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林徽因的情诗

1、写给林徽因的情话

(1)、静坐冬有冬的来意,寒冷像花,——花有花香,冬有回忆一把。一条枯枝影,青烟色的瘦细,在午后的窗前拖过一笔画;寒里日光淡了,渐斜……就是那样地像待客人说话我在静沉中默啜着茶。

(2)、诗歌的形象纯真文雅。首节的"清泉",涌出水面,像串串明珠般闪着光亮,灿烂而分散;次节"花儿",轻盈中透着细香,随风拂过,散发着生命的光芒;尾节"百层高耸的古塔""万千转动的风铃",向空间无限拓展。这些形象都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经典的意象,清新明快,古拙灵动,声色俱全,使诗歌充满古典蕴味。

(3)、然而,她对于诗人的热情,有着不可信任的直觉,徐志摩的浪漫与飘逸是她所欣赏的,但也是她无法把握的,以至于自己无法焕发出同样的激情去应和。最终,她没有像同时代的丁玲、石评梅、庐隐那样,从追求自由的爱开始,然后又为爱所困,她成为一个出身名门游学欧美视野开阔见识广博的知识分子。

(4)、这个时期的张幼仪,从未想过徐志摩会与她离婚,就算她在婚姻生活中受到如此冷待,她想到的也只是孝敬公婆,抚育幼儿,做徐家的好儿媳妇。

(5)、今天十二个钟头,是我十二个客人,每一个来了,又走了,最后夕阳拖着影子也走了!我没有时间盘问我自己胸怀,黄昏却蹑着脚,好奇地偷着进来!我说,朋友,这次我可不对你诉说啊,每次说了,伤我一点骄傲。黄昏黯然,无言地走开,孤单的,沉默的,我投入夜的怀抱。

(6)、下面分四部分来说明林徽因”无比灿烂又无比孤寂“的一生,第一部分从整体上讲述林徽因的独特魅力和与众不同之处;第二部分简单说林徽因表面上的”无比灿烂“;第四部分从建筑学家、诗歌散文等文学创作、支持人、超凡美貌各方面介绍林徽因的”无比灿烂“;第五部分详细介绍林徽因内心深处”无比孤寂“——从孤寂的种子、根深蒂固、孤寂无以摆脱等方面,细说林徽因沉重的孤寂,是别人难以了解的。第林徽因的”独特魅力“——外表无比灿烂,内心无比孤寂,但她“追求超实际的真美”的理想却是始终不变的(1)林徽因兼具中西方文化双重熏陶的特殊人格林徽因不仅是一位建筑家,她还是一位极具人格魅力的女诗人、女作家,老一辈的也认为:“在她身上有着艺术家的全部气质。她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的印痕。”林徽因的一生,外表是灿烂的,而内心是孤寂的,但无论是灿烂或孤寂,她对纯美艺术的追求却是始终不变的。得天独厚的文化渊源、生长经历,造就了林徽因中西方文化双重熏陶的特殊人格,以及自然科学与文学艺术修养兼具的心理素质,因此有人说:“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不论是在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她于1928年回国,193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她清醒地看到“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破”传统、“袭”西学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而自己则有点不合适宜地在喧嚣躁动的时代氛围里,用“追求超实际的真美”的理想,去孤独地探索和尝试着中国新文学的真正出路。

(7)、徐志摩散文的创作更能明晰地窥视林徽因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所收四篇作品中有两篇是怀念徐志摩的,可见这一题材在林徽因创作及读者心目中的重要。虽然这些文字在表面已是煎熬过后的沉静、理智,但字里行间的感伤及凄婉之情昭然若揭,令人感动。也许徐志摩对她来讲只是一个“朋友”——一个能倾注如此赞誉的特殊“朋友”,但众人却为他们之间勾勒出一幕楚楚动人的情感悲剧,这一空间实在具有太大、太永久的诱惑力,而且确有动人的故事蕴藏其间,引得读者不懈地进行更为生动的、理想化的补充和演绎。这是文坛一段暧昧不清的情感纠葛,为她与徐志摩之间灵魂深处的契合,留下了不解之谜。其中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心灵缠绵,只有他们自己才能解答,惟其如此,这一段情缘才具有了朦胧而不确定的意境之美,才让人对林徽因的一段段动人文字咀嚼再品味再三。而作品之中关于文学问题的见解,则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林徽因的确是一位文学家,她身上有着文人专有的素质和眼光,而非是牵强附会,附庸之举。

(8)、在她接管上海女子商业银行之后,每天下班她都要跟国文老师学习一小时,对于青少年时期教育的缺失,她总是心有不甘,但她从未放下一颗学习进取之心。

(9)、走前留了一张字条给林徽因,上书:定明早六时飞行,此去存亡未卜......

