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子踩高跷歇后语

1、矮子坐高跷的下一句

(1)、一枪打死个苍蝇---不够火药钱三国的蒋干---误事上茅厕吃瓜子---进的少出的多为个虱子烧皮袄---值不得瓦上晒黄豆---十有九跑乌龟吃大麦---糟蹋粮食东吴招亲---吃亏只有一回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因小失大豆腐盘成肉价钱---化不来走石灰路---白跑一趟泥牛入海---有去无回炒韭菜放葱---白搭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舍命吃河肫---值不得挖掉肉补疮---化不来烧火棍打驴---剩了半截耗子钻到书箱里---食(蚀)本偷鸡不成反失把米---化不来脱衣服烤火---做倒事猴子扳苞谷---扳一个,丢一个猴子看果园---越看越少瞎子打灯笼---白费蜡打烂缸子作瓦片---不合算耗子窟窿--填不满

(2)、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阿斗的江山——白送

(3)、磕两个头,放三个屁,菩萨不讲,自己也不过意。

(4)、榆树 短篇小说   是短篇小说《故里杂记》中的一篇。侉奶奶住这里已经多年了,她种的8棵榆树已经很大了。他家的左右都是空地。右边是她种的8棵榆树。人们私下议论:她不卖榆树,她是指着它当棺材本哪。榆树一年一年地长。她一年一年地活着,一年一年地纳鞋底。有一个乡下人赶了一头牛进城,这牛走到越塘边,说什么也不肯走了,跪着,眼睛里叭哒叭哒直往下掉泪。围了好些人看。有人报给甲长丁裁缝。这是发生在本甲之内的事,丁甲长要是不管,将为人神不喜。他出面求告了几家吃斋念佛的老太太,凑了牛价,把这头老牛买了下来,作为老太太们的放生牛。这牛谁来养呢?大家都觉得交她养合适。不到半年,这头牛老死了。牛一死,她也像老了好多。瓢泼大雨不停地下了一夜。她屋外的榆树都浸在水里了。人们赤着脚走过去,推开她的门一看:她死了。她安葬以后,榆树生意也就谈妥了。杨老板雇了人来,咯嗤咯嗤,把8棵榆树都放倒了。新锯倒的榆树,发出很浓的香味。杨老板把8棵榆树的树皮剥了,把树干卖给了木器店。据人了解,他卖的8棵树干的钱就比他垫出和付给牛的钱还要多。他等于白得了8张榆树皮,又捞了一笔钱。原载《北京文学》1982年第2期(卷二P187)

(5)、荷兰奶牛肉 短篇小说 1958年大跃进,农科所天天像过年。合同工都能挣到快35元的高工资。所里发展农牧业,要啥有啥。食堂主食白面、莜面。食堂里每天供应猪肉炖粉条子,土豆、西葫芦炖羊肉。再不济熬大白菜,炒疙瘩白。到了1959年就不行了。除了过年吃过一顿肉之外,平时根本吃不上肉。插秧,锄地时,高粱糠和在面里,吃得人拉不出屎来。就是这样,也比一般社员要好得多。至少没有饿死一个人,得浮肿的也没有几个。这年,所里偏偏花高价买了头荷兰奶牛。荷兰奶牛每天喂的全是精饲料。有的工人看见它倒嚼,会无缘无故地骂它一声:“毬东西!”后来这头奶牛叫火车撞死了。经领导开会研究:牛皮剥下来,肉卖给干部家属,一户3斤;剩下的让食堂炖了。这天各组收工特别的早。工人们每人拿了两个大海碗,用筷子敲着进了食堂。开饭前,d支部书记老季开思想教育会。从劳动态度讲到了国家财产损失,讲到了国际形势,讲得工人肚里的馋虫一阵一阵往上拱。这一天,连季书记都没少喝。原载 《钟山》1989年第2期(卷三P98)

(6)、(解释): 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

(7)、一天三刮络腮胡子---它不叫我露脸,我不叫它露头一根绳子拴两个蚂蚱---你跑不了,我也跳不了八十年的碓嘴巴---老椎(对)头水牛打架---全靠角硬乌龟撞石头---硬碰硬乌龟背石板---硬对硬乌龟打架---只听见壳响打蛇打在七寸上---击中了要害石头上打乌龟---硬碰硬石板上钉钉子---硬对硬老鼠咬猫---拼命孙悟闹天空---打上前支吃了鱼钩的牛去打架---勾心斗角光着膀子打仗---轻装上阵朱仙镇交战---锤对锤杨宗保和穆桂英结婚---打出来的两个狮子打架---不是你死,就是我死两虎相斗---必有一伤张天师叫门---捉鬼鸡蛋碰石头---不是对秃子头上扑苍蝇---一打一个针尖对麦芒---尖对尖钉头碰着钻头---狠对狠屋檐上吊起的鱼---干起来了斩草除根---除恶务尽狗尾巴上系鞭炮---着炸赵匡胤卖包子---御驾亲蒸(征)毒蜈蚣---自有雄鸡来吃巷道遇仇人---狭路相逢犄牛打架---角(各)对角(各)洒馆子关门---空席(袭)铁匠死了不闭眼---惦铁铁匠女嫁石匠---硬对硬铁匠做官---打字在先铁匠教徒弟---说打铁匠考徒弟---过打铁匠做官---只讲打铁锅遇着钢扫把---碰到对头了铁锤打钢钎---硬碰硬铁匠催徒弟---快打梁山上的兄弟---不打不亲梁山上的英雄---不打不相识梁山上的好汉---逼出来的菱角对棕子---尖对尖黄飞虎战关云长---刀对刀蛇吃黄鳝---直拼铜盆碰上铁扫帚---谁也不让谁断气前的嚎叫---重死挣扎蜘蛛摆下八卦阵---专捉飞来将瞎子观龙灯---只听风家伙响磨道的驴---打出来的癞蛤蟆箍蛇---拼命

(8)、矮子穿木屐(muji木板拖鞋)——自高自大

(9)、蛐蛐 短篇小说   是《聊斋新义》中的一篇。明宣德年间,宫中斗蛐蛐成风,华阴令媚上不断送蛐蛐进宫,从此上面要求经常供应。县令把任务交给名叫成名的人,他被迫当了里正。他因抓不到蛐蛐而经常挨打。一次梦中,见有个庙,庙后有一小山,在那里他居然捉到了一只蛐蛐。醒后,他在大佛阁一带坟地里,真的捉到蛐蛐。拿回家养起来。不料被9岁儿子弄死了。儿子哭着走了。成名回来,问讯,到处找儿子未果。后来在井里捞出尸体。忽闻门外有蛐蛐叫声,起来一看,那蛐蛐好像还在。成名见它个头很小,很不以为然。无奈暂且收之,以献公堂,又恐不合格,因此很想试试它的水平。正好村中有一个少年好事者,驯养一只蛐蛐,取名“蟹壳青”,到处所向无敌。成名视之,庞然大物,不敢与之较量。少年则非斗不可。小蛐蛐伏而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小蛐蛐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忽然见小蛐蛐跃起,少年大惊,急解令休止。小蛐蛐很自豪地,似乎报告主人它胜了。第二天,被献给县令,县令嫌其小,怒斥成名。成名述其异,县令不信。试与他的蛐蛐斗,结果都败下。又与鸡斗,果然如成名所说的。乃赏成名,最后皇上高兴给了巡抚。巡抚大悦,奖励县令,免去成名劳役。一夜成名夫妻共同做了一个梦,梦见儿子对他们说,这小蛐蛐就是他的化身,现在他要走了。结果第二天宫中也传来小蛐蛐死了。原载《人民文学》1988年第3期(卷三P71)

(10)、0骨瘦如()0如()灌耳0柔情似()如花似()0心乱如()0面如()色0挥汗如()健步如()

(11)、(举例造句):外来干部和本地干部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必须互相取长补短,才能有进步。★毛泽东《整顿d的作风》

(12)、祁茂顺短篇小说他是一个手艺人,原先是糊烧活,裱糊顶棚的。解放后转作蹬三轮车的。小说结尾处,祁茂顺帮旗人,金四爷裱糊顶棚,露了一手功夫。他在午门历史博物馆蹬三轮车。原载《钱江晚报》 1994年 12月 29日(卷三P236)

(13)、日本的饮食,也散发着独特的文化气息。追本溯源,酱发源于中国,自打酱传入日本后,日本却把酱的搭配搞得百态横生,连我们也自愧不如。常听说日本人身材矮小,不过这或许正应了那句歇后语,矮子踩高跷——取长补短。

(14)、鼻子上安雷管——眼前就是祸;祸在眼前;急在眼前

(15)、板上钉钉子——实实在在;没跑;跑不了;变不了;没法变

(16)、综览上述分类,设比恰当是歇后语的共同特点。然而,“比喻总是跋足的”。歇后语的前半段比喻部分,有时不免有不恰当或不可取之处,有的还会涉及一些生理缺陷、迷信说法和旧风俗等,这都是为了取其某种性质或特点,以引出所比喻的意义。

(17)、许多看似与“男女”和“饮食”无关的事情,现实中也与之息息相关。东北的二人转,这个看似与饮食毫无关联的曲艺活动,其产生与东北物产的丰饶是离不开的,由于丰足的物产和寒冷的天气,不少夫妻足不出户,在家中载歌载舞。著名的“裙长理论”亦是如此——女人的裙长可以反映经济的兴衰,裙子愈短,经济愈好,裙子愈长,经济则愈困难。

