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简介及作品集

1、歌德百科

(1)、(39)施米特:罗马天主教与政治形式(1923),刘锋译,载《政治的神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82页及以下。

(2)、 “历史的人”,按我对这个词的理解并按所有大史学家对它的看法,乃是一种正以全力向着自我完成前进的文化的人。在此之前,在此之后,人是没有历史的。

(3)、金庸小说语言浅显通俗,灵活生动。只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郭靖、黄蓉、令狐冲、狗杂种、叮叮当当……

(4)、作为一部创作了六十余年、演绎宇宙人生的“人间大戏”,作为追求展示人类生活全景图的毕生之作,《浮士德》不仅与时局相关,而且还因成文于不同阶段,留下作者各个时期的思考印记。如果说在成文较早的第一部(1809)中,出于剧情(“小世界”)的限制,仅在某些滑稽剧(“奥尔巴赫地下酒窖”)或幕间剧(“瓦尔普吉斯之夜的梦”)播撒了某些政治讽刺,那么歌德人生最后几年完成的第二部,——同时出于主人公“大世界”经历的需要,则主要移动在政治和公共领域。可以说政治场景、政治话题、政治哲学层面的思考,贯穿《浮士德》第二部。而比较集中的直接演绎、全面探讨,或表明利弊、呈现复杂性,则莫过于第四幕。

(5)、一天伯爵请他到家中吃饭,不料饭后来了一群贵族,他们带着高傲鄙视的神情看着维特。连和他认识的人也不敢和他说话了,伯爵前来催他赶快离开这里,不管他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嘲笑的面孔,听到讥讽的话语,他一气之下终于辞了公职。

(6)、但对知识极限世界的清醒审视和对鲜活生命的拷问之后,他又陷入了“枯守这个牢笼,在这里暗淡无光”的心理体验,乏味和僵死的知识以及由此而发的阴暗、无聊的精神焦渴更加剧了无法预知未来的精神危机,百般的厌恶和极度的恐惧决定了他对无意义生命的剥夺。

(7)、题图:歌德和约翰·彼得·艾克曼ByJohannJosephSchmeller,1831

(8)、所以贾先生一世文名“毁于一旦”,在国外不够劲儿的,在国内又认为作品口味儿重了,里外不落好。被莫言捡了个便宜。不过以贾先生的身世秉性,借他八个胆,他也不敢如莫言那般写法。

(9)、在中国,郭沫若所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在1922年出版后,马上引起巨大的反响,当时正值“五四运动”之后,参与反封建斗争的中国青年在《维特》一书中发现与中国现实有很多雷同之处,产生了共鸣,这本书在国内广泛流传,仅就抗日战争以前的情况而言,到抗战前夕,由泰东、联合、现代和创造社四家书店先后再版重印,共达37版之多。 

(10)、   第二部写到浮士德来到神圣罗马帝国的种种经历,其中包括他的几次重大的追求和幻灭:一次是追求功名利禄,却落得与皇帝的弄臣为伍;另一次是追求古典美人海伦,结果让海伦化轻烟而散;最后,他重新振作,试图筑堤拦海,却不幸已届百岁高龄,双目失明,命不久矣。

(11)、伽利略在改变世界上比起任何君主所做所为的更有贡献,而他的权力远超过那些迫害他的人。

(12)、〔英〕马洛利 文化是生命的表达形式。当文化不能表达生命。反而压抑生命的时候,生命的紧张感就增大。

(13)、(20)古老的拉丁语赞美诗。1529年马丁·路德将其译为德语。除格里高利清唱外,还有巴赫、亨德尔、海顿、莫扎特等多位作曲家谱曲。巴洛克时期常用于宫廷庆典和帝王加冕。参LThK,Bd.9,Freiburgi.B.:Herder2009,S.1306f.

