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进曹营后怎么样了

1、徐庶进曹营真实历史

(1)、在三国历史上有一人,虽然是皇室宗亲,却相当没骨气!此人便是蜀后主刘禅!公元223年,刘备白帝城托孤,临终之前指定诸葛亮与李严同为托孤大臣!

(2)、但是作为曹操最倚重的谋臣,却有一颗保卫汉室的忠心。在曹操想进位魏王的时候,百官都阿谀奉承,为曹操前呼后拥,只有荀彧站在了曹操的对立面,在朝堂上无情阻止曹操的魏王野心。从此荀彧也被曹操所嫉恨,在曹操南征的时候,荀彧托病不出,曹操命人送一礼盒,打开后却空无一物,于是荀彧会意自尽。

(3)、徐庶早年想当侠客,后来为了锄强扶弱挨了一些社会的毒打,发现武力并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便决定弃武从文。后来董卓乱京,徐庶为了避祸便来到了南方,还结识了诸葛亮司马懿,三人成为好友。刘备投靠刘表之后,刘表让他驻守新野,这个时候徐庶听闻刘备是汉室宗亲,便前去投靠刘备。

(4)、徐庶字元直,东汉末年颖川郡人,年青时为人豪爽爱打不平。为了不连累家里的人,化名叫善福。刘备马跳潭溪,误入水镜庄,见到了司马徽。半夜徐庶来到庄上探望老朋友,最后决定试探刘备的为人后,才能决定保不保刘备。经过试探,徐庶就用善福的名字保刘备。后来徐庶用计打败曹仁,又取得了樊城。曹仁到了许昌,向曹操请罪并说明了一切。曹操召集文武讨论善福是什么人,程煜向他说明了一切,并把徐母骗到许昌。徐母知道后,宁死也不让徐庶来保曹操。程煜又模仿徐母的笔迹写了一封家书,徐庶看到信后,也没有仔细辨认真假,就慌慌张张离开了刘备,来到了许昌,见了母亲后,才知道上了当。徐母上吊死后,曹操厚葬了徐母。从此以后徐庶就留在了许昌。

(5)、说到徐庶,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们都知道有一个歇后语叫“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其实,《三国演义》中的一些故事,多有演义虚构。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并没有给徐庶立传,可见其在东汉三国的历史上,影响和作用并不大。

(6)、刘备兵败当阳,徐庶之母被曹操掳去,徐庶不得已投奔曹操,好友石广元一同前往。多年以后,诸葛亮北伐,出陇上,还一直挂念着好友。听说徐庶只做到御史中丞,不禁感慨说:“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见用乎?”诸葛亮的感叹,一直有多种解释,但没有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意思。在那个年代,各运奇才、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才是士大夫的追求。

(7)、这个时候徐庶的老母亲也不见了,徐庶在心慌意乱之下,只能选择辞别刘备,前往曹操那边寻找母亲,也就是投靠曹操了。其实那个时候他压根就不知道他母亲去了哪儿,但是他知道自己必须要去曹操那边了。

(8)、用人之道,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发现、发掘、发挥属下的一技之长。用人得当,事半功倍。

(9)、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刘表病死,次子刘琮接领荆州,派遣使者请求投降曹操。时徐庶与刘备屯于樊城,听闻此事后,刘备率众南行,徐庶带家眷与诸葛亮一起随刘备逃亡,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大军追上,徐庶的母亲被曹操军所获,徐庶为了保全母亲,辞别刘备,前往曹营。

(10)、引才难,用才难,去才更难,去一个世人皆以为才,而不能所用的怪才是难上难。

(11)、徐庶寒门子弟,早年行侠仗义,嫉恶如仇,因替人报仇被抓,后被同d救出改名徐庶。徐庶骁勇善战,足智多谋,那么徐庶怎么死的?

(12)、而在后来诸葛亮北伐,出陇右时,“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日:‘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呼?’”也就是诸葛亮惊叹二人为何不得重用,在诸葛亮眼里,徐庶的才能远远不止只做一个御史中丞。这一点上看,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徐庶入了曹营确实没有做多少贡献,安安分分的做了本职工作,且工作成果令曹操满意,但因其个人不愿意为曹操献计献策,所以一直也未得更高的提拔。

(13)、临行前,徐庶曾向刘备表示:“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

(14)、小编认为并不是!徐庶的价值决定权并不在他自己手中,而在曹操的手里。但一个在刘备方面备受重用的谋士,到了曹营却15年没有任何信息。一向知人善用的曹操为什么会这样呢?

(15)、徐庶无奈之下只好告别刘备,来到曹操的阵营。徐庶在离开刘备之前,为了让自己走后能有人辅佐刘备,他向刘备举荐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当时还居住在隆中的诸葛亮。然后就有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争夺天下。而徐庶到了曹营之后,一直都对曹操很不满,所以他立下誓言,一生都不会为曹营献计。

(16)、赤壁之战以后,各国均无徐庶消息,徐元直就此消失在罗老的笔下。正史是否有记载我没看到过,那就做一下分析吧。

(17)、在《三国演义》中写道:曹操谋士程昱献计,骗得徐庶进入曹营后,当徐庶见到了母亲后,他被母亲痛责,并且他的母亲在气愤之下自杀身亡。于是,从此之后徐庶一言不发,不向曹操献一个计谋。特别是在赤壁之战时,他看出了庞统的连环计,却一言不发,更是制造谣言说西凉马腾、韩遂造反,杀奔许昌,他自己向曹操请命,领三千兵马,离开赤壁。从此之后,他销声匿迹了。

(18)、所以徐庶应该只是为了在乱世当中过得安稳一点,所以他选择曹操是对的。他来到曹营的时候,其实并不受重视,一来曹操手下的谋士太多了,出名的有贾诩、荀彧、荀攸、程昱这些,不出名的更是数不胜数。而徐庶的到来,并没有给曹操带来多大的惊喜,因为他的才能不可能盖得过以上出名的那几位,最多跟他们并驾齐驱。

