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和学生的对话

1、苏格拉底和学生的对话是什么书

(1)、福禄培尔:教育就是激发和教导“生物”的人的“自我觉醒”,以成为一个有理智和思想的人

(2)、“家长应该像苏格拉底那样,不是以上帝或权威的视角,把大道理强加给孩子,而是放低姿态,循循善诱,引导他们自己找到谜底。在这个过程中,主体还是孩子,但是家长也要参与其中,这才是高品质的亲子互动。”

(3)、当她专心致志地写作业的时候,连最爱吃的糖醋排骨端上来,也不着急满足口腹之欲,而是坚持做完题目再吃;绞尽脑汁地解出一道难题,会津津乐道地向大人介绍这道题的来龙去脉;随之而来的,还有学习成绩的进步。

(4)、关于知识,苏格拉底坚持认为,知识来自于记忆,它深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苏格拉底的妈妈是一位助产婆,而他自己也认为自己是一位精神上的助产士,所以他经常问答方式去启迪他人的思想,帮助别人发现原本在内心的知识。有一天,苏格拉底问一个奴隶关于几何的问题,奴隶给出了答案,从而他得出结论,奴隶掌握几何知识,但是自己并不知道。因此他得出,智慧一直潜伏在人的内心,只是我们自己尚不知道而已。

(5)、欧西德莫斯:很明显,智者之所以充满智慧,是因为他们知道很多东西。怎么可能会有人凭借他所不知道的东西而变得更智慧呢?

(6)、失恋者:可是,她现在不爱我了,我却还苦苦地爱着她,这多不公平啊!      

(7)、这位伟人回答说:这样我死的时候就多会一首歌。

(8)、在西方哲学史上,苏格拉底法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柏拉图在苏格拉底对话中首次描述这种办法(古希腊三位圣贤: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都是师生关系)。因为这种反诘法,苏格拉底被视为西方伦理道德哲学之父。

(9)、  苏格拉底:是的,从一开始你就错了。如果你能给她带来幸福,她是不会从你的生活中离开的。要知道,没有人会逃避幸福。    

(10)、与本课程相联系,应该是与技术的变革发展有关。过去的教育教学生已有的知识,现在的信息丰富及互通的情况下,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去思考,确切的说是思考的能力。思考我应该搜集哪些信息,如何理解联系应用这些信息,这些信息可靠与否,我能否找到佐证它的证据。

(11)、鲁绍臣:什么样的贝贝才是最快乐、最自由的?

(12)、“不要觉得孩子年纪小,他们对事物有近乎出于天才的见地。”

(13)、苏格拉底:不,你的感情从来没有浪费,根本不存在补偿的问题。因为在你付出感情的同进,她也对你付出了感情,在你给她快乐的时候,她也给了你快乐。      

(14)、失恋者:这就是说,她一直在骗我?      

(15)、这一点做得好的人,会发自内心地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也会推己及人地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16)、以汽车为例,关于怎么造汽车的知识,关于福特流水线式的生产制造流程的知识,都属于世界3的对象。对了,还有物理、化学、机械的知识,也都是世界3的对象。

(17)、在穿过苹果林的过程中,学生们认真细致地挑选自己认为最好的苹果。

(18)、推测柏拉图出生的年份是在公元前427年五月七日或前428年的5月或12月(如同其他早期的西方哲学家,他的出生日期也依然未知)。柏拉图生于一个较为富裕的雅典奴隶主贵族家庭,宣称是古雅典国王的后代,他的父亲是阿里斯通(Ariston)、母亲是伯里提俄涅(Perictione),他在家中排行老四。

(19)、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20)、而苏格拉底另外一位学生柏拉图的眼中,苏格拉底就完全是另外一个人。柏拉图在《申辩篇》里面塑造了一个自信、洒脱、崇高理智的苏格拉底。公元前399苏格拉底被一名雅典青年控告,罪名是败坏了青年和不信奉雅典的神,经过几百名雅典公民投票后,最终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据说柏拉图就在现场,并记录下了苏格拉底被判决和处死的全过程。

2、苏格拉底和学生的对话,谈谈你对人生的规划

(1)、苏:又如一个孩子需要服药而不肯服。父亲就骗他,把药当做饭给他吃了。而由于用了这欺骗的方法竟使孩子恢复了健康。这种欺骗的行为又应该放在哪一边呢?

(2)、“生命教育的第一要务是让孩子理解:何为生命?”在鲁绍臣看来,有的人把生命简单地等同于自然,满足耳目之欲,追求饮食男女;有的人为了功利的目标,用强大的意志力约束欲望,生活上勤勉持重。

(3)、苏格拉底:的确不公平,我是说你对所爱的那个人不公平。本来,爱她是你的权利,但爱不爱你则是她的权利,而你却想在自己行使权利的时候剥夺别人行使权利的自由,这是何等地不公平!      

