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廉洁小故事50字

1、包拯廉洁小故事100字

(1)、久阴雨天,一旦放晴,合肥宽阔的包公园游人如织,往来穿梭,熙熙攘攘。河边的高大的古枫杨趴在河边;柳绿如烟,垂柳荡涤水面,婆娑起舞,戏弄游鱼追逐游戏;横跨包河的玉带桥恰似一条白色绸带在碧荷之上抖动……

(2)、有一年,开封发大水,那里一条惠民河河道阻塞,水排泄不出去。包拯一调查,河道阻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权贵侵占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筑花园、亭台。包拯立刻下命令,要这些园主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有个权贵不肯拆除。开封府派人去催促,那人还强词夺理,拿出一张地契,硬说那块地是他的产业。包拯详细一检查,发现地契是那个权贵自己伪造的。包拯十分生气,勒令那人拆掉花园,还写了一份奏章向宋仁宗揭发。那人一看事情闹大,要是仁宗真的追究起来,也没有他的好处,只好乖乖地把花园拆了。

(3)、“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操劳为官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4)、人们困惑不解,便问王义方:宰相在世时,权位显赫,别人巴结唯恐不及,而他主动向你提亲,这是千载难遇的上进机会,你却坚决辞谢。今日宰相去世,魏家门庭冷落,你却去就这门亲事,这是为什么呢?王义方感叹地说:“过去不娶,是我不愿依附宰相的权势;现在娶了,是我感谢他对我的知遇之恩。”

(5)、据史书记载,包拯在离任端州时,连自己平时在公堂上使用的端砚也造册上交了。

(6)、廉政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而清正廉洁,则是百姓对为官者的最大期盼。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刚正不阿、廉洁自律的仁人志士,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廉政故事,在华夏文化中已成经典。

(7)、包孝肃公墓园,1987年迁至包河东南畔,系包拯及其夫人、子孙遗骨安葬之陵园。墓园占地3公顷,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分主墓区、附墓区和管理区三个部分,是国内目前少有的较为完整的古代名臣墓园。由西向东,主要建筑物有照壁、子母双石阙、神道碑、神门、望柱、墓前石刻群、享堂、包拯墓、墓室和葬区等。

(8)、1947年夏,陈文平到广东大埔参加中共闽粤赣边区d的会议。为适应革命新形势,加强和充实各地领导,边区d委决定让卢叨带领一个工作组到闽南地区加强工作。陈文平知道后,主动提出卢叨到闽南工作不要以工作组的名义,而是让卢叨担任地委书记,自己则退下来当副书记。边区d委经研究后,认为陈文平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态度真诚,就接受了他的建议。陈文平主动让贤一事一时在闽粤赣边区传为佳话。

(9)、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赴建昌担任知县。后因为家中父母年迈,不希望儿子在外奔波,所以包拯辞去官职,回家照顾父母。直到父母去世,守孝期满后,包拯才担任天长知县。很多人知道包拯都是因为他公正廉洁,为百姓伸冤。很少知道的是,他在处理公事上也很出色,他注重实干,从不贪污百姓分毫,为百姓考虑,在百姓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10)、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珅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珅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11)、电子邮件:gcjc@midea.com.cn

(12)、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 。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13)、这场考试下来,别人都因天寒墨冻而搞得狼狈不堪,梁举人却因宝砚的帮助高中会试的第一名。

(14)、老太监到了门外,执意要面见包拯,要他接旨受礼。这下可难住了包贵,万岁送来的礼不收,这不是抗旨不遵吗可父亲命他又不敢违,无奈只好请老太监将送礼的缘由写在一张红纸上转呈父亲。老太监提笔在红纸上写了一首诗。

(15)、中央电视台和安徽电视台播出了三集纪录片《千年包公》,与当下的反腐倡廉相贴近,“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当年包拯心中奔涌的诗情,在今天看来同样具有现实意义。观后颇多感慨,于是产生了想去游览久违了的合肥包公文化园。合肥是包公出生和归葬的地方。趁着周末大好时光去瞻仰包公,寻找包公的遗迹,体验包公精神与文化,必是品味一场美味的旅游大餐。

(16)、陈文平严于律己,不搞特殊,对家人也严格要求,他经常告诫亲属家人不要忘记过去。福建省老区建设委员会在20世纪50年代曾两次将陈文平在老家诏安的房子列为重修对象,专门划拨修房补助款给陈文平老家的亲属。陈文平知道后,当即要求组织把补助他家的专款让给更为困难的老区群众,并再三交代老家的亲属不准向当地政府领取这笔补助款。他也从来不为自己的家人安排工作,相反还经常劝导他们要到农村基层去接受锻炼。