(19)、徐庶毕竟是刘备集团投靠过来的,而且是主动投靠,这让人很难不怀疑他的动机。总所周知,曹操是一个猜忌心很强的人,更加不会轻易地相信一个来历不明的谋士。即使徐庶给出什么谋略,也要考虑在考虑,一来二去,形式已经改变,徐庶的谋虑自然没有用了。就这样,徐庶在曹魏集团泯然众人。

(20)、原来,徐庶为人至孝,幼年丧父,家中只有老母,而其弟徐康已亡,老母无人奉养;程昱于是教曹操把徐庶的老母赚至许昌,然后命其写书信招徐庶来归。

2、徐庶进曹营怎么讲

(1)、建安十三年,刘表病逝,刘综在蔡氏和蒯氏的支持下,迅速投降曹操,甚至连通知一下刘琦和刘备都没有做。曹操火速派曹纯突袭刘备,刘备得到消息不忍抛弃百姓,携民渡江自然跑不过曹纯的5000虎豹骑。

(2)、诸葛亮跟随刘备打天下,一直不离不弃,最终辅助刘备建立蜀汉,成为了蜀汉的丞相,在蜀汉一言九鼎。事实上,当时诸葛亮基本相当于蜀汉的半边天,皇帝刘禅都得听诸葛亮的话。而反观徐庶呢,在加入曹营后,其实并没有受到多大的重视,虽然也做了官,但相比于诸葛亮,那就是天差地别啊!

(3)、然而现实和理想总是有差距的,徐庶并不是人们理想中那样美好的人物:

(4)、小说《三国演义》里,徐庶化名单福,本来想去投靠荆州刘表,但是见到刘表后觉得刘表善恶不分,于是留书一封与之辞别,前往司马徽那里倾诉,被司马徽称有王佐之才。刘备跃马檀溪回新野之后,徐庶在司马徽的指引下,于市井上刘备的回城路上放声长歌,表达自己想要择明主而仕的意愿。刘备听到歌声后前往接见徐庶,并拜徐庶为军师。

(5)、至于徐庶母亲自杀和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故事就存在疑点了。《三国演义》之所以虚构了曹操用计赚徐庶和徐庶承诺不为曹操设一谋,以及临走之前推荐诸葛亮,无非就是为了证明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既然三国演义的记载和正史相矛盾且出现巨大的漏洞,徐庶投靠曹操的真实心态就值得研究了,他真的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么?

(6)、徐庶,本名徐福,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本是一个游侠,喜欢舞枪弄棒。后来,他为人报仇,被官府抓获,后被同伙救出,改名为徐庶。为了躲避官府的抓捕,他就南下荆州,拜师求道,并且与司马徽、诸葛亮等人成为道友,一起喝酒吹牛。再后来,刘备被曹操击败,就南下依附了荆州刘表。徐庶知道消息后,就主动跑到新野投奔了刘备,成为刘备帐下的谋士。

(7)、福元运通,致力于中国融资中介服务领域,全面推进与深化“全平台”服务模式,为中小微企业和广大投资人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投融资服务一站式解决方案。福元运通,融通未来!

(8)、徐庶进曹营后的事,历史无记载。来看看这两个官职,推测一下,徐庶进曹营到底是不是一言不发。

(9)、再说今天秀才所选的题目,歇后语有云: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当年徐庶加入刘备阵营,帮弱小的刘备多次成功挫败曹军,曹魏方面就抓住徐庶极其孝顺这个弱点,以徐庶老母相要,赚徐庶离开刘备,转营曹军,结局是徐庶老母气儿子不争气为了她放弃辅佐明君,直接自杀了,后来徐庶也没回刘备那里,觉得刘备有一个诸葛亮就够了,从此,在曹营里,一言不发。演义后面有个桥段,孙刘联盟,火烧赤壁之时,徐庶直接识破庞统孔明计策,主动请命守散关去了,曹营里其他谋士是没人看出什么不祥的端倪的,可就是如此智计的谋士,进了曹营,却一言不发了,后人扬其孝心忠心,各种赞颂,可是终究这个人还是被埋没了,可惜了,没有创造他该有的物质效应。

(10)、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听闻徐庶与石韬(郡守、典农校尉)官职都不太高,于是感叹道:“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 诸葛亮之所以为徐庶鸣不平,大概觉得徐庶是被大材小用。

(11)、后徐庶的d羽一起来将徐庶救走(之后魏国史书《魏略》中为徐庶作传时依旧采用了他的本名徐福)。徐庶非常感激,于是不再舞枪弄棒,一改自己平时的气节去求学。由此,对于年轻时期的徐庶,可以称之为一位快意恩仇的侠士了。当然,在一番挫折之后,徐庶终于醒悟,走上了求学之路。

(12)、忠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沿传的伦理道德规范。但共产d人讲的忠诚是以坚实的科学为基础,以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为内容的,不是剥削阶级和私利集团所倡导的“愚忠”。共产d人这种忠诚以坚定的科学信仰为底蕴,这和徐庶的忠诚底蕴在于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不同。方志敏甘愿清贫、被捕后宁死也忠诚于d和人民的事业,完全因为这种忠诚有着坚定的科学信仰为基础。他说:“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以科学信仰为底蕴的忠诚,才是最深厚的忠诚。

(13)、御史中丞,古代官名,秦朝始置。汉朝为御史大夫的次官,或称御史中执法,秩千石。就御史大夫来说,负有劝谏皇帝,监督百官的职责。因此,就徐庶担任的御史中丞,不仅需要经常发言,还应当为魏文帝曹丕提出意见和建议。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听闻徐庶与石韬(郡守、典农校尉)官职都不太高,于是连连叹息道:“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由此,徐庶最终是在曹魏担任一个不高不低的官职,而在得知这一情况后,诸葛亮表达了叹息的态度。