(18)、俩老头 短篇小说   是短篇小说《塞下人物记》中的一篇。老郭和老耿两个老头,亲如手足他们不仅在生活上、行动上一致,而且在大跃进期间,观点也一致,抵制不正之风。俩老头都是在江湖上闯过的人,可是他们在劳作庄稼上,都是一把好手。非常“要好”,这地方的方言,“要好”是爱干净爱整齐的意思。他们还都爱穿靸鞋,斜十字实纳帮,皮梁、薄底,是托人在北京步云斋买的。他们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年下办年货一起去;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一起去;开会,一起到场;送人情出份子,一齐进门。原载《北京文艺》1980年第9期(卷二P62)

(19)、这两次巨变影响深远,上文提到的“乾坤颠倒”,便来自第二次巨变。自此以后,不仅男女关系发生巨变,人类历史还接二连三地出现了一系列前所未闻的新事物:监狱、军队、奴隶、国家、等级……于是,“男女”和“饮食”,就不可避免地与等级制度挂上了钩。

(20)、手拿鸡蛋走滑路---提心吊胆乌龟看青天---缩头缩脑乌龟脑壳---伸一下,缩一下打赤脚过刺蓬---小心在意走路看脚印---小心过度了近视眼过独木桥---不敢抬头挺胸向前看捂着屁股过河---多加一份小心黄鼠狼泥墙---小手小脚掉下树叶怕打破脑壳---胆小鬼蚯蚓走路---伸一下,缩一下鱼口里的水---吞吞吐吐。

2、矮子踩高跷歇后语下一句是什么

(1)、多种类型相结合的,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2)、还有一件事,我们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却发现问题也愈来愈多。曾经有篇文章通过地铁愈多,交通反而愈拥挤的例子,讲述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道理:“现代社会为人类创造了很多便捷的生活方式,但却使社会运转系统日益复杂,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系统就濒临崩溃,从这个角度看,现代社会其实是个无比脆弱的社会。”罗振宇有句话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更牛,就是换个罪受”。这让我想起了刘备,如果他一直织席贩履,或许也不会有后来那么多烦心事儿。

(3)、三个月鸡叫响,三个月鸭动刀,三个月鹅一肩驮。

(4)、千里寄鹅毛---礼轻情意重水里的蚂蟥---粘上便难脱水桶上安铁箍---难分难解刘备对诸葛---无话不说吃稀饭泡米汤---清(亲)上加清(亲)两个哑子亲嘴---好的没话说了油盐罐子---形影不离穿了一条连裆裤---错,错在一起;好,好在一起酒店里寻宿处---篓(搂)上睡荷花结子---心连心壁上挂的春牛---犁(离)不得

(5)、八宝辣酱 短篇小说  是未编年中的一篇。“工宣队”的老邱提了支半自动步枪去玉渊潭,“砰砰”两枪,打死两只天鹅,退毛,切块,炖熟了,喊了几个哥们又撮了一顿。工宣队开生活会批评他,他振振有词,满不在乎。根本就认识不上去,领导只好把他又调回厂去。工宣队里,潘师傅脾气好,见人带笑。他是个票友,胡琴拉得一般,想给“角儿”露两手,始终没有机会。老丁分管剧本创作,不端架子。每次讨论剧本,他都参加,听得多,说得少。老丁每天去食堂打饭,只打三两米饭,菜是从家里带的八宝辣酱。肉丁、豆腐干,切成骰子大小块,加辣椒酱同炒。有一个老秦头对老邱打死天鹅的事,一直耿耿于怀,他逢人就说:“嗑瓜子嗑出个臭虫,什么人都有哇!” 原载《当代》2015年第2期(卷三P345)

(6)、我曾经看过一个蛮有教育意义的电视剧——《士兵突击》,其中有六个字印象尤其深刻,“不抛弃,不放弃”。而这部剧的特色之一是,通篇几乎不存在女性角色,仅有的一个出场时间稍长的女性角色还是个毒贩,且被许三多一个不小心近距离格杀了。遥记当时有不少弹幕是这样夸赞《士兵突击》的:“这是一部即便没有女性角色也很有吸引力的电视剧!”也就是说,相当多的观众们还是很在乎一部剧作的性别比例的,当然,大家如此反应也不奇怪,或许就在“审美”诞生的那一刻,就注定难以避免性别观念的影响。

(7)、鸡毛 短篇小说 文嫂是一个老实人,靠帮西南联大学生们洗衣服维持生计,对学生们都很客气,他们相处得很好;文嫂养了 20来只鸡,靠卖鸡蛋,日子过得还很滋润;学生们没钱了,找文嫂洗衣服的人越来越少,文嫂的女儿也长大出嫁了;每个系的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经济系的金昌焕还有很多特异之处,其中之一就是爱吃肉。文嫂为丢了 3只鸡痛惜不已,在替离校生打扫寝室时意外地发现金昌焕床下从她那里久借未还的鼎罐和 3堆鸡毛!文末作者感叹:“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原载《文汇月刊》1981年第9期(卷二P179)

(8)、五坛是个道观,离汪曾祺家很近。五坛的道士不是普通的道士,他们入坛,在道,只是一种信仰,以此为职业。他们都是有家有业,有身份的人,如叶恒昌,是恒记桐油栈的老板。桐油栈是要有雄厚资金的。如高西园,是中学的历史教员。人们称呼他们时也只是“叶老板”、“高老师”,不称其在教的道名。关于五坛,有这么一个故事。蓝廷芳是个医生,是“外路人”。他得知五坛的道士道行高,法力很深,便到那里顶礼跪拜,请五坛道长到他家里为他父亲的亡魂超度。那天的正座是叶恒昌。法事之后,叶恒昌问蓝廷芳,他父亲是怎么死的?并说,他看见一个人,身着罪衣,一路打滚,滚出桌帏。这时蓝廷芳只得说实话:他父亲犯了罪,在充军路上,被解差乱棍打死。他们两人他都认识。蓝廷芳住在竺家巷口,就在他家后门的斜对面。叶恒昌的恒记桐油栈在新巷口,他上小学时上学、放学都要从桐油栈门口走过,常看见叶恒昌端坐在柜台里面。叶恒昌是个大个子,看起来好像很有道行。但是他没有问过他们到底是否真有这件事。一来,他当时还是个孩子,二来这件事也不便问人家。但是他很早就认为这只是个故事。而且这故事叫他很不舒服。为什么使他不舒服,他自己也说不清。原载《长城》1994年第5期(卷三P224)

(9)、  去年属马 短篇小说   是短篇小说《当代野人系列三篇》中的一篇。造反派到汪曾祺家抄家,名义上是帮助他“破四旧”,实际上是搜查反革命罪证。夏构丕蹬了一辆平板三轮随队前往。他拿钥匙开了门,请他们随便搜查。造反派到处乱翻,夏构丕拿起一个剧本仔仔细细地看。汪曾祺有点紧张,怕他鸡蛋里挑骨头,找出什么反革命的问题。还好,他逐字逐句看过,把剧本还给了汪曾祺。第二天上班,汪曾祺向牛棚里的战友说起夏构丕检查他的剧本时的紧张心情,几位“难友”齐说:“唁!你紧张什么?他大字不识一个!”汪曾祺后来渐渐了解夏构丕的身世。他是山西人,不知道父亲母亲是谁,是个流浪孤儿,靠讨乞为生。后来在阎锡山队伍上当了几天兵。新兵造花名册,问他“姓什?”“夏!”“叫什么?”他说:“知不道。”“一个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知道,真是狗屁!你就叫夏狗屁吧!”他叫了几年夏狗屁。八路军打下了太原,夏狗屁被俘虏过来,成了“解放战士”。解放战士照例也要登记填表,人事干部问他叫什么,“夏狗屁。”“夏狗屁?”人事干部觉得这名字实在不够雅,就给他改成“夏构丕”“多大岁数?”“知不道。”“那你属什么?”“去年属马。”人事干部只好看看他的貌相,在“年龄”一栏里估摸着填了一个数目。原载《小说》1997年第1期(卷三P316)

(10)、二姑娘耍石头---有点接不住八十岁老人学吹打---上气不接下气八十老翁娶亲---心有余而力不足土地老爷卖房子---神(撑)不住了六月黄蜂---欲凶无力老来学武功---硬了骨头武大郎捉奸---有心无力兔子拉犁耙---心有余而力不足蚂蚱驮砖头---有点架不住跳蚤想顶被窝---力不足

(11)、于是,祖先们粮多烧得慌,开始琢磨自己驾鹤西去后余粮的归宿。“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就干闲事儿”,这一点亘古如斯。

(12)、勿忘我 短篇小说 徐立和吕曼是一对年轻的恋人。每天早晨并肩骑自行车去上班,居民楼的家属老太太背后叫他们是“天仙配”。吕曼不幸得肺癌死了,徐立花了很高的价钱买了一个极其精致的骨灰盒,把她的骨灰捧回来。他把骨灰盒放在写字台上。花瓶里经常插一支鲜花马蹄莲、康乃馨、月季。有时他到野地里采来一丛蓝色的小花“勿忘我”。过了半年,他又认识了一个女朋友,名叫林茜,她常上徐立家里来。来的次数越来越多,走得越来越晚。他们要结婚了。林茜买了一个中号唐三彩骆驼。唐三彩放在哪儿呢?第二天,骨灰盒挪走了。原来的地方放上了唐三彩骆驼。骨灰盒放在哪儿呢?徐立想了想,放到了阳台的一角。过了半年,徐立搬家了。什么都搬走了,唯独落下了吕曼的骨灰盒。在“勿忘我”的地方,他却偏偏忘得一干二净。原载《北京晚报》1986年7月12日(卷三P69)