(17)、包拯还指出,宋真宗在位的时候(公元998年—1021年),由于对此采取了严厉的措施,几十年间朝野上下从无敢用金子做装饰品的事情发生。他认为这是宋真宗皇帝“躬行俭德,以化天下”的英明之举。

(18)、当时,北宋王朝的北部有契丹(辽)、女真(金)和蒙古三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比较强大的国家政权,北宋王朝和北方三个民族常有使节来往。包拯在一次受命伴送契丹使臣回国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负责“三番”事务的官员沿途勒索、大肆铺张的状况。

(19)、一些权贵听到包拯执法严明,都吓得不敢为非作歹。有个权贵想通关节,打算送点什么礼物给包拯,旁人提醒他,别白操心了,包拯的廉洁奉公是出了名的。他原来在端州(今广东肇庆)做过官。端州出产的砚台,是当地的特产。皇宫规定,端州官员每年要进贡一批端砚到内廷去。在端州做官的人往往借进贡的机会,向百姓大肆搜刮,私下贪污一批,去讨好那些权贵大臣。搜刮去的端砚比进贡的要多出几十倍。后来,包拯到了端州,向民间征收端砚,除了进贡朝廷的以外,连一块都不增加。直到他离开端州,从没有私自要过一块端砚。

(20)、王义方被任命为晋王府参军,弘文馆特进。魏征特别赏识他,想将自己内侄女许配于他。以魏公盛德之人,赫赫之光,苟有得其鉴拔,鲜不震而惊之以为奇遇?而王义方却出人意料,竟然婉言辞谢。没两年,魏征病逝,王义方十分悲痛,又主动去就这门亲事。

2、包拯廉洁小故事50字左右

(1)、包拯卸任走时,男女老少到码头送他,所送之物一一谢绝。船走到羚羊峡时,风和日丽的天空突然乌云翻滚,浊浪排空。包拯知事有蹊跷,便再三追问下人有没有不该做的事,书童才跪下承认离开前收了别人一块端砚,包拯看之,只见砚身雕龙刻凤,果然是方好砚,用黄布包着。虽然喜欢书法,对文房用具也很钟情,但他连一眼都没多看,随手抛到江中。说也奇怪,砚一落江,顿时风平浪静,云开日出。

(2)、包公文化园由包公祠、浮庄、清风园、包公墓园、包河、脚印塘等组成。此园不仅景色秀美,而且处处弥漫着浓郁的包公文化气息。

(3)、包拯到端州上任之后,到处张贴布告,命令工匠和作坊每年只向州衙交纳进贡的端砚,端州各级地方政府只能如数收取,不许额外多加一砚。

(4)、“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5)、对于有才干有政绩者,包拯则能秉公力荐,如杨纮、王鼎、王绰三人皆为范仲淹提拔的人才,曾分别担任江南东路转运使、提点刑狱和转运判官,因任内严惩贪赃枉法的官吏而有“江东三虎”之称。

(6)、公元1043年,包拯在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任职期满,即将乘船前往开封,当地百姓为了表达对包拯体恤民情的感激,特地送来一方端砚。

(7)、  包拯在巨大的诱惑面前能拒绝,这不是廉洁是什么呢?包拯在生活方面与其他的官员截然不同,也非常清廉。他从不吃大鱼大肉,包拯每月用80%的钱捐给穷苦百姓,自己做的轿子也与别人不同。别的官员的轿子富丽堂皇,光彩夺目,而包拯他坐的轿子是用麻布遮住,破破烂烂的。而且他平时也经常步行,难得一次做官轿。别的官员,除了官服外,还有许多衣服,绫罗绸缎,带着许多玉器,而他穿的只是粗布麻衣,甚至有时候衣服上补了好几个补丁,袜子穿破了好几次都舍不得扔掉。其他官员吃大鱼大肉,山珍海味,有时吃不完还会扔掉,而包拯吃的只是清茶淡饭,有时吃剩了还舍不得扔掉。

(8)、包公秉公执法,大义灭亲,铁面无私。皇上很欣赏,便送他一节无丝藕,传说吃了这藕就能身体健壮,包公舍不得吃就把它种到了包河里,长成了更多无丝藕,给老百姓吃,老百姓都很爱戴他。

