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实践的名言

1、孔子说实践的话

(1)、孔子语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

(4)、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列宁

(5)、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6)、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7)、孔子语录: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8)、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9)、8)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0)、孔子语录: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

(11)、翻译: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孤独,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伴。

(12)、孔子语录: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

(13)、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经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惑才学习的人是又次一等,有了困惑而不学习的,这是最下等的人。

(14)、(《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15)、误丨“三十而立”出自《论语·为政》,全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般人都将文中的“立”理解为成家立业。

(16)、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孔子

(17)、(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8)、鲁巴金: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1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0)、孔子语录: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2、孔子有关实践的名言

(1)、孔子语录: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2)、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4)、译文: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劳神无所得。

(5)、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忍不住一时的小忿,就会毁坏整个大事。

(6)、孔子语录: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

(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君子的心胸坦荡开朗,小人的心胸则狭隘忧愁。

(8)、8(原文)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9)、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0)、翻译: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孤独,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伴。

(11)、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君子给人的印象有三种变化:远看庄重威严,接触则温和可亲,听讲话则严肃不苟。

(12)、孔子语录: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孔子《论语》

(13)、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14)、     这句话出自《论语·秦伯》,一般人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理解为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这句话在现在看来,绝对很明显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几千年来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权术,小老百姓嘛,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什么?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着我们的意思去庸庸碌碌一辈子,这句训诫不可谓不恶毒,它被千百年来中国的大小封建统治者奉为至宝,但问题来了,这样的一条愚民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

(15)、意思是器皿各有自己的用途而不能通用。有道德修为的人,不能只有一才一艺。

(16)、4(原文)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2);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3);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4);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5);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1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

(18)、善于掌握自我时间的人,是真正伟大的人。海西阿德

(19)、     很多人理解古文都会按照现代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又或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断章取义,譬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自《孟子·尽心上》),其中的“为”字有两种读音,但是正确的读法是第二声,这里的“为”是动词,句意为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么天理难容,朽木不可雕也,而并非讨伐人类的趋利性。

(2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孔子的名言关于实事求是

(1)、孔子语录: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

(2)、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论语》——即使是小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对于远大的事业恐怕有所阻碍,所以君子不去干这些。

(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恳切地求教,多思考当前的实际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4)、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有人说:“如果用恩德来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孔子说:“这样的话,你将用什么来报答别人对你的恩德呢?不如以公正对待怨仇,以恩德报答恩德。”

(5)、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6)、翻译: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7)、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9)、孔子语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论语》

(10)、(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11)、对于人类而言,真正的贫穷不是少吃一顿饭,而是少看一本书。

(12)、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13)、(面对着实行仁德的事,就是老师在前,也不要谦让。)

(14)、(评析)在孔子的观念当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他这么说,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成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

(15)、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多数人将这句话作为君子之道,尤其是商人之道,但其实与孔子的想法相左。这句话字面上的理解一般都没有错误,但大家却都不知道这句话还有下半句:“硁硁然小人哉”。

(16)、孔子语录: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1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18)、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选自于:《论语.学而》

(19)、人们说得好,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培根

(20)、翻译:温习过去的东西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过去的事是可以作为老师的。

4、孔子关于实践的名言名句

(1)、(读书人不能不心胸宽广意志刚强,因为肩负重任而且征途遥远。他把实现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子难道不重吗?他为这种理想而奋斗,直到死去为止,路途难道不远吗?)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君子知道追求道义,小人则只知道追求私利。

(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论语》——只有到了气候寒冷的时候,才能了解松柏傲霜独立的品格。

(4)、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如果财富能够争取得到,即使让我手执马鞭去做一个车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还不如去干我喜欢的事。

(5)、孔子语录: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6)、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指引方向,给人力量。23世界读书日到,愿大家在书籍灯塔的指引下,扬帆远航,汲取力量,直达幸福快乐的彼岸!

(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8)、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9)、(死和生听凭命运的安排,富与贵在于上天的决定。君子只要尽心尽力而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合乎礼法,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