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之心后一句

1、司马昭之心后面一句

(1)、曹髦和关羽一样,去杀人之前都说了一句霸气的话,关羽是真的温酒斩杀了华雄,可惜曹髦却没能斩杀司马昭,因为王沈等人听了,立马劝曹髦不要冲动,可曹髦已经写好了讨贼诏书,他把诏书丢在大地上,恶狠狠的说:"行之决矣。正使死,何所惧?况不必死邪!"意思是就算是死了,也没什么可怕的,更何况又不一定真死,慌个锤子啊!

(2)、司马昭掌权执政后,多次发动战争,平叛淮南地区的叛军,使魏国进入一个和平的环境时代。等到国中经理稳定后,司马昭开始着手消灭蜀汉和东吴。当时的蜀汉已经日益衰败,刘禅昏庸无能,国内战乱不断,百姓生活穷苦,四下逃窜,各地出现叛军起义。天下之地,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如此的三国对立已经长久,结束割据势力,统一天下是顺乎天意,魏国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彻底了消灭了蜀国。虽然东吴不是司马昭收取的,但是没有司马昭前面的努力和准备,司马炎岂能如此容易。

(3)、话说,你过生日就过生日呗,乐呵乐呵就行了,可是“不安分”的朴槿惠竟然谈起了部署“萨德”系统的事。据韩国媒体报道,朴槿惠在吃刀削面时称赞“决定部署萨德做得好”,声称“虽然引发广泛争议,但对强化韩美同盟起到很大作用。就如同缔结韩日军事情报保护协定一样,虽然反对意见很大,但还是很好地处理完毕了”。同时朴槿惠还往自己脸上贴金,说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第一个派遣防长访问韩国,意义重大,“我认为这是特朗普希望对外展示重视韩美同盟的立场”。

(4)、被“亲信门”事件搅得焦头烂额的朴槿惠,就在青瓦台面临搜查之际,还念念不忘“萨德”,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

(5)、公元265年,司马昭病死,他的儿子司马炎迫使魏帝曹奂“禅位”,自己称帝,建立晋朝,历史上称为西晋。

(6)、在朴槿惠这个发言中,笔者注意到里面一句话,很重要,她说“虽然引发广泛争议,但对强化韩美同盟起到很大作用”。为什么说这句话重要,就在于韩国方面从一开始部署“萨德”系统时给出的理由是为了应对朝鲜的威胁,但中韩两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很多专家学者都对这个似是而非的理由给予反驳。韩国延世大学教授文正仁久直接指出,“就连首尔都不在‘萨德’的保护范围之内,你防御谁?”而此时朴槿惠的一句“对强化韩美同盟起到很大作用”,实际上是说了实话,部署“萨德”就是为了美韩同盟关系,是听美国话,讨好美国用的,根本不是什么针对朝鲜!

(7)、司马懿的反叛之心,从他跟着曹操干革命时就有了,而曹操是个厉害角色,知道司马懿用狼顾之相,所以临终前叮嘱过曹丕,要他小心司马懿有不臣之心。

(8)、“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这些都是房玄龄对他的评价。

(9)、比如,司马昭在平叛“汝南三叛”的最后一叛“诸葛诞之叛”时,便强令郭太后和曹髦,离开洛阳,跟随自己的大军行动,就是要死死抓住曹髦,不给一点空间。

(10)、出自《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高贵乡公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11)、公元265年,司马昭病死,他的儿子司马炎迫使魏帝曹奂“禅位”,自己称帝,建立晋朝,历史上称为西晋。

(12)、魏帝曹髦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来形容他的野心,后来魏帝率兵征讨司马昭,却被司马昭的同d刺死,而司马昭并没有追究同d的责任,反而封同d为王。司马昭死后他的儿子司马炎撺掇魏国政权,建立晋朝,人们就用用司马昭之心,来形容一个人的野心。

(13)、公元260年,曹髦觉得司马昭迟早是当逼自己退位的,就像当年曹丕逼退汉献帝一样,他不能忍了,于是召集了身边的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为了鼓励他们跟着自己一起杀掉司马昭,曹髦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这句话一直传到今天,其实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

(14)、“有雄豪志”“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这是曹孟德对于司马懿的评价-=。