(9)、   包公名包拯,是一个人人知晓的大清官,包公的廉洁主要表现在不收受贿赂与生活节俭方面。

(10)、包拯笑了笑说:“其实这个无头案子也简单。首先,割人家牛的舌头,绝不会是无缘无故的,所以我昨天一再追问牛主人刘全有没有仇家或者与他闹别扭的人,谁知那人太老实,就是想不出来。”

(11)、没想到话音刚落,只见砚池中就挂上了一层小水珠。梁举人见此情景,心中一动,赶忙拼命的向砚池中呵气,不一会,砚池中竟然积下浅浅的一层水来。梁举人大喜过望,连忙研好浓墨奋笔疾书,将文章写了个花团锦簇一般的精彩绝伦。

(12)、包拯立即差人把那个牛主人刘全传来县衙,刘全来了后,包拯就指着今天这个告状的人问:“你认识这个人吗?”

(13)、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升为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包拯上奏说:“太子的位置空缺已经很久了,天下人都为此感到担忧,陛下这么长久地不作出决定,是为什么呢?”仁宗问他说:“你认为立谁为好呢?”包拯回答道:“臣下无能,还没有考虑,臣请求早立太子,是为宗庙万世之大计着想的。陛下问臣想立谁,这是怀疑臣。臣已是六十岁的人了,又没有儿子,并不是为自己和后代邀宠考虑的啊!”仁宗听了大为高兴,说:“这件事还要慢慢商议。”他请求裁减内侍,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按条文督促各路监司尽忠职守,御史府可以自己举荐所属官员,减少官吏一年的休假日期,这些建议都得以施行。七月,以权御史中丞职领转运使、提点刑狱考课院。

(14)、经过一番权衡,他决定让包拯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代理三司使。可是,“命下之日,外议喧然”,许多大臣都不理解,以为这样会有“取而代之”之嫌,就连曾经极力举荐过包拯的欧阳修,也认为包拯这种做法有“牵牛蹊田而夺之牛”的味道,是“罚已重矣,又贪其富”,做得太过分了。

(15)、1952年中央军委成立军务部,苏静担任军务部部长。当时国家从苏联进口了一批“吉姆”车,配发给领导干部使用。军务部刚好负责这批车的分配。苏静主动对工作人员说,给他随便找一辆车就可以了。其原秘书葛志刚回忆道:“后来苏部长用的是一辆从香港买来的二手车,是深绿浅绿两种颜色。当时我们觉得应该配相应级别的车,建议说是不是换一辆。部长笑笑说,不用了,我看挺好,一眼就能看得到,开完会出来也好找。

(16)、包公心想,难道船中有人做了伤天害理的事,触犯了神明?他把随行的人叫来查问,方知晓事情始末。包拯接过端砚,深深向端州方向拜谢,随手将端砚抛到江中,并说:“包某绝不带走端州百姓的一石一物。”霎时,风停雨收、天清气朗。

(17)、包公的后人遵守包公的遗训,只在包河里种藕养鱼,年复一年,包河内终年鱼藕满塘。

(18)、嘉祐六年(1061年)三月,升任给事中,正式担任三司使。数日后,拜枢密副使。不久,调任礼部侍郎,但他推辞不受。

(19)、(2)去任的时候。不拿一块砚石回去。(说明包拯是一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清官)

(20)、为了让幼儿理解“清廉”的内涵,养成倡廉崇洁的良好风气习惯,林区第二幼儿园推出“清廉小故事”展播活动。

3、包拯廉洁小故事50字

(1)、行走包河道上,路边直插云天的水杉和四季常青的丛丛棕榈与游人擦肩而过。包公园多水杉、多竹林、多碧荷,这些元素少不了刚直不阿、高风亮节、廉洁无私,多与包公的品行人格相一致。今天的包公园以她绿环水绕的自然秀色与肃穆厚重的人文景观名扬天下,正张开双臂迎接八方宾朋。

(2)、还有正史没有记载,但是有实证旁证材料证实的

(3)、包拯曾写了一则《家训》,将其刻在石碑上,立在庐州老家的堂屋东面墙壁前面。

(4)、包拯的随从见是一方砚台,并非金银珠宝,便收下了。

(5)、包公祠西路边生长茂密的孝顺竹、芭蕉、广玉兰、椤木石楠,以及双人合抱的高大悬铃木、银杏树,左手沿小路至河边,有一座临河而建的小亭,名曰:流芳亭。小亭为歇山亭建筑,倒挂楣上,雕梁画栋,三面临空,相传是包拯当年读书的地方。脚踩这样气韵灵动的土地,心里升起一种神圣感和历史沧桑感。这里真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一边是松竹掩映,一边是碧荷摇曳,不知千年前包拯在此读书时是否也是此情此景,是否也是这样富于诗情画意,富有浪漫情调。