(13)、高粱秆上结茄子——不可思议;天下奇闻;弥天大谎;无奇不有

(14)、脚踏楼梯板 ———— 步步高升;步步登高

(15)、徙 短篇小说 县立第五小学校歌的作者是高鹏,字北溟,他是邑中名士谈甓渔的高足。高北溟在16岁的,中了秀才。不想,第二年停了科举。帮人写碑文墓志,寿序挽联,所得润笔,勉强混碗粥喝。谈先生死后,高鹏开了一段时间的私塾,教几个小小蒙童,入不敷出,没有办法,他又去读了两年的师范,毕业后分配到五小任老师,算是有了一个谋生的职业,有了虽不丰厚但却可靠的收入,不至于饿死街头。他担任了六年级的国文。讲课、改作文,郑重其事,一丝不苟。他不爱闲谈,不喜交际,从不跟他们吃吃喝喝,同事在背后议论他,说他这人“特”,自命清高。他一心倾注在教学上,他改起学生作文,特别认真,对个别顽劣的孩子,他严加管束,不管他的爸爸是什么局长还是什么d部委员。高北溟有两个女儿。他后来调到县里一所初中学校。他教过的学生,大部分文字清通,知识丰富,他们在考高中,甚至日后在考大学时,国文分数都比较高。高北溟也死后,他在东街住过的老屋也跟着倒塌了。原载《北京文学》1981年 8月 4日(卷二P216)

(16)、螺蛳姑娘 短篇小说   是短篇小说《拟故事两篇》中的一篇。从前,有一个种田小伙,单身,不会做饭,每天从地里回来,只能冷饭稀粥将就一口。有一天,他在溪边洗脚,看见水里有一个五色螺蛳,很喜欢,拿回家,放在水缸里养。第二天,小伙子干活回到家。看见桌子上已经摆好了米饭和青菜。小伙子没多想,以为是好心的邻居帮忙,端碗就吃。第三天,又是如此。小伙子心里想:到底是什么人,天天来帮我呢?这一天,他早早地从地里回来,蹑手蹑脚,趴到门缝往屋里看。正看见一位漂亮姑娘从螺蛳壳中跳出来,准备洗手做饭。小伙子破门而入,抢过螺壳,不让姑娘回到螺壳之中,他跪在地上向姑娘求婚,姑娘害羞,答应了他。小伙子担心螺蛳姑娘反悔,把螺壳藏起来。一年之后,螺蛳姑娘生了个儿子,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小伙子结婚后,对姑娘不再像先前的爱慕,家务活不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动不动还大声喝斥。螺蛳姑娘不跟他一般见识,并不介意。有一天,小伙子把螺蛳壳找出来,当了儿子的面,用筷子丁丁当当地敲,螺蛳姑娘一生气,抢过螺壳,纵身跳入。从此再也不理他。小伙子懊恼不已。原载《中国作家》1985年第4期(卷三P1)

(17)、白纸写黑字——黑自分明;更改不掉;改不了;变

(18)、十个指头按十个跳虱---一个也不能松手三十夜提空篮---无事忙三十夜的切菜板---不得空上吐下泻---两头忙上轿穿耳朵---临时忙打急了锣鼓---忙出场田螺讨吃---夜里忙老鼠进糖果铺---不知道先吃那样好沙锅里炒胡豆---抓不开没长屁股---坐不住呆子不识走马灯---来的来,去的去盲人睡觉---不分昼夜狗吃豆腐脑---衔(闲)不着染布师傅---拿不出手来屎胀找厕所---手忙脚乱懒大嫂赶场---中间不忙两头忙鞋里长草,手套里生茅---荒(慌)了手脚瞎子背瞎子---盲(忙)上加盲(忙)

(19)、鲍团长 短篇小说 鲍团长是保卫团的团长。保卫团平时由当地商会出钱养着。保卫大商家和有钱有势的绅士大户人家。他名崇岳,山东掖县人,隔了三五天,到团部来一次,泡杯茶,翻翻这几天的报纸,批几张报销条子。他读过几年私塾。当地有人恭维他是“儒将”,他自谦是“老粗”。他的老伴熏了狗肉,就给熟朋友杨宜之带去—块,两个人小酌—回,下几盘棋。他和县里的绅士都有人情来往,每逢有婚丧寿庆,必到。他最近很烦。一是自己的儿子喜欢上了杨宜之女儿,可杨家不同意,搞得他当团长的很没面子;二是前段时间他到八舅太爷的旅部求见,却吃了闭门羹;三是当地的一个大书法家,拿他的字没瞧在眼里。他绕室徘徊,忽然意决,提笔写了一封辞职信,请求辞去保卫团长职务。信送出后,他叫老伴摊几张煎饼,卷了大葱面酱,就着一碟酱狗肉,一包炒花生,喝了一斤高粱。既醉且饱,铺开一张6尺宣纸,写了一个大横幅,溶《石门铭》入行草,一笔到底,不少踟蹰,书体略似王荫之: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原载《小说家》1993年第2期(卷三P166)

(20)、异秉 短篇小说 王二是摆一个熏烧摊子的。这个熏烧摊子什么都卖。经济不景气,周围的摊子都渐渐败落下来,可是王二的摊子却办得越来越红火。接着,他把摊子搬到了一家店铺那里。金银财宝哗哗哗的往他家里流。他富裕了。他便去听书。他还爱赌博,但输的时候不多,这表示他肯定是个老手,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太会算计了……有一天,对门万顺酱油园连家的一个亲戚兼食客张汉谈起人生有命。凡是成大事业,有大作为,兴旺发达的人,必有异相,或有特殊的秉赋。那么他问王二有什么异秉?王二说,自己是先解小手,后解大手……真的是因为“异秉”使他发达起来的吗?恐怕是因为他的勤劳和精明使他的生意红火起来的吧。而且,价钱公道,有诚信也是他留住老主顾的主要原因吧。原载《雨花》1981年 1月(卷二P80)

3、矮子踩高跷歇后语怎么说

(1)、石清虚—聊斋新义 短篇小说   是《聊斋新义》中的一篇。邢云飞对石头的痴爱,可谓穷形尽相,无以复加----什么也可以不要-----命也可以不要-----石头得要!一块石头,无意中得之,无奈中失去,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失失得得,得得失失,凡七次。而最后,石与人相终始。谚云,铁石心肠也动情,良是。汪曾祺说,他不善于讲故事,也不喜欢太像小说的小说,即故事性很强的小说。故事性太强了,他就觉得不大真实。看来,他是不大喜欢这篇《石清虚》的。他把它压缩到只有两段情节。故事就简单多了,也自然多了,反倒更真实可信。这篇很像小说的小说,到了他手上,倒更像一篇散文。他的改写魔幻小说,就是要注入当代意识,使它成为新的东西。当代意识有一是思想,一是小说写法。小说的散文化,就是一种当代意识。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这就是汪曾祺的小说信条。原载《人民文学》(1988年第3期(卷三P71)

(2)、钓人的孩子 短篇小说   是短篇小说《钓人的孩子》中的一篇。抗战时期,昆明大西门外,一片混乱,每人在街上都想发一笔意外大财。而有一个胖乎乎的孩子坐在门背后,利用人们这种投机取巧的心理,设计了一种恶作剧的钓人的游戏。他把钞票丢在人行道上,钞票上拴了一根黑线,线头捏在他的手里。他偷眼看着钞票,只等有人弯腰来拾,他就猛地一抽线头。 他玩着这种捉弄人的游戏,已经玩了半天。上当的已经不止一个人。胖孩子满脸充满狡猾的笑容。汪曾祺说:“《钓人的孩子》的主题是:货币使人变成魔鬼。原载《海燕》1982年第4期(卷二P1)

(3)、长竹竿进巷道——直来直去;直进直出;直出直入

(4)、子孙万代 短篇小说 傅玉涛是“写字”的。“写字”就是给剧场写海报,他有个癖好,爱收藏小文物。小赵佩服傅玉涛,认为他懂行。傅玉涛也确实帮小赵鉴定过一些字画瓷器,使小赵卖了一个好价钱。一次,小赵拿了一对核桃,请傅玉涛看看,能不能卖个块儿八毛的。傅玉涛接过来一看,用手掂了掂两颗核桃,说:“哎呀,这可是好东西!两颗核桃的大小、分量、形状,完全一样,是天生的一对。这是‘子孙万代’呀!”“子孙万代”还有真假之分,真的葫芦是生成的,假“子孙万代”动过刀,有的葫芦是刻出来的。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到傅玉涛家来破四旧,把他的小文物装进一个麻袋,呼啸而去。“四人帮”垮台。傅玉涛不再收藏文物,但是他还是爱逛地摊。逛古玩店。一天,他经过缸瓦市一个小古玩店,进去看了看。一看,他的眼睛亮了:他的那对核桃!傅玉涛叫售货员把玻璃柜打开。傅玉涛把两颗核桃拿在手里,熟练地揉了几圈。“揉,有什么好处?”“舒筋活血。”最后老外买走了。原载《大公报》 1993年 12月 1日(卷三P207)

(5)、门背后的扫帚---专拣脏事做开山平地---积少成多乌龟变黄鳝---解甲归田抹桌子的布---专拣脏事做挑水带洗菜---两得其便要饭的借算盘---穷有穷打算哑巴讲话---靠手做蚂蚁的腿---勤快种姜养羊---本少利长拳不离口,曲不离口---练出来的铁匠的工具---自已打的黄牛婆拉耙---尽力来常用的铁具---不生锈勤劳的蜜蜂---闲不着劳劳碌碌的蜜蜂---甜头给了别人瞎子打草鞋---摸也摸熟了瞎子走路---不分日夜瞎子弹琴---手熟捡来的麦子打烧饼卖---没本净利

(6)、吃苇坯拉炕席——满肚子瞎编;肚里编;嘴能编

(7)、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地方与地方之间风俗不同,精神面貌也不同。通过“男女”和“饮食”,我们常常能窥出一乡一地甚至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风貌。

(8)、黄开榜的一家短篇小说黄开榜是山东人。曾经当过兵,开小差下来之后,在当地落住了脚。没有固定的职业,年轻时吹喇叭。育有 5个子女。二儿子不知逃到哪里去了。也许在外面当兵,也许在大船上撑篙拉纤,也许已经死了。他扔下一个媳妇。这媳妇是个圆盘脸,头发浓黑,梳了一个很大的“牛屎粑粑”头。男人走了,她靠“挑箩把担”维持衣食。自从和毛三“靠”上了,就很少挑箩了。三儿子从五里坝领回了个新媳妇。新媳妇对越塘一带的风气看不惯。她看不惯老公爹装神弄鬼,也看不惯二嫂子偷人养汉。他对丈夫说,这算怎么回事?这不像一户正经人家!她和三子合计,找一块地方,盖 3间草房,和他们分开,另过。一天大清早,黄家传出惊人的哭声:黄开榜死了。原载《精品》 1993年第11期(创刊号)(卷三P172)

(9)、矮子想登天——不知天高地厚;妄想;痴心妄想

(10)、在不断的练习中,学生不仅收获了快乐,同时增加了对语文的兴趣!