(14)、再过了10天,周宣王又问:“怎么样?难道还没训练好吗?”纪渻子说:“现在差不多了,骄气没有了,心神也安定了,别的鸡叫,它也好像没有听到似的,毫无反应,不论遇见什么突然的情况它都不动、不惊,看起来真像木鸡一样。这样的斗鸡,才算训练到家了,别的斗鸡一看见它,准会转身就逃,斗也不敢斗。”

(15)、其实这都是三国演义中虚构的情节,徐庶投到曹操门下后为曹操出谋划策,得到了重用。后来他也为司马懿出了不少主意。

(16)、但是从两个历史事件中却可以清楚地发现,其实徐庶为曹操还是献过两次计谋的。其在火烧赤壁的时候,徐庶明知庞统计划但并未拆穿他,而是利用这次机会,主动向曹操请缨,想要前去镇守。其从“延康元年,徐庶以徐福之名列入曹丕的劝进表”中,我们也能知道徐庶当时是很积极地参与进了“劝进”之中,不过徐庶一开始本来有权利可以选择不参与这一决策,但他却还是冒着争议进行了“劝进”。

(17)、之后曹操南下,轻松击败刘备,这个时候关于徐庶离开刘备的故事,正史和演义又有很大的不同了。在演义中,徐庶之所以离开刘备,是因为受到了曹操的欺骗。但是在正史中,徐庶其实是主动离开刘备去投靠曹操的!当阳之战非常出名,大家都知道刘备在这一战被打得很惨,老婆孩子都丢了,最后还是赵云拼死力战,才夺回了这些人。不过大家不知道的是,虽然赵云救回了刘禅和甘夫人,但是还有更多的人被曹军给抓了。而这里面就有刘备的两个女儿和徐庶的母亲!

(18)、刘备新野兵败溃退时,徐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为曹操效力。后来此事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加以称赞。

(19)、《三国志》介绍徐庶“少好任侠击剑”,因替朋友报仇雪恨,一剑刺死了仗势欺人的恶徒。被官差擒获,后经朋友打点,营救出狱后弃武从文。 

(20)、谋士徐庶是曹操的军师,就是他向刘备推荐的诸葛亮。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抓获,徐庶不得不离开刘备,进入曹营。但是他进入曹营后,一句话都不说,还暗暗发誓不为曹操献一计。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由此而来。

3、徐庶进曹营后怎么样了

(1)、徐庶本名徐福,为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人来往密切。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化名单福,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获,辞别刘备,进入曹营。后来此事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加以称赞。魏文帝时,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2)、《三国演义》中传说人物水镜先生司马徽是这样说的“此中曹操之计矣!……元直不去,其母尚存,今若去,其母必死。”

(3)、周宣王于是去看鸡的情况,果然呆若木鸡,不为外面光亮声音所动,可是它的精神凝聚在内,别的鸡都不敢和它应战,看见它就走开了。

(4)、《三国志》: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原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5)、徐庶的这一腔热血,让刘备身边的关羽和张飞都非常尊敬他。而徐庶在关羽和张飞心中的地位,是后来的诸葛亮远远比不上的。而徐庶这个人太有名了,人怕出名啊,徐庶那么一个优秀的人才,其他人也是很觊觎的特别是曹操,曹操千方百计的想要拉拢他。

(6)、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后来此事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加以称赞。魏文帝时,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7)、从徐庶在曹魏的官职就能看出来,他在魏国是没有得到重用,郁郁不得志。他的老朋友诸葛亮对他的遭遇十分同情,不禁感慨:“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8)、说起徐庶很多人应该不陌生,《三国演义》中刘备依附刘表驻守新野时,招纳的第一个军师就是化名单福的徐庶。在徐庶的帮助下,刘备大败驻守樊城的曹仁、李典。曹操得知以后对徐庶的能力极为欣赏,有意将他招致麾下。程昱献计将徐庶的母亲骗到许昌,再伪造书信逼徐庶降曹。徐庶无奈,只能告别刘备北上。

(9)、徐庶投奔了曹操,其实并没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而是说了很多话。赤壁之战时,曹操让徐庶镇守长安,以防西凉马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务,可以看出曹操非常重用徐庶。赤壁之战后,徐庶继续为曹操出谋划策,深得曹操喜爱重用。曹丕继位后,官至三公。在诸葛亮北伐之时甚至为司马懿出过不少主意。这样看来,当初离开刘备投奔曹操其实是感觉刘备没有前途,正好老母被抓,顺水推舟投奔了曹操。

(10)、后来此事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加以称赞。

(11)、徐庶一生,虽没有干出大事业,但忠厚、坦诚、正直,孝敬父母、推荐人才,一直为后世称道。

(12)、徐庶本来是颍川才子,后来逃难来到荆州以后,跟诸葛亮、司马徽成为了好友。小有名气后投奔了刘备,成为其军师。

(13)、也就是说,徐庶是发过言,献过策的,只不过没有受用罢了。对此,笔者猜测有两个可能。

(14)、在三国中就有这样三个人,虽然在曹操手下做事,但仍然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大汉忠臣。有的反对曹操,有的沉默不语,有的直接就攻打曹操。那这三人是谁呢?关羽只是其中最出名的一个,看看其他两人都是谁?他们的结局又如何?

(15)、曹操:“我手下有几十位优秀人才,都是当世英雄,怎么能说没有人才呢?”