(14)、 如果职业起隔绝作用,那么文化就应当起接近作用。

(15)、(德)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 著 卫茂平 译

(16)、为歌德之创作做出贡献的,大多是一些无名英雄,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行为方式、讲话方式反映到歌德这位伟大的人类观察者、形象塑造者的作品中。希腊人和犹太人参与了创作——希腊神话和犹太圣经奠定了《浮士德》的基础;除世界各地和各个时代的文学家外,还有无数其他人(在狭义或广义上)“共同撰写”了这部集体创作,他们有神学家、哲学家、自然科学家,有政治家、法学家、经济学家、军事理论家,有工程师、技术员,有历史学家、语文学家、百科全书编纂者,有建筑师、雕塑家;还有画家特别是素描画家,歌德或收藏有他们的原作或复制品,或通过他人描述得知他们的作品。很多作品都给予了他很大启发,为《浮士德》的语言和戏剧人物、动作、场景等提供了模式。

(17)、GIF螃蟹:behance.net/alpalmer60b4

(18)、   小说以维特写给他的朋友的一封又一封的书信组成,描写了一位才华横溢、多愁善感的青年如何在自己的理想与社会的现实之间苦苦挣扎,最后在理想和爱情的双重破灭下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小说主人公维特来自市民阶层,一次舞会上他结识了绿蒂,产生了爱意,但是绿蒂已经与他人订婚,维特内心非常苦闷。而在上层社会中,维特的聪明和才华不仅得不到赏识,还饱受冷眼和奚落,为此维特辞去了职务来到绿蒂的住地。此时绿蒂已经结婚,而维特对她的爱意仍没有消失,这就加剧了维特的绝望和痛苦。在爱情的苦恼和社会的苦闷双重打击下,维特最终走上了举枪自杀的道路。

(19)、〔德〕文德尔班:《当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选辑》

(20)、   歌德花了不少时间从事自然科学研究,他涉猎自然科学范围极广,对诸如解剖学、矿物学、骨学、光学、色彩学、植物学、地球形成等都有研究,并写过有关的科学论文。但歌德的自然科学研究只是停留在观察、比较等浅层次之上,并不在实验基础之上。

2、歌德作家介绍

(1)、(6)关于《浮士德》中的革命、军事等问题将另启文论述。

(2)、图为坐落于莱比锡市Naschmarkt上的歌德雕像

(3)、“许多20实际的思想家采取这样的观点:在大街上国家中挤压着我们的芸芸大众与我们自己不同,他们缺乏敏感性,没有灵性或尊严;既然如此,说这些大众,不仅应当拥有统治他们自己的权利,而且由于他们人数众多而拥有统治我们的力量,这不是很荒谬吗?”

(4)、对此,在一次魏玛计划上演《浮士德·一》、歌德要亲自把剧本改编为独角戏时,他曾经说:“这与演出要求差别很大,需要牺牲很多东西,要以其他方式代替,实在又提不起情绪。”(1815年5月1日,致信布吕尔)无论如何,《浮士德》剧很晚才被搬上舞台。1809年1月13日的上演算是开端,那次是以当时流行的中国皮影戏形式,也就是借助剪影,在魏玛剧院上演了几个场景。据当时在场的阿贝肯称:“那场面十分滑稽,格雷琴、瓦伦汀、浮士德和梅菲斯特都是用黑纸剪出的指头大的小人儿,在歌德面前晃来晃去。歌德则安静地观看。第二天他对席勒的夫人说,‘他感觉自己死了一百年了’。”

(5)、《浮士德(Faust)》是德国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创作的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

(6)、19世纪中,现代性也在经受着自身创造出来的各种价值观念的责备,人们希望明天后天的现代性将会之于今天的现代男女的伤痛,这种嘲弄的和矛盾的辨证,滋养了19世纪所有伟大的现代主义作者——从马克思到克尔凯郭尔、惠特曼、易卜生、波德莱尔、梅尔维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等。

(7)、那么,在近百年时间里,俄国文学为何出现如此多位世界级大师,形成群星璀璨的局面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8)、   立约后,魔鬼把浮士德领进“女巫的丹房“,诱使他喝下返老还童汤,并怂恿她占有了市民少女格蕾辛。为了与浮士德偷情,格蕾辛给母亲服下过量安眠药,致使母亲丧命。格蕾辛的哥哥和浮士德决斗,死在了浮士德的剑下。后来,格蕾辛又因溺死刚出生的私生子,被抓进监狱,判处死刑。浮士德救人不得,悲痛不已。