(11)、小娃娃拾炮仗——慌了手脚 放羊倌儿拾柴——一举两得

(12)、岁寒三友 短篇小说 三个好友:王瘦吾、陶虎臣和靳彝甫。王瘦吾原先开绒线店,陶虎臣开炮仗店,靳彝甫是个画画的。他们是从小一块长大的。这是3个家境都一般。既不是缙绅先生,也不是引车卖浆者流。他们的日子时好时坏。好的时候桌上有两个菜,一荤一素,还能烫二两酒;坏的时候,喝粥,甚至断炊。3个人的名声倒都是很好的。他们都没有做过伤天害理的事,对人从不尖酸刻薄,对地方的公益,从不袖手旁观。某处的桥坍了,要修一修;哪里发现一名“路倒”,要掩埋起来;闹时疫的时候,在码头路口设一口瓷缸,内装药茶,施给来往行人;一场大火之后,请道士打醮禳灾……遇有这一类的事,需要捐款,首事者把捐簿伸到他们的面前时,他们都会提笔写下一个谁看了也会点头的数目。因此,他们走在街上,一街的熟人都跟他们很客气地点头打招呼。有一年,他们忽然都交了好运。后来又都不行了。原载《十月》1981年第3期(卷二P107)

(13)、矮子跟着长子(身材高的人)走——多跑几步路

(14)、砸杏核砸出个小鳖 ———— 不是人;不是仁

(15)、额头挂钥匙——开开眼界 井里丢石头——不懂(咚)

(16)、星期天 短篇小说这是一所私立中学,汪曾祺到上海以后,经过李健吾的介绍,来到了这个学校。它很小,只有3个初中班。地点很好,在福煦路。往南不远是霞飞路;往北,穿过两条横马路,便是静安寺路、南京路。因此,学生不少。学生多半是附近商人家的子女。校长赵宗浚,大夏大学毕业。他大学毕业后就从事教育事业。他看起来很有文化修养。说话高雅,声音甜润。他已经35岁,还是单身。他曾和一个女演员在外面租了房子同居了几年,女演员名叫许曼诺。这个学校在星期天特别热闹。有一个非常出色的跳舞教师。这人名叫赫连都。他不是这个学校里的人,只是住在这个学校里。他是电影演员。原载《上海文学》1983年第10期(卷二P350)

(17)、合锦 短篇小说 魏小坡在县城衙门里当差,主办钱粮、税收、会计,给主管官长出谋划策。民国后洗手不干了,置了40好亩田产,靠出租过日子。他讨了两房,大奶奶、二奶奶是亲姐妹,这样也好,姊妹好相处,不会像娶个小的搅得家宅不安。妹妹嫁过来3年一直空怀,孩子是姐姐生的。大奶奶为人宽厚,对下人极好。佃户送租来,总要留饭。对家里的小猫、小狗也是十分溺爱。他爱侍弄花。连翘、紫荆,碧桃,荷花,腊梅……都开得热闹。他家的后院,客厅正面并挂了4扇屏,画的是很苍劲的梅花,连起来一个大横幅。叫“合锦”,用的是西洋红,看上去很鲜艳。他的儿子结婚后没多久,大奶奶死了,由二奶奶当家。二奶奶非常啬刻,对人总是怀疑、嘀咕、提防,觉得有人偷了她什么。弄到后来,佣人只要是听说魏家招人,都不愿意来。后客厅的梅花“合锦”受潮脱边了,二奶奶也不管,松松地卷着,放在条几的一角。原载《收获》1996年第4期(卷三P294)

(18)、岸上捞月——白费功夫 开棺验尸——追查到底

(19)、矬地炮(个子矮小的人)个细高挑儿(身材细长的人) -取长补短。

(20)、护秋短篇小说到了秋天,这一带,盛行偷庄稼。今天晚上,和汪曾祺一起护秋的是朱大兴。他以前当过兵,却蔫里巴唧,不爱说话,慢性子。他媳妇杨素花人高马大,长腿,宽肩,两个奶子翘得老高。她在大食堂干活:压莜面饸饹,揉蒸馒头的面,烙高粱面饼子……她会唱山西梆子,她长得有点像苏联电影《静静的顿河》里的阿克西尼亚。农科所的人背后就叫她阿克西尼亚。杨素花后来因为跟会计乱搞,闹到所里,领导把那名会计调走了,记大过。对她批评教育,事情就算过去了。朱兴福背着一枝老七九步枪,和汪曾祺坐在大堤上抽烟,瞎聊。聊着聊着,他突然来了精神,把烟掐灭,起身回去,折腾他媳妇去了。原载《收获》 1993年第1期(卷三P158)

4、高个子踩高跷歇后语

(1)、人变老虎 短篇小说   是短篇小说《虎二题 —聊斋新义》中的一篇。向杲的哥哥,因与恶少庄公子争一女子波斯,结果被庄公子家丁活活打死,后其弟向杲变虎为其报仇。原载《小说林》1992年第1期(卷三P151)

(2)、陈小手短篇小说   是短篇小说《故里三陈》中一篇。陈小手是男性产科医生。他的手特别小,柔软细嫩,专治难产。接生婆妈干不了的活,都找他接。同行们看不起他,产科医生哪有男的?他不在乎,只要有人请,他骑着大白马赶过来。母子平安,酬金顺顺当当地塞到了他的口袋里。他洗洗手,喝一杯热茶,道一声“得罪”,出马扬鞭,走了。有一年,两边打仗,来了个团长,团长的太太要生了,难产,叫来几个接生婆,也弄不出来,急得团长乱转,只好派人去找他。他进来,团长命令:大人小孩都要保!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孩子掏出来了。团长特意摆了一桌酒席,让副官作陪,打赏20元现大洋。他出了天王庙,跨上马。团长掏出枪来,从后面,一枪就把他打下来了。就像是打只小鸟。团长觉得怪委屈。团长说:我的女人,怎么能让他摸来摸去。日他奶奶。原载《人民文学》1983年第9期(卷二P363)

(3)、大石投海---一落千丈书童冼墨---越洗越黑火车到站,轮船靠岸---停止不前了司务长分东西---最后一名申公的眼睛---朝后头看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老雕变野猫子---一辈不如一辈年年十八岁---无长进坛子里养乌龟---越养越小屁骨上挂蒲扇---跑倒风张果老倒骑驴---只看后头狐狸出去老鼠来---一代不如一代穿新鞋走老路---因循守旧南风天石头出汗---回潮了经霜的红薯叶---褪色了麻布袋草布袋---一袋不如一袋黄鼠狼生耗子---一辈不如一辈眼睛生在后脑上---不向前看野鸭窝里抱家雀---一辈不如一辈温度计掉进了冰箱里---直线下降蜜和黄连---先甜后苦醉雷公---胡劈(复辟)鞋底上摸油---滑下去了獾生老鼠--一辈不如一辈

(4)、0守口如()0如()随形0如()得水身轻如()

(5)、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出了岔;措手不及;突如其来

(6)、             ——谢谢老师指导

(7)、猴子骑老虎——下不来 百米赛跑——分秒必争

(8)、说话押韵的人短篇小说   是短篇小说《塞下人物记》中的一篇。1958年大炼钢铁以后,农村大批炼钢设备闲置在那里。有一处仓库住着一位 60开外的人,但是,他不显老。汪曾祺突然发现此人一说话就押韵,情形十分奇特。他把米饭闷上说:三顿饭一顿吃两碗; 两顿饭一顿吃三碗。 算来算去一边儿多,就是少抓一遍儿锅。原载《塞下人物记》原载《北京文艺》1980年第9期(卷二P62)

(9)、一尺十寸---满足借一元还你一百分---不少分文八月半夜里吃圆饼---上有月下有圆三伏天吃冰块---浑身清凉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有趣千金难买---心中愿火烧竹子---节节响老鼠跌到米桶里---求之不得孙悟空到了花果山---称心如意吃了灵芝草---长生不老两个哑巴睡一头---没有话讲鸡掉在米箩里---巴不得作揖抓脚背---一举两得城头上栽花---高种(中)要甜的拿糖罐,要酸的拿醋罐---得心应手哑子伸冤---无话可说哑巴看见娘---没有话讲哑巴拾黄金---说不出的快活高山滚石头---真是大翻身哭孩子得了个好饼---破涕为笑麻雀子钻到竹筒里---安居乐业喝烧酒穿皮袄---浑身都热火了雷公菩萨屙稀屎---泻(谢)天泻(谢)地瞎子吃肉---块块是好瞎猫碰只死老鼠---难得的好处瞌睡来了碰着个枕头---求之不得墨鱼肉入口---没刺儿可挑癞子头上抓痒---巴不得糠箩跳到米箩里---强多了戴大红花回朝---大功告成