(16)、最后,对此,在笔者看来,诸葛亮在得知徐庶在曹魏的结局后,之所以忍不住连连叹息,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诸葛亮和徐庶很早就结下了友谊,因此,从朋友的角度出发,诸葛亮自然希望徐庶能够在曹魏功成名就。不过,就徐庶担任的御史中丞等官职,显然是不掌握什么实权的文官,并且在地位上也远远比不上尚书令、太傅、司徒、司空等官职。基于此,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叹息,自然有对徐庶结局的鸣不平。另一方面,徐庶在曹魏的结局,之所以是一个不高不低的官职,原因还是因为曹魏人才济济,拥有太多的谋士和文臣,这让徐庶在曹魏无法崭露头角。

(17)、在此基础上,“徐庶进曹营”后与“关羽降曹”事件演化为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当然,这是《三国演义》中的虚构情节,在《三国志》等正史中,则没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说法。并且,诸葛亮在得知徐庶在曹魏的结局之后,还忍不住叹息。那么,问题来了,徐庶归降曹操后,最终的结局如何?为何诸葛亮知道后会连连叹息?

(18)、诸葛亮确实是徐庶推荐的,不过诸葛亮出山在前,徐庶投靠曹操在后。走马荐诸葛是《三国演义》对徐庶的美化。史书上也并不存在徐庶对刘备有过进曹营不发一言的承诺。

(19)、随然徐庶给曹操出了两个主意,其实是别有实情。第一个计策是有意放走赵云,心向刘备。第二个计策是他想离开曹营,是徐庶自己散布的谣言。总的来说,徐庶没有给曹操献过一计,对刘备的承诺也算是遵守的!

(20)、先说一个少有人发现的桥段。人们提到三国时代,往往直接认为蜀汉就是正统,而统一北方,还北方人民休养生息机会的曹魏政权被认为篡汉,精神层面,的确,蜀汉政权还是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子,可那句俗话说的好,“天下大势,合久......”,最后合了就好,最后的中心还人民一个安定即可,毕竟,“情怀”不能当饭吃,曹魏做的没有什么不对,却背负了大多数后人的主观心理批判。

4、徐庶进曹营后怎么样了知乎

(1)、第徐庶的才华在魏国“排不上号”。曹操的统治区域,为中华文明核心区,占全国人口一半以上,经济、文化教育发达,人才济济。当时的建安七子、名门大族、饱学名士们,基本都在为曹魏政府服务。关于才华,在一起读书时,诸葛亮就说他们三人将来在仕途,可做到郡守这个级别。

(2)、当然,这只是演义中塑造的徐庶而已,史书上关于徐庶的记载比较简略,仅仅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有所涉及。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曹操南征荆州时,由于刘琮不战而降,驻守樊城的刘备只能率军南下,诸葛亮和徐庶两人随军而行。结果撤到当阳被曹军追上,刘备大败,徐庶的母亲被曹军俘虏。徐庶为了保全母亲,只能辞别刘备,去投奔曹操。

(3)、徐庶当晚密派亲信去各寨中暗布谣言。“西凉州韩遂、马腾谋反,杀奔许都来。”随后徐庶请缨守边。于是曹操拨三千马步军,命臧霸为先锋,让徐庶统领前去。

(4)、事实上,本文认为,徐庶的选择,和我们大多数人的择业选择类似。大多数人出身社会,总想进入大公司,因为大公司意味着福利待遇好,有保障,但由于大公司早就成熟化运作了,所以一般人是很难进入决策层的。相比而言,要想进入一家公司的决策层,更简单的操作是在这家公司规模还小的时候加入,这也是许多人愿意加入创业型公司的原因。一旦公司做大,加入者的获利会远远超过进入大公司的人!而事实上,最终诸葛亮和徐庶二人的成就,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5)、荀彧是可悲的,辛辛苦苦的辅助曹操建立霸业,但最后却发现曹操是僭越的国贼,也被奸雄所杀,不禁引起后人的感叹。

(6)、曹操知道刘备没有这个本事,查明是徐庶的原因后派人抓住徐庶的老母亲,并以此要挟徐庶投诚。徐庶得知后方寸大乱,无奈之下只能辞别刘备,临走前和刘备承诺此生不会为曹操献策。刘备知道自己留不住徐庶,只能含泪送别徐庶三十里地,徐庶深受感动,于是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并告知刘备诸葛亮的才能远胜于他十倍,务必要请他出山,随后转身加入曹营。

(7)、彼时,曹操派遣大军攻打刘备所驻守的樊城,在刘晔的建议下,曹操派徐庶前往樊城劝刘备投降,但徐庶到樊城后却告诉刘备大军将至,让刘备早作准备。刘备想要留下徐庶,但徐庶怕天下人耻笑,又以刘备有诸葛亮辅佐为由拒绝,并告诉刘备,自己虽然身在曹操营,但发誓不为曹操献一谋。

(8)、那么曹操呢?恐怕只当徐庶是个普通的学士,并不会太过重视。毕竟投靠他的人实在太多。官至更高、名头更响的一抓一大把,又怎会在意一个小小的徐元直。接纳他不过会表现海纳百川、思贤若渴的态度,曹操手下谋士如云,原本也不指望徐庶出什么好点子。而且曹操生性多疑,恐怕内心还防着徐庶呢。

(9)、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期,曾打听到徐庶的消息,得知徐庶做了曹魏的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发出感叹,为啥魏国不重用徐庶呢?从诸葛亮的感叹中我们可以看到,徐庶做的这两个官职,想来应该不是特别大,也就是说,徐庶在魏国的发展,只能说是尚可,并不能说非常好!举个形象点的例子,诸葛亮当初加入刘备这家创业公司,多年后公司上市,成为了上市公司董事长。而徐庶当年离开,加入了另外一家上市公司,但多年后只做到了部门经理,这就让诸葛亮非常感叹了,人生际遇,竟然有如此大的不同!

