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称霸的战役

1、晋文公称霸的典故

(1)、晋军攻打曹国都城时一度死伤甚众,曹军把晋军士兵的尸体堆叠在城墙上示众,久攻不下的晋军见了不免丧气。有士兵给晋文公献计说,咱们将宿营地安扎在野外墓地间,曹国人担心自家坟墓被破坏,也就不会拿咱们士兵的尸体做文章了。果然,当看到晋军移师墓地扎营,曹国人立马老老实实将晋军阵亡士兵的尸体用棺木装好送出城外。

(2)、面对此情此景,晋文公还想象齐桓公那样,玩一点鸡贼的手段,估计是没有机会了。

(3)、总的来,你想给别人当大哥,总得有个说法吧。

(4)、所以,等到开会日期到了之后,楚国也出现在开会的地方。非但如此,楚国还派来了军队,直接在开会的时候,把宋襄公给扣住了!闹得非常不体面。最后还是在鲁国的调停之下,楚国最后才放了宋襄公。

(5)、城濮之战,晋军退避三舍的故事在历史上广为流传。可是从《左传》的上述记载来看,退避三舍的决定主要不是基于军事而是基于政治上的考虑。

(6)、全文完,感谢将粉们的耐心阅读,顺手点个“在看”让我知道你在看~

(7)、冬,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先轸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

(8)、首先,因为这场内乱,导致齐桓公的几个儿子,都有了想做国君的心思。所以接下几十年的时间里,齐国不断发生手足相残的事情。直到几十年之后,齐桓公儿子这一辈的人,全都死绝了,这场内乱才算彻底结束。

(9)、这个要求过分吗?一点也不过啊!因为,现在晋国老大要干的事,说得好听点,这是帮助周天子诛杀乱臣贼子。说得不好听点,这是帮助前任周天子,诛杀现任周天子啊。没有尚方宝剑,晋国老大这算干嘛呢?

(10)、问题是,基于姬氏家族的角度来看,他的这种操作,未免太失败了。事实上,姬氏家族已不是第一次这样玩了。换而言之,兄弟两个争得急眼了,就用割让国土的方式,寻找国际力量帮助。

(11)、小弟有事,你啥也不管。小弟疯了?没事给你下拜,没事给你送红包。

(12)、子玉也不是一个一点常识的人都不懂,也知道先礼后兵的道理。就派人和晋国进行沟通,说你们放了曹国和卫国的人,我们也就撤了宋国的围。晋国人没有答应子玉,暗中放了曹国和卫国的国君,让他们和楚国断绝关系。这一来,子玉就更加生气了。晋国人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让楚军先动手,子玉果然率兵直逼晋军。

(13)、二月,向南进军敛盂(今濮阳东),与齐昭公会盟,对卫形成强大压力。卫“国人”惧晋军势大,驱逐卫成公,晋军乘虚攻入楚丘,占领全部卫地。楚军救卫不及,继续围困商丘。晋文公挥师南下,于三月攻破曹都陶丘(今山东定陶西北),俘曹共公。

(14)、壶叔羞愧地说:“主公赏赐分明,小人服了,以后我一定努力学习,提高觉悟,争取进步,为晋国的革命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5)、晋国君臣面对救与不救的重大抉择,认为宋国处于晋、楚争霸的中间地带,又是中原较大之国,若听任宋国力尽援绝而降楚,则晋国将难于进取中原。

(16)、如果晋国敢诱敌深入,就意味着他已承认失败了;因为说一千道一万,也是你远远看到敌军,就选择了逃走啊。

(17)、令狐毛在右翼树起两面指挥大旗,伪装晋上军主将后退,引诱当面楚左军追击;又令下军主将栾枝在阵后用车拖树枝以扬尘,佯示晋军后队亦退,给子玉造成晋军力不支的假象。

(18)、城濮之战以后,晋国把俘获的楚军和战利品献给了周天子。周天子非常识趣,派人赏给晋文公黄金装饰的大车,一副红色的弓,一百支红色的箭,十副黑色的弓,一千支黑色的箭。另有美酒玉器若干,外带三百勇士。晋文公正式成为新一代的霸主!