(10)、如意楼和得意楼 短篇小说   是短篇小说《故人往事》中的一篇。在高邮竺家巷有两家酒楼,一个叫如意楼,一个叫得意楼。如意楼生意很好。相形之下对面的得意楼就显得颇为暗淡,茶客不多。得意楼年年亏本,混不下去了。得意楼老板不知道,他的买卖开不好,原因就是他的精神萎靡。他老是这么拖拖沓沓,没精打采,吃茶饭的的顾客,看见他的呆滞的目光,就倒了胃了。一个人要兴旺发达,得有那么一点精神。原载《新苑》1986年第1期。(卷三14)

(11)、叫化子守夜---多余的江边上卖水---多此一举吃咸鱼蘸酱油---多此一举两口子拜年---多余一礼两口子认亲---多此一举两个盘子装一条鱼---多余两娘儿认亲---找话讲画蛇添足---多此一举雨后送伞---多此一举两姐妹认亲---寻话讲脱掉裤子放屁---多此一举戴斗笠撑伞---多此一举

(12)、水蛇腰 短篇小说崔兰是个水蛇腰。才读小学五年级,很多人就爱看她走路。她爸爸在一家面粉厂当账房先生,崔兰去给父亲送饭时,朱家的少爷一眼看上了她,托人说媒,非娶她不可。崔兰高小毕业就嫁了过来。小两口去逛庙会,手拉着手,还穿了一件大红旗袍,长丝袜,惹得不少人议论,说些不三不四的话。也有人说崔兰:“糠箩跳进了米箩里”。原载《中国作家》1995年第4期(卷三P245)

(13)、昙花、鹤和鬼火 短篇小说 邻居送给李小龙一盆昙花。他天天盼着昙花开。连上学都想着昙花。他家在北门外东街。上学、放学,他喜欢走城外。城外有来买粪的,有种菜的。种萝卜、扁豆、芝麻。路边还有大片的粮田和苇荡子。很多蝌蚪在苇荡里游。麦子熟了,掰几粒青麦子,搓去外皮,放进嘴里嚼。清香无比。有一天早晨,天上不知道从哪飞来了一只鹤,在空中“啊啊”地叫,他觉得奇怪。盯着看了好半天。老师点名让他帮忙刻一副对联:惜花春起早 爱月夜眠迟。老师安排他在他的画室里刻。李小龙每天下课后,来刻一个字,刻完就回家。这天就剩下“眠迟”两字了,心想一气刻完了得了,就贪了一会晚。“迟”是繁体字,笔画多,不知不觉天都黑了,他背起书包直奔东门。东门以前是一个刑场,杀头,枪毙犯人都在这里。这里还有一座“掉魂桥”。天黑了,李小龙加快了脚步。苇荡上闪着一道一道绿光,是鬼火,而且听到隐隐的雷声。他怕得要命。急忙跑回了家。原载《东方少年》1984年第1期(卷二P373)

(14)、干河滩撒鱼---瞎张罗马嚼子戴在牛嘴上---胡勒水缸里的王八---瞎撞半夜里摘辣子---不管老嫩闭着眼睛捉麻雀---乱抓汽车爬大树---瞎搞没有目标乱射箭---无的放矢没眼的石匠---瞎凿没笼头的野马---乱跑盲人骑瞎马---乱闯盲人看戏---瞎笑盲人拉二胡---瞎扯卖豆芽菜不拿秤---乱抓狗吃苍蝇---乱嚼(说)狗脑壳戴沙罐---乱碰乱撞狗舔磨台---瞎转狗熊捉蚂蚱---瞎扑茶铺里摆手---壶(胡)来酒壶里打跟头---壶(胡)闹烧糊了的糍粑---糊吃热锅上的蚂蚁---乱爬阎王老子谈家常---讲鬼话聋子拉胡琴---乱扯瞎子的拐棍---乱闯醉雷公---胡劈(批)瞎子不问路---乱闯

(15)、郝有才趣事 短篇小说 郝有才是剧团三分队舞台工作队的工作人员,干的都是苦力活。每月工资只有几十元。所吃饭菜都经过精心挑选。甚至连买烧饼,他都货比三家。剧团外出,总自带烙饼。爱喝一口酒。最多二两。在家不喝。家里不预备酒,免得老想喝。在小铺里喝。不就菜,抽关东烟就酒。名为“云彩酒”。他爱逛商店,遛地摊,买“俏货”。也有吃亏上当的时候。到一家回民食堂挑了 5个羊蹄,趁着人多,售货员没注意,拿了就走,没给钱。不想售货员早注意上他了,一把拽住。军、工宣队开个小会,在队里批评了他。 没多久,郝有才上楼时绊了一脚,暖壶碰cèi(打碎)了。暖壶胆cèi(打碎)了,可以到总务科去领一个。他没去领,自己掏钱,配了一个。军、工宣队认为这是他们思想境界的提高。事情不大,意义不小,于是决定让他在全团大会上作一次讲用。他大声地说:“毛主席教导我们说:cèi(打碎)了就cei(打碎)了!”原载《大西南文学》1985年第9期(卷三P26)

(16)、女人豆腐心,越煮越硬;男人铁打心,越打越化。

(17)、郑家姑娘嫁何家——正(郑)合(何)适(氏)

(18)、薛大娘 短篇小说薛大娘是卖菜的。她丈夫是个裁缝,人很老实,整天没有几句话。他在房事上不大行。她个子高高的,腰腿灵活,眼睛亮灼灼的。引人注意的是她一对奶子,尖尖耸耸的,在蓝布衫后面顶著。保全堂调进一个新“管事”姓吕,人很志诚可靠,也精明能干,被东家看中,调过来了。也是缘分,她看到吕打心里喜欢他。吕先生从万全堂办完事回来,到了薛家,她一把把他拉进了屋里。进了屋,就解开上衣,让吕三摸她的奶子。随即把浑身衣服都脱了,对吕三说:“来!”她问吕三:“快活吗?”“快活。”“那就弄吧,痛痛快快地弄!”她儿子已经20岁,但是她好像第一次真正做了女人。她身心都很健康。性格没有被扭曲、被压抑。舒舒展展,无拘无束。这是一个彻底解放的,自由的人。原载《山花》1996年第1期(卷三P269)

(19)、踩着银桥上金桥——越走越亮堂戏法的本领——全凭手快

(20)、钓鱼巷 短篇小说程进考进了南京私立东方中学。学生中有人甚至荒唐到把妓女弄到宿舍里过夜。南京妓女很多。钓鱼巷就是一个红灯区。南京妓院大都集中在几条巷子里,其中,钓鱼巷是最有名的。有一个最为学生最喜欢的妓女叫“沙利文”。南京有个专卖面包、西点的面包房叫“沙利文”,出的面包也就叫“沙利文面包”。为什么给她起这样一个名字呢?因为她的两个奶奶鼓鼓的,很有弹性,恰像是沙利文刚烤出来的奶油圆面包。“沙利文”有点天真,虽然当了妓女,还希望被人看成是个女学生,不是“婊子”。为了实现父亲的愿望,程进高中毕业,考入广西大学矿冶系。毕业后在东北一个矿上工作,他当然不可能独资开一个矿。解放后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留用。工作很好,屡受表扬,升为工程师。在东北结了婚,生了一个男孩。反右运动中,追查他的历史,因为他曾在孙立人的远征军中当过翻译,在印度干了一年。斗起来没完。七斗八斗,他受不了冤屈,自杀死了。他的妻子还年轻,改嫁了。遗孤送回老家,由祖母抚养。这孩子不爱说话。也不懂得父亲为什么死,母亲为什么要嫁人。“沙利文”不知下落,听说也死了。原载《大家》1996年第2期(卷三P272)

5、踩着高跷看矮子

(1)、生前友好 短篇小说 剧院的电工师傅有两个特点:一是爱吃辣,二是爱参加追悼会。剧院有六七百号人,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他注意打听哪里有追悼会,不失时机地都要参加,他自然也就成为了死者的生前友好。奏哀乐,向遗像三鞠躬,剧院的负责人致悼词,在礼堂里走一圈,向遗体告别,一切如仪。电工师傅脸上很严肃,但是不掉眼泪。大轿车从八宝山开回来,电工师傅到前门饭店吃麻婆豆腐。他觉得这一天过得很有意思。原载《大公报》1994年1月12日(卷三P200)

(2)、仁慧 短篇小说 仁慧是观音庵的尼姑。原来观音庵是由一位外号叫“二无用”的二师父主持,她是个中年尼姑,是个很忠厚的人,一天只是潜心念佛,对庵里的事不大过问。在她当家的这几年里,弄得庵里佛事稀少.香火冷落,房屋漏雨,院子里长满了荒草,一片衰败景象。“二无用”也知道自己的确无用,就退居二线,由仁慧来接替她当家。仁慧是一个很能干的人。她募化到一笔重款,把正殿修缮油漆了一下,焕然一新。她不主张一天老是敲木鱼念那几本经有什么意思?为什么尼姑不能放焰口呢?她搞了“放焰口”。解放后,土改工作队没收了观音庵的田产,征用了观音庵的房屋。观音庵的尼姑大部分还了俗,有的嫁了人。她后来在镇江北固山开了一家菜根香素菜馆,卖素菜、素面、素包子,生意很好。菜根香的名菜是香蕈饺子。这时候她已经 60多岁了,看起来仍像 40岁的人。原载《小说家》1993年第6期(卷三P189)

