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全诗

1、锄禾日当午全诗翻译

(1)、具体的写作背景已经无从考证了,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2)、现在新建了粉丝群以供各位诗友交流,想入群的朋友,请在后台输入加群(不是在留言区回复喔)。

(3)、李逢吉听了,连说:“好,好!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饭得来都不易呀!”  李绅仰天长叹了一口气,接着又吟道:  

(4)、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5)、未过一年,李d再次失势,得势后的牛d连死了的李绅都不放过,吴湘案被彻底翻盘,而被判酷吏的李绅被剥夺爵位,削除三官,且子孙不得为官。官场你死我活的争斗,不仅让李绅死了都不自在,还殃及子孙!

(6)、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7)、《诗经》就是老百姓的杰作。孔子有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怨”字该作何解,孔安国是孔子十世孙,他解释说,“怨刺上政。”

(8)、徐徐的夜风,渐黄的麦田,媳妇箪食壶浆,小伙汗流浃背,一家老少辛苦整年,换来些什么?

(9)、五月的到来,在广阔的农村,农民早已在田间忙碌。实际上,清明一过,温度升高,即迎来种植庄稼的好时节。

(10)、而李绅此时已是一发而不可收,当场又写了一首:“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11)、中唐诗人中,李绅是故事很多的一个。故事多,是因为他事儿多;事儿多,除了脾气暴,还有是非多。

(12)、至于李绅为官严苛,那其实是他的行事风格。风格不等于人品。

(13)、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14)、李绅官至节度使之职,去世之后,国家追封其谥号“文肃”,唐王朝总体上,肯定了他的功绩。

(15)、老谈,alwaystalk,老是夸夸其谈之人,除此外,别无长处。

(16)、“知诗人”是要了解作者的,或作者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17)、这年他回乡探亲,路遇同榜进士、浙东节度使李逢吉,两人相逢甚欢,相约登亳州城东观稼台,登高望远,都不禁心潮起伏。李逢吉当场作诗一首,末两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迁任如登台。希望自己升官如登台一样容易。

(18)、意思是: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米饭(或其它粮食做出来的主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19)、李绅六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庐氏带着他迁居润州无锡(今属江苏),由母亲躬授学业。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20)、唐武宗即位后,“李d”进一步得势,李绅也到达自己仕途的巅峰,官至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也就是常说的宰相,且封爵赵郡公。

2、锄禾日当午全诗改编

(1)、农民们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土地,种出来的粮食上缴给地主,然后再向国家交税,在加上当时自然经济的脆弱性,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发生,辛苦一年到头来颗粒无收的情况时常发生。

(2)、一个“未”字,一个“已”字,将官家贪婪的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

(3)、再比如,大名鼎鼎的刘禹锡,到他家中做客,看到色艺双绝的姬妾,感慨良多,于是作《赠李司空妓》:

(4)、三国两晋至南北朝,并不乏绝伦的诗人,他们却不怎么热衷,写作纯粹的“悯农”之诗。

(5)、“解诗题”即了解诗歌标题的意思,很多古诗从标题中就能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6)、释义: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7)、Sweatdownthefieldsoon.

(8)、李绅只是有感而发,可此时他身边的李逢吉却动了歪心思。李逢吉想,李绅这么说就是在讽刺朝廷的无能,这样的话要是被皇帝知道定会治李绅的罪。于是李逢吉便编造理由骗李绅给自己誊抄了一遍这两首诗,拿着这两首诗回到朝廷向皇帝告状。

(9)、五千年历史由诗词串讲,历史脉络清晰,诗词经典呈现,旁征博引,知识性和趣味性并重,学术性和普及性兼顾。

(10)、所以说诗歌是另一个角度的历史,历史写不到的或者写不了太形象、太具体的,诗歌会生动形象地展现给我们。所以我常说,左手诗词,右手历史,两手相握,就是幸福完整的诗意人生。

(11)、古诗词学习方法:读诗文、解诗题、明诗意、知诗人、悟诗情,这五个方法也是学习古诗词的5个阶段,层层递进。

(12)、同是一股臭脾气,安在书生李绅身上时叫年轻气盛、悲天悯人,耿直磊落;安到权势倾天的大官李绅身上时,那叫一意孤行,为所欲为、草菅人命。

(13)、本以为会惹得龙颜大怒,没承想皇帝认为这首诗深表民情,李绅不仅没有被治罪反而被提拔为尚书右仆射,而那个心怀鬼胎的李逢吉却被贬官了。

(14)、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15)、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16)、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17)、《悯农二首》(其二)全诗如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8)、综上所述,把“司空见惯浑闲事”的恶名,安放到李绅的身上,毫无疑问,就是一桩冤假错案。

