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汪伦古诗

1、赠汪伦古诗硬笔书法作品

(1)、此诗约为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李白自秋浦往游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时所作。汪伦是李白的友人。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

(2)、《批点唐诗正声》:好句好意,放之又放,达之又达。只“桃花”之情,千载无人可到,何云非诗之清者耶?

(3)、此诗约为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李白自秋浦往游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时所作。汪伦是李白的友人。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

(4)、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5)、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缺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6)、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7)、“也许会唱送别歌,”说着我出示送别名句,“我们来踏歌相送吧。”不会唱歌,我们就打着节拍,歌诀乐读送别名句:

(8)、李白是一个非常浪漫的诗人,爱桃花更爱美酒,所以他收到信后欣然而往。到了泾县,李白问汪伦桃花在哪里,一万家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笑着回答说:“桃花是潭水的名字,并无桃花。万家是店主人姓万,并没有万家酒店。”李白听了不仅没有恼怒自己被骗了,反而哈哈大笑。他们反而因此成为了好友。

(9)、(我看到了鲜红的桃花,像汪伦的热情。——白书瑶)一切景语皆情语,白书瑶已经会使用景物来凸显心情,好!

(10)、小船渐渐远去了,李白情不自禁的回头,泪眼婆娑中,那队人已经消失在视线内,而那歌声依旧在耳畔回响,回响……)

(11)、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12)、这首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

(13)、“李白既然是不告而别一个人来到桃花渡口,”为了拉回孩子们的思绪,我开始引导,“他当然是不想打扰到汪伦,而这个时候汪伦也还没有发现李白已经离开,他怎么能看到汪伦呢。再认真想一想周围会有什么?”我这引导得有点直白。

(14)、编后语: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起来学习诗词,领略诗词的魅力吧!

(15)、诗的后半是抒情。“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地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结句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全诗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16)、烨然同学话不多却把故事讲得清清楚楚,我满意地点着头,“事情经过就是这样的,虽然李白受骗了,但他被骗得心甘情愿,他和汪伦一起喝酒吟诗,一起谈古论今,不知不觉十来天就过去了。为了不让汪伦伤心,李白打算不告而别,于是,在这一天清晨,他一个人来到了桃花渡口。”

(17)、然后呢?没了!俩孩子站在讲台上只是笑,不知道该说什么——这不能责怪孩子,平时上课表演机会不多,此次又没有提前物色两个小演员排练排练,自然效果不佳。

(18)、我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

(19)、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20)、     董一诺同学在描写李白回忆和汪伦一起喝酒时,引用了李白的“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很有创意!结尾也很有面感,是佳作!

2、赠汪伦古诗图片

(1)、汪伦:李白的朋友。将欲行: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欲远行”。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不及:不如。

(2)、李白站在一只小舟上,衣袂飘飘,微雨润湿了他的双鬓,他不时的向后眺望。

(3)、无奈之下,我临时像说单口相声似的,一会儿李白一会儿又变身汪伦,用上送别名句表演一段,然后匆匆收场了。

(4)、“我思君兮,君思我乎……”李白听到这首歌,神经一下子绷紧了,急忙往岸边一看,原来是汪伦啊,他带着一坛酒,一队人在放声高歌。他立刻走下船去,哽咽着对汪伦说:“贤弟,你……”,汪伦也是无比的激动:“先生,”汪伦打断了他的话,“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请先生饮了这碗酒再走不迟。”说着,“啵”的一声打开了酒盖,顿时酒香四溢,还没喝上一口,便醉了三分。李白接过汪伦倒的那碗酒,一饮而尽,手指那清澈的桃花潭水,无限伤感:“请君试问桃花水,伦意与之谁短长?贤弟,保重。”说着,便一步三回头的离去了,汪伦双眼含泪,声音颤抖,对李白的背影喊道:“先生,一路走好!”那一队人也纷纷试泪。

(5)、       此诗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6)、清沈德潜很欣赏最后两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喻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7)、《唐诗别裁》: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8)、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9)、“这么美丽的景色,李白有心思去欣赏吗?他此刻会想到什么?”