(4)、你好老师,我想请问一下,如果教育是通过"媒介"学习,那么怎么样定义学习这个概念?

(5)、教育本质,就是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它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即“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它反映出教育活动固有的规定性也即其根本特征。

(6)、这时,苏格拉底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幸福。

(7)、“‘确证自我’是一种内在尺度,是灵魂和身体达到彼此和谐,对自己的生命和选择具有掌控性。”

(8)、尤:的确不是。如果你准许的话,我宁愿收回我已经说过的。

(9)、苏格拉底:那你希望你所爱的人幸福吗?      

(10)、“确证自我”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由内心生发的感受。那么,怎样才能教孩子体会这样的感受呢?

(11)、苏格拉底发现,自己已经跌入了一个悖论的怪圈:越狱就违背了自己法律至上的信念:接受死刑则又与自己追求法律公平的信念相左。他就在这个悖论里思来想去,不能自拔。最终,他谢绝了朋友的好意,选择了死亡。于是,第二天傍晚,苏格拉底举起狱卒送来的毒酒,一饮而尽。

(12)、(2)要引导学生运用“苏格拉底法”进行探究学习

(13)、“成人世界里的自残、暴饮暴食、伤害他人性命等问题,回到本质,还是由于不能‘确证自我’。”鲁绍臣认为,引导孩子热爱生活、爱惜生命,首先要教他们体会“确证自我”。

(14)、我们在生活中时刻面对各种外来的挑战或者磨难,能忍耐,靠智慧来接受,或者当下学会放弃和形式上的“退却”,那是内心世界强大的提现。

(15)、老师:如果在作战中欺骗敌人,这能说是非正义吗?

(16)、在苏格拉底看来,美德不是天生的,但可以通过对固存于自己头脑中的探究来获得,因此他强调教育就是引导青少年学生人格完善的过程,即教人知识、教人智慧的过程。他认为在雅典,只有那些出身高贵的奴隶主贵族子弟才具有良好的思考力,才有能力接受教育,成为具有完善美德的国家的统治者。因此,他强调,雅典的教育目的是培养“通过认识自己达到获得知识,最终成为有智慧、有完善道德的人。”

(17)、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

(18)、亲密关系主题:出轨 离婚 婚姻 家庭 爱情小三 失恋 婚外情 情感修复

(19)、生命教育是哲学里最重要的一堂课。那些在生命活动中拥有大智慧的人,往往也有相当的哲学素养。

(20)、他记载的苏格拉底对话录成为后人研究他们思想的主要来源,但许多内容记载的是柏拉图自己的看法,而不是苏格拉底的原意。

3、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发生的事

(1)、柏拉图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写下了许多著作,并且在雅典创办了著名的学院。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三人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如同许多古老的文献一样,柏拉图留下的文集残缺不全、存在许多争议。

(2)、苏格拉底说,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因此,苏格拉底和学生对话,并不是直接告诉答案,而是用一系列的诘问和互动,启发学生的思考,一步步地引导他们得到正确的结论。

(3)、柏拉图:教育就是“训练”,就是使心灵“转向”

(4)、一个人自呱呱坠地那一刻起,人世间的烦恼便开始包围住了他。襁褓中因饥饿而嗷嗷求饱,因寒冷而哇哇求暖。孩体时起便因要玩具而哭闹,因受不公平对待而委屈,因与伙伴们争吵而伤心,因家贫受侮而难过。

(5)、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可以来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

(6)、苏格拉底坐牢时,听见隔壁牢房里有个新来的犯人在哼歌,那是一首新歌,他以前从未听过。苏格拉底急忙请求唱歌的狱友教他那首新歌。

(7)、苏格拉底曾说:“我唯一所知的就是我一无所知。”后来者们正是通过著名的“苏格拉底式提问”见识了哲学大师版本的认知性好奇。

(8)、理想的生命状态是什么?鲁绍臣借用哲学术语表达,就是“在对象化的活动中确证自我”。

(9)、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

(10)、失恋者:踩上她一脚如何?我得不到的别人也别想得到。      

(11)、贝贝:(想了想)画画的时候最快乐,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听不见外面的杂音。

(12)、在我看来,学习这类现象最大的共同特征,就是:通过“媒介"。

(13)、苏格拉底:那是曾经,是过去,她现在并不这么认为。      

(14)、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有哪位同学闻到苹果的味了吗?有一位学生举手站起来回答说:我闻到了,是香味儿!苏格拉底又问还有哪位同学闻到了?学生们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作声。苏格拉底再次举著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们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15)、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可以来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