(10)、许多往事在眼前一幕一幕,变的那麽模糊,曾经那麽坚信的,那麽执着的,一直相信着的,其实什麽都没有,什麽都不是.突然发现自自己很傻,傻的不行。

(11)、走着走着,就散了,回忆都淡了;看着看着,就累了,星光也暗了;听着听着,就醒了,开始埋怨了;回头发现,你不见了突然我乱了。

(12)、在民国的才女中,林徽因无疑是幸运的,她很早就参加了“新月社”,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1920年春,16岁的林徽因跟随父亲林长民去了英国,之后继续跟随父亲游历欧洲各国。当年10月,林徽因和24岁的徐志摩在英国伦敦初次相遇,当时徐志摩在伦敦经济学院上学。初次见面后,徐志摩就对林徽因展开了强烈追求。

(13)、(深情)这是一首描述感情的现代诗,表达了一种婉转的体谅而拒绝的心情。它那轻柔细腻的话语中蕴含着热烈和真挚,这是来自心灵深处的诗情。

(14)、林徽因最经典照片(4)林徽因还是一个极具魅力甚为理想的文学沙龙的女主持人林徽因真可谓文学全才,各类体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均有涉猎,虽然所著不多,却几乎都是艺术精品。除此之外,她还是一个极具魅力甚为理想的文学沙龙的女主持人,她的北总布胡同寓宅,时人亲切地称其为“太太的客厅”。正如费正清晚年回忆林徽因时所写到的那样:“是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的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着迷人的魅力。在这个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部在围绕着她转。”的确,无论是在她自己有名的“太太客厅”,还是在朱光潜先生家举行的“读诗会”,或是萧乾先生的“来今雨轩”茶会,她都必有一番宏谈高论,这些充满着艺术智慧的妙论同她的著作一样,充满了无限的创造力,而且常常酣畅淋漓、语惊四座。故有人称她“是位学识渊博,思想敏捷,并且语言锋利的评论家……对文章常有犀利和独到的见解。”“每逢我聆听她对文学、对艺术、对社会生活的细腻观察和精辟见解时,我心里就常想:倘若这位述而不作的小姐能像十八世纪英国的约翰逊博士那样,身边也有一位博斯韦尔,把她那些充满机智、饶有风趣的话一一记载下来,那该是多么精彩的一部书啊!"

(15)、在北京的文化圈里,她一直以才貌双全而闻名。由于徐志摩的文学引领,她写得一手音韵极美的新诗,是才华横溢的女作家。

(16)、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17)、冬有冬的来意,寒冷像花,花有花香,冬有回忆一把。一条枯枝影,青烟色的瘦细,在午后的窗前拖过一笔画;寒里日光淡了,渐斜,就是那样地,像待客人说话,我在静沉中默啜着茶。

(18)、可想而知,她确实是一位倾倒众生的佳人。在她身后,似乎还真难找到一个能及得上她的成就和魅力的女性。

(19)、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的《学文》上。 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著名诗人、建筑学家,旷世才女林徽因的诗,善于哺捉巧妙的意象,情感细腻入微,呈现出轻柔灵秀、蕴藉清丽之美。她写爱,用“人间的四月天”来形容,可谓匠心独运,极具创造力。

(20)、现在新建了粉丝群以供各位诗友交流,想入群的朋友,请在后台输入加群(不是在留言区回复喔)。

2、写给林徽因的歌

(1)、黄磊带女儿出外游玩,感慨: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2)、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徽音,汉族,祖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福州),出生于浙江杭州。林徽因是清华大学教授,为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作家,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杰出女性”。

(3)、林徽因,这个徐志摩穷其一生追求的奇女子,终究没有许给徐志摩一个未来。她的家庭背景、教养,以及她天生的理智,都促使她做出最明智的选择,在浪漫洒脱的诗人与稳重儒雅的建筑学家之间,她一定要选择脚踏实地的那个。

(4)、徐志摩将怀有身孕的她抛弃在异国他乡的时候,她就知道一切都只能靠自己了,而这段痛苦的经历也让她从一个懦弱的旧社会女子向自立自强的新时代女性转变。

(5)、第三章承接上一章,既然不可能,就再莫有温柔,只能选择忘记,所以“忘记”成了这一章的主题。忘掉过去的爱恋,让它如落花般消逝,从此再也不要带着泪眼去回忆过去。在这一章中诗人由纠结变成了决绝,语气也更加强烈。

(6)、之后,他们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并常有书信来往。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这期间,林徽因已嫁给梁思成。1931年11月19日准备参加林徽因演讲会的徐志摩遭遇坠机事故遇难。

(7)、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8)、30年代代初才涉足文坛的林徽因,仅在短短的几年中就佳作叠出,才华耀人。她的小说《九十九度中》,被艺术鉴赏品位很高、以批评严厉著称的李健吾赞叹道:”这样褥暑的一个北平,作者把一天的形形色色披露在我们眼前,没有组织,却有组织 ;没有条理,却有条理;没有故事,却有故事,而且那样多的故事;没有技巧,却处处透露匠心。”并称其是“达到一个甚高的造诣”的“最富有现代性”的一篇小说。朱自清也称之“确系佳作,其清新也。”林徽因也有很高的小说鉴赏修养,1936年赵家璧为良友图书公司编辑《二十人所选短篇佳作集》,这20人除林徽因外全是在文坛上卓有成就的名家,如茅盾、巴金、郁达夫、朱自清等等;同年,《大公报》创刊十周年,萧乾要编一本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的小说选集,他想到的最合适的编选人便是林徽因。林徽因不但很快编出,还写了《题记》,对小说的创造力、诚实、技巧等均发表了独到精辟的见解,这个选本很受读者欢迎,8月初版,10月即再版;她还曾受聘为《大公报》“文艺奖金”的裁判委员。她甚至有“京派灵魂”之美称。