(10)、刘备被曹操赶得到处奔波,好不容易安居新野小县,又得军师徐庶。

(11)、以上是演义,并非是历史。在历史上,徐庶救母亲,进入曹营是事实。但在徐庶进入曹营后,他很低调,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出场。只是在20年后诸葛亮率军北伐时,诸葛亮听说徐庶与石韬在魏国的官职都不太高,于是诸葛亮感叹道:“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

(12)、公元263年,曹魏大将钟会制定,伐蜀战略!姜维作为诸葛亮唯一传人,立马向成都传消息“让刘禅加强蜀中的防御工作!”而此时刘禅又听信宦官黄皓之言(黄皓说,曹魏兵马不可能偷袭成都!)

(13)、刘备来到荆州后,徐庶主动找上门,一番座谈后,刘备感觉徐庶是个大才,便留下了徐庶。徐庶加入刘备阵营后,又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一看,既然是徐庶推荐的人,应该还是不错的,那就让诸葛亮前来吧,结果徐庶说诸葛亮为人高傲,希望刘备亲自前去相请,于是便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

(14)、从表面上来看,徐庶是为了尽孝,所以离开刘备,转投曹操,这似乎和演义中徐庶孝顺的人设相符。但事实上,徐庶在刘备最艰难的时候选择离开,其实和演义中的忠义人设是相反的。忠孝不两全,徐庶选择的孝,而没有选择忠,所以说演义中徐庶忠义的人设,其实是被美化了的。真实的徐庶,其实和大多数普通人一样,面对这等难题,最终还是选择的孝。这倒是也不能说徐庶做错了,但细细品味,总感觉徐庶此时离开有点不地道!

(15)、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听闻徐庶与石韬(郡守、典农校尉)官职都不太高,于是感叹道:“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

(16)、于是,刘备放下自己尊贵的身份(刘皇叔),一次又一次地来卧龙岗拜访诸葛亮。前两次的时候,诸葛亮故意躲着不见,就是考验刘备之诚心。刘备第三次拜访茅庐之时,诸葛亮被年年近半百的刘备的行为所感动,放弃了归隐的生活,决定出山进行辅佐,并在未出茅庐之时,就为刘备制定了三分天下之战略目标,即后人所熟知的《隆中对》。

(17)、徐庶,字元直。在刘备占据新野时投奔刘备。后来曹操帅军南下,大破新野。刘备连老婆都不要就颠儿了。徐庶与诸葛亮逃至长坂坡时被曹操击溃,徐庶母亲被曹操抓获。徐庶就对刘备说:“我只有在新野这个地方才能发挥我的作用,现在新野丢了,而且老母被曹操抓去了,我心里可乱可乱哩,请让我走吧。”刘备没有办法,哭着送走了徐庶。

(18)、董卓入主洛阳后,祸乱朝堂,搞得天下大乱,为了躲避战乱,徐庶选择了去往荆州避乱。当时的荆州,乃是东汉末年少有的乐土,没有受到战争的波及,所以这里聚集了许多的士人才子,也正是在这里,徐庶认识了诸葛亮,并与诸葛亮成为了好友。两人时常一同交流,品评天下局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且诸葛亮对徐庶的评价也是非常高的,认为徐庶有王佐之才。不过几人虽然胸有抱负,但当时的荆州之主刘表却并没有重用他们,以至于他们一直被闲置,直到刘备的到来。

(19)、曹操得知刘备用徐庶为军师之后,在程昱的建议下,先将徐庶的母亲掳至许昌,后程昱模仿徐庶母亲的笔记给徐庶写了一封信,徐庶见是母亲亲笔书信,向刘备告别,临走之前向刘备推荐南阳诸葛亮,自己只身前往许昌。徐庶到许昌见了母亲之后才得知自己被骗,徐母在斥责徐庶之后自杀,徐庶也发誓终生不为曹操献一计一策。

(20)、换言之,曹操把徐庶赚到曹营之后,最低的期望就是抽离刘备方面智囊的综合实力。至于用不用是另一回事。再说了,你会在战场上使用一个对老东家忠心的谋士吗?

5、徐庶进曹营是真的吗

(1)、刘备这个时候已经很惨了,连赵云都被人怀疑投降了曹操,徐庶在此时公然宣布投敌,这怎么看也像是给老主人身上插了一刀啊,倒是诸葛亮的表现,其实更加值得点赞。这其实也是诸葛亮的聪明之处!虽然此时刘备落魄,但诸葛亮在刘备处,能进入决策层,属于重要人物,而若是投降曹操,即便你才华逆天,其实也很难有大作为,进不了决策层,因为曹操那边人才众多,而且人家资历更深,你一个降将怎么可能和那些人相提并论?

(2)、实际上,徐庶进入曹营后,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那么,徐庶的官职到底有多大呢?首先,我们先说“右中郎将”,这个官职是一个武官官职,在东汉末年,是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一个官职,是一个权力比较小的武官官职,甚至称不上将军。而“御史中丞”显然是文官官职,属于监察官员,也就是后来的言官,专门用来打小报告,官职低微,权力也不大,也就是比较独立,动动嘴皮子,打打小报告,这与演义中的“一言不发”完全是两码事,绝对的一个话唠。

(3)、历史很谜,好些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就像有些人说秦始皇功盖千古,也有人认为他的暴政不可饶恕,当然,秦始皇的评定早有论断。

(4)、后来祢衡去见刘表,积习难改,又激怒了刘表。刘表听说过祢衡多次辱骂曹操的事,知道曹操想借自己的手杀掉祢衡,担当“害贤”的恶名,便派他去见江夏的将军黄祖。

(5)、首先就是关羽,如果说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人,估计最出名的就是关羽了。关羽为人忠义无双,勇猛非常,很得曹操赏识。在关羽心在估计“汉”是指刘备,而“曹营”就是指曹操了。曹操率军讨伐徐州时,击败刘备张飞。又设计诱使关羽出城迎战,把关羽围困于土山之上。因曹操爱惜关羽才能,就命好友张辽前去劝降,经过张辽的好言相劝,关羽为了保护刘备夫人,于是情愿归降,但也提出了“三约”让曹操去考虑。