(16)、有一天,苏格拉底问一个年轻人:“世间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年轻人不假思索地回答说:“鸡是从蛋中孵出来的,自然是先有蛋!”但苏格拉底追问到:“蛋是鸡下的。没有鸡,蛋从哪里来呢?”年轻人又想了想说:“那还是先有鸡!”苏格拉底依然不依不饶追问到:“你刚才已经说过,鸡是从蛋中孵出来的。没有蛋,鸡从哪里来?”年轻人开始有点不耐烦了,反问道:“那你说说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呢?”苏格拉底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不知道。”年轻人笑了说:“这样看来,你和我其实差不多啊!”苏格拉底说:“不,你是以不知为知,我是以不知为不知。”

(17)、这两种人看似矛盾,实际上都是被外物所奴役。他们并没有真正地问自己,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

(18)、从圣人的角度我们再来看看苏格拉底所说:“退却和逃跑也是勇气”。这句话是有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内涵的。从哲学和思想来看,苏格拉底和学生柏拉图,我个人认为是西方整个哲学体系和现代科学体系的根本思想奠基者。

(19)、苏格拉底见状,又问:“怎么啦,难道你们对自己的选择不满意?”

(20)、苏格拉底:当然可恶。好在你现在已经摆脱了这个可恶的人,你应该感到高兴,孩子

4、苏格拉底和学生打官司

(1)、另一个接着说:“我和他恰好相反。我走进果林不久,就摘下一个我认为最大最好的果子,可是,后来我又发现了更好的。所以,我有点后悔。”

(2)、苏:就是说,就连对于朋友也不应该在什么时候都坦率行事的?

(3)、同时,教育所要培养的理性思维能力,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可能是保护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这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目的所在。不过,在这个世界上,你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武装,没有核威慑能力,就没有人会听你的这套人文主义的思考。这就是世界的矛盾之处。当下我们正在亲历的国际争端,其实也关系着对这个人类终极命运的不同看法,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印刷技术时代的宗教战争。

(4)、“达到这样状态的学生,量化出来的成绩,一般是不会差的。”鲁绍臣说,学习正是从确证自我到提升自我的循环。

(5)、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6)、在他的眼里,这样的对话和问答,实际上有助于厘清一个命题的前提和边界,长此以往,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辩证看待世界的思维习惯,最终形成对人生的正确认知,从而受用一生。

(7)、苏格拉底:那么,因为不能掌握所有的知识,在人类当中就不可能存在智者了?

(8)、教育本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9)、思考教育的本质问题必须凌驾于教育大系统时空之外,否则是片面的认识。知识或者信息是客观存在的,教育和学习从两个不同角度将知识联结并扩散,并不断交替变换占据主导地位,技术起了催生作用。

(10)、在真正的圣贤眼里,战胜外面的世界是第二流的,能够战胜自己内心的欲望,战胜自己才是第一流的。

(11)、在西方哲学史上,苏格拉底和学生的对话,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

(12)、今天,在概念满天飞,“造词创新”盛行、STEM、FlippedClassroom、MOOC等舶来概念还没有界定清楚,就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轰轰烈烈大干快上的时候,弄清楚概念在说什么,是什么,似乎对于教育改革和创新,至为重要。

(13)、这种一问一答的对话方式推导真理和知识的方式是苏格拉底典型的问答法,甚至他在教自己的弟子的时候,也是采用这样的方法,以至于后来他的学生柏拉图在建立学园教学的时候,也保留了这种传统的“问答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也一直沿用至今,在我们今天的课堂上也经常使用。苏格拉底的辩证式的问答法并不是他明发的,也不是他第一个使用的,据说是古希腊另外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哲学家芝诺最先使用的。后来苏格拉底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并将它推而广之和发扬光大。

(14)、老师:如果一个人发了疯,他的朋友怕他自杀,偷走了他的刀子和利器,这种偷盗行为是正义的吗?

(15)、鲁绍臣记得女儿刚进小学那会儿,一开始很不适应,不能够很好地约束自己,导致每天做作业磨磨蹭蹭的,要花2-3个小时。

(16)、最怕的是,大家以一个“学习”的概念做“框子”,去切割和套圈,被概念束缚住了你的观察和想象。

(17)、推荐理由:哲学导论,深入浅出地带领哲学爱好者进入哲学的美妙世界。

(18)、苏格拉底:你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

(19)、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次问学生: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有哪几位同学坚持做到了今天?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著名哲学家的柏拉图。

(20)、柏拉图指着边上的一朵花说:“这就是最好看的花。”

5、苏格拉底对学生说的话

(1)、圣经中的末日审判,好莱坞电影中的“末世场景”,基本对应的就是这个对人类与世界关系的终极思考。这一点是理解西方宗教与哲学,宗教与科学关系的一个逻辑起点。 

(2)、还有一次,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