(9)、1935年7月起,萧乾担任《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其间,林徽因一直是他的“啦啦队”。每个月萧乾都会到北平,在来今雨轩举行茶会。林徽因几乎每次必到,而且席间必有一番宏论。1936年,萧乾调到上海,同时编辑沪津两地的《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了活跃版面,他不断开辟各种“专栏”。萧乾搞的那些尝试,林徽因都热烈支持,并且积极参加。1938年夏,萧乾去香港继续编《大公报》文艺副刊,留在内地的林徽因仍然给他指点和支持。

(10)、林徽因与梁思成诗歌是林徽因创作最多也是成就最高的体裁,书中收录了25首诗作,其温润柔美的风格,充分反映了女性细腻、深情的特征,在色彩缤纷的现代诗坛,如一朵“梦期待中的白莲”,典雅端庄、不同凡响。她善于在人与自然的交流中挖掘诗性,以寄托情怀,立意便是高格,而意象运用之娴熟,意境创造之幽长,已是现代诗风中较为出色的了,其中新月诗歌的影响,可见一斑。

(11)、《你是人间四月天》是永正图书推出的“比烟花寂寞”系列之三。“比烟花寂寞"系列包括《民国女子》《爱眉小札》《你是人间四月天》《你是我眉心未完的诗》。这系列以前所未有的包装形式推出,引起读者尖叫连连。一经上市,便引发各大报纸、媒体的一致报道。

(12)、而正是这次见面,让徐志摩对眼前这位少女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被林徽因所吸引,而林徽因也对和这个有着书生气质的文人颇有好感,然而此时的徐志摩,已经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这也就注定了两人的感情,并不会被祝福。

(13)、  (3)乡土文学社长期会员和省级以上作家协会的提供资质证明。

(14)、一个人的世界,很安静,安静的可以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和心跳声。冷了,给自己加件外套;饿了,给自己买个面包病了,给自己一份坚强失败了,给自己一个目标;跌倒了,在伤痛中爬起并给自己一个宽容的微笑。是啊,我总是一个人,你从来不曾来过,我也从来不曾出现在你的世界。

(15)、林徽因是一个极具才华的女子,一生写过很多的诗,而其中的代表作应该是那首《你是人间四月天》,“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16)、正如张幼仪对林徽因的评价,当她知道徐志摩所爱何人时,曾说“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复杂、长相更漂亮、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林徽因对于徐志摩的“你是我波心一点光”的爱最终遗弃,究竟是因为她的明智。

(17)、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不怕它只是我个人的莲灯,照不见前后崎岖的人生——浮沉它依附着人海的浪涛明暗自成了它内心的秘奥。单是那光一闪花一朵——像一叶轻舸驶出了江河——宛转它漂随命运的波涌等候那阵阵风向远处推送。算做一次过客在宇宙里,认识这玲珑的生从容的死,这飘忽的途程也就是个——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

(18)、他不过是父亲身边的一个女学生而已。徐志摩的热烈追求并没有引起这个未经世事女孩子的对等反应。

(19)、同年3月,徐志摩在柏林提出与原配张幼仪离婚。张幼仪虽然感到太突然,但仍理智地对待这件事,随即带着孩子远走他乡,到德国留学去了。

(20)、日前黄磊的二女儿出生,大女儿多多也一直是黄磊的心头爱。黄磊在照片中晒出多多的照片。多多站在一片落红之中,戴着帽子披着长发,此情此景十分美丽,难怪黄磊会发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感慨。

3、写给林徽因的对联

(1)、徐志摩与梁思成夫妇的关系不错,他经常在梁家过夜,夫妻两个所举行的举行,也经常邀请徐志摩过去,不过这不是林徽因有什么想法,只是出于朋友的关系而已。1931年11月某日,徐志摩从上海飞往北京,去参加林徽因主讲的一场关于建筑的演讲会,结果飞机不幸出事,徐志摩死在这场事故之中,当时林徽因为迎接徐志摩,还特地去机场等他,没想到等来了噩耗,徐志摩去世以后,林徽因每年都会为其举办聚会纪念,很多人认为,徐志摩之所以英年早逝,林徽因要占主要原因,这实属无稽之谈,只能说徐志摩运气不太好,飞机出事的几率本来就不大,没想到被他遇上了,虽说是为参加演讲会,但林徽因也不知道飞机会出事,不然以她的性格,哪儿会让徐志摩过来,所以这件事不应该怪林徽因,只是人们找不到宣泄口,把罪责强加在林徽因身上罢了。

(2)、版权:我们尊重原创,文字、美图、视频版权归原创,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推送时未能与原创者联系,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及时处理,在此感谢。

(3)、冰心,与上面三位比,在我看来就是小有成就吧。

(4)、林徽因把林徽因定为作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基于她的创作,虽然文学对于林徽因来说,并非主业,著述数量不多,却不为小格局所困,其造诣并不亚于现代文坛的诸多名手,而她作为建筑师的特殊素养和身份,以及颇受追捧的秀外慧中的才女气质,也奠定了其在现代文坛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5)、小说之于林徽因,与其说体现的是一种创作,不如说更多的是展示了她的一种文学素养。她掌握了小说的真谛和理论,比如她在《文艺丛刊小说选题记》一文中说道:……一个作者,在运用文字的技术学问外,必须是能立在任何生活上面,能在主观与客观之间,感觉和了解之间,理智上进退有余,情感上横溢奔放,记忆与幻想交错相辅,到了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的程度,他的笔下才现着活力真诚。

