脍炙人口的脍是什么意思

1、脍炙人口的脍是什么意思怎么读

(1)、元戎小队出郊坰,问柳寻花到野亭。——杜甫《严中丞枉驾见过》

(2)、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3)、8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很感人、很细腻,并且脍炙人口、妇孺皆知。

(4)、13真正的经典,往往能传诵不绝,脍炙人口。

(5)、楼阁高低树浅深,山光水色暝沉沉。——白居易《菩提寺上方晚眺》

(6)、释义:〈动〉把鱼、肉切成薄片飞刀脍鲤。——张昭远《旧唐书》又如:脍鲤;脍刀(切肉的刀);脍截(割切)

(7)、释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讼。

(8)、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9)、一部~的《国风》与《小雅》,也是“三百篇”的最精采部分,便是诗歌合作中最美满的成绩。

(10)、有一次,孟子的学生公孙丑就这件事向孟子提问:脍炙(精美的肉食)和羊枣哪样东西好吃?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好吃。公孙丑说:那么曾参父子一定都爱吃脍炙了,可为什么父亲死后,曾参只戒羊枣,不戒脍炙呢?

(11)、脍炙人口,读音是kuàizhìrénkǒu,脍和炙指的是两种肉,成语意思是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出自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卷十:“如‘水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皆脍炙人口。”脍,细切的鱼、肉等食材;“炙”是会意字,亦即是要用字的两个组成部分去体会它的意思。即明火烹饪,指烤肉。古代鲜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干肉则用火烤。“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粮食越精致越好。肉类切得越细越好。可见古代脍食需要很高的刀工技法。脍炙,是人们所共同喜好的,后来把诗文为人所称颂叫做“脍炙人口”。

(1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13)、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很感人、很细腻,并且脍炙人口、妇孺皆知。

(14)、释义脍和炙都是美味的食品。比喻好的诗文为人们赞美和传诵。《宣和书谱》卷一○:“(韩偓)所著歌诗颇多,其间绮丽得意者数百篇,往往脍炙人口。”炙(zhì):烤肉。

(15)、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令》

(16)、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海叙不遇》:“李涛;长沙人也。篇咏甚著;如‘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皆脍炙人口。”

(17)、解释: 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讼。

(18)、(出处)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海叙不遇》:“李涛;长沙人也。篇咏甚著;如‘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皆脍炙人口。”

(19)、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却是曾晰的特殊嗜好,所以他死后,曾参会继续吃脍炙而不吃羊枣。

(20)、(同义词):赞不绝口、欲罢不能、交口称誉

2、脍炙人口 脍什么意思

(1)、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佚名《客从远方来》

(2)、脍炙人口的近义词有:流脍人口,交口赞誉,爱不释手等。

(3)、1在这美不胜收的地方,流传着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歌。

(4)、示 例 清·陈忱《水浒后传》:“又登海天阁,见万顷银涛,千山削翠,~。”

(5)、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讼。

(6)、成语出处:王定宝的《唐摭言·海叙不遇》:“如‘水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皆脍炙人口。”

(7)、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尽心下》,曾哲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春秋时,有父子两人,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父亲曾哲爱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吃羊枣。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到了战国时,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公孙丑问:“老师,脍炙和羊枣,哪一样好吃?”,“当然是脍炙好吃,没有哪个不爱吃脍炙的!”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也都爱吃脍炙的了?那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只戒吃羊枣呢?”孟子回答说:“烩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的滋味虽比不上烩炙,但却是曾哲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

(8)、春秋时的曾参是个孝子。他的父亲曾晰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小柿子,俗名牛奶柿)。曾晰死后,曾参竟不忍心再吃羊枣。此事被儒家传为美谈。

(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10)、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11)、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李白《长干行》

(12)、脍炙人口( kuài zhì rén kǒu )

(13)、出处: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三回:“晋祥就当他如珠如玉;爱不释手。”

(14)、(字词解释):脍:形声字,从月,会声,本义是指切细切薄的肉。炙是会意字,上面是肉,下面是火,就是用火烤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喜欢吃。

(15)、孟子回答说:“烩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的滋味虽比不上烩炙,但却是曾哲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

(16)、乱波分披已打岸,弱云狼藉不禁风。——杜甫《江雨有怀郑典设》

(17)、脍和炙全是大家爱吃的东西,脍炙人口意思就是指美味可口惹人爱吃,形容好的诗词受到大家的夸赞和传扬。

(18)、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

(19)、15谈到武侠小说,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金庸的作品。

(20)、(解释):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讼。

3、脍炙人口,脍什么意思

(1)、近义到处颂扬流脍人口交口称誉爱不释手颂声遍野口碑载道喜闻乐见

(2)、意指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为众人所称赞。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载应不捷声价日振》:“李涛,长沙人也,篇咏甚著,如‘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皆脍炙人口。”宋周煇《清波杂志》卷八:“贺方回、柳耆卿为文甚多,皆不传於世,独以乐章脍炙人口。”

