情。奈何世事无常,人无常,爱无常。花辞树,以叶为美。叶落尽,以枝为姿。枝若朽,以根为雕。感情若如四季,我愿如良木。

(2)、在七堇年的作品中,写于十六岁前后的《被窝是青春的坟墓》(2007)虽多少显得幼稚而有点虚张声势,但就其在她的创作历程上的意义看却不可不提。这是作者早年作品的合集,其中包括《远镇》、《蓝颜》等常被评论者提到的作品,共计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