(6)、    近年来本社连续举办“回不去的乡愁”全国征文大赛,得到了全体会员和广大文学爱好者的一致好评。2022年度征文大赛已经收到并发布参赛稿件530篇(首),举行初赛、复赛76场,涌现了一大批质量好、阅读量高的好作品。从即日起,进入年度总决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7)、我不在乎死亡。如如果我死,就算得从坟墓里爬出来,我也会带走你;当你先我而死,我可以容许你带走任何你想要带走的东西,那其中必定包含我,因为你就我我就是你,我们的灵魂交缠,谁也无法分隔一具躯壳里的两缕灵魂。

(8)、你走的太急,我开始怀疑,曾经你是否来过。如果只是幻觉,那为何情节如此清晰?走了~离开ー~没有心痛,只是遗憾。我漸渐明白,挽挽留没有用。于是我给能给的自由,于是

(9)、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10)、整首作品创作了一个多月,对于李宇春来说,最难的体验就是这一次要先放下李宇春,“因为其实以往的创作可能很多都是从自身出发,是自己的故事或者自己感兴趣的一些故事,但这一次是要先放下李宇春,然后去感受林先生当时在创作这首诗时的心境。”这首诗被很多人误认为是情诗,其实是林徽因写给儿子梁从诫的。李宇春看了很多关于林徽因的纪录片,最终将自己的理解呈现在编曲、旋律、配器上。朱丹听后表示:“我觉得好像终于找到了一首诗或一首歌来表达我们初为人母的心情。”

(11)、1950年,躺在病榻上的林徽因与梁思成在讨论国徽设计方案第林徽因内心深处——具有沉重的孤寂,也是别人难以了解的,她内心”无比孤寂“林徽因显赫的出身,优越的中西文化学习环境以及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显然是同时代绝大多数女性无法比拟的,而她内心深处沉重的孤寂也是别人难以了解的。因为她美丽的容貌,横溢的才华,活跃的身影,非凡的成就,往往使人只注意到她的灿烂光华而忽略了她的内心世界。在许许多多外在灿烂的光环下,林徽因实质上有着众人难以理解的痛苦,在其内心深处,她始终是一个孤独者;无论她的才气和热情是多么的光芒四射,都无法掩饰她内心世界的孤独本质。(1)林徽因本为父亲的小妾所生,林徽因母亲不讨丈夫、婆婆喜欢,在林徽因心中埋下孤寂的种子有着声名显赫的家世,是林徽因的幸事;然而事实上,林徽因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却并不如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幸福,她的童年生活是在孤独中度过的。尤其生母不得林父及祖母的喜欢,长年住在后院,寂寞哀怨,更给林徽因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极深的心理阴影。她的小说《绣绣》,就有许多自己童年记忆的生活投影。林徽因是庶出,其父林长民原配妻子叶氏不能生育,便娶了林徽因的生母何氏为妾。何氏是小作坊主的女儿,既没文化,又不会女红,自然不会讨得善吟诗作对、好舞文弄墨的林长民的欢心。而不会女红、不会操持家务又使林徽因的祖母也不喜欢何氏。嫁入林家的何氏那不讨丈夫、婆婆喜欢的日子有多难捱就可想而知了。林徽因出生第二年,林长民不耐夫妻生活的痛苦再度到日本留学,回国后又为自己的理想在外奔波,很少回家。而林徽因的生母尽管不得丈夫、婆婆欢喜,但封建家庭的礼教又使她必须恪守作媳妇的本份,侍奉婆婆身旁,随时听候婆婆的差遣。“娘同婶永远要在祖母的前院里行使她们女人们的职务的,于是我常是这三间房屋惟一留守的主人。”林徽因的童年就这样在祖父母的家中孤寂地度过。或许是父亲诗人气质的遗传,林徽因天生就有着诗意,面对着孤寂,她不像常人那样陷入愁闷不能自拔。六岁孩子是最不耐寂寞的,但林徽因异于常人之处就在于她能够将孤寂“化腐朽为神奇”,充分利用自己的时常独处来捕捉、探索大自然的美,来训练自己丰富的想象,来营造理想的世界。林徽因总是有意识地选择、挖掘美的事物,而否定丑的一面,这也是成年后的她接受西方现代派的同时又否定其对丑的赞颂的缘故。在她的文本里看不到丑的赞美,尽管连唯美气息很浓的徐志摩都在称赞波德莱尔《恶之花》中名篇《死尸》为奇异的一朵不朽之花。

(12)、人间的季候永远不断在转变,春时你留下多处残红,翩然辞别,本不想回来时同谁叹息秋天!现在连秋云黄叶又已失落去,辽远里,剩下灰色的长空一片,透彻的寂寞,你忍听冷风独语?