(19)、而接下来,晋文公称霸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和认可,成为一个合格的盟主了。当时的晋国,身后有一个秦国支持,其实已经胜过了很多小国。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国力并不单单是争霸的唯一标准,所以晋文公还是得花点心思,去搞定那些小国。

(20)、晋文公既没有选择直接给秦国土地,也没有直接拒绝,而是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概念:你看,你们秦国不就是想东出嘛?那也不一定就非得从我们晋国这边东出,对不对?从楚国那边东出,不也是一样的嘛?所以,咱们秦晋两国,一起组队打楚国,这不好吗?

2、晋文公称霸的战役和典故

(1)、意即,晋国与楚国起了冲突,我们晋国肯定会先退90里的。

(2)、但是,楚国的鹰派显然不愿意接受这种事实,于是就想率军追击晋军。

(3)、如果晋文公早死几年,恐怕也就是一个,只能在字缝中,才能找到的历史人物。

(4)、而在新一轮的争霸当中,四个国家先是打了一场半决赛。半决赛当中,宋国对楚国,秦国对晋国。

(5)、会合齐、秦、宋各国军队,集中起相对优势的兵力;并针对敌人的作战部署,乘隙蹈虚,灵活地选择主攻方向,先攻打敌人的薄弱环节,予敌各个击破,从而获得了这场战略决战的辉煌胜利。

(6)、其次,这场内乱,导致齐国自身的国力,瞬间暴跌。而国力的暴跌所带来的结果,就是齐国再也坐不稳霸主国的位置了。

(7)、出兵解救宋国之患,虽有劳师远征、以劣势对优势之敝,又有侧背受曹、卫威胁之虞,却是晋国“取威定霸”(《左传·僖公二十七年》)的良机。晋文公决意出兵救宋,并纳大夫狐偃之策,确定首先进攻兵力薄弱的曹、卫,迫使楚军北上,以解宋国之围。

(8)、晋文公想称霸不假,可他也在尽量的避免跟楚军作战。其实想当霸主也不是非打败楚国不可,当年齐桓公兵发楚国,被楚成王给硬顶了回去,双方没有交战,也没影响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9)、重耳避难在外19年,辗转8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他有机会观察各国的政治,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当时,周室衰微,大国争霸,称雄中原的齐桓公作古后,齐国内乱,宋襄公欲霸而败,使宋国威信扫地,西方秦国崛起,却偏居边陲之地,南方的楚国虽强,但从不被中原诸侯所认同,而晋国经过武、献两代的兼并扩张,已经列于大国行列,惠、怀两代不得民心,国民嫉恨,自强御辱已是人心所向。晋文公长期流亡国外,困难与挫折磨砺了他的意志,对各国的考察和对社会下层的了解,丰富了文公强国富民的方略,而长期的流亡生涯,也培育了一批阅历丰富、治国有方的栋梁贤才,成为文公兴国安邦、称霸中原的中坚力量。经过文公及其臣下的短短数年的经营,晋国很快成为中原地区的霸主。

(10)、狐偃凭什么压过先轸,夺得城濮之战的头功呢?与先轸在军事上的天纵英才不同,狐偃是一位思想深邃、高瞻远瞩的政治家。

(11)、战斗一发起,晋国的下军先冲击楚国右翼的陈蔡联军,还真是乌合之众,刚一交战,陈蔡联军就败退了。子玉一看,气的肝疼,因为他开战之前说过“明日无晋也”,意思是今天就要把晋国给灭掉。

(12)、只是楚成王的这种霸主的身份,并没有得到周天子的正式确认,所以人们说起春秋霸主时,通常不会提到楚成王。

(13)、第二个回合,晋文公主动联系了齐国那边,提出和齐国结盟。齐国那边,此时也急需摆脱楚国的影响,恢复自己的霸主国位置。所以,那位当年被宋国送回国的齐孝公,很快就跑来和晋国结盟,宣布加入晋国的阵营。

(14)、晋文公登高以观己方军容,看见晋军战车七百,装备齐整,军士少长有序,于是非常满意地说:“可以一战。”于是安排人员加紧砍伐山间林木以进一步补充兵器。冷兵器时代,多一根木棍就相当于今天多一枝步枪。