(3)、八十岁奶奶擦粉---老俏皮见人扯媚眼---卖弄风流吊死鬼戴花---死风流白衣相公扇白扇---爱风妓院门口的对联---宁在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坐在歇凉坳上不想动---爱风拆屋放纸鹞---只图风流不顾家舍身岩边摘牡丹---生死都不顾还要贪花望乡台上戏牡丹---死风流醋娘子吃酸梅---酸上加酸

(4)、象形 | 指事 | 会意 | 形声 | 转注 | 假借

(5)、迟开的玫瑰或胡闹 短篇小说邱韵龙有点五短,又是大肚子,唱不了大花脸。他打小,爱看书、瞧报。爱讲故事,《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西游》《水浒》《红楼》,全都看得很熟,就连外国小说《基度山恩仇记》《茶花女》也是烂熟于心。每天说一段,能说个把月。不少年轻人,很爱听他白话。他不赌钱,不抽烟,不喝酒,只爱好吃。他22岁结婚,生了个女儿,像他,胖呼呼的,挺好玩。他常带女儿到后台转转。不觉,结婚已小40年了,一家子过得和和美美、风平浪静。没想到:他突现奇葩,恋上了一个公共汽车公司卖月票的女售票员。他送她回家。天热,女的拧了一个手巾递给他:“你擦擦汗。我到里屋擦把脸,你少坐一会。”过了会,女的撩开门帘出来:一丝不挂。从此,他天天闹着跟媳妇离婚,媳妇先前不同意。但架不住他天天蘑菇,好端端一个家终于散架了。他有句名言:“我宁可精精致致的过几个月,也不愿窝窝囊囊地过几年。”后来他得了心肌梗死,住进了医院,新的相好没来,说是没有名分,还是原配老婆侍候,端屎端尿,一直照顾到他死。剧团的同事都说老邱是迟开的玫瑰,胡闹!原载《香港文学》1991年第1期(卷三P119)

(6)、高粱秆上结茄子——不可思议;天下奇闻;弥天大谎;无奇不有

(7)、灯影子打哈欠---皮(脾)气迫击炮对机枪---半晌回一句油锅子里沾水---爆躁话如棉里藏针---语气柔和,锋芒犀利武大郎卖蛇---什么人玩什么物说出的话牛都踩不烂---梆硬顺姐的妹妹---别扭扭儿香油炒韭菜---各人心中爱钢板一块---坚硬钻进牛角尖---拐不过弯来麻雀打鼓---跳皮碰到南墙不回头---倔强铁头敲铁砧---梆梆硬

(8)、意义:在增加游戏乐趣的同时,孩子也记住了不少的成语!

(9)、“矮子里面拔将军-短中取长”是用客观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段的“谜底”。设比恰当是歇后语的共同特点。

(10)、(成语出处):《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11)、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作比方。了解卜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12)、 “那是我们民族的春天,也是世界各民族的花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但知其母,不知其父。性关系自由,选择权则主要在女性。她甚至可以同时拥有多个男友,只要她愿意。唯一的‘霸道’,是对性伙伴的择优录取。”这是易中天老师的描述,在他的笔下,当时的社会“只有管理,没有统治;只有心意,没有压抑”。

(13)、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将男女间的规则称为“禁例”,并在书中讲到:“所以人类的婚姻,是全无禁例始,逐渐发生加繁其禁例,即缩小其通婚的范围,而成为今日的形态的。”事实的确如此,我们的婚姻从“男女杂游,不媒不聘”,到一夫多妻直至今日的一夫一妻,走的就是这么一个方向。

(14)、熟人短篇小说汪曾祺仅用百字,勾勒出两个所谓熟人相见时所说的废话,描绘得活灵活现,使人忍俊不禁,哭笑不得。甲说:“您好哇?有日子没有见了。”乙回答说:“您遛弯儿?----这个‘弯儿’不错。有水,有树。”接着又说:“今儿天气不错。挺好。不冷不热的。有点儿小风。舒服。”“您身体好?气色不错。红扑扑儿的。家里都好?”“老爷子身子骨还那么硬朗?有八十了?”“孩子都好?上大学了吧?”“您还在那儿住吗?”“你是谁?我不认识你!”闹得半天,其实这两个熟人并不认识。原载《北京文学》1998年第1期(卷三P334)

(15)、花瓶短篇小说   是短篇小说《故人往事》中的一篇。江西景德镇,有一个瓷器工人,专能制造各种精美瓷器。他造的瓷器,都很名贵。他同时又是个会算命的人。每回造出一件得意的瓷器,他就给这件瓷器算一个命。有一回,他造了一只花瓶。出窑之后,他都呆了:这是一件窑变,颜色极美,釉彩好像在不停地流动,光华夺目,变幻不定。这是他入窑之前完全没有想到的。他给这只花瓶也算了一个命。花瓶脱手之后,他就一直设法追踪这只宝器的下落。过了若干年,这件花瓶数易其主,落到一家人家之手。这位瓷器工人,访到了这家,等到了日子,敲门求见。说明自己是造这只花瓶的人。 瓷器工人很高兴见花瓶摆在条案上。忽然听到当啷一声,条案上的花瓶破裂开了!主人大惊失色,跑过去捧起花瓶,好端端地,怎么会破了呢?瓷器工人不慌不忙,走了过去,接过花瓶,对主人说:“不必惋惜。”他从瓶里摸出一根方头铁钉,并让主人向花瓶胎里看一看。只见瓶腹内用蓝釉烧着一行字:某年月日时鼠斗落钉毁此瓶。原载《新苑》1986年第1期(卷三P14)

(16)、正月十五踩高跷 ———— 一半不是人;半截不是人

(17)、 顿号、分号 |冒号 | 引号 | 破折号 |

(18)、梦里捡钱——白高兴一场 江里的浪花——不是吹的

(19)、卖眼镜的宝应人 短篇小说他是个卖眼镜的宝应人,人家叫他王宝应。他不在一个地方老呆着。每年在高邮停留的时间较长。卖眼镜的撑不起一个铺面,他走着卖,卖眼镜也没有吆喝的。他寄住在大淖一家人家。清早,就托着他的眼镜匣奔南门外琵琶闸,在小轮船开船前,在“烟篷”、“统舱”里转一圈。稍后,就到茶馆转一圈。他也不能一天走到晚,也得找几个熟识的点歇歇脚。最后,日落西山,就到保全堂药店。无事休闲时与人谈天说地,道古论今。他久闯江湖,大家也愿意听他吹牛。听他吹牛的人大都半信半疑,认为他是道听途说。他书读得不多,可路走得不少。好推销他的产品。他把卖的东西吹得神乎其神。他说他卖的风藤镯是广西十万大山出的,专治多年风湿,筋骨酸疼。他说他卖的养目镜是真正茶晶,有“棉”,不是玻璃的。真茶晶有“棉”,假的没有,戴了这副眼镜,会觉得窨凉窨凉。赤红火眼,3天可愈。他拿来3个翡翠表拴。把表拴取出来,让在保全堂店堂里聊天的闲人赏眼:多地道的东西,翠色碧绿,地子透明,这是“水碧”,质量第费了好大的劲才弄到。不贵,两块钱可买一根。”他左手两个指头捏住一个表拴,右手划了一根火柴,火苗一近表拴,呼的一声,火着了,牛皮彻底揭穿了。原载《中国作家》1994年第2期(卷三211)

(20)、(拼音): qǔ cháng bǔ duǎn

(1)、一口吃十二个包子--好大的胃口一嘴吞三个馒头---贪多吃不了大车拉煎饼---摊(贪)得多了小秃脱帽子---头明(图名)

(2)、曾经看过一部制作精良的历史古装剧,《大秦帝国之裂变》。里面讲到,商鞅初到秦国时,秦国积贫积弱,一穷二白,当世人才众多,却皆不愿为秦国效力,商鞅也评价,秦国人太少了。可是,品尝了秦国三样特色——秦酒、苦菜、肥羊炖——的商鞅,深深被秦国菜肴中蕴含的敦厚民风所感染,这种凛冽、苦寒、厚重和好客的民风,构成了商鞅信任秦国变法的重要基石。

(3)、归根结底,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是所有权和私有制。

(4)、第二次,冶金和农耕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另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东东——私有制。这时,“男耕女织”逐渐取代了习惯已久的“男狩猎,女采摘”。

(5)、大尾巴猫    短篇小说    是短篇小说《当代野人系列三篇》中的一篇。文革期间,剧团里反革命标语满天飞,有的人也想趁火打劫,从中捞一把。有个叫范宜之的音乐设计,业务上一窍不通,可是坏脑筋不少。一日他发现剧团中编剧齐卓人新近写了一篇名为《小翠》的剧本,其中有只大尾巴猫。他认定这就是影射伟大领袖。他拿了油印本去找当时的造反派头头郝大锣。他俩合谋对齐卓人进行车轮战。最后齐卓人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反制他们的妙招。他起草了一份文书,说明如果他们诬告不实,愿受“反坐”之罪。让他们签名确认。郝大锣和范宜之目瞪口呆,不知所措,这时齐卓人宣布批判会解散。原载《小说》1997年第1期,初收入《去年属马》(卷三P316)