(10)、纵观李白的大多数诗词,都极富艺术表现力,将各种修辞手法和艺术表现形式综合应用地出神入化,将浪漫主义体现地淋漓尽致。

(11)、“李白在这里思绪万千,汪伦不见了李白,心情怎样?会怎么做?”

(12)、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13)、有云话(民间故事)说,汪伦是位农民,他知道李白在做翰林供时有名气,就写信给李白说,我知道你喜欢喝酒,喜欢桃花,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李白就去了,结果什么也没有,只有一家姓万的人开的“万家酒店”。李白喝完酒,汪伦告诉他,这个桃花潭离这里还有十里地,所以叫十公桃花。李白也不恼,临走写了这首诗留赠。

(14)、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15)、小朋友们知道春晓这首古诗的意思吗?知道作者是谁吗?他在什么样的心情下写出这首古诗吗?让我们一起来赏析这首中国古诗吧!

(16)、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17)、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18)、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19)、此诗约为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李白自秋浦往游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时所作。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与汪伦结下深厚的友谊。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20)、“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诗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的场面,没有悲切,没有感伤,这两句诗更像是不假思索,顺口而出的白话,恰好表现了李白那种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别了。寥寥几个从侧面体现了李白和汪伦这一对好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3、赠汪伦古诗朗读视频

(1)、译文: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2)、李白这首家喻户晓的诗,其背景在《宋蜀刻本》里说“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人至今宝其诗”。很显然这里的“村人”,可能误导了大家,就有了很多传说出现。

(3)、这首诗是李白在安徽泾(jīng)阳桃花潭游玩结束后,乘船离开时,有感于汪伦对自己的款待送别之情而写的。李白大家都很熟悉,除了诗仙,世人对他还有一个称号就是酒中仙。而汪伦又是谁呢?为什么李白会写这么一首诗来表达汪伦对自己的情谊呢?

(4)、  “诗人李白就要登上小船离开这里了。你就是李白,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什么?”

(5)、宋本《李太白文集》题下注:“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

(6)、 没有人举手——意料之中,不知是因为音乐课少,还是学习生活太单调的原因,现在的孩子似乎不太会唱歌。

(7)、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8)、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地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

(9)、  “汪伦是安徽泾县的一普通人,怎么能请到当时已经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李白呢?”不需我详细讲解,爱读书的陶烨然开始娓娓道来故事的来龙去脉:“汪伦听说李白来到了安徽,就派人给他送封信,说他们那有十里桃花,有万家酒店,恳请李白来他那儿做客。李白高兴前来,才知道‘桃花’是潭水的名字,并无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是姓万人开的一家酒店。虽然李白被骗了,但他也高高兴兴地在汪伦家住了几天。”

(10)、《诗法易简录》:言汪伦相送之情甚深耳,直说便无味,借桃花潭水以衬之,便有不尽曲折之意。

(11)、《赠汪伦》是李白描写友情的著名古诗,作者用比兴的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意。

(12)、在桃花渡口,我看见了粉红的桃花,深不见底的潭水,碧绿的柳树,又想到和汪伦一起饮酒、赏月,心里有点难受。

(13)、就在这时,歌声响起“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篱花下迷……”我一看原来是汪伦。我紧紧地抱住汪伦,‘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再见!”说完我就上船了。

(14)、    想改写好《赠汪伦》,两人话别是重点,话别时说什么呢?引用送别名言当然更有文化含量,也更符合李白大诗人身份,还有汪伦“文艺追星”人的身份。翻开我们的校本教材《我爱诵读》,《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芙蓉楼送辛渐》等送别名诗都在其中,再加上我们刚刚学过的李白送别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友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金陵酒肆留别》《灞陵行送别》,量足足的。带着孩子们重新诵读送别诗,聆听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声音,令人陶醉,诗歌的美好就在这动听的诵读中!