(15)、晋国也不好直接面对楚国,因为当时楚国的楚成王也盛情款待晋文公。晋国就对宋国使者说,让他们先去给当时的另外两个大国送点礼,让他们保持中立。毕竟这两个国家也是春秋四大国之他们如果也参与的话,那就比较麻烦了。因为楚国太嚣张,秦国和齐国也对他有意见,也就答应了。晋国还对宋国说,他们先打楚国的附属国卫国和曹国,把打下来的土地补偿给宋国,宋国这就很高兴,一切按照晋国的吩咐做了。

(16)、楚国这边,当时在位的是楚成王。之前齐桓公活着的时候,楚成王一直被压在南边,根本无法北上。但是如今,齐国衰落了,联盟也有分裂的趋势,所以此时的楚成王,就再次开始向北方发展,准备继续向中原腹地扩张。

(17)、在晋文公流亡时期,晋献公就努力扩张,为晋国开拓了千里疆土。同时,晋献公以铁血的手腕除掉了晋国公族,使得晋国高度中央集权,君主不受公族的掣肘。晋文公即位后,把自己流亡期间培养的一大批能臣干将委以重任,这些人无论是品性、忠心还是能力,在当时都堪称一流。晋文公借着论功行赏的机会,实行通商宽民、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设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为增强。

(18)、和宋襄公相比,晋文公显然更具有公信力,因为晋国的国力就摆在那里。所以,当晋文公发出号召之后,鲁、齐、宋、蔡、郑、卫等六国,按时前来参加会盟。就连周天子本人,也应邀前来。

(19)、公元前636年,周王室与郑国之间又起了冲突,起因是郑国攻打滑国。

(20)、晋上军之佐狐毛竖起两面大旗为讯号,栾枝依照部署命令战车拖曳着树枝后撤,掀起尘土佯装败逃。子玉不顾劝阻,令子西追赶晋军。冒进的楚军左翼完全暴露,遭晋军先轸、郤溱的中军横击;同时,狐毛、狐偃佯退的上军回兵夹攻子西左军,楚左军溃散。

3、晋文公哪场战役称霸诸侯

(1)、公元前633年冬,楚成王亲率大军攻打宋国,宋求救于晋。晋文公虽一心求霸,但对与强楚直接相抗也颇有几分忌惮,在是否救宋一事上犹疑不定。大夫先轸进言说:“報施、救患,取威、定霸,於是乎在矣。”意思是自晋文执政以来,晋国沿着报恩、救难、立威、称霸的发展线路顺利推进,此前勤王成功,风头正劲,此刻若能再次出手解除宋围,则霸业可成。

(2)、自齐桓公以降,诸侯争霸都在尊王攘夷的政治逻辑下运行,所以要让全民了解晋国尊王的政治意义,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出兵勤王,助周襄王戡定叔带之乱。

(3)、之前,楚国的势力差不多已经蹂躏了整个中原,黄河下游的大国,如齐如宋都被楚所侵略,鲁、卫、郑、陈、蔡等国都已投降了楚人。一面狄兵也曾攻入王畿,逼得周天子蒙尘。……城濮一战,楚军败绩,南夷的势力即退出了中原,北狄的势力也渐渐衰微下去,于是华夏国家和文化的生命才能维持。

(4)、子玉不顾客观情势的变化,率军弃宋直扑陶丘。晋文公令全军向卫境退避三舍(一舍30里),既表明履行以前流亡楚时许下的“避君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诺言。

(5)、随着晋文公登基,这场混战的乱局,终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6)、但晋文公不同意——拿下一个小小的原城却让晋国的国际信誉受损,以后谁还听我招呼?撤!结果晋军北返,还没翻过太行山,原城倒主动来投降了。