(13)、徐志摩曾经写给陆小曼的情诗当中有一首被评价为最肉麻的情诗,它就是《雪花的快乐》。虽然这首诗运用了很多对比,并且格调非常清晰,算是一首佳作,还曾多次入选课本,但是很多语文老师并不愿意在课堂上去为学生们讲解这首诗歌。

(14)、这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创作论述,她对文学的理解是具有理论基础的。然而,她却未能讲出更加精彩动人的故事,她似乎更加注重表现一种细腻的生活情状,因而显得沉着和平淡,但文笔间流露出的语言功底、对民间百态的深谙和作品中不经意的诗意营造,使她的小说,具备了一定水准和价值,也仅此而已,这并不妨碍林徽因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作家,本书所展示的作品,已经可以说明这一点。

(15)、其实这首诗是林徽因写给自己的长子梁从戒的,用来表达她对孩子的无比的喜爱之情。

(16)、张幼仪说,后来听徐家的仆人讲,徐志摩在第一次看到她的照片时,嘴角往下一撇,说了一句“乡下土包子”。他对她的第一印象就是如此,长相并不出众,没有受过新式教育的张幼仪,从一开始就没有入得徐志摩的眼,他对她始终是冷漠的,从不正眼看她。在传统礼教下长大的张幼仪就算心里有再多情愫也不敢先张口诉说,她只是等着丈夫开口,然后顺从。就算是行夫妻之事,他似乎也只是为了传宗接代,给徐家一个交代而已。

(17)、林徽因现存的诗作有五十余首,大抵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样富有个性, 别具-格。读她的诗和散文甚至小说,丝毫没有距离感,仿佛作者就在对面-她的作品喜欢用“你”字,时刻提醒你注意。读她的作品就像和她谈话,就像置身她的沙龙,林徽因极具逻辑和富有思想的话就仿佛在耳畔。她用词亦非常严谨,为准确表达思想,她在好多作品里使用了英语词汇。同样,为了准确表达思想,她的文章句法多变而欧化。

(18)、1921年,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对她评价甚高,为林徽因写过很多情诗。在后来的《猛虎集序》(1931年)中有提到,他在二十四岁以前,与诗“完全没有相干”,是与林徽因的相遇,激发了他的新诗创作。同年3月与发妻张幼仪提出离婚。

(19)、斯人已逝,我们更希望在作品中去寻找林徽因的样子。

(20)、五十年代后期,林徽因已经去世,追悼会上,他为她写“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著名挽联。

4、写给林徽因的一封信

(1)、面对徐志摩的苦苦追求,林徽因是矛盾而又无奈的,这一点从这首诗中就能看出来。她的无奈不是因为下不了决定,而是不知道用哪种方式拒绝。全诗共分为4章,通篇以落叶、白云等意象自比,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无限伤感。

(2)、徐志摩跟陆小曼于1926年结婚,徐志摩的父母是老派思想的人,对陆小曼的很多新潮行为无法理解,不愿与他们一同生活,后跟张幼仪与孙子徐积锴同住,张幼仪照顾二老并非出于对徐志摩的爱,而是认为他们是儿子的爷爷奶奶,她有责任照顾他们。后来徐志摩罹难,陆小曼不相信这个事实,拒绝接回徐志摩的尸体。张幼仪对此耿耿于怀,她始终不理解陆小曼的行为。其实这个地方我倒觉得是因为陆小曼太爱徐志摩,而不肯接受他的死罢了。

(3)、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4)、杨绛,主要还是她的著作对读者的影响吧,还有她在清华捐了一生的积蓄设立的读书奖学金。

(5)、诗词君分享林徽因的一些诗作,一起来看看诗人林徽因有多浪漫吧!

(6)、心底无私。毫无疑问林徽因也是爱金岳霖的,但金岳霖对林徽因的爱却是多么的纯粹和无私,他没有为了爱变得痴狂,没有为了得到而不择手段。爱的最高境界就是成全,金岳霖选择成全了梁思成和林徽因。

(7)、(灵动)有人说,这是林徽因为孩子所写,有人说,这是为徐志摩所写。不论是谁,这样轻快灵动的一首诗,给明媚的四月天落下了最好的注解。

(8)、第一章开篇就是一句“我情愿化成一片落叶”,可谓十分惊艳,这也是林徽因常用的开头。落叶随风飘零,这样就能毫无牵绊,可见诗人内心的无奈。她又希望自己能变成一片流云,这样就能更加洒脱。这一章中的落叶、风雨、流云,蓝天,一起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奇妙的诗境,美得令人心醉。

(9)、林徽因,爱她的人众多,怎奈红颜命短,50多岁就走了。她与梁思成应该算是恩爱的,但矛盾也是经常便饭,梁思成醋味有些大。他们的婚姻,我感到最遗憾的就是,林徽因死后,梁思成娶了自己的学生,续弦这本没什么,但我觉得如果梁思成不再娶妻,那就完美了。(个人偏见)

(10)、1931年夏天,徐志摩在《猛虎集序》中坦言,他在二十四岁以前,与诗“完全没有相干”。是在“整十年前”由于“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照着了“奇异的月色”,他这才“倾向于分行的抒写”,而且“一份深刻的忧郁”占定了他,渐渐潜化了他的气质,而终于成就了他这位诗人。

(11)、《小脚与西服》的作者张邦梅是张幼仪的侄孙女,八弟张嘉铸的女儿,出生于波士顿,毕业于哈佛大学东亚研究系,主修中国文学。从1983年起至1989年张幼仪去世前,张邦梅断断续续访问了姑婆张幼仪五年,记述了张幼仪的故事与感受。