(15)、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16)、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17)、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小学生必背75首古诗中的《望庐山瀑布》,这是一首描写庐山瀑布壮丽景色的诗,表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昂扬的气概。(错过前面课程的同学戳这里补课啦☞小学生必备75首古诗讲解——19《望庐山瀑布》)

(18)、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天宝年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南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做为李白的粉丝非常想见到偶像,就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19)、高考745分!清华学霸从不上补习班的秘诀,竟是这4张表!

(20)、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李白名马八匹、绸缎十匹,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

4、赠汪伦古诗

(1)、李白乘舟将欲行,意思是(我)李白乘船就要离开桃花潭了,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回的潇洒。

(2)、诗中的汪伦是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这首诗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

(3)、忽闻岸上踏歌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相和的声音,“忽闻”表现出汪伦不期而至,意外的惊喜。

(4)、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

(5)、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6)、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7)、--------------- 小学语文 ---------------

(8)、《唐诗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来,所以调绝千古。后人效之,如“欲问江深浅,应如远别情”,语非不佳,终是杯卷杞柳。

(9)、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10)、首先,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赠汪伦》和李白大多数惊艳绝伦的作品对比,初读确实略显暗淡。但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首人人传唱的经典之作。

(11)、说明:这篇是我的10届学生当年的作品,她现在已经是大二的学生了。写得像这篇一样精彩的,还有三篇我在保留着。课上给孩子们欣赏的时候,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水平比他们高很正常,因为他们六年级的时候,我才让他们改写《赠汪伦》,希望我的这一届学生到六年级能有所超越!

(12)、实际情况是,这位汪伦可不是位农民,而是一位离休的干部。他是泾县的县令。他的弟弟也做过县令,家族是安徽望族。祖上汪华是李唐初期的越国公。

(13)、《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为汪华五世孙,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后汪伦任满辞官,居泾县之桃花潭。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14)、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15)、汪伦是唐朝泾县的县令,退休后住在泾县桃花潭。有一天他听说李白在泾县附近游玩,就写信邀请李白来家中作客。因为他知道李白非常喜欢喝酒,所以他的信里说“先生喜欢旅游吗?我们这有十里桃花!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几万家酒店!”

(16)、注释汪伦:李白的朋友。将欲行: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欲远行”。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不及:不如。

(17)、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1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 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19)、但是如果我们跳出李白的浪漫主义诗词框架,就会发现,这是诗的整体格调和表现手法也一首上乘之作。

(20)、“是的,就像你们说的那样,汪伦发现李白不见了,心里很着急,他知道大诗人也许是想家了,也许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做。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再舍不得,他总归还是要走的,那我就赶紧送送他吧。想到这里,汪伦就赶紧带着家人,还有村民们挑着美酒,踏着歌到桃花渡口为李白送行来了!同学们,村民会踏什么歌呢?”

5、赠汪伦古诗拼音

(1)、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诚然,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

(4)、后面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本诗情感的升华。这种就近取喻、信手拈来的夸张手法,不正是李白诗词中的硬核手法之一么?用深湛的桃花潭水比喻汪伦真挚纯洁的友情,就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了,令人感到形象可感,亲切感倍增。

(5)、诗的两句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6)、而《赠汪伦》这首诗有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自然,虽然是一首赠好友的留别诗,但李白并未用浓墨重彩极力渲染这份感情,而是用就近深湛的桃花潭水比喻汪伦对李白真挚深情的友情。这种笔力的对比,才让人不经怀疑它的艺术价值。

(7)、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8)、汪伦给李白写过一封邀请信,说此处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李白看到信后就来了。

(9)、(清晨,我不辞而别,离开了汪伦,来到桃花渡口。

(10)、“太白先生,可不可以走了?”这是船夫第三次催促了,李白狠了狠心,挥了挥手:“罢了,罢了……走吧!”此时李白心里有无限伤感,他不禁想到自己和汪伦在月光下谈古论今,在青山里开怀畅饮,在桃花旁放声大笑,在孤舟上引吭高歌……这美好的一切转眼便成了追忆……船夫似乎明白他的心思,便继续停留。

(11)、我李白坐上小船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有很多人踏步唱歌。

(12)、 徐千城的书写不太好,错别字也多,但是他描述得生动,还能想到他俩到小酒馆喝到半夜三更的情节,很不错!