(7)、扶持周王室,得到周王室的承认,这是当时各国想要成为霸主国时,必须要完成的一个任务。经过这次平乱之后,晋文公算是得到了周王室的承认,完成了第一个称霸任务。

(8)、若干年前,齐桓公通过一种非常鸡贼的方式,让天下接受了他是天下霸主的事实。

(9)、晋文公当政之后,面对“惠、怀误国”留下的烂摊子,在一班老臣辅佐下,励精图治,革故创新,使晋国社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在外交上,修复了与秦国的睦邻友好关系,从晋献公至晋文公,晋国与秦国三代联姻,在秦晋史上留下了“秦晋之好”的佳话。与此同时,与众戎狄也友好相处,使边防得到安宁和巩固。在政治上,晋文公远奸佞,近贤臣,任用有才华的人担任他的各级官职。首先任用赵衰、狐偃等一批贤臣,辅佐自己,与自己一块处理政务和军事。特别是不记前仇,化敌为友,任用了曾两次追杀过自己的寺人披,还有在他逃亡途中劫走他钱财的“守藏者”头须,从而将一批心有余悸的人团结到自己的周围。《晋语四》说他“举善援能……昭旧旅,爱亲威,明贤良,尊贵宠,赏功劳,事耆老,礼宾旅,友故旧。”这一套用人政策,不仅清除了原集团间的对抗,而且也实现了权利的再分配,从而将他的统治建立在更广泛的基础上。在经济上文公记取“惠怀弃民”误国的教训,“施惠百姓”,实施了一系列富国安民的措施。通过减轻人民赋税,发展了生产力。同时进一步明确社会等级结构和分封原则,“公食员,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皇隶食职,方宰食加。”在军事体制上,进行了极大突破,将晋国的“二军”改作上、中、下三军,同时实行军政合一制度,战斗力大大增强,成为列国中最强的部队。通过这些重大改革措施,使晋国形成了“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小康局面,晋国一天天强大起来。

(10)、郑文公不遵王命是由于心中有气:当年五大夫作乱,郑厉公与虢国公联手匡扶王室有功。周惠王在赏赐上区别对待,赏给虢公的是贵重的爵(祭祀所用的礼器),赏给郑伯的是王后用过的镜子。当时刚刚继位为君的郑文公颇为不爽,对周室心生怨恨。现在郑国想要教训滑国,周室不但不支持,反而站在滑国一边,这就更加让人不爽。这才有了郑文公公然抗命,甚至扣押王室使者的举动。

(11)、关键时刻,率先得到消息的老派人去秦国那边,联系了秦穆公。老三声称,只要秦穆公帮他回国继承国家,他回头就给秦国一块可以用于东出的土地。对于这个诱惑,秦穆公自然拒绝不了,所以马上就答应了。

(12)、第一个回合,晋文公没有选择直接去救宋国,而是选择进攻楚国的附属国曹卫两国。对于晋国来说,直接帮宋国击退楚国,好处有限。反倒是先打曹卫两国,既可以削弱楚国,同时还能壮大晋国,最为有利。

(13)、战况可想而知,楚军哪里是这四国联军的对手,被人家一阵毒打,仓皇逃回了楚国。望着楚军阵营方向的熊熊大火,晋文公非但没有高兴,还发出了几声叹息,手下不理解了,您不是打胜了吗?晋文公幽幽的答道,除了圣人,没有人打了胜仗还能内心平静的。再说,子玉还在楚国,我高兴不起来。没过几天,一个消息传来,子玉回国以后,被楚成王好一顿教训,在这内外的双重打击之下,自尊心极强的子玉自杀了。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晋文公这才开心起来。

(14)、楚国老大当时也是犹豫再但是终于受不了楚国鹰派的怂恿,也接受了追击晋军的选择。结果呢,大家都知道,那就是楚军让晋军打得大败。

(15)、话说,晋文公在流亡期间,曾在楚国呆过一段时间,楚成王曾热情款待过他、帮助过他。

(16)、更别提此战楚军根本就没有派遣全部主力部队参战,早在决战打响前,楚成王就率领他的直属部队退回申县去了。所以城濮战后,楚国并不是因为军力遭到重创,而是因为国际地位和政治影响力的下降才被晋国夺走霸主之位的。