(12)、林徽因是建筑家、诗人,也是一个母亲。无论在什么位置上,她的表现都十分出众。

(13)、都说恋爱中的男子都是作家,何况徐志摩本身就是大诗人。徐志摩和张幼仪结婚是父母包办,直到遇到林徽因他才真正体味到爱情的滋味,他在写给林徽因的情书中写道:“说我疯狂也罢,说我有悖伦理道德也罢,我管它别人会说什么?我爱你……我爱你……我真想把其他任何字、词、句都忘记光。只记住这三个字,只写这三个字,写下去,写下去,一直写到生命的终了。”

(14)、徐志摩这里所说的“整十年前”,当指1921年,正是在这一年,他在伦敦结识了林长民及其女林徽因,他的新诗创作,也从这一年起步。与林徽因相见之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了。

(15)、入会手续   提出申请-填写邮寄表格-交纳会费-办理会员证。长期会员终身会费:一次性交费600元。临时会员200元,不办证,优秀作品可在纸刊发表。

(16)、纵观这首诗,通篇没有华丽的辞藻,笔调清丽而又自然,读来如同一曲溪水从心间缓缓流过。但诗人的感情却又是强烈的,矛盾与纠结,回忆和忘却,舍与不舍,都藏在了字里行间。令人印象深刻,这也是这首诗受到许多人喜爱的原因。可惜的是诗人虽已经用了“没有些牵连”、“再莫有温柔”、“你也要忘掉了我”等决绝的语句,但却仍无法让徐志摩忘情。这首诗大家喜欢吗?欢迎讨论。

(17)、这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18)、“我情愿化成一片落叶,让风吹雨打到处飘零;或流云一朵,在澄蓝天,和大地再没有些牵连。但抱紧那伤心的标志,去触遇没着落的怅惘;在黄昏,夜半,蹑着脚走,全是空虚,再莫有温柔;忘掉曾有这世界;有你;哀悼谁又曾有过爱恋;落花似的落尽,忘了去这些个泪点里的情绪。到那天一切都不存留,比一闪光,一息风更少痕迹,你也要忘掉了我曾经在这世界里活过。”

(19)、张幼仪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张幼仪出国与徐志摩相聚前;第二是在欧洲的那段生活;第三是回国之后。

(20)、徐志摩的感情是非常热烈而又细腻的,就如同这首诗一样,写得极为唯美,从诗文之中我们就能感受到他的那一片深情,如果没有爱,又怎能写出这般动人的诗句呢?有很多人都觉得现代诗无趣没有意境,可是徐志摩的诗却并不一样,让人在读过之后还想再次续品读。

5、写给林徽因的情书

(1)、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2)、张爱玲,说实话我不是很喜欢她的作品,她写的小说,就如同她的家族一样腐朽,字里行间透着霉味,读起来有些压抑。当然,她的作品在民国时候还是非常受欢迎的,也算是文坛红人。

(3)、第三节是解释自己当年为何无法回应他的感情。林徽因是理智的,当时徐志摩身边还有张幼仪,所以她必须守住自己的底线。在这一节中,林徽因引入书、风等意向,令人眼前一亮。通读林徽因这首诗,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永远守住我的魂灵”这一句,看似决绝,但却已经完美地解释了当年的一切。

(4)、1955年4月1日,林徽因与世长辞,享年51岁。

(5)、情诗的全文是这样的,“我情愿化成一片落叶,让风吹雨打到处飘零;或流云一朵,在澄蓝天,和大地再没有些牵连。但抱紧那伤心的标志,去触遇没着落的怅惘;在黄昏,夜半,蹑着脚走,全是空虚,再莫有温柔;忘掉曾有这世界;有你;哀悼谁又曾有过爱恋;落花似的落尽,忘了去这些个泪点里的情绪。到那天一切都不存留,比一闪光,一息风更少痕迹,你也要忘掉了我曾经在这世界里活过。”

(6)、在与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的情感纠葛中,她理智而决绝地做了选择,和梁思成终老一生。

(7)、民国九年(1920年)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民国十二年(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民国十三年(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获美术学士学位。后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民国十七年(1928年)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与梁思成圈阅批注中国营造学社藏本《大唐西域记》(数百处唐代建筑及地名),发现唐代建筑——五台山佛光寺。)解放后,林徽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和景泰蓝工艺革新等方面做出了贡献,著有《林徽因诗集》《林徽因文集》。

(8)、起初林徽因也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英俊的外表以及风雅的谈吐等所吸引,爱情的种子在心中慢慢萌芽。遗憾的是,徐志摩未能追求到林徽因,此时的林徽因已经和梁思成有了婚约。在离开英国回国前,林徽因把对徐志摩的所有感情写入了情诗中。正如林徽因临走时给徐志摩留下的一封信写的那样,

(9)、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

(10)、事实上,徐志摩也做了第三者,因为林徽因当时也已经许配了梁思成。很有意思的是,作为父亲的林长民竟然也犹犹豫豫地默许了女儿与徐志摩之间的爱情,浑然忘记了自己已经把掌上明珠许配了梁家大公子。

(11)、开篇的一句话,“我情愿化成一片落叶”,不由美得让人感到心醉,然而在这首诗中,林徽因更多的表示,却是依依不舍的道别,她希望徐志摩能够忘却,这个“曾经在这世界里活过”的自己,语气中带着淡淡的哀伤。林徽因已经意识到,双方有了各自的家庭,已经不适合过多的接触,这一首诗,也可以当作离别的诗词。

