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真正原版

1、道德经真正原版文字版图片

(1)、第十章:营魄抱能毋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2)、节目中,幼年老子说“海是最聪明的水,它知道守在最低处,所以长得最大”,正所谓“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青年老子说“泽世人者,世人永奉”,世人应当学习水福泽万物、成就万物、生发万物的美德;老年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滴水可穿顽石,汇流可载巨舟……天地合,降甘露,幼、青、老三代老子观水悟道,找到了为世间遮风挡雨的智慧。

(3)、你问我的问题很有意思,你问《道德经》的原版出自哪里,我只能告诉你现今人类使用的《道德经》版本是后来人整理出来的。

(4)、人们真是喧闹喜乐、风光满面,就像享用着盛宴的美食,就像春日里奔赴高台。唯独我淡淡漠漠的,找不出任何随潮同流的迹象,就像婴儿还不懂得言笑作态,娴静而慵懒,因不附从于任何潮流而显得无所归属。

(5)、名誉和生命哪个最可爱?生命与财产哪个最重要?得与失哪个害处最大?过分地爱恋某一方面,必然会耗费大量的精力与财力,过多地聚敛财富,必然导致大量地丧失。懂得满足的人就不会以现状为羞耻,明白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带来危险,就可长存于世。

(6)、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葆矣。故乘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7)、人类在宇宙中横冲直撞是可以理解的,人类在宇宙中出生,还没有看到宇宙的全貌,就被宇宙的运动规律裹挟着前行了,人类在宇宙的运动规律中摸爬滚打总算发展起来了,总算成了地球上的主人,但是人类没有意识到宇宙的运动规律是无情地,在宇宙的运动规律面前,人类仍然还是十分稚嫩的,还是不堪一击的。 

(8)、第15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俨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冰泽;沌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故能蔽而不成。

(9)、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10)、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11)、第13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以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以为天下,汝可以寄天下。

(12)、此 两 者 , 同 出 而 异 名 , 同 谓 之 玄 。

(13)、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4)、——自然界无所谓感情,你这能顺应自然,圣人所操劳的是天下大事,对百姓的个别事务没有精力去关注,圣人追求的是大仁大义。第二层意思与“烹小鲜”的意思是相同的。这一章实际是告诉人们君主的治国方略,不要顾及小事,不要事事操劳,用一个比喻,形象地表明了这个意思。

(15)、《道德经》是蜥蜴人集团篡改了老子愿意,把许多恶毒的东西放进去了。

(16)、但是,一些真正的道家高人是知道的,比如张三丰《无根树》,

(17)、第18章: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

(18)、不过又能怎么办呢?大家都没有见过真正的老子的原版,只是根据一些历史资料的记载整理出了道德经,自然会与原版的意义有很大的不同。估计以前大家也不知道道德经有了很大的改编,以为道德经就是老子的版本。所以一直沿用很多年,也没有怀疑。

(19)、第60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2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以为天下式。不自视故彰,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几虚语哉,诚全归之。

2、道德经真正原版下载

(1)、治理大国之道与烹调小鱼之道可以共通比拟。以道的范式君临天下,各种妖异的存在就不再显得变化莫测。非但它们不再显得变化莫测,即使变化莫测也难以伤人。非但它们的变化莫测难以伤人,圣人也不会去伤害它们。大家互不相伤,所以就推重同道之德而在道的莅临下和平共处。

(2)、但是这书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姐夫小姨子乱伦还生了一个女儿,小姨子理直气壮,姐姐忍辱负重却被塑造成了恶人的故事。

(3)、而华夏仙家在与邪魔势力的斗争中,全面失败了,诛仙之流行,致使神州多次沦为鬼域……

(4)、侯 王 若 能 守 之 , 万 物 将 自 化 。

(5)、再如,司天与在泉的气交的失守问题。司天主事,却交在泉,反之亦然。实是标中本三气在四六交天时刻的宗司问题,也就是同类气在十五天的未至或先至问题。

(6)、营魄抱能毋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7)、专 气 致 柔 , 能 如 婴 儿 乎 。

(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它们不去强求一种非其不可的状况维持,所以能够长久。因此,圣人把自己的切身利益置后,反而成了人群的首领;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反而更好地保护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不正是因为他对自己很无所谓吗?这样反而可以更好地成就他自己。

(9)、夫 唯 不 盈 , 故 能 蔽 而 新 成 。

(10)、人 之 所 恶 , 唯 孤 、 寡 、 不 谷 , 而 王 公 以 为 称 。

(11)、第21章: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恍唯惚,惚呵恍呵,中有象呵,望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12)、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13)、天 地 不 仁 , 以 万 物 为 刍 狗 ﹔

(14)、请自行体验心智(头脑智慧)所得和心灵(灵性连接)所感。

(15)、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16)、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

(17)、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18)、是 以 君 子 终 日 行 不 离 辎 重 。