(3)、12桌上摆满了脍炙人口的佳肴,令人垂涎欲滴。

(4)、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白居易《李白墓》

(5)、这部电影必定有其特色,否则为何能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6)、爱不释手,亦作“爱不忍释”。谓喜欢得舍不得放手。

(7)、原标题《40个成语背后那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值得收藏》

(8)、16我国古代大诗人李白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

(9)、脍炙人口中的脍和炙指的是两种肉,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成语意思是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出自五代·王定宝《唐摭言》。

(10)、示例:一部脍炙人口的《国风》与《小雅》,也是“三百篇”的最精采部分,便是诗歌合作中最美满的成绩。(闻一多《歌与诗》)

(11)、在这美不胜收的地方,流传着这样—首脍炙人口的歌。

(12)、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杜甫《醉时歌》

(13)、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李白《草书歌行》

(14)、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海叙不遇》:“李涛;长沙人也。篇咏甚著;如‘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皆脍炙人口。”

(15)、 (解释):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讼。

(16)、脍:形声字,从月,会声,本义是指切细切薄的肉。炙是会意字,上面是肉,下面是火,就是用火烤的肉。

(17)、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高鼎《村居》

(18)、例句:唐诗三百篇,篇篇都脍炙人口。所著歌诗颇多,其间绮丽得意者数百篇,往往脍炙人口。

(19)、脍,是生鱼片的一种称呼。似乎一提到生鱼片,人们就联想到了日本。这是错误的。中国是最早有记载食用生鱼片的。比如《三国演义》里,就有很多场景提到了生鱼片,再比如谋士陈登陈元龙就是因为吃了太多的生鱼片而吐怪虫而死。生鱼片最辉煌的时候在唐宋,很多的诗词里面多次提到切的薄如蝉翼的生鱼片,可见当时生鱼片在中国的普及程度。

(20)、(拼音) (kuài zhì rén kǒu)

4、脍炙人口的解释

(1)、鸟语花香变夕阴,稍闲复恐病相寻。正应独有江山分,素自都无廊庙心。——吕本中《庵居》

(2)、(出自):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卷十:“如‘水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皆脍炙人口。”

(3)、脍炙人口 (kuài zhì rén kǒu)

(4)、14这部电影必定有其特色,否则为何能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5)、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佚名《生年不满百》

(6)、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尽心下》,曾哲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7)、11贺敬之创作的《回延安》,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

(8)、脍炙人口,出自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卷十:“如‘水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皆脍炙人口。”

(9)、杂脍,以各种肉类食品烩制的菜。儒林外史.第十五回:「捧上饭来,一大盘稀烂的羊肉,一盘糟鸭,一大碗火腿虾圆杂脍,又是一碗清汤。」

(10)、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尽心下》,曾哲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11)、一掷千金浑是胆,家无四壁不知贫。——吴象之《少年行》

(12)、出 处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3)、(解释):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讼。

(14)、(出自):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卷十:“如‘水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皆脍炙人口。”

(15)、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6)、脍炙人口出自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卷海叙不遇》:“李涛,长沙人也,篇咏甚著,如‘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皆脍炙人口。”

(17)、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8)、18著名的唐代诗圣李白先生,他创作的诗总是脍炙人口。

(19)、脍炙人口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kuàizhìrénkǒu,意思是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被众人所称赞。

(20)、17凡一代文学作品,有脍炙人口者,亦有默默无闻者。

5、脍炙人口是什么意思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2)、4他的生花妙笔与政治分析相得益彰,使他的文章脍炙人口。

(3)、(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指听得多了

(4)、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长干行》

(5)、(近义词):喜闻乐见、爱不释手、交口称誉、妇孺皆知、人人皆知

(6)、脍炙人口,意指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为众人所称赞。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载应不捷声价日振》:“李涛,长沙人也,篇咏甚著,如‘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皆脍炙人口。”宋周煇《清波杂志》卷八:“贺方回、柳耆卿为文甚多,皆不传於世,独以乐章脍炙人口。”

(7)、成语典故:孔子的弟子曾与曾参为两父子,曾死后,曾参为悼念父亲曾而不吃羊枣。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听说后,就问孟子脍炙和羊哪个好吃。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公孙丑问为什么曾子吃脍炙而不吃羊枣,孟子告诉他这是为了避讳而选择的结果。

(8)、细切鱼肉。清周亮工《书影》卷五:“古技艺中所不传者,弹碁;饮食中所不传者,砍脍。砍脍虽不传,然以意度之,或是闽广人所为鱼生之类;若弹碁则茫无影似矣。”

(9)、脍炙人口一是指的美食,二是可以用来夸别人的文章好。

(10)、引证解释:鲁迅《书信集·致孟十还》:“知道您颇喜欢精印本《引玉集》,大有‘爱不忍释’之概。”

(11)、到了战国时,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公孙丑问:“老师,脍炙和羊枣,哪一样好吃?”

(1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