(17)、所以,宋襄公觉得,自己理所当然应该接替齐桓公,成为这个联盟的新盟主,也就是新的霸主。

(18)、晋文公听说子玉自杀,不禁喜形于色,说:“终于不再害我了。蒍吕臣势必成为楚国令尹,此人只会自保,不会以楚国民意为重,晋国可以无忧了。”

(19)、第三个回合,因为晋国这边的势力暴增,所以在这之后,晋国轻易拿下了曹卫两国。反倒是楚国那边,对宋国久攻不下,根本奈何不了宋国。而且,这个时候的楚国,已经知道齐国和秦国,都已经倒向了晋国,自己不可能以一敌所以当时在位的楚成王,就开始心生退意。

(20)、所以晋文公慧眼识珠,竟在这位智囊身上发现了改革才能,于是让他一手主导了晋国改革,但由于郭偃不像管仲那样有很多徒子徒孙,所以他的主要改革内容不详,但据《商君书更法》中记载,“郭偃之法”的具体精神是:“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看来改革力度还是很大的。另外《韩非子》里还有一句话:“故郭偃之始治也,文公有官卒;管仲之始治也,桓公有武车,戒民之备也。”所谓官卒,就是卫兵,目的是防备有人闹事儿反对变法。可惜,郭偃的主要改革思想与内容都没留下来,让这样一个能与管仲齐名的牛逼人物,最终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偶尔翻起的浪花,也让人看不真切。

4、晋文公称霸的战争及相关成语

(1)、以上四等功臣,其家族后来大多成为了晋国的六卿世家,是日后晋国政坛上最为重要的政治势力。这是因为晋国经历了二十年的内乱,公族损失殆尽,所以不得不高调分封功臣,以笼聚人心,而晋国也由此强大,造就了先秦时期分封制的最后辉煌,并直接导致了两百年后的“三家分晋”。

(2)、为变被动为主动,采纳中军元帅先轸之谋,让宋国贿赂齐、秦,使其劝楚撤兵;同时晋执曹君,而分曹、卫部分地予宋。意在拉齐、秦下水,止其观望态度;赶宋国上架,绝其降楚之念;给楚国火上浇油,迫其非战不可。

(3)、对于晋文公身边的流亡功臣们来说,被国内的留守大臣压制是他们在返国之初所遭遇的普遍困境。

(4)、当楚国战败之后,楚王遣使传话给子玉说:“令尹若是归国,将怎样面对申、息两地的父老呢?”子玉所帅军队多由申、息两地的子弟组成,如今死伤甚众,楚成王因此责其率性。子玉的两个儿子对楚王使者说:“子玉本想自杀以谢罪,是我二人阻止了他,说:‘还是等楚王来杀你吧。’”然而子玉毕竟无脸回国,军行至连榖时便自杀了。

(5)、建立起奋斗目标之后,第二个要贯彻的信念是“信”,也就是政策的执行力和权威性的问题。

(6)、当然,从齐国和秦国的角度来说,虽然他们此时和晋国是同盟关系,但他们的本意并不是让晋国成为霸主国,而是为了自己。所以,在这之后,两国又不断反复,不断给晋国使绊子,对抗晋国。但问题是,霸主国这种位置,只要坐上去了,再想拉下来,其实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7)、二是赏功,即赏赐有军功的人。晋文公在流亡十九年回国即位后,赏赐曾经跟随他流亡和支持他上台有功的人,大者封邑,小者尊爵。他即位后,不再分封宗族公室子弟,政治上也不重用公族。他选择职官的原则是按德行、才能、功劳,所任用的主要是一些“诸姬之良”,“异姓之能”。晋国实行的是军政合一的制度,诸军将佐既是统帅军队的军事首领,同时也是参与决断国家政事之卿,是统治集团中的核心阶层,而这些将佐分别出自不同的宗族。这样,就使一批非公族的政治势力进入统治集团的核心阶层,堵塞了公族把持晋国政治的途径。晋文公的这一改革措施,直接影响了晋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使晋国的历史形成了不同于其他诸侯国的显著特点,使得封建因素在晋国较早、较快地出现,法家思想在这里有了更深厚的基础。

(8)、要让晋国朝野相信,国君法令如山,言出必践。公元前635年攻击原城,晋文公下令所有士兵只带三天口粮。如果原城能抗住这三天的进攻,咱们就撤退。三天之后,原城还死挺着。文公下令撤军。部下劝阻他说,再等上一两天,原城就快挺不住了。

(9)、栾枝的答语意思是:我们为了报答楚国国君的恩惠,所以才退到这里。我们不是因为您。既然不理解,请你回去告诉子玉将军,整备好战车,明天战场上见吧!