(6)、因为刘备这边实在是没什么前途,刘备如果能够夺取荆州,那还能开创一番事业,可是他却不忍心,这让徐庶彻底失望了。现在刘备本人的那点可怜的人马也被冲散了,徐庶认为刘备压根就不可能成功,转而投靠待遇好集团大的曹操阵营,那也是情有可原的了。

(7)、一直熬到了魏文帝曹丕时期,徐庶才勉强有了一些正式的官职,不过跟蜀汉的丞相、昔日的同事诸葛亮比起来,可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8)、所以秀才略狂狷,不以礼法注释历史前人,虽一家之言,亦请诸君静听。

(9)、墨子说:“你答得一点也没错。我之所以时常责骂你,也只因为你能够担负重任,值得我一再地教导与匡正。”

(10)、墨子听后,毫不恼火地问:“假设我现在要上太行山,依你看,我应该用良马来拉车,还是用老牛来拖车?”

(11)、徐庶通过自荐的方式成为刘备的军师,但被曹操的谋士程昱设计骗到曹营。后曹操兵分八路攻打刘备所驻守的樊城,在刘晔的建议下,曹操派徐庶前往樊城劝刘备投降,但徐庶到樊城后却告诉刘备大军将至,让刘备早作准备。

(12)、所以说我们所认知的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都是艺术加工处理过的。历史上真实的徐庶并不是我们了解的那样。刘备要是真的看中徐庶也不会放他走,徐庶要是真的不想为曹操效力也不会不想办法离开。徐庶不献计献策,曹操的大帐他都进不去。

(13)、曹操在知道徐庶为刘备军师后,采纳谋士程昱的建议,把徐庶之母软禁在京城,并且命人模仿徐母的笔记,招徐庶回北方效力,以全母子之情。果然徐庶因急失策,告辞刘备后来到许都。徐母知道后大怒,认为徐庶这是弃明投暗,不识好歹,于是羞愤而死。徐庶在失去母亲后悲痛欲绝,发誓不为曹操献一谋,出一计。就有了后来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典故。

(14)、原来,徐庶为人至孝,幼年丧父,家中只有老母,而其弟徐康已亡,老母无人奉养;程昱于是教曹操把徐庶的老母赚至许昌,然后命其写书信招徐庶来归。为此,徐庶不得不离开刘备,投入了曹营。然而,曹操虽然得到了徐庶,徐庶却从不为他出谋划策。原因一是徐庶笃于对刘备的情义,回到曹营不是出于本心;二是其回到曹营之后,真相大白,老母愤而自缢。徐庶自知被骗,故而深恨曹操,发誓不为曹操设一计谋。这就是著名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故事。

(15)、第二天,子发派使者将睡帐送还给齐军主帅,并对他说:“我们出去打柴的士兵捡到您的帷帐,特地赶来奉还。”当天晚上,神偷又去将齐军主帅的枕头偷来,再由子发派人送还。

(16)、三国演义中,徐庶是一个堪比诸葛亮一样的大才,他是也是演义中第一个投靠刘备的谋士,深受刘备的器重。在徐庶投奔刘备前,刘备虽有关羽张飞这等猛将,但始终玩不过曹操,老是被曹操吊打,但当徐庶加入刘备后,局面开始了反转,曹操这边成为了被吊打的一方,名将曹仁在徐庶面前,不堪一击。于是曹操心生疑惑,啥时候刘备变得这么强了?

(17)、综述,身在曹营心在汉,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自从徐庶离开刘备开始,他的心早就脱离刘备了。

(18)、首先在长坂坡,赵云为救阿斗,在曹军里杀的几进几出。他见曹操非常喜欢赵云的忠勇,就献了一计:只要能活捉赵云,就保证能说服他归降。曹操随即下了一令,只要活赵云,不要死子龙。最后让赵云杀出了重围。后来在赤壁之我中,有传言西凉马腾要出兵攻打曹操老家许昌的传言,徐庶就自告奋勇到长安驻守监视西凉马腾。

(19)、徐庶到许昌见了母亲之后才得知自己被骗,徐母在斥责徐庶之后自杀,徐庶也发誓终生不为曹操献一计一策。

(20)、总结:徐庶危难之时,选择抛弃刘备,最终郁郁不得志。

(1)、魏文帝时,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扩展资料:徐庶足智多谋,曾做过刘备的军师。后因曹操假冒徐母笔迹致书徐庶,徐庶不得已离开刘备而回家与母亲相聚。

(2)、徐庶是荆州人士,从小喜欢舞刀弄枪,后来他发现整个汉朝积累的毛病太多了,光靠个人的武力解决不了问题,于是弃武从文拜在水镜先生门下。当时诸葛亮、庞统、崔州平等人都是水镜先生的学生,徐庶不仅和他们成为同窗,而且也成为了至交好友,几个人经常相互打趣,也谈论了志向。学业有成后北上追求明主,但不论曹操、袁绍、马腾、刘表这些人都不是他想要的明主,直到在新野碰见了刘备。刘备祖上是汉室宗亲而且仁义在外,现在非常落魄正是自己加入的最好时机,于是加盟刘备集团,因为多次击败曹操得到了刘备的重视。

(3)、原文——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参考,《魏略》元直指的是徐庶,而广元,则指与徐庶同时投靠曹魏的石韬,他与徐庶一样,都是颍川名士。诸葛亮、庞统早年游学的时候,常与徐庶、石韬相交甚厚。

(4)、下一个问题!徐庶入曹营,真的是一言不发吗?