(15)、其实就算没人告密,曹髦也不可能成功,经过十几年的篡位,司马家已经牢牢控制了朝政,整个朝廷之上,所有的政权和兵权都是司马昭控制的,皇宫之中曹髦身边的卫士、太监、宫女几乎都是司马昭派来的,曹髦根本毫无反抗之力。

(16)、公元254年,曹芳被废掉时候,曹髦成了傀儡皇帝,虽然曹髦很有才能,但他却没有发挥才能的空间,因为他周围的人全都是司马昭的亲信,不过他不甘心沦为汉献帝那种皇帝,所以他要反抗,虽然他的反抗计划被扼杀在摇篮中,可曹髦却留下一句名言。

(17)、解释: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继其父司马懿及其兄司马师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的势力,权倾朝野。魏帝曹髦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形容其野心,后率人讨伐司马昭,被其d羽刺死(见司马昭弑君)。

(18)、羊祜:先帝顺天应时,西平巴、蜀,南和吴会,海内得以休息,兆庶有乐安之心。而吴复背信,使边事更兴。夫期运虽天所授,而功业必由人而成,不一大举扫灭,则役无时得安。亦所以隆先帝之勋,成无为之化也。

(19)、而这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出自曹髦之口。

(20)、曹髦的行为完全就是自杀行为,而不是刺杀司马昭,他从第一步就走错了,当曹髦想行动时,他居然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了王沈、王经与王业三个人,这三个人当中就有两个人不可靠,直接报告了司马昭,只有王经忠于曹髦,这一步就走错了,就算有这个可能,曹髦也是会失败的,事情被泄露怎么可能成功。

2、司马昭之心一句歇后语是什么

(1)、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2)、公元260年,曹髦觉得司马昭迟早是当逼自己退位的,就像当年曹丕逼退汉献帝一样,他不能忍了,于是召集了身边的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为了鼓励他们跟着自己一起杀掉司马昭,曹髦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这句话一直传到今天,其实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

(3)、那时候,司马昭正准备出兵伐蜀,心腹贾充屁颠屁颠地跑来对他说:“我说老大,您别伐蜀了,皇上开始怀疑您了,他写了一首诗,把您比作泥鳅、黄鳝,说您欺负他。您要是离朝,他肯定会下您的烂药,对您不利。”

(4)、曹操晚年曾做过“三马同槽”的梦,就是说,有三匹马要吃掉曹魏天下。显然曹操的梦境成真,司马懿就是这第一匹“马”!而司马师自然是第二匹马,他没有司马懿还残存的负罪或说内疚感——否则司马懿也不会做这种恶梦。

(5)、帝(魏帝曹髦)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

(6)、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明帝曹叡死时,托付曹爽与司马懿辅佐齐王曹芳治理天下。曹爽与司马懿互相排挤,经过激烈的权力争斗,司马懿尽诛曹爽一d,魏国军政大权自此落入司马氏手中。

(7)、“生不如死”四个字,用在萧昭文身上再合适不过。到了阴曹地府,他也许能满足生前愿望,吃上一道蒸鱼。

(8)、而司马昭未受追究,后来更被封为晋王,死后其子司马炎篡魏自立(见魏晋禅代)。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9)、终于,时机成熟了,萧鸾连伪善也不要了,以不称职为由,“应该让位于我萧鸾”,以皇太后的名义,称萧昭文“嗣主幼冲,庶政多昧,且早婴尪疾,弗克负荷,所以宗正内侮,戚藩外叛,觇天视地,人各有心。虽三祖之德在民,而七庙之危行及。自非树以长君,镇以渊器,未允天人之望,宁息奸宄之谋”,废了萧昭文,封为海陵王。一个月后,萧鸾“称王有疾,数遣御师占视,乃殒之”(《南齐书·海陵王本纪》)——你海陵王有病,我派人去看你吧。看了几次,就把萧昭文看死了。萧昭文死时,年仅十五岁。

(10)、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11)、毌丘俭、文钦:忠肃宽明,乐善好士,有高世君子之度,忠诚为国。

(12)、司马师意犹未足,带剑入宫,逼死了张皇后。将少帝曹芳废为齐王,降王皇后为齐王妃,立高贵乡公曹髦为魏王。十月,司马师立高贵乡公曹髦为魏帝。

(1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出自:《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传》。

(14)、曹髦死后,司马昭做贼心虚,伯人咒骂,就假惺惺地自己责备自己,灭了凶手成济的三族,以此来掩盖自己的罪行。之后,他另立十四岁的曹奂为傀儡皇帝,改年号为景元元年(公元260年)。至此,司马昭篡权活动的步骇已经完成,曹魏政权名存实亡。