(10)、公元前632年五月,晋文公在践土大会诸侯,齐、宋、蔡、郑、卫、莒等国的君主到会,周天子派代表参加。盟会上,晋文公被大家推举为盟主。至此,晋文公的霸主地位正式得以确立。

(11)、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于是乎出定襄王,入务利民,民怀生矣。将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明征其辞。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共。”于是乎大搜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民听不惑,而后用之。出谷戍,释宋围,一战而霸,文之教也。

(12)、有人敢打周天子,这还了得?晋文公自然得出来匡扶正义了。在晋文公的帮助下,周天子终于打败叛军,重新夺回周天子之位。

(13)、践土之盟,标志着晋文公成为了春秋时代第二位公认的霸主,同时,也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属于晋国的时代,就此开始了。

(14)、对于晋文公称霸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著名的晋楚城濮之战。当时楚国见晋国称霸的势头越来越强,于是也加快了向中原扩张的步伐,直接出兵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楚之间发生了战争。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这一战晋国大胜,晋文公终于建立了霸权,成了齐桓公之后又一位春秋霸主。

(15)、公元前638年泓水之战后,楚国凭借强大实力和声威,控制了中原地区鲁、宋、郑、陈、蔡、许、曹、卫等中小国家,大有囊括中原之势。

(16)、面对着这些军事头脑的质疑,狐偃反驳说,战争不仅是打消耗,打补给,更是打道义。道义让我们占住了,胜算才能攥在我们手里。退避三舍,君上报了楚成王当年的一饭之恩。子玉要是胆敢追击君上,以臣犯君,以卑凌尊,他在道义上就会输个干干净净。

(17)、城濮一战,晋国君臣协和,决战前,“伐谋”、“伐交”,争取与国,分化敌盟,壮大自己,力求战略主动;决战中,料敌而谋,由弱及强,各个击破,以奇制胜。楚军谋不为先,坐失战略优势,君臣意气用事,主帅骄傲轻敌,判断失误,受制于人,终致兵败。

(18)、此时,在位长达四十年的楚成王颇有些洞若观火,他知道晋、齐、秦等国既然愿意出面,则宋国一时难图。因此,楚成王安排令尹子玉从宋国退兵,同时要求他切勿追击晋军。楚成王说:

(19)、而楚庄王即位后,在令尹孙叔敖辅佐下,发展生产,整顿政治,集中权力,改革军事,实力日益增强。楚庄王雄心勃勃,问鼎中原,与晋展开争夺中间地带的斗争,尤以地处中原要冲的郑国为争夺的焦点,由此孕育着晋、楚之间一场新的大战。

(20)、从公元前1031年叔虞“桐叶封唐”(今翼城、曲沃、襄汾、侯马、绛县、闻喜、新绛之间)开始,王室就根据唐国的特殊国情,给它制订了“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特殊的治国纲领。这就像今世的“一国两制”一样,对叔虞在位的唐国以及叔虞之子燮父之后的晋国发展壮大,从体制上奠定了基础,后经历了文侯勤王、武侯中兴,直到晋献公“继文绍武”,晋国君臣和睦,疆域大增,包括了今山西的临汾、运城两市、陕西的渭南、韩城二市及河南的三门峡市。晋国成为雄居黄河中游、跻身于春秋诸侯齐、晋、秦、楚四强之列的大国了。晋献公英雄一世,但晚年一个大错误却给晋国带来了灾难,使刚刚兴起的晋国元气大伤,同时也使43岁的晋文公被迫走上政治流亡之路,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骊姬之乱”。

5、晋文公称霸的战役是什么

(1)、因为,这意味着晋国随时可以撤退,而且还撤得冠冕堂皇。

(2)、这个要求过分吗?一点也不分啊!简单的看,这就是周天子占了大便宜啊。

(3)、这就是说,先轸不但是第一个表态要伐楚定霸的晋国大臣,而且他还为此制定出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并成功付诸实施。晋军南下攻楚既是按照先轸的作战方案在行动,中军元帅郄榖猝然辞世,临危受命、主持大局的人选还谁能比先轸更合适呢?