(6)、半空中的气球——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悬着哩

(7)、半斤对八两——不相上下;彼此彼此;一码事;彼此一样;谁也不吃亏

(8)、三姐妹出嫁   短篇小说    是短篇小说《晚饭花》中的一篇。秦老吉是个挑担子卖馄饨的。他的馄饨担子是全城独有的一份,他的馄饨也是全城独一份。他就用这副担子,把3个女儿养大了。老婆死得早,给他留下3个女儿。大凤、二凤和小凤。3个女儿,一个比一个小一岁,梯子蹬似的。3个丫头一个模样,像一个模子脱出来的。3个姑娘,像3张画。姐妹3个,从小没娘,彼此提挈,感情很好。一家人都很勤快。一进门,清清爽爽,干净得像明矾澄过的清水。3姐妹各有所长,分工负责。3姐妹都有了人家了。大姐许了一个皮匠,二姐许了一个剃头的,小妹许的是一个卖糖的。3个女儿的婆家,都住得不远,两三步就能回来看看父亲。炊煮扫除,浆洗缝补,一如往日。有点小灾小病,头疼脑热,3个女儿抢着来伺候,比没出门时还殷勤。秦老吉心满意足,毫无遗憾。他只是有点发愁:他一朝撒手,谁来传下他的这副馄饨担子呢?原载《十月》1982年第1期(卷二P245)

(9)、百米赛跑——分秒必争;争分夺秒;急起直追;奋起直追

(10)、皮凤三楦房子 短篇小说皮凤三是清代评书《清风闸》里的人物。乾隆年间,在扬州一带,《清风闸》可是曾经风行一时的。这是一部很奇特的书。既不是朴刀棒杖、长枪大马;也不是倚翠偷期、烟粉灵怪。它说的是一个市井无赖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扬州一带的世态人情,说出一些人们心中想说的话。这个无赖即皮凤行故又名皮五子,这个人说好也好,说坏也坏。他也仗义疏财,打抱不平。对于倚财仗势欺负人的人,尤其是欺负到他头上来的人,他常常用一些很促狭的办法整得人家狼狈不堪,哭笑不得。他有时也为了自己,使一些无辜的或并不太坏的人蒙受一点不大的损失,“楦房子”即是一例。皮凤三家的房子太紧了,他声言要把房子楦一楦,左右四邻都没有意见。心想:房子不是鞋,怎么个楦法呢?办法很简单:他的三面墙向邻居家扩展了一尺。因为事前已经打了招呼,邻居只好没得话说。“楦”字的含义原来是指“拿东西把物体中空的部分填满使物体鼓起来”,多用在制鞋方面,而这里汪曾祺却用在扩大房子面积方面,从“楦鞋”到“楦房子”,这又是他的一大发明。原载《上海文学》1982年第3期(卷二P256)

(11)、屁眼里插笤帚,脑壳上挂电灯泡————前途光明,后头伟大;前头光明,后头尾大。

(12)、寂寞和温暖 短篇小说 沈沅是从马来亚归来的农业技术人员,被打成右派,受尽折磨。他来所不久,工人们就给她起了个外号,叫沈三元。因为她刚来的时候,所里一个姓胡的支部书记在大会上把她的名字念错了,把“沅”字拆成了两个字,念成“沈三元”。她和那个赶单套车接她到所的老车倌王栓很谈得来。王栓没事时常上她屋里来,一聊半天。王栓走了,沈沅屋里好长时间还留着他身上带来的马汗的酸味。她一点也不讨厌这种气味。胡支书是支部书记,王作祜是他们d小组的组长。他们两人合谋把她打成右派。究竟为什么?因为她在整风时,在d内的会议上提了意见,批评了领导?政治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疲劳战术,非得把人搞得极度疲劳,身心交瘁,丧失一切意志,瘫软在地上不可。她写了多次的检查,一次比一次更没有内容,更不深刻,但是她知道,就要收场了,因为大家都累了。结论终于下来了:定为一般右派。1961年夏天,所里来一位新所长,姓赵。所长告诉她,准备给她摘掉右派的帽子。报告已经写上去了,估计不会有问题。到年底了。开一年一度的先进工作者评比会。赵所长叫沈沅也参加。她被评上先进工作者。原载《北京文学》 1981年第2期(卷二P123)

(13)、李三短篇小说   是短篇小说《故里杂记》中的一篇。他是地保。过年的时候,把灯对子挂地庙门边。到了晚上,把香钱的柜子打开,数钱。有人家来还愿,供猪头。完事后,这7斤半的猪头自然成了他的下酒菜。够他消受好几天。地方上发现无名尸体,他拿了捐簿,去化缘。然后买一口薄皮棺材装殓了事;要不用芦席一卷,扔到乱葬冈埋掉。募化得来的钱也没人查账。他个头瘦小干枯,迷瞪,总像没睡醒。地方上失火,他使劲敲锣,拚了命喊叫。因救火有功,他总是能拿到一笔酒钱。赶庙会的花子见了他,也要背地里给他礼钱,这是规矩。他还管缉盗。谁家失窃,首先得叫他来。他察看现场。是撬门,是挖洞,还是爬墙。如果是爬墙进去的,他还不会忘了把小偷爬墙用的一根船篙带走。等失主过来交200钱,赎走。他打更,三更以后,就不打了。每天晚上,一个人,腰里别着一个白纸灯笼,大街小巷敲,也不容易。这一天,敲到了河边。看见一枝船篙在那别着,他一伸手,抽了出来,夹在胳肢往回走。不料没抽动。篙子后梢被一只很有力的大手把他攥住了。他因为偷窃篙子,被罚了200钱。以前都是他罚别人,这回可罚到自己头上了。原载《北京文学》1982年第2期(卷二P187)

(14)、瞎鸟 短篇小说   是《三篇》中的一篇。北京玉渊潭里每天许多人来遛鸟。养鸟有这样的规矩,你看上哪只鸟,就可以交换,一言为定,永不翻悔。 70几岁的老王,是个厨子,他养了一只画眉。另外有一个每天来遛鸟的,叫“大裤裆”。他提出要用一只画眉和老王的生鸟换。老王答应了。老王提了两只鸟笼遛了几天,心中有点纳闷:怎么“大裤裆”这只鸟一声也不叫唤?他提到南岸槐树林里让大家评评,会鸟的鸟友们围过来左端详右端详:陈大吹过来看了一会,隔着笼子,用手在画眉面前晃了几下,画眉一点反应也没有。这鸟是个瞎子!这是死无对证的事。你说它本来就瞎,你看见了吗?“大裤裆”登上车,疾驶而去。众鸟友议论一阵,也就散开了。这以后,很少看见“大裤裆”到玉渊潭来了。原载《新地》1991年第2卷第1期(卷三P128)

(15)、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16)、讲南京且(他)也晓得,讲北京且(他)也晓得。

(17)、一千只麻雀炒一盘子---嘴多山麻雀相会---叽叽喳喳老太太纺纱---慢慢地拉老婆婆坐粪桶---屎少屁多吹灯念古词---瞎叨叨嘴上挂胡琴---边扯边拉狗扯羊肠---越扯越长周瑜穿草鞋---穷都督(嘟嘟)酒桌上的盘子---碟碟(喋喋)不休裱背匠开糟坊---酒少画(话)多楼上屙屎---拉得长

(18)、板凳上放鸡蛋——好险;冒险;危险;靠不住;不可靠

(19)、不过,卢梭认为,历史上的两次巨变打破了这一状态——

(20)、王四海的黄昏短篇小说客栈掌柜的内眷外号叫貂蝉,她的丈夫比她大二十五六岁,且这“董卓”的肚脐点不得灯,他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是个痨病胎子,除了天气好的时候,起来坐坐,平常老是在后面一个小单间里躺着。住在客栈里的王四海是个江湖卖艺的,爱上了他妻子貂蝉后,他不愿意继续漂泊,为了貂蝉留了下来,开了个膏药铺,后来貂蝉的丈夫死了,他们终于生活在一起。原载《小说界》 1982年第2期(卷二P283)

(1)、疤瘌眼长疮——坏到一块了 蚂蚁背田螺——假充大头鬼

(2)、卖蚯蚓的人 短篇小说  汪曾祺在玉渊潭散步时,与两位朋友展开了一场辩论。他们一位姓乌,一位姓莫。乌在大学当讲师,莫是一个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汪曾祺觉得挖蚯蚓的人是个善良的,有古风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至少不是社会的蛀虫。乌先生认为,从价值哲学的观点来看,这样的人属于低级价值。他就像一具石磨。从出土的明器看,汉代的石磨和现在的没有什么不同。现在已经是原子时代 。莫先生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原子时代也还容许有汉代的石磨,石磨可以磨豆浆,你今天早上就喝了豆浆!旁边一个年轻人插话:从生物学的角度,是不应鼓励挖蚯蚓的。蚯蚓对农业生产是有益的。汪曾祺说:“我是个写小说的人,对于人,我只能想了解、欣赏,并对他进行描绘,我不想对任何人作出论断。像我的一位老师一样,对于这个世界,我所倾心的是现象。我不善于作抽象的思维。我对人,更多地注意的是他的审美意义。你们可以称我是一个生活现象的美食家。这个卖蚯蚓的粗壮的老人,骑着车,吆喝着‘蚯蚓,蚯蚓来!’不是一个丑的形象。”原载《钟山》1983年第4期(卷二320)

(3)、纸糊的板凳 ———— 坐不得;做不得;是人做的,不是坐人的;是人做的,不是做人的;不是人做的;不是人坐的

(4)、辜家豆腐店的女儿 短篇小说 她长得有几分姿色,在螺蛳坝算是一朵花。她长得细皮嫩肉,只是面色微黄,好像是用豆腐水洗过脸似的。身上也有点淡淡的豆腥气。哭了一气,洗洗脸,想起泡黄豆,眼睛红红的。她身体也不好,脸上总是蜡黄蜡黄的,她把王老板的二儿子王厚堃请到屋里看病。王厚堃给她号了脉,看了舌苔,开了脉案,大体说是气血两亏,天癸不调 ……辜家女儿问什么是“天癸不调”,王厚堃说就是月经不正常。随即写了一个方子,无非是当归、枸杞之类。辜家的女儿为了给父亲治病,以卖淫的方式与王老板和他的大儿子保持着性爱关系。可她内心爱慕的是他的二儿子王厚堃。虽然她的主动示爱遭到了拒绝,但是她勇于表达自己爱情的行为还是无愧于女性意识的觉醒。原载《收获》1994年第3期(卷三P216)