(9)、人们对神圣罗马帝国从本质上给予了正面评价,尤其对于威斯特法伦和约(1648)签订后的帝国。原因在于,它有效维护了帝国的和平秩序,为平衡不同教派做出了诸多规定,保证了政治和文化的多样性。(3)

(10)、钱钟书是个擅长讲故事的人,可惜只写了一本小说,意犹未尽啊。

(11)、链接:https://pan.baidu.com/s/1rJLESY4Ob3y1IDqRVpw5HQ 提取码:DGUT 书名:歌德思想小品

(12)、《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书名源自于马克思的一段话——生产的不断革命,一切社会关系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确定和骚动不安,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区别于过去一切时代的特征。一切固定的冻结实了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古老的令人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扫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冷静地直面他们生活的真实状况和他们的相互关系。I 什么是现代主义、现代性、现代化?

(13)、   而提到德国作家,大家肯定首先会想到德国大文豪——歌德。

(14)、为什么人类历史中会出现这样一个特别的时期,为什么我们要去忍受去经历它,那就要去看看现代性是从何而来。

(15)、“多少年后我才知道,我们真正要找的,再也找不回来的,是此时此刻的全部生活。它消失了,又正在被遗忘。”

(16)、每个民族中,文化表现出大小不一的价值,并且有种种样样原则。

(17)、在歌德的全部著作中,《浮士德》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学中最杰出的巨著之一;它受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极高评价和所有进步人士的重视。《浮士德》之所以为一部伟大的文学创作,因为作者在这里通过他所塑造的极完美的艺术形象,把一个特定时代的错综复杂的客观世界从多方面真实地反映出来。

(18)、(5)卢铭君:德语文学史教程DeutscheLiteraturgeschichte--EinLehrbuchfürGermanistikstudium(2022),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歌德曾如此评论卡尔德隆的剧作《坚贞不屈的亲王》。然而,但凡可以充分理由如此评价世界文学中某部作品的话,那恰恰非歌德自己的《浮士德》莫属。

(20)、历史剧本:《屈原》(已拍摄发行)、《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则天》、《聂莹》

3、歌德,简介

(1)、“拿破仑曾向你指出《维特》里有一段话在他看来是经不起严格检查的,而你当时也承认他说的对,我非常想知道所指的究竟是哪一段。”

(2)、《维特》虽然描述的是一个少年的爱情故事,但是其本质体现的是对封建势力的反抗,这是对歌德所生活的时代的生活本质最真实的反映,同时还体现了狂热突进的时代精神,是德国绝大多数进步青年的心恋体现。

(3)、1832年3月17日[22日歌德去世],歌德回信给威廉·洪堡,拒绝他的请求,在生前出版《浮士德·二》。“混乱的学说引发混乱的行为,统治着世界”,歌德在信中说到。歌德死后形成的、很长时间里占统治地位的对《浮士德》的理解(大多以学术著作为代表,在大学和中学课程中固定下来,通过喜闻乐见的文章、报纸和讲座传播开来),几乎完全无视作品中“其他国族的功劳”,忽视通过作品并与之一道完成的跨国界的“普遍–精神贸易”“交换”,且违背歌德实现“欧洲乃至普遍世界文学”的愿望,与他所作的各项努力背道而驰,——把《浮士德》宣扬为一部带有沙文主义色彩的民族文学。

(4)、写浮士德和小市民出身的玛甘泪相爱,遭到封建和宗教势力压制,他们的私生子被溺死,玛甘泪被投入监狱,判处死刑。浮士德的生活悲剧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现世人生享乐的幸福观与中世纪禁欲主义的对立,反映了他们的人生追求。

(5)、例如我们一方面要植根于一个稳定且一致的个人与社会,另一方面又贪婪的追求着变化与增长;