(6)、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7)、2, 沈括的《梦溪笔谈》里,记载了一个包公任开封知府时明察府吏和犯人勾结的判案故事

(8)、说的是北宋名臣——包拯包青天,他刚正不阿,断案如神。他喜欢书法,对书法艺术也颇有造诣。端州的端砚非常有名,他在被调到端州做地方官不久就听说,历任地方官借进贡端砚为名盘剥百姓,砚工苦不堪言

(9)、包公墓定位于“文物包公”,主墓正方立一块刻有“宋枢密副使包孝肃公拯之墓”墓碑,肃穆庄严,碑后为“覆斗型”方墓,足有三米高,四周有高高的墙体围成;其正下方的墓室内安放有包拯墓志铭和金丝楠木棺,棺木内敛包拯遗骨。

(10)、端州(今天的广东省肇庆市),自古以来就出产一种名贵的石砚,叫作端砚。端砚和山东的鲁砚、安徽的歙砚、江西的龙屋砚,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砚;而且在这四大名砚中,尤以端砚为贵。

(11)、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二十八岁考中进士,三十六岁那年出任天长县知县。因断案出名,庆历元年(1040年),四十岁的包拯调任端州(今属广东肇庆)知府,后屡次升迁,先后任职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开封府尹、枢密副使等官职。

(12)、新任三司使宋祁,上任前在四川做知州,那时名声就不好,他终日游宴,生活异常豪奢。他代张方平出任三司使不久,就在包拯等台谏官员的一片“交劾”声中,被贬为郑州知州。宋仁宗在连罢两任三司使后,深感需要由一个能廉洁自律的人执掌三司。

(13)、包拯和皇帝面对面理论。在争执到达最高潮时,包拯一激动,站在宋仁宗面前滔滔不绝,唾沫星子溅了皇帝一脸,皇帝拂袖而去。回宫后张贵妃问消息,宋仁宗冲她发了一通脾气:“包拯向前说话,直吐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不知包拯御使乎?”

(14)、明时,周新担任司法按察使后,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受,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从此,再没人自讨没趣了。

(15)、“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操劳为官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16)、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包拯的廉洁故事吧!

(17)、“一身正气冲天地;两袖清风鉴古今。”怀古思贤,这副楹联不正是对包公一生为人为政的真实写照吗?出于对故乡这位乡贤的敬仰之情,我面对包公墓碑,深深地叩拜三次。然后立于墓前思忖良久,包公官至枢密副使,为何北宋一位级别不高的官员,千年后还是赢得这么多人前来瞻仰,祭拜?

(18)、2, 庆历元年(1041年),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19)、雨后的太阳更为骄艳,洒落在静静的覆满青草的坟墓上,整个墓园显得肃穆幽深,寂静悠远。而我在墓碑前叩拜后,再围绕坟茔闲步转了一圈,和许多游客一样蜻蜓点水一般瞻仰后而离去,不比墓园这么多的青松翠柏年年陪伴着他呵护着他。墓园里竖有赵朴初书写的包公家训碑刻,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珙者,孝肃之子也。故有"不肖子孙,不得入墓"的传说。后人有诗称赞:“煌煌家训垂千古,寄予儿孙细思量。”

(20)、1949年夏,全国革命形势喜人,福建的解放进程也发展迅速。中共福建省委开始就d组织的归属、建制和领导人配备问题进行研究部署。根据省委的人事安排意见,由卢叨担任地委书记,陈文平担任地委副书记、地区行政公署专员。9月19日,漳州城解放。陈文平考虑到南北干部的团结问题,积极响应省委的号召,再一次主动让位,让出了地委副书记、专员的位置,改任地委常委、行政公署副专员,很好地帮助d组织解决了难题。

4、包拯廉洁的故事简短

(1)、“珙”者即包拯的儿子包珙。包拯的这则家训是他生前对子孙的告诫,并让其子包珙镌刻在石上,竖于堂屋东壁,以照后世。这寥寥数字,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足为世人风范。

(2)、包拯不但毫不留情的反对朝野内外一切奢侈浮华的风气,而且自己更是身体力行,对自己家族亲属的管束也是十分严厉的。

(3)、包拯接着说:“因此,我估计这件事的起因一定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因为一点小事就割人家牛舌头的家伙,一定是一个心地狭小的人。所以说,此人一定还会注意牛主人发现牛舌头被割后的反映,当他看到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一定非常关心告状的结果。”