(19)、天 地 相 合 , 以 降 甘 露 , 民 莫 之 令 而 自 均 。

(20)、聪明所表现出的与自然相呼应的悟性和理智得归结于顺从"道"这一自然规律。道产生万物总让人琢磨不透。琢磨不透的原因就在于它既有由阴阳构成的大象,又存在有形的物质。深奥中包含着客观性,客观中又包含着人类对它的追求。从古到今,尽管存在不同认识的若干学说,但“道”这一名称始终未变。我正是凭借这诸多资料来分辨先师们的理论。我为什么能了解先师们的理论谁是谁非呢?就凭他们留传下来的学说和我前面所提到的对自然界的观察与思考。

3、道德经真正原版视频

(1)、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废,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万物毋已生将恐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舆?非也,故致数,舆无舆。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

(2)、寂 兮 寥 兮 , 独 立 而 不 改 ,

(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4)、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且畏死,而为畸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也。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伤其手矣。

(5)、根据《道德经》的指引,人类初步认识到了奴隶社会对社会生产力的摧残,初步认识到了封建社会对生产力的解放,所以开始了大规模的打压奴隶社会,冲撞奴隶社会制度的行为比比皆是,人类进入了波澜壮阔的前所未有的春秋战国时期,人类在力量的角逐中告别了奴隶制度,建立了封建统治。

(6)、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

(7)、当人民不再畏惧统治的威压的时候,那么,反于统治者的大威协就临头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的谋生之路。只有不去阻塞人民,才不会有出之于人民的反阻塞。因此,圣人但求自知,不去自我炫耀;但求自爱,不去自显高贵。所以要有所取舍。

(8)、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9)、不离开“家园”,也可以懂得怎么去经行天下;不向外感知察辨,也可以证解到道的境地。越是出离“家园”成为“专名”涉于专途,他的明辩能力就越是狭小。因此,圣人不待践行就有所自知,不待实察就已自明澈,不必多作多为也可坐收事成。

(10)、第三章: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11)、是 以 圣 人 后 其 身 而 身 先 ﹔ 外 其 身 而 身 存 。

(12)、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13)、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14)、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15)、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也。

(16)、后来,有不少的历史学家对这本汉代《道德经》进行研究,发现在这里面竟然有700多个地方与如今的《道德经》有所不同,并因此而造成一百多个句子含义的改变。

(17)、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毋狎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

(18)、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惚,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19)、五色使人之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聋,五味使人之口爽,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20)、那些轻易许诺的,必然难以守信;视问题太过轻易的,必然会遭遇很多的困难。因此,圣人对这些问题都加以认真审慎的处理,所以终于没有困难了。

4、曾仕强道德经1—81全集免费

(1)、从事于学则随之以各种附赘的日益增加,从事于道则随之以附赘的日益减少。减少又减少,最后就到了什么也不僵持固着的无为境地。无为就可以因顺自然而无不为。执掌天下,最好是放之自然而让它无所事事。如果为遂行欲利而肆加驱使,那是不足以执掌天下的。

(2)、第74章: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毋狎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

(3)、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4)、 我来到了这个地球上,以人的面目出现,以青牛为坐骥,背对着终南山,开始了我的讲学生涯。 

(5)、我就为人类做了这一件事,我做的这件事是指导人类生存的大事;是指导人类与宇宙共融的大事;是指导人类的每一个人认清自己的大事;是指导人类建立上层建筑和铺垫经济基础的大事;是指导人类每一个人自律的大事;是指导人类在与宇宙共融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大事。

(6)、吾 不 知 其 名 , 强 字 之 曰 道 , 强 为 之 名 曰 大 。

(7)、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十 二 章

(8)、其政闵闵,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缺缺。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悉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绁,光而不曜。

(9)、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10)、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11)、甚高德位的行为形貌是对道的效仿。道化生万物的过程表现为恍恍惚惚的不确定性。在恍恍惚惚的不确定之中,有了相对确定的形态停驻;在恍恍惚惚的不确定之中,又有了相对稳定的结构实体的呈现。在具象的实体世界,窈窈冥冥之中可以捕捉到某种情态表现。这情态表现非常本真,它蕴含着源之于道的德的信息。从古到今,这一系列表现从未改变,阅遍了众多人群王朝、物类王朝的兴衰变迁。我是怎么知道这些人群王朝、物类王朝的基本状况的呢?就是通过观其情察其德而得知的。

(12)、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一 章

(13)、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14)、道者万物之主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之璧以先驷马,不若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

(15)、古代那些懂得社会法则的统治者,不是用明民政策来管理国家,而是用愚民方式来实施管理。这是因为民众难管理其根源在于智者百出。所以依靠民众的机智来振兴国家,实则是为国家养了一批盗贼,不依靠民众的智慧来维护国家,反而造福于整个国家。得知道这两者也都属于对立的治国方略,(没有一味的好与坏),经常明白对立所形成的策略,这即是达到彻悟的境界。这一学问既深邃而又久远,它与我们平时对事物所认可的规律具有相反性,正是由于存在对立相反的认识,而后才能达到更顺利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