(12)、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中国著名女建筑师、诗人和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13)、林徽因为何要写给徐志摩这样一首诗?林徽因与徐志摩相遇的时候年仅16岁,徐志摩第一次见到林徽因便深深地爱上了她,为了和林徽因在一起,徐志摩甚至不惜和已经怀有二胎的张幼仪离婚。

(14)、  投稿邮箱:315584166@qq.com

(15)、但最爱林徽因的,还是金岳霖。自从认识这个女子,金岳霖的一生没有离开过林徽因。

(16)、徐志摩单恋上她,为她写作无数动人心弦的情诗,甘做她裙边的一株杂草。1922年,“林徽因在英,与志摩有论婚嫁之意,林谓必先与夫人张幼仪离婚后始可……”(陈从周《徐志摩年谱》)。

(17)、选自《学文》一卷一期(1934年4月5日)

(18)、她骡子骑得,鸡毛小店住得,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她不顾重病在身,经常颠簸在穷乡僻壤、荒山野岭,在荒寺古庙、危梁陡拱中考查研究中国古建筑。她还是三个著名的爱情故事的女主角:一个是与徐志摩共同出演的青春感伤片,浪漫诗人对她痴狂,并开中国现代离婚之先河;一个是和梁思成这个名字并置在一起的婚恋正剧,建筑学家丈夫视她为不可或缺的事业伴侣和灵感的源泉;另外,还是一个悲情故事的女主角,她中途退场,逻辑学家金岳霖因她不婚,用大半生的时间“逐林而居”,将单恋与怀念持续终生。

(19)、徐志摩是个多情才子,曾经给林徽因写过大量的情诗,可惜的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20)、林徽因的贡献主要在建筑领域,解放战争,她写了一份古迹名目,交给解放军避免了战争破坏。新中国建立后,设计了很多建筑,调研过很多古迹遗迹,梁启超的墓碑,就是她设计的,非常不错。然后家人这块,林徽因家简直是爱国的楷模,父亲林长民爱国大愤青,反张作霖死,叔叔林觉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大家都读过他的《与妻书》,同父异母的弟弟林恒,国民空军飞行员,与日机的空战中身亡。公公梁启超,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参与者,一生都在为国家的政体和政治寻求道路。

(1)、在诗的后半段,又以闪光、一息风做比喻,透露出了作者的决然与洒脱,甚至最后一句直接挑明了说:“你也要忘掉了我曾经在这世界里活过。”

(2)、什么时候,又什么时候,心才真能懂得这时间的距离;山河的年岁;

(3)、“灵感一至,妙手得之,然后便束之高阁,朋友们不向她索稿,她是轻易不发表的,这就使她的许多手稿成了‘孤本’,一经劫乱,便欲觅无从了。”

(4)、这首诗的魅力和优秀并不仅仅在于意境的优美和内容的纯净,还在于形式的纯熟和语言的华美。

(5)、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6)、1933年11月,萧乾在《大公报》上发表了短篇小说《蚕》,引起了林徽因的关注。她通过《大公报》副刊主编沈从文,邀请萧乾来家做客。因为文字,萧乾和林徽因逐渐熟悉起来,并成为常客。

(7)、作为建筑家,她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国徽的设计,设计了八宝山革命公墓。她和梁思成实地勘察了数十处古代建筑,为古建筑的发掘和保护做出了贡献。

(8)、第一阶段,她讲述了自己最初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张幼仪1900年出生在江苏宝山,祖父是清朝高官,父亲是一位医生,家里兄弟姐妹众多,张家也是诗书礼仪之家,但更重视的是对男子的教育,四个女儿只读了一些三从四德的书。张幼仪的四哥张家璈为她做媒,与徐志摩定下婚约,15岁的时候,嫁到徐家。

(9)、首次作为经典传唱人登上《经典咏流传》的舞台,李宇春表示是通过爸爸第一次了解到这个节目。有一次父亲给她发来一段视频,正是第一季节目里陈彼得老先生演唱的那首《青玉案·元夕》。李宇春问及这段视频时,父亲潸然泪下,这让她不是特别理解。当她完整看了节目之后再去询问,才了解到父亲年轻时看过陈老先生的表演,时隔多年再次听到他的歌声,仍然被深深地震撼。

(10)、梁家当年住北京东城北总布胡同的一个四合院,金岳霖就住林徽因家后院;林徽因搬到新林院8号后,金岳霖又住对门的新林院9号;搬到胜因院后,依然比邻而居。他来时无需通报,自己到沙发上坐下,摇头晃脑地看远方,摆弄太阳镜,喝茶翻书,林徽因也不一定出来相见。有时出来,他就手持一本洋书,为林徽因诵读。

(11)、林徽因,爷爷林孝恂,晚清进士,只不过官不大,只做到六品知府,父亲林长民,外交官,北洋政府驻英大使,后来参与反张作霖,战斗中被杀。

(12)、我们选择欺骗,是因为不想伤害深爱的人,我们不是故意的,只是没有伤害对方的勇气,所以才隐藏真正的答案。

(13)、因此,阅读林徽因的作品,虽然也有少量对美、对爱加以赞颂的轻快之笔;但给人以更多的感觉,却是那种难以驱遣的充满孤独感的抑郁情绪。无论是对理想的追求,对爱情的渴望,还是在对生与死的感悟上,均是如此。由于独特的家庭背景、文化渊源、人生经验,她那颗敏感而聪慧的心灵,在人世间难觅契友和知音,即使偶然相遇徐志摩、金岳霖等一两个人生知己,但又碍于身份、地位等诸多原因,也只能拼命地压抑着自己冲动的情感。表面上呈现着灿烂、热情与光华四射,而内心却始终与群体活动和群体意识相疏离;茫茫人海、阔大宇宙,心灵却无法找到永恒的慰藉和情感的归属一一这就是林徽因最典型的性格秉性特征。寂寞的人生、寂寞的心态,由衷地决定了其创作理想与创作内容的孤独感。

(14)、两人在陆小曼还没有离婚的情况下就展开热恋,最后陆小曼离了婚和徐志摩待在了一起。可是就是这样一个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的爱情,代表正义形象的老师,又该如何在课堂上和孩子们去讲解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呢?