(19)、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方法,不仅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发人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20)、民谚俏皮、粗鄙却很讲道理。“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仲春时节开始,农民早早关注起,田垄间的动态。

3、锄禾日当午全诗作者

(1)、    唐朝时候,亳州出了一名大诗人,名叫李绅。李绅自幼好学,二十七岁中了进士,皇帝见他学识渊搏,才学出众,招官翰林学士。 

(2)、正午时分,头顶着炎炎烈日的农民正在为禾苗除草,颗颗汗珠洒落入禾苗下种的泥土。又有谁知道那盘中美味的米饭,每一粒都包含着农民们的辛苦。

(3)、这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4)、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著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代表作为《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5)、《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6)、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唐代宰相、诗人。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大历七年(772年),父亲李晤时任乌程县县令,生李绅于湖州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

(7)、野史笔记的记载,既不能证其真,也不易驳其伪,好在刘禹锡的诗作,却能够考证。笔者看了冗长枯燥的资料,直接说出结论吧:

(8)、刘禹锡以愤怒的笔触,写下这首诗歌。高髻云鬟、春风一曲,在李司空家里,是最寻常的光景,而我刘禹锡呢,难以适应,如坐针毡,肝肠摧断!

(9)、无论西方或者东方,在文明的萌发阶段,精英不出,人民群众是生活的作者。民众悲悯的对象,竟是他们自己。

(10)、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11)、按说李绅这样的暴脾气在官场是很难混出一个好来的,李绅却在官场顺风顺水,官越当越大,越当越过瘾。

(12)、何止李绅,今天的你我,也应把事情看淡,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13)、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

(14)、《诗经》中有一首《七月》,如此描述他们的日常:

(15)、第二首诗,进而描写农民的辛苦。一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短短10个字,塑造了唐诗中最经典的形象之一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形象被这10个字写得入木三分。最后一问,也是全诗的诗眼,诗人这一冠古绝今的一问,问倒了当朝者,也问出了农人的心声。

(16)、谁知没两天李掎的事就犯了,直接被朝廷问了死罪,李绅获释,并因此声名大噪,有人张罗要把他的事迹上报皇上,李绅连忙阻止,说,我这样做,只是为了大义,不是邀名求富贵,一个人默默地回无锡惠山寺读书。

(17)、中晚唐时期,悯农诗作走向了鼎盛。与李绅同时代的白居易,写过太多悲悯农夫的诗歌。流传后世的《观刈麦》,即是从眼下的五月份开始写起:

(18)、古往今来的悯农诗作,最著名的一首,非李绅的《古风》(或曰《悯农》)莫属。

(19)、粮食金灿灿,官兵恶歆歆,果实累累,饥肠辘辘,多么强烈的对比呵。

(20)、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4、锄禾日当午全诗意思

(1)、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2)、谁知唐穆宗看了诗后,竟然连连点头,并反省自己久居庙堂,忘了百姓疾苦,幸亏李绅即时提醒。大手一挥,任命李绅为山南观察使,李绅从此步入官场。

(3)、后世有人认为吴湘家与李德裕家是世仇,李绅处死吴湘,是为了讨好李德裕。如果此说成立,李绅就是滥刑枉杀的酷吏!

(4)、《诗经》中有批评政治,体察下情的作用。“下情”所指,当然就是最辛苦,且占大多数的奴隶。

(5)、诗的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罗隐《雪》)是的,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6)、春种是欢喜的季节,秋收也应当充满生机。就如李绅诗作中所写,“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诗歌的前两句,只能算是破题,后两句才表达出,诗人真正的意图:

(7)、本文选编自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季军、全国书香之家获得者、河北省优秀阅读推广人王子龙的新书《穿越千年赏好诗》,这是他继《你若幸福,必有诗香:温习最美唐诗》《千年历史千年诗》后,再一次对诗词与历史进行深入解读与剖析的图书。

(8)、关于他的念旧,还有一段小小的故事,故事既不励志,也毫无波澜,只因为两首不出名的小诗,却带出点点的温情。

(9)、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10)、很多年之前,李绅年纪尚小,有个叫郭郧的诗人,去看望他的哥哥,并留下一首小诗。

(11)、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12)、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13)、    李逢吉表面上对李绅很好,可内心里却想拿他作垫脚石,再高升一级。他回到朝中,立即向皇上进谗说:“启禀万岁,今有翰林院学士李绅,写反诗发泄私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