(4)、王逵兼任提刑司一职后,为打击自认为的告发者,“追捕平民数百人”。在包拯等人的坚决弹劾下,王逵未能留任,但平移为荆湖北路转运使,不久又改任河东路转运使。在此两任上,王逵因“所为恣横,愈甚于前”,一度降任福州知州。

(5)、这个有趣的小案子发生在包拯做扬州府天长县知县的时候。

(6)、包公不用赃吏。在《乞不用赃吏疏》一文中,包公这样写道: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包公一生整顿吏治,惩治贪官,执政勤勉,清正廉洁,刚

(7)、这一年正是包拯的60大寿,寿辰前几天,他就命儿子包贵及王朝、马汉等站在衙门口拒礼。可谁知,第一个送寿礼的就是当朝皇帝,派来送礼的是六宫司礼太监。老太监到了门外,执意要面见包拯,要他接旨受礼。这下可难住了包贵,万岁送来的礼不收,这不是抗旨不遵吗?可父亲命他又不敢违,无奈只好请老太监将送礼的缘由写在一张红纸上转呈父亲。老太监提笔在红纸上写了一首诗。

(8)、庆历八年(1048年)五月二日,包拯调任河北路(治今河北大名)转运使,六月二十二日,入朝任三司户部副使。秦陇斜谷务所的造船木材,一概向百姓征收索取;又七个州交纳河桥竹索的赋税,一般有几十万,包拯都奏请加以废除。辽朝在邻近边塞地区集结军队,边境州郡渐加戒备,命令包拯去河北调发军粮。包拯说:“漳河地区肥沃的土壤,百姓不能耕种,邢、沼、赵三州农田一万五千顷,一概用来牧马,请求把这些全都分给百姓。”听从他的意见。解州盐法规定使百姓困竭,包拯前去加以经营管理,请求一概与商贩流通交换。

(9)、   包拯是宋朝人,母亲是一位大夫,医术高明,救死扶伤。包拯小时候经常听说书,最恨贪官污吏。他从小立下壮志,考取一个功名,为百姓伸冤做主,在他的努力下,终于考上了,做了一个县官。自从他当官后,坚持自己做官的原则,不贪赃枉法,不收受贿赂。

(10)、包拯是春秋时代楚国忠臣申包胥的三十五世孙,祖父包士通是耕读为家的平民百姓,父亲包令仪在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中进士,任职刑部侍郎。包拯有两个哥哥,大哥包莹、二哥包颖均过早去世,他自然成了包家传宗接代的独苗。

(11)、包拯被提拔为大理寺丞、知端州(相当于今天的广东肇庆市)时。当时端州特产端砚是宋朝士大夫最珍爱时髦的雅器,当地每年向朝廷进贡。凡在这里做“一把手”的官员,都在“贡砚”规定的数量外加征几十倍的数额以贿赂朝廷权贵,所谓“打点”中央的关系,此举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个性官员包拯一上任就高调破除这则运行多年的潜规则,下令只能按规定数量生产端砚,州县官员一律不准私自加码,违者重罚。并且表态,自己作为“一把手”,决不要一块端砚。此举在当地掀起轩然大波。三年后,包拯任期满,被调至中央任职,果然“岁满不持一砚归”。《包公掷砚》的故事就是以这个蓝本创作的。

(12)、包拯出使辽国时,辽国命馆伴对包拯说:“你们不久前在雄州城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包拯说:“你们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

(13)、祠东有一处集历史、戏剧、美术于一体的包公故事蜡像馆,展示包公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的故事,表达了合肥人民对这位乡贤的怀念和敬仰之情。蜡像人物各具情态,栩栩如生。倘若不是静态的,游客真还以为是舞台上正在上演一场大戏呢。陈列有《怒弹国丈》《铡美案》《打龙袍》之类的精彩剧情。一名翻译引领两位老外观看,导游边走边解说,翻译指手画脚忙着翻译,老外数次点头竖起大拇指说OK,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14)、嘉祐四年(1059年),时任三司使的张方平由于买土豪的财产,被包拯上章将其弹劾免官;由宋祁接任,包拯又弹劾他;宋祁被免后,就由包拯以枢密直学士之职暂任三司使。对此,欧阳修说:“包拯是所谓牵牛踩踏了田而夺了人家的牛(蹊田夺牛),处罚已经很重了,可他又贪图肥缺来做那个职务,不也是过分了吗?”包拯因此待在家里,以躲避代理三司使的任命,仁宗不许。许久后,包拯才出府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