(15)、就像徐志摩,人们一提到徐志摩的时候,就会觉得徐志摩最爱的女人应该是林徽因。但是林徽因自己却跟孩子们讲:“徐志摩曾经爱过的女人不是林徽因,而是徐志摩自己所想象出来的一个女人”。

(16)、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于浙江杭州。林徽因是林长民的大女儿。5岁,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8岁,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

(17)、“ 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荒岛瘦的徐志摩,有如苍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图。”

(18)、也许当时梁家的名头太响亮了,对一位女子来说那绝对是个诱惑也是压力。梁启超老爷子也是极其看重林徽因的,否则他不至于为了一个女子而骂自己的得意门生,他看重的儿媳妇,岂能让别人抢走抢了去?其实在争夺林徽因的这场感情纠葛上,明明是徐志摩占了上风的,徐因为林都已经离了婚,可是最后还是败给了梁思成,在这一点上,梁启超肯定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19)、“她是我一生中所见到的最美、最有风度的女子。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美感,充满了生命,充满了热情……我不能想象她那瘦小的身躯怎么能迸发生这么强的光和热。她的眼睛里又怎么能同时蕴藏着智慧、和谐、调皮、关心、机智、热情的光泽。”

(20)、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节其实是解释当年自己的不信任,用晴空里的白云、冷涧中的清泉来比喻对方的爱,是向他表示感激,一开篇就够惊艳。当年他爱得那么炙热,而自己却带着疑心看待他的痴狂,显然多年后林徽因是带着反思来写这首诗的。

(1)、似沁甜的泉水,似悠淡的莲花,在自然空灵中洋溢着孩子般天真的笑,缭绕着生命之美的纯洁与绚烂;诗的意境,人的意境,爱的意境,生命的意境......瞬间的笑创造无限的美丽。林徽因用女性独有的柔情、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心思,抒写《深笑》这首小诗,彰显现代诗歌的无尽魅力。

(2)、   本社举办的《长篇小说月报》《中国乡土文学》(刊号ISSN1003-3327CN42-1050/I邮发代号38-83),发表中长篇小说、影视剧本和会员作品,兼顾优秀散文作品和纪实文学。

(3)、(微笑)这首诗是林徽因早期作品的艺术风格,语言玲珑剔透,带着些青草和阳光的气息,让人想到春天和露珠,透出美的芳馨。

(4)、应该说,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他是林徽因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林徽因曾对她的子女们亲口讲过,徐写过很多诗送给林,最有名的是《偶然》。

(5)、杨绛排第主要是因为她的贤惠之美、内在之美、无锡女人的秀气之美,还有那充满才气的美;冰心,算是中等偏上的吧,外貌不是很出众,才华不错,算个书香之美吧;张爱玲,真算不上美,瘦高瘦高的,用她自己的话说,就像还未长开的孩子,可以想象身材了吧。脸型也不怎么好看,颧骨高,嘴巴大,眉毛浓厚,反正不怎么符合中国人的那种审美。

(6)、我们佩服林徽因的才华,更佩服她睿智而豁达的人生态度。

(7)、背景:黄磊因饰演《人间四月天》里的徐志摩而让不少观众至今印象深刻。《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林徽因的经典诗作,此次正逢四月春暖花开之际,黄磊带着女儿出外游玩,并感慨地称女儿:“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8)、杨绛,爷爷辈只是个有民望的乡绅,父亲杨荫杭,官做到北洋政府的最高检察院院长,因为痛恨官场腐败,官官相护,辞官后做律师。

(9)、我的世界太过安静,静得可以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心房的血液慢慢流回心室,如此这般的轮轮回。矇明的人,喜欢猜心也许猜对了別人的心,却却也失去了自己的。傻气的人,喜欢给心,也许会被人骗,却未必能得到别人的。你你以为我刀枪不入,我以为你百毒不侵。

(10)、于是有人找出她的照片,确实这是一位长相清秀的女子,但与她的才情相比,这显然是不重要的。贴在林徽因身上的标签有很多,而且个个分量不轻,其中有:建筑师、诗人、作家、教师。作为建筑师,她为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基础;作为作家,她发表了大量散文和小说;作为教师,她在清华大学教书。而作为诗人,她的许多诗作曾风靡一时。

(11)、《偶然》这首诗写于1926年5月,徐志摩在伦敦时偶遇林徽因,而对于一位诗人来说,满心的爱慕最好的表达方式那就是写诗了,于是他便挥笔而作。这首两段10行的小诗在现代诗中堪称是别具一格,可是他却能将这样一个非常抽象的形象副词赋予具体的形象,实在是韵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