(6)、事实上,如此独家占有的要求并非因为《浮士德》是用德语写就的。当时在德国以外的地区,有很多有教养的读者可读懂德语,而且仰赖日益发达的翻译,对于“普遍的世界交流”,德语也不再是长久不可逾越的界限。即便情节发生的场景地也不是问题。在众多场景中,不过仅有莱比锡的奥尔巴赫地下酒窖、瓦尔普吉斯之夜中哈尔茨山的布罗肯峰,明显是德国的地点,然而此类大学生酒馆或女巫出没之地,在欧洲并非只此一家。至于大学、书斋、实验室,再至于近代早期的城市、大教堂、雄伟的官府和宫殿、海边围海造陆工程,再至于与场景相关的社会、文化、政治格局或行为方式,在欧洲则更是比比皆是。

(7)、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

(8)、还有一类解释,同样出于为民族政治服务的目的,对浮士德进行了工具化处理。这种解释承认浮士德进取中的迷茫,也承认他的过失和罪过,然而却把这一切解释为对“悲剧性”之伟大的证明:错误和迷茫是伴随客观的、人道的进步出现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进程赋予了其正当性,无论是凶手还是牺牲者,都不得不接受这些代价。

(9)、如果未受史学研究新视角、新结论的启发,缺乏对历史现象基于历史合理性的认识,我们便很难理解不同时期、不同文学作品中对神圣罗马帝国的塑造与评判,进而试图以某种偏见为前提,解读文本乃至作家的政治思想。最后得出的结论近乎千篇一律:如此这般这般,辛辣地讽刺了旧事物等等。

(10)、歌德在1773年创作出了《铁手骑士葛兹·封·伯里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作品更是让歌德名声大震。1775年他应邀到魏玛,担任重要官职一直到1786年,由于改革行动处处受阻,加上他对科学研究与文学创作的`爱好,最终导致歌德在1786年秋不辞而别,化名去了意大利,直到1788年6月才返回魏玛。

(11)、坦率的说,不知道陈丹青这句话出处在哪里。但是光从字面上看,符合他在江湖中的风格。

(12)、作为戏剧实践者,歌德毫无疑问很清楚,《浮士德》的上演会面临一系列问题,且问题不只在于第二部的复杂,也不只在于整部剧本过长的演出时间。歌德本人作为剧院领导,自己在排练上演其他剧目时,也难得做到严谨地“完全忠于原著”,因此他宁可接受删减和改编的代价——至今人们见到的《浮士德》演出脚本大多经过删减和改编——也希望作品能在舞台上得以呈现。

(13)、(24)对照歌德在《诗与真》第一部第五卷中的描写,歌德:《诗与真》上,刘思慕译,《歌德文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176页及以下。

(14)、(4)范大灿:德国文学史(修订版)第二卷(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2019),商务印书馆

(15)、(28)《诏书》第十二章规定,皇帝与各选侯当在每年复活节后四周,于任意一座城市,本人到场会晤一次。

(16)、------点击观看当期名作介绍视频------

(17)、同样的艺术游戏也体现在用韵方面。比如在城堡内庭一场,浮士德与海伦的相遇相爱,是通过对韵这一媒介完成和见证的;又比如荣光圣母对格雷琴祈祷的回应,通过交叉韵的媒介表现出来。歌德在韵律艺术宝藏中汲取的养料,同样化用在《浮士德》中,使得韵脚在此不仅具有功能性,而且常常直接承载很多意义,这样的例子在作品中俯仰皆是。

(18)、在福柯看来,对人类状况所做的各种形式的探究,只不过是在求助于一个又一个学科的权威,仅仅是对得意洋洋的“权力的言说”的保护冲。任何批判听起来都是空洞的,因为批判者本人就“处于那表示全貌的及其之中,受它的制约,那是我们带给自己的东西,因为我们本身就是它机制的一部分。”

(19)、为了记录所谓的“维特热”,在韦茨拉尔,除了一本珍贵的第一版《少年维特的烦恼》外,被展示的还有它的戏仿作品、模仿作品、争鸣文献和多种语言的翻译本。

(20)、整部《浮士德》中,很少有哪一场像第四幕第三场,几乎严格按照历史文献进行塑造,把帝国基本法搬上舞台。作者在冷静客观表达某种权重的同时,呈现出一个大帝国利弊交织的复杂机理,以及维系这样一个帝国所需要的让步和妥协。在此,文学作品更为真切和立体地显示出,在现实政治中,一个运行千年的政体,其优劣远不那么泾渭分明。或者说,任何一个大帝国都不免是一个复杂的“对立复合体”。(39)