(5)、徐庶的母亲是在刘备樊城兵败之时被曹操虏获的,这时候的刘备可以说是日薄西山了。这也是当时赵云单骑救主的时候,张飞会怀疑他投靠曹操,可见当时情形是多么的恶劣。徐庶一看刘备要玩完,就赶紧找了个“救母”的理由投靠了曹操。而且在史书上并未记载徐庶的母亲的死亡。

(6)、正史中,徐庶加入曹营之后,并没有得到重用,到诸葛亮北伐之际,徐庶才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对此!诸葛亮常为其感到愤愤不平。

(7)、徐庶原本是刘备最信任的谋士,就连诸葛亮也都是徐庶推荐给刘备的,后来诸葛亮也加入了刘备阵营,诸葛亮和徐庶这一对知己便一起辅佐刘备,然而刘备却在长坂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徐庶的母亲也是那个时候被曹操俘获的。徐庶知道曹操俘获自己的母亲是为了得到自己,于是便离开了刘备去了曹营,等徐庶到了曹营以后,徐庶的母亲担心徐庶因为自己而受到曹操的裹挟,所以便选择了自尽,而徐庶此时已经答应曹操留在在曹营了,所以徐庶既逃不走也不愿逃走,但是徐庶也很明确地表示了自己不可能给曹操献计。

(8)、在公元263年11月的时候,在位41年的蜀汉后主刘禅就向邓艾投降了,刘禅就带着5个儿子和一个的臣子们前往许昌,到达许昌之后,司马昭对刘禅还是非常客气的,待遇也是不错,还经常举行宴会来款待刘禅。不过有一次,司马昭在宴请刘禅的时候,故意安排蜀国妓女来观察刘禅地反应,跟在刘禅身边的人都哭了,就只有刘禅一个人谈笑自若。司马昭在看到刘禅的反应之后说,刘禅现在这个样子,就算诸葛亮在世也没有办法辅佐了,更何况是姜维。

(9)、徐庶本名徐福,为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拜师求道。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来往密切。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10)、最开始,徐庶是在辅助刘备的,刘备也因为得到徐庶,感到非常的开心跟激动,经常与徐庶交谈。徐庶的能力在当时也是很不错的,所以曹操也听到了他的名号,也想要得到徐庶,但是又不可能将他绑过去吧,所以想了一个办法,将徐庶骗了过去。徐庶的母亲当时居住在曹操的管辖地之中,所以曹操利用徐庶母亲的名义,给徐庶写了封信,说她身体不行,尽快回来。其实徐庶也有想到这可能是曹操的诡计,但是作为一个孝子,徐庶如果不去的话,那便是不孝之举,这跟他做人的原则是相违背的,但是去了估计就很难再回来了。所以在走之前,刘备很惋惜,徐庶也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并且答应刘备,自己在曹营中,不会为曹操出谋献策。

(11)、历史上并不存在“元直走马荐诸葛”之事,实际上徐庶在离开刘备之前,已经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12)、但是过程稍有不同,演义说的是曹操爱慕徐庶的才能,所以抓了他的母亲,逼迫他投靠曹魏。徐庶走的时候,推荐了诸葛亮给刘备,并且发誓,终身不为曹操进献一计一谋。而徐庶到曹魏之后,徐母因他“弃明投暗”而感到羞耻,故而自杀身亡。

(13)、小说《三国演义》里,徐庶化名单福,本来想去投靠荆州刘表,但是见到刘表后觉得刘表善恶不分,于是留书一封与之辞别,前往司马徽那里倾诉,被司马徽称有王佐之才。

(14)、但我们在《魏略》里找到了一条记载“至黄初中,韬仕厉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这里的福便是徐庶,本名就叫徐福,因其早年犯罪,改名为徐庶,说明徐庶在曹营一直做到了御史中丞,这个官职是三公下设的辅助性官职,不大,但也不小。说明徐庶还是受到了重用的,不献一计一策也许可能,但应该是本职工作完成的还是比较不错的。

(15)、临走时徐庶感念刘备厚待自己的大恩,一方面向刘备推荐了在隆中隐居的诸葛亮,一方面言明自己在曹营“终身不设一谋”。等徐庶到了许昌,他的母亲知道因为自己关系徐庶才被骗到曹操这边,一怒之下自缢身亡。这么一来徐庶当然更加不愿意为曹操效力,不进一言。像赤壁之战时,徐庶识破了周瑜、庞统他们的计策,就没有告诉曹操,只是按照庞统的建议找个理由脱身。因此后世也留下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句歇后语。

(16)、在徐庶的母亲被抓之后,他就设计用母亲写的信把徐庶从刘备的大军中诱骗出来,在进入了曹营中见到了母亲之后,他就没有办法走出这个球笼了,并且之前跟刘备许下承诺,终生不为曹操进言,衍生出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句子。

(17)、在刘备避难逃到荆州的时候,徐庶认为自己找到了贤主,所以主动前去投靠,填补了刘备没有谋士的缺陷。后来在徐庶的介绍下,刘备主动前往请诸葛亮出山,徐庶和诸葛亮也就成了同事关系,一起辅佐刘备,立志匡扶汉室。可是徐庶为什么突然就离开了呢?