(4)、就这样,原本就已经接近崩溃的联盟,彻底分裂了。最有意思的是,齐国大概是本着不想让宋国接班的关系,竟然也倒向了楚国那边。

(5)、不得不说,先轸这番见解颇为高明。私许曹、卫,二国即可转投晋国;与楚一战,宋围立解。楚国一举三得之企图立即化为泡影,晋国本将遭受三国之怨转而变成施恩于三国,形势整体扭转。晋文公闻言大喜,当即扣押宛春,答应曹、卫两国复国,二国同时宣布与楚断交。

(6)、邲之战是在不利于晋的形势下,晋军主帅虽知“不可以战”,却无力驾驭跋扈之将,迟疑寡断,和战不决,临战不备,受制于人,以致失败。楚军主帅虽知“可以战”而慎战,既战则力争主动,因情施计以误敌,先发制人以决胜。

(7)、次年春,晋文公率军讨伐曹国,向卫国提出借道前行,遭到拒绝,晋军只得绕道。随后,晋国先伐曹再讨卫,并且占领卫国的五鹿。重耳流亡时途经五鹿,遭乡人扔土块驱赶,狐偃拜而受之,以为天意。如今天意成真,五鹿果然为晋所有。

(8)、随着楚成王退去,晋国联盟这边,其实也有了很多变化。尤其是齐国和秦国,这两个国家出力,本来就不是想要帮晋国,而是想要为自己谋福利。如今楚国退了,他们自然不愿再给晋国当枪使。但这个时候,晋文公却很聪明的拿宋国的土地,来贿赂两国,导致两国不得不继续出兵,继续帮晋国打楚国。

(9)、因为,没有晋国老大的帮助,他会丧失一切;现在给晋国老大15%的报酬,就可以夺回属于自己的家业。这买卖,怎么看,也太划算了。

(10)、中策,那就是与晋国这样耗下去,换而言之,我们不追击你,我们也不撤退。

(11)、晋文公的争霸事业发展得如此迅速,为他运筹帷幄、建言献策的智囊们自当藉此东风,青云直上。而这其中蹿升最快、最先脱颖而出的流亡功臣便是先轸。

(12)、于是接下来,在秦穆公的帮助下,老三顺利回国,并且继承了国家。但是老三上位之后,却转头就不承认自己的承诺了,让秦穆公白白出力了一次,气得秦穆公牙根都痒痒。

(13)、接下来,随着宋国出兵,这位齐国太子,终于再次返回齐国。可是当他再次回到齐国之后,却发现此时的齐国,已经变得截然不同了。

(14)、 楚成王为避免与晋国交战,命子玉将楚军撤出宋国。但子玉反而率军北上试图与晋军决战。 晋文公在流亡期间得到过楚成王的帮助,曾许诺“如果有一天,能回到晋国做国君,如果两国不可避免的有战争,自己会退避三舍。”今天,晋文公信守承诺,一退再退,楚军一路追击,晋军反戈一击,楚军大败。就是历史上的“城濮之战”

(15)、子玉怒,从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以君辟臣,辱也;且楚师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背惠食言,以亢其雠,我曲楚直,其众素饱,不可谓老。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退三舍。

(16)、如果宋襄公真是一位有远见的君主,那么这个时候,他就应该适时收手,先维护好自己这边的几个小弟。等到楚国那边闹掰了,自己再趁机收拢其他的小弟,这才是上策。

(17)、城濮之战,是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晋、楚两国在魏国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

(18)、令尹是楚国仅次于国君的职位,楚成王耐心的跟子玉解释,重耳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他在外面尝尽人间冷暖,继位之后非常会收买人心,晋国的百姓都和他站在一起,这是天意让晋国强大,我们还是不要与他为敌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