4、歌德简介及代表作品

(1)、后来当歌德在韦茨拉尔(Wetzlar)的帝国最高法院实习期间,他结识了年轻的夏洛特·布夫,并爱上了她。但夏洛特已经和一位名叫约翰·克里斯蒂安·凯斯特纳(JohannChristianKestner)的法律工作者订了婚。在夏洛特的父亲看来,凯斯特纳显然比年轻、有着艺术方面抱负的歌德更加稳重可靠;歌德在那时就已经更想成为一名艺术家而不是律师。歌德仓促地离开了夏洛特。后来,他又认识了一位枢密顾问的女儿马克西米利安娜·冯·拉·罗歇。歌德把两个女子给他留下的印象融合到了绿蒂的形象中。据歌德本人说,他在四周的时间内写出了这部书信体小说,以抵消爱情的痛苦并使自己从自杀的念头中摆脱出来。

(2)、(26)《诏书》第第二十六章,对选侯在加冕及其他帝国典礼中应履行的象征性义务做出了详细规定。

(3)、ISBN:9787108061911定价:00元

(4)、(3)余匡复:德国文学史(上卷)GeschichtederdeutschenLiteraturBand1(204),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   与社会格格不入,却又无力改变现状,《维特》写出的正是这一时期德国绝大多数进步青年的所面临的现实。因此《维特》一出版就在欧洲掀起了一股“维特热”(Werther-Fieber)。在中国,郭沫若所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在1922年出版后,马上引起巨大的反响,此后再版重印,共达37版之多。

(6)、然而无论哪个年代,所有这些做法都曾引起反对的声音。其中最富批判性的反对声音,出现在1933年波莫以《非浮士德精神的浮士德》为标题的檄文中。檄文旗帜鲜明地反对那些“至善论者”[认为浮士德不断追求完善],称歌德的《浮士德》为一部“衰落史”,浮士德“从头到尾都是一位无可救药者”,扮演着一位蹚在“越来越深的血”里的“狂徒”。

(7)、《浮士德》以欧洲近代的历史和现实为背景,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写成的。浮士德的生命体验,历经追求爱情、追求美,最後走向社会实践的道路。每一种尝试,都是生命货真价实的充满激情体验,但在浮士德这个理想主义者的心中,的确发现没有什麼过程是让他满意到觉得生命完满不再有欠缺的。

(8)、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小说家。著作(西游记)。一生贫寒,对当时社会不满,晚年著成神话小说西游记,以寄托济世匡时的愿望!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杰作。

(9)、之所以形成大主教担任宫廷要职的惯例,是因为在中世纪欧洲,包括皇帝、国王、邦君等各级领主在内的贵族,以习武打仗为本,并不接受文化教育,文字掌握在第一等级——僧侣手中。僧侣因要为帝王起草、拟订各种重要证书、文件而行走于宫廷的文书处(Kanzlei),“总理(Kanzler)”即是掌管此文书处并皇帝御玺的人。帝国总理故而有俗圣双重身份。这就是舞台提示为何特别标注“大主教(总理大臣)上场”。按皇帝所言,这位大主教兼总理大臣将委托文书处,把皇帝的敕封或承诺,誊录到羊皮纸,以书面形式固定下来,加盖印章并皇帝签名,“确认”其法律效力。(10925-930)在此,台词中的关键词皆源自《诏书》第二章用语。为凸显大主教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皇帝称其为“拱顶石”,意思是,他对帝国大厦起到连结和支撑作用。如拱顶石的到位标志建筑的封顶和完工,大主教兼总理大臣的到场,是“帝祚永绵”的保障。(10932)不仅如此,伴随身份转换,下文还出现第三个称谓:“神职”。

(10)、(13)编号IVHc手稿,见J.W.Goethe:Faust.Texte.Hrsg.v.AlbrechtSchoene.Frankfurta.M.:DeutscherKlassikerVerlag2005(Aufl.)S.7