(5)、玻璃缸里的金鱼——掀不起大浪;翻不了大浪;无山路,没有出路

(6)、二百年前的欧洲,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那时,各国的科学院争相发布有奖征文,在这春风化雨中,一个个世界级的大师们先后被培育出来。1753年,一篇耐人寻味的论文题目横空出世:“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是什么?这种现象是否为自然法所容许?”在普通人的眼里,这样的论文题目实在是曲高和寡,遑论搞出一篇论文来了。不过,卢梭不但没有被这篇棘手的论文题目难倒,反而构筑了一个内容极为火爆和超前的世界。

(7)、马道士是一个有点特别的道士,和一般道士不一样。他随时穿着道装。在高邮当道士只是一种职业,除了到人家诵经,才穿了法衣,高方巾、绣了八卦的“鹤氅”,平常都只是穿了和平常人一样的衣衫,走在街上和生意买卖人没有什么两样。他的道装也有点特别,不是很宽大、很长,高邮那里说人衣服宽长不合体,常说“像个道袍”,而是短才过胫。尤其特别的是他头上的那顶道冠。全城只有他一个人戴这种冠,汪曾祺在别处也没有见过。马道士头发很黑,胡子也很黑,双目炯炯,说话声音洪亮,中等身材,但很结实。他不参加一般道士的活动,不到人家念经。更不搞画符捉妖。他是个独来独往的道士。他无家无室(一般道士是娶妻生子的),一个人住在炼阳观。炼阳观是个相当大的道观,前面的大殿里也有太上老君,值日功曹的塑像,也有人来求签、掷珓……马道士概不过问,他一个人住在最后面的吕祖楼里。吕祖楼是一个孤零零的很小的楼,没有围墙,楼北即是“阴城”,是一片无主的荒坟,住在这里真是“与鬼为邻”。

(8)、半斤对八两——不相上下;彼此彼此;一码事;彼此一样;谁也不吃亏

(9)、八斗丘过垅---直插门坎上切萝卜---干干脆脆门脚上砍稻草---一刀两断竹筒里倒豆子---一干二净快刀切黄鳝---一刀两断三下五去二---干脆利落快刀斩乱麻---干脆利落油炸麻花---干脆铁弹子打人---铳(冲)出口馆子里端菜---和盘托出程咬金的本领---三板斧

(10)、如来佛抓头——无计可施 暗地里耍拳——瞎打一阵

(11)、冠生园的麻饼——点子多 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12)、斗转星移,我们的祖先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而那时的环境,已经物是人非——“管理变成统治,拥有变成占有,安排变成指使,安顿变成奴役,监狱、军队、政府和国家被相继发明了出来。母爱社会变成了男权社会,并延续至今”。在易中天老师的眼里,就连家喻户晓的嫦娥奔月,都是为了“逃避一个她无法适应又无法反抗的环境——男权社会”。

(13)、王大力 短篇小说   是短篇小说《塞下人物记》中的一篇。他是个搬运工人,前5年就死了。大家都叫他王大力,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真名字。离车站二里有一个扬旗。扬旗对面有一座孤山头,人们就叫它孤山。这一带的山都是当地人依山地形貌取名,如孤山、红山、马脊梁山。孤山不算很高,不过爬到山顶,周围几10里都看得清清楚楚。汪曾祺曾经上去过。空着手也不能一口气走到山顶,当中总得歇一会。有人跟王大力打赌,问他能不能扛3麻袋绿豆一口气上山。粮食里最重的是绿豆。一麻袋绿豆270斤。3麻袋,800多斤。他一口气扛上去了,跟没事似的。他吃两个人的饭,干3个人的活。有一次,火车过了扬旗,已经拉了汽笛,他发现,轨道上有一堆杉篙,不知道这是谁干的事。他二话没说,跳下月台,一手抓起一根,乒乒乓乓往月台上扔。最后一根杉篙扔上去,火车到了。他爬上月台,脱了力,瘫下来,死了。他留下一个媳妇,一个儿子。现在,他原先的同伴共同养活着他的家属。他们按月凑齐了钱,给他的遗孀送去。她就给这些搬运工缝缝补补,洗洗涮涮。原载《北京文艺》1980年第9期(卷二P62)

(14)、看水 短篇小说 小工小吕接受了晚上看水的任务。他初次承担此项任务,因此表现得特别认真负责。四处查看水情,一点也不含糊。他沿着渠岸巡视了一遍。又有点紧张起来。渠沿好几处渗水,不少地方有蚯蚓和蝼蛄穿的小眼,汨汨地冒水。小吕越看越担心,觉得险象环生,到处都有倒塌的可能!半夜12点来钟,小石桥上面一截渠,从庄稼地里穿过,渠身高,地势低,春汇地的时候挖断过,填起来的地方土浮,叫水涮开了一个洞。他看到这里,用手电一照,已经涮得很深了,钻了水!心里扑通一声往下一掉。小吕留心看过大工们怎么堵洞,想了一想,就依法干起来。先用稻草填进去,用铁锨立着,塞紧;然后从渠底敛起湿泥来,一锨一锨扔上去,还好,洞总算渐渐小了,终于填满了。他正想休息,忽然发现眼前有一道黑影子过去,他断定,这是狼。只有四五步远!他听说过,遇见狼不能怕,不能跑,越怕越糟;狠怕光,怕手电,怕手电一圈一圈的光,怕那些圈儿套它,狼性多疑。他想了想,就开着手电,尾随着它走,现在,看得更清楚了。狼像一只大狗,深深地低着脑袋,搭拉着毛茸茸的挺长的尾巴。奇怪,它不管身边的亮光,还是那慢吞吞地,不慌不忙地,既不像要回过头来,也不像要拔脚飞跑,就这样他与狼对峙着。后来狼走了。原载《北京文艺》1962年第10期(卷二P39)

(15)、按下葫芦起了瓢——顾了这头丢那头;此起彼落

(16)、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黑旋风的本名——理亏

(17)、小学校的钟声—茱萸小集之一 早期短篇小说 25岁生日时忆写19岁生日。汪曾祺大概在小学校兼课,钟声(类似现在的铃声)让他想起往事。“我”和“她”同船出行,都喜好画画,她比他低两级,仰慕他的画和文章,她活泼机敏甜美可爱。雀跃,淡淡的惆怅,还有那个年代的矜持,正是少年人情思。原载《文艺复兴》1946年第1卷第2期(卷一P118)

(18)、八月十五的月饼——人人欢喜;个个喜爱;上下有

(19)、三月间的樱桃---红了小孩子玩的不倒翁---没有摔过跤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开笼的包子---热气腾腾的五月的苋菜---正在红中凤凰头上戴牡丹---美上加美甘蔗水加蜜糖---甜上加甜四季开花---长春玉皇爷的帽子---宝疙瘩皮匠的扁担---两头翘(俏)老柳树发芽---回春地瓜去了皮---净质向阳石榴---红似火苋菜打汤---鲜红男儿的田边,女儿的鞋边---好看池塘藕---嫩的好肚脐眼说话---腰言(妖艳)扁担挑彩灯---两头美秋后的高梁---穗红,秆红,根也红泰山的青松---万古长青破絮包珍珠---好的在里面猪八戒舔磨刀岩---心里锈(秀)落锅的虾子---红透了绿绸衫上绣牡丹---锦上添花嗓子里挂铜锣---话音响又脆锦上绣花---好上加好鲤鱼尾巴---红的螃蟹刚脱壳---肉嫩嫩的

(20)、打叉 短篇小说  是短篇小说《非往事》中的一篇。庹(tuǒ)家哥儿仨都是学打击乐的。庹三儿从小就调皮捣蛋。从科班到搭班做活,不断搞些恶作剧的事。文革中有一次写了一条标语,觉得“毛主席”的“席”字的一竖写得太长,也写歪了,偏着头端详了一会,拿起笔来在“席”字的下端打了两个叉。随手扔在一边。不想这条字被同一战斗组一个叫大俞的到了清理阶级队伍时,把这条字交到革委会、军宣队。这可是个爆炸性的反革命事件。这下庹三儿傻了眼了。一进学习班。他可有点坐立不安。是个现行反革命。又没有文化,写材料前言不搭后语。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了一份检查,请一个女演员提提意见。她看了,说:“你这样写,就事论事,不行,得上纲上线,深挖你的思想根源,交待你为什么对毛主席有那样深的仇恨。否则一定通不过!”有一天在楼梯上,汪曾祺对庹老大轻轻地说:“叫你们老三写材料要实事求是,不要瞎写,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事:白纸黑字!”老大含含糊糊地不知说了一句什么。他跟二喷子也说过同样的话。二喷子回答得更干脆:“我管不着!他活该!”庹三儿的问题是“现行”的,他的两个哥哥要和他“划清界限”,深怕沾边,避之唯恐不及,哪里会跟三兄弟进一忠言呢?万一三儿把他们跟他说的话汇报上去,那怎么办? 原载《钟山》 1994年第5期(卷三P228)

(1)、下雨不戴草帽 ———— 淋到头上了;临到头上了;轮到头了;淋到头了

(2)、菜能吃,糠能吃,气不能吃;吃能让,穿能让,理不能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