(18)、曹操得知刘备用徐庶为军师之后,在程昱的建议下,先将徐庶的母亲掳至许昌,后程昱模仿徐庶母亲的笔记给徐庶写了一封信,徐庶见是母亲亲笔书信,向刘备告别,临走之前向刘备推荐南阳诸葛亮,自己只身前往许昌。

(19)、首先,徐庶本名福,本是寒门子弟。中平六年(189年),徐庶为人报仇,披散着头发逃走,被官吏抓住。官吏问徐庶叫什么名字,徐庶一句话也不说,官吏于是把徐庶绑在柱子上作出准备肢解的样子,并击鼓下令周围市场里的人出来辨认,但都不敢说认识这个人。后徐庶的d羽一起来将徐庶救走(之后魏国史书《魏略》中为徐庶作传时依旧采用了他的本名徐福)。徐庶非常感激,于是不再舞枪弄棒,一改自己平时的气节去求学。由此,对于年轻时期的徐庶,可以称之为一位快意恩仇的侠士了。当然,在一番挫折之后,徐庶终于醒悟,走上了求学之路。

(20)、徐庶被骗至曹营后,母亲因他背叛刘备而选择自尽,这令徐庶大受打击,发誓不为曹操出一谋一策。赤壁之战中,即便徐庶识破了东吴的诈降之计、火攻之计,但他仍然没有告诉曹操,而是选择了独自逃离,之后演义中便再也没有了徐庶的踪迹。很可能曹操察觉到事情不对,没有再重用徐庶了。

(1)、黄初四年(223年),徐庶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2)、雪中送炭远胜锦上添花。徐庶投奔曹操之时,曹操已经占据了整个北方,谋士如云,已经形成了高效的参谋集团,多一个他不多,少一个不少,当然不会重视。

(3)、“徐庶进曹营”后与“关羽降曹”事件演化为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

(4)、曹操处心积虑想要把徐庶挖到自己的阵营里来。曹操是什么人呐?他想要得到一个人才,一定会不择手段。当他知道徐庶对刘备非常忠心之后,就直接抓了徐庶的母亲,以此要挟徐庶服从于他。

(5)、以上四例,都是收复大的城池,经过恶战,消灭强敌,才升任中郎将。中郎将,在将军中虽不是最高级别,但也是肯定是有大军功或累计有大军功的人才能担任。由此也可以想象一下徐庶的军功。

(6)、于是,秦昭王第二次跪地请教,且态度更加恭敬,可范雎仍不语。

(7)、刘备纵有万般无奈,也阻挡不住徐庶投奔曹。而且刘备深知,徐庶这一去,曹操肯定不会轻易放他离开。值得宽慰的是,徐庶曾对上天发誓,自己宁死也不会为曹操献上一计,这也留下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之典故。

(8)、诸葛亮深知二人之才,见其不得曹魏重用,故而发此感叹。一则,为至交老友感到愤愤不平;二则,感叹曹魏人才济济。

(9)、除此之外,诸葛亮叹息的另一层意思,就是曹魏人才竟然这么多,连徐庶这种大才,都进入不了核心层。相比之下,蜀汉的人才就要少得多了。如果徐庶这等大才在蜀汉,肯定是身居高位,两相对比,就可以发现蜀汉在人才方面确实是要弱于曹魏啊!事实上,这也是蜀汉灭亡的真正原因!蜀汉地小民寡,无论是人才数量还是质量,都比不上曹魏,而且在其他综合实力的对比上,蜀汉也远远弱于曹魏,这其实早已注定了蜀汉的结局。诸葛亮逆天改命,希望击败曹魏,匡扶汉室,其实是注定不会成功的……

(10)、《三国志》中,没有徐庶的传记。这也不奇怪,那个时代英雄人物太多,关张赵马黄尚且要合为一传,更何况是徐庶。

(11)、程昱回答:“比我的十倍还强。”那程昱也是曹操手下著名的谋士,操闻之如何不动心?于是软禁徐母并伪造家书一封,招引徐庶。徐庶为了“忠孝不能两全”,只得辞别刘备,投曹去了。

(12)、徐庶在荆州多年,与曹魏集团重臣素无往来,难保不会遭受排挤,郁郁不得志。

(13)、曹操破吕布于下邳,张辽率领吕布军余众归降,被拜为中郎将

(14)、而且诸葛亮北伐时期得知徐庶在魏国的境遇曾经感叹说:“难道魏国真的那么多人才么?怎么这俩人的才能难道都不值得重用么?”

(15)、志向高远拘谨自守,或谦称自己狂妄褊急,或洁身自好却放纵不遵礼法,甚犯分跋扈。

(16)、按理说,徐庶向刘备推荐完诸葛亮也就仁至义尽了,但他还特地放下母亲的事,去草庐亲自请一趟。而孔明“闻言作色曰:‘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说罢,拂袖而入。庶羞惭而退。”徐庶为什么要去自讨没趣?孔明为什么要说自己是替罪羊?因为徐庶虽然打了胜仗,但并没有伤到曹操的筋骨,反而将事情闹大了,接下来他不知该如何收场。所以徐庶只好交出手中的接力棒,请能力更强的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很清楚他的来意,所以他并不同情这位孝子,反而埋

(17)、耕柱答:“因为良马足以担负重任,值得驱遣。”

(18)、根据史书记载,从208年他进入曹营,直到223年才有最新的消息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这中间的15年完全没有他任何的信息。看来,虽不能说徐庶真的一言不发,但至少他并没有在曹营发挥像在刘备方面的作用。

(19)、逮大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20)、东汉名士祢衡,是三国著名的一个狂士,志大才疏,口若悬河,能言善辩,在当时很有名气。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向曹操推荐了祢衡,曹操派人叫来祢衡。见了面之后,曹操故意给祢衡点颜色看看,不让这位大学者落座。

(1)、而御史中丞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官职,简单说就是御史大夫的助手。御史大夫,我们都知道,就是弹劾百官的。没什么权力,又得罪人。偏偏徐庶还只是个助手。

(2)、诸葛亮在第一次出祁山的时候,打听徐庶和石韬的官职是典农校尉和郡守,诸葛亮认为徐庶等人不被重用,得出魏国人才很多的结论。《魏略》:逮大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那么和诸葛亮的丞相相比,郡守和典农校尉的确是小官,但实际上郡守一职,在汉末当时能40岁当上已经是凤毛麟角了。庞统一开始被刘备任命为县令,实际上已经是破格录用了,但是庞统和诸葛亮显然都不是那种按部就班的人了,因此这才有三顾茅庐和庞统不理县务以此来引起刘备重视,从而身居高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