(11)、《维特》的一个成功之处在于书信体的运用,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形式进行写景、抒情、叙事和议论,通过这种书信体的形式,仿佛走进了主人公的内心,倾听他的言谈笑语和啼泣悲叹,甚至能够窥见他那颗跳动着的、敏感的、柔软的心。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让读者产生这封信就是写给自己的错觉,运用浓郁诗意的多重抒情,给读者带来深刻的感受,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抒情主要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形式。

(12)、《浮士德》是欧洲与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价值和最富影响的作品之一。同《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样被誉为“名著中的名著”,既是启蒙主义文学的压卷之作。

(13)、然而从欧洲时局、歌德人生经历乃至作品创作意图来看,则断非如此。歌德1749年出生,1832年去世,正值欧洲和德国重大变革时期,他一生依次经历了普鲁士七年战争、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在去世前不久,法国爆发七月革命,席卷诸多德意志邦国。革命、战争、军事、政治,是歌德时代人所关心的问题。作为敏感的青年,歌德是1770年代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言人;作为萨克森-魏玛公国的枢密大臣,他曾担任国防委员会主席,负责征兵和军务,并于1792年陪同君主奥古斯特大公,参加镇压法国大革命的普奥联军,再于1793年一同驻扎围攻美因茨的前线。(9)1806年的耶拿会战,距魏玛城一箭之遥,歌德的住宅险些毁于战火。

(14)、本版本的《浮士德》只能提供一个阅读本,注释也只能把它当作一个读本来对待,这样就难免会偏离完整的、完全的文本实践,不得不又是用文字来解释文字。如有某些地方会对舞台演出有所启发,那么则希望这些地方会对导演、演员、舞台设计师或技术员有所帮助。但注释首先要唤醒的是读者自己对舞台的想象力。它们当启发读者,走出书本上的文字,开启想象力,去想象那个奇妙的自由的舞台。因为虽说《浮士德》是一部舞台剧、朗读剧、阅读剧,但它终究是为此一完全“不可想象”的舞台[读者想象力中的舞台]创作的。

(15)、西汉时期的著名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父职任太史令。后因替败将李陵说情辩护而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著作史藉:“太史公书”,之后称“史记”。是我国最早的通史,书中语言描述生动形象,是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后来的史学和文学,均有深远的影响!

(16)、《浮士德》吸取了从古代至歌德时代不计其数、多种语言的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的作品,《约伯记》和《哈姆雷特》仅是其中两例。歌德并非采用一目了然、一一对应的方式吸收外来财富,而是通过引用、改写、影射、用典等方式,对之游戏式地进行了改造。因此说《浮士德》可以“重建”文学,意思还在于,它的文学形式是文学家们的集体财富,作品丰富的意涵正得益于从集体财富这一宝库中汲取的大量营养,包括辞书引用、句式、修辞,包括母题、比喻、象征、寓意,包括典型形象、场景模式、行为方式、舞台艺术。对此将在以下注释中以大量例子加以展示。

(17)、四大名著中,我唯一认真去读的书,至少看了三遍。

(18)、“我已对哲学、法学、以及医学方面,还对神学都花过苦功,彻底钻研,我被称为博士,牵着学生们的鼻子,上上下下,纵横驰骋”饱学之士的荣誉及上升的心理追求,使他进入了知识的天堂,至尊的地位和处于知识颠峰的心态显示了浮士德光明精神世界的体验。

(19)、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1945年生,曾学习日耳曼学、哲学、历史和艺术史。1984年以关于霍夫曼的作品建立起自己作为传记作家的地位,其后又出版了关于海德格尔、尼采和席勒之生平和思想、关于歌德和席勒之友谊的书。与此同时,作家还推出关于真理、恶以及全球化之可行性的书。萨弗兰斯基文字优美、才华横溢,能够将大量史料和独特观点圆融地浸润于通俗的讲述之中。这位多次获奖的哲学家和作家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九种语言。

(20)、再次返回魏玛的歌德辞去了重要的官职,只负责一些文化方面的事情,并且开始了自己的创作高峰期,之后创作出了大量的文艺作品,并且凭借着自己的作品成为了德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也是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作家。