(13)、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

(14)、注释:①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②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③不及:不如。

(15)、  “相见时难别亦难,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李白上了船,船渐渐地远去了,泪水迷糊了眼睛,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一首诗《赠汪伦》——”

(16)、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17)、一页作文纸,陈酿同学只用了半页,显然内容不丰富,但是他语言简练,大致意思表达出来了,还能让村民们踏着李白自己的诗歌送别,算是有创意的。

(18)、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9)、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20)、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1)、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2)、译文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3)、俗话说:日读古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华,诗歌是承载口述传统的中流砥柱,千百年来,传达了各种文化的内在价值。诗歌贯穿人类整个历史,不论是何种文化、不论其在哪一片大陆,诗歌都在传诵着我们共同的人性和共有的价值观念,将最简单的词句转化为对话与和平的有力催化剂。

(4)、在船上,我挥笔写下了这首《赠汪伦》。——陈酿)

(5)、免责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6)、桃花潭即使有一千多尺这么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呀。

(7)、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8)、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9)、 李白和汪伦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一一在我们的课堂在现了。

(10)、前面2句诗14个字,已经把人物、性格、事件、场景交代清楚,可见诗人的功底之深。

(11)、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绝句一首。

(12)、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

(13)、儿童背诵、学习古诗,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提高感悟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使孩子终生受益,好处数不胜数。

(14)、桃花潭边的几棵桃树已经开满了朵朵桃花,如天边一抹红霞驻足在枝头;桃花旁无数粉蝶蜜蜂在嬉戏;旁边几只莺雀的啁啾还是那样的婉转动听;桃花下的潭水还是那样的清澈见底,偶尔落进一两片花瓣,便荡漾起了点点碧波……唯独少的是,那个与他吟诗做对,相见恨晚的汪伦贤弟呀!

(15)、  “看到了汪伦。”有孩子张口就喊了出来,看来“踏歌送行”的场面给大家的印象太深刻了。

(16)、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17)、(这时,我想起了和汪伦一起的快乐时光,我还记得我们早上一起赏花,中午一起看山、一起游水,晚上一起赏月一起喝酒……——黄浩然)——“早午晚”,知道有序表达很重要。

(18)、孩子们的思维打开,答案就丰富起来,李白看到了:落满桃花瓣的水面、清澈的潭水、深不见底的潭水,随风飘荡的柳树,轻轻地小草……美丽的春景扑面而来。

(19)、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自有一种不期然而然之妙。"看似寻常还奇蝴",正所谓炫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上面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20)、然而,上述李白这首诗表情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文学现象是复杂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不能"定于一律"的。

(1)、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2)、将欲行: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欲远行”。

(3)、虽然孩子们满眼是新奇,但举手的只有俩人,我请黄官正和陈诺上台,表演开始了:

(4)、(3)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5)、诗的两句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6)、此诗约为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李白自秋浦往游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时所作。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与汪伦结下深厚的友谊。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7)、诗的两句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 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9)、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10)、再次,存在即合理,从本身实际的传唱度看,他的艺术价值已可见一斑。这首诗通俗易懂、清新活泼,语言富裕民歌色彩。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和朗诵,同时,本诗所体现的友情干净纯粹,令人向往。所以,此诗能经过数千年长盛不衰,历久弥新,说明他不仅是作为文学作品存在,也是世人心中涵养友情之花的柔软净土。

(11)、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12)、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缺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