(15)、司马昭私下里派贾充率领一队兵马拦截,在城中与禁军展开激战。曹髦大呼自己是真命天子,尔等岂敢弑君造反?贾充看到众将士纷纷撤退,不敢阻挡,手下将士成济忙问如何是好?贾充吼道:司马公养着你们,不就是要你们为他效力的吗?成济听到此话,带领众将士冲上前去,一剑刺穿了曹髦的前胸,当场死亡。

(16)、搜狗问问.搜狗问问(引用时间2017-12-21)

(17)、一天,他把自己的几个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然后告诉这些人,自己不想束手待毙,希望他们追随自己一同讨伐司马昭。但是,这些大臣认为这样做风险太大,劝曹髦隐忍,曹髦不听,带侍从去袭击司马昭,谁知这些大臣中有人告密,曹髦被司马昭杀死,故事以悲剧收场。

(18)、这还得了!司马昭“闻之大怒”,立马佩剑上殿。哟呵,来者不善嘛。曹髦见了司马昭那样子,心下明白,但他并不害怕,不卑不亢地起身迎之。

(19)、司马昭专权后,常常当面讥讽曹髦。曹髦忍无可忍,便于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五月和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等人私下商议铲除司马昭。曹髦私下常常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王经当即劝阻,说大权久归司马氏,内外公卿都是他的爪牙。曹髦愤然而起,到永宁宫和太后商议去了。王沈等人踉跄而出,对王经说:“此事只好告诉司马公,免得受牵连。”王业也以为然。

(20)、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辅助十三岁的皇帝曹髦,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多久,就病死了。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3、司马昭之心一句是什么

(1)、出处:《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高贵乡公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2)、话说这个司马昭,在专横跋扈这方面和他哥司马师有得一拼,他规定朝中一切大事必须由他抉择,其他人包括皇帝大人都没说话的份儿,这让身为一国之君的曹髦情何以堪?

(3)、司马懿曾任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4)、倘若曹操地下有知的话,估计他会狠抽曹丕,大骂曹叡,却要抱着曹髦放声大哭,喊出:这特么才是我真正的曹家子孙!

(5)、张悌:摧坚敌如折枯,荡异同如反掌,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

(6)、公元263年春,司马昭派18万大军分三路伏蜀,刘禅出降,蜀灭亡。

(7)、虞世南:克宁祸乱,南定淮海,西平庸蜀,役不逾时,厥功为重。及高贵纂位,聪明夙智,朝野欣欣,方之文武,不能竭忠叶赞,拟迹伊周,遂乃伪杀彦士,委罪成济,自贻逆节,终享恶名。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8)、公元247年,在曹爽和司马懿的长期明争暗斗中,司马懿胜出,发动了高平陵兵变,架空了曹魏政权,实际上已经控制了曹魏。公元251年九月司马懿去世。虽然他死了,但他生前已经为子孙后代准备下了雄厚物质人力基础,此时司马氏集团文武具备,再加上司马昭封为晋王后一直都有不臣之心,一直都想出掉曹操后人曹髦!他的野心连过路行人都知道,故此这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才流传了下来。

(9)、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为帝,但也就是一个傀儡罢了,这是司马氏的权利越来越大,同时又趁机灭掉了蜀国、跟着又灭掉东吴,即将一统天下,但司马昭跟他父亲一样,也能忍,在世时没有废曹自立。

(10)、听说当时在击杀曹髦的时候,下面有一些人有些怯场,不敢上前,当时一个人直接出声道:“你们忘了是谁养你们?”“是大将军”说罢,那些人便直接冲了上去,最终将曹髦击杀了。

(11)、张悌:摧坚敌如折枯,荡异同如反掌,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

(12)、稍微看过一点甄嬛传的人都知道,当时年羹尧就是权力太大,而雍正又是猜疑心重的人,最后就把年羹尧除掉了。

(13)、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也都握着军事重权,尤其司马昭。在位至大将军后,权重一时,大肆屠杀曹氏家族人员。

(14)、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

(15)、寓意: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16)、他的眼泪,没能挡住曹髦的脚步,更没能挡住曹髦的悲惨命运——讨伐逆贼的队伍还没出宫,就迎面碰上了司马昭派来迎战的千余名禁军,曹髦被司马昭的手下成济一戟刺中前胸,跌出皇辇……