5、歌德 百度百科

(1)、可见,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功能、对当代政治的启示,在于它的存在有效行使了某种平衡机制,把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教派的中部欧洲各地区和平有序地统合在一起。换言之,它是一个功能性的建制,而非一个集权的政治实体,它提供一个基本组织框架(宪法),本身并不行使实质性政治权力。(5)

(2)、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老子,原名李耳、字聃。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主要著作:“道德经”。其思想内容为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知、无欲、无为,顺其自然。此思想在当时是较为先进的思想。对我国哲学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人生来本是一个蛮物,唯有文化才使他高于禽兽。

(4)、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说,要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所努力,那时候讲的就是四个现代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但现代化又是什么?现代化的特点,也就是现代性又是什么?

(5)、在作者的观察中,20世纪的现代性有平面化和想象范围收缩的趋势。

(6)、写浮士德带领人们在国王赏赐的一块封地上用劳动开辟了万亩良田,创建了一个人间乐园。征服大自然的成功,使浮士德感到无比欢乐,便情不自禁地喊出:“停一停吧,你真美丽!”于是倒地而死,结束了探索的一生。但他的灵魂并未被魔鬼带走,而是被天使接到了天堂。

(7)、歌德提出的“欧洲文学乃至普遍的世界文学”设想,与当时后拿破仑时代的普遍意识以及他自己的坚决的爱国主义倾向密切相关。然而时过境迁,这些设想多年后获得了新的迫切的意义,以下不妨举一例说明:

(8)、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熟悉的对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2)的描述。按照当代德国历史学家哈特曼的观点,其中的负面评价,其产生和兴盛的背景是19世纪。年轻的普鲁士邦国政治军事日益强大,异军突起,意欲取代古老的旧帝国,建立所谓的民族国家,为此,它需要破旧立新,通过批判和贬损旧帝国,为自身的合法性进行辩护。

(9)、由此简单勾勒可以想见,歌德的创作不可能不涉及时局,也不可能不涉及宏大的政治军事话题。对于上述历史事件,歌德不仅在日记、书信、公文、谈话录中多有涉及,而且在文学创作中留下大量记述和思考。总体来看,其早期作品,更多直接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显白或寓意性地表达对暴力革命的保守态度;(10)以后的作品,或称古典时期的诸代表作,则将重点转向探讨如何以有别于革命的形式,即如何通过教育和修养,以和平手段,渐进地实现政治社会变革;而老年时期撰写的各种自传,可谓带着老年阶段的认识再现之前的经历,如《诗与真》铺陈记述了儿时亲历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加冕庆典。

(10)、如此政治修辞、仪式用语延续至本场结束。紧接着的分封场景,其间的应答,均呼应《黄金诏书》(以下简称《诏书》)的具体规定。皇帝首先表示,要为“家族、宫廷和帝国”,毫不迟疑地与四位选侯“结成联盟”。在封建制下,皇帝一般首先出于某个家族,如斯陶芬、霍亨索伦或哈布斯堡家族等等;同时为某个邦国的邦君,拥有自己的宫廷和领地;选帝侯制出现后,皇帝当选前是选侯中的一员,由加上自己在内的选侯票选出来,但仍拥有并主要活动在自己的宫廷和领地。在这个意义上,他要为家(族)事、(邦)国事、天下(帝国)事,与诸邦君结盟。这个“结盟”在封建采邑制中有其特定政治涵义:结成一个相互承担责任和义务的共同体,臣跟随君打仗、效忠于君,君对臣有保护义务。(23)

(11)、即便政治苗头出现了彻底转向,威廉时代留下的解读模式,其基本特征仍旧挥之不去:从帝国时代爱国主义的长篇空论、一战的战地读物(1915年出版的《浮士德·一》,排在《德意志战地图书》第一卷),到对德意志英雄[浮士德]的纳粹化改写(1933年《穿棕色外衣的浮士德》),再到受政d左右的正统–社会主义解读。后者在几十年间决定了民主德国对《浮士德》意识形态化的解读,且在联邦德国和自由的西方学界赢得不少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