(17)、典故: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继其父司马懿及其兄司马师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的势力,权倾朝野。

(18)、曹髦不怕死,可王沈等人怕死,他们连忙去报告司马昭,但曹髦就一个人,手提三尺之剑,像一位侠客直冲司马府,虽然司马伷调兵来阻止曹髦,但曹髦毕竟是皇帝,血统摆在那里,士兵们不敢动他,纷纷退避,就这样曹髦杀入了司马府,他打算直接找司马昭,一剑把他杀了再说。

(19)、司马昭杀曹髦后,又立曹奂为帝。到司马昭儿子司马炎执政时,于咸熙二年(265年)废曹奂,自立为帝,建西晋。

(20)、当时的皇上是曹髦。曹髦十五岁左右,也算年轻的皇帝,没想到司马昭掌权之后,竟然比司马师还专政,直接让曹髦当了一个傀儡皇帝。这还不算什么,司马昭手下的大臣也都不好惹,虽然司马昭对皇位窥觊,但是却也没说过什么,仍旧让曹髦好好当着皇帝,没想着将曹髦赶下来,但是司马昭手下有几个将领,他们都是军部的人,常年征战,一身血腥,就是觉得司马昭应该成为皇帝,竟然在司马昭还不知道的情况下直接冲进了皇宫然后击杀了曹髦。

4、司马昭之心出自

(1)、当时的情况是,贾充也束手无策,成济却凑过来问:“该怎么办?”

(2)、司马师死后,权力都交给了司马昭,而司马昭早就有了篡位之心,因为他的权力已经大于皇帝曹髦,满朝文武百官几乎都是他司马昭的人。

(3)、司马师换皇帝,很快就引发了“汝南三叛”中的第二叛,毌丘俭、文钦起兵,司马师不顾患有眼疾,带兵平叛,却被文钦之子文鸳劫营时,吓的眼珠子掉出了眼眶,虽最终平叛了毌丘俭、文钦,却也一病不起。

(4)、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5)、正元二年(公元255年)正月,司马师病死;二月,魏帝诏司马昭为大将军。在历史上,司马懿死后长子司马师继承大权,其时高平陵事件之后曹魏势力一落千丈,司马师权势甚至超过司马懿。但是司马师也是薄命,英年早逝。其后由司马昭掌管所有权力。

(6)、这句话的大意是:野心非常明显,所有人都知道。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基本意思大家都知道,语境一般也不会用错。但是,这句话从何而来?为什么用司马昭之心指代野心?关于这些,未必所有人都清楚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7)、那么曹髦判断的对吗?当然对!虽曹髦只带着宫中的仆从等“乌合之众”,但路上却没有一人,哪怕是司马伷率领的正规军,一见曹髦便都吓得退走,没人敢拦,任凭曹髦直扑司马昭府。

(8)、于是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

(9)、演讲力训练专家文若河老师授课,3天学会演讲,轻松闯职场!

(10)、登基后的曹髦,别看是个小屁孩,但却明白如今的曹魏天下,已经被那三匹马啃成了啥样子。一面对气势汹汹的司马师退让,授予他“入朝不趋,奏事不名,剑履上殿”的特权。

(11)、话说六月的一天晚上,司马懿做了个恶梦:被他杀掉的王凌,还有早已去世的贾逵等曹魏忠臣,齐齐指着司马懿的鼻子喝骂,仿佛随时扑上来要咬他一口,司马懿被吓醒了,是一身的冷汗!

(12)、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一句成语意思是说一个人的野心非常的明显,每个人都知道。司马昭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大臣,在他父亲司马懿和他哥哥的影响下,极力的发展自己司马家族的势力,一时间权倾朝野。

(13)、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的后一句就是: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

(14)、当时的小皇上正是曹芳,眼看着司马懿死了,但是却有了一个司马师代替了司马懿。司马师虽然是辅佐大臣,但是几乎已经将曹芳架空成为了傀儡,曹芳没有办法,只能蛰伏多年,通过几个大臣,想要设计将司马师拉下台,但是可惜了,他们的意图还是被司马师发现了,政变都还没有筹划好的时候,曹芳的那几个心腹大臣便都已经死了,司马师也对曹芳有了不满之心,想了想,便直接将曹芳废除了皇位,另立了曹氏的人当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