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雅可夫斯基穿裤子的云

1、马雅可夫斯基穿裤子的云最经典的一段

(1)、就笔者个人的主观看法,诗应当是自然地流露,是个人内在的情感驱动,是为了认识自己,使黑暗发出回音,诗主题应当与社会性题材保持一定的距离。保持距离并非不为社会题材而创作,社会题材也是诗歌主题的一种,但诗人在进行这类题材的创作时,应当是由内而外的,遵从内心的真挚情感抒发,不应当沦为“政治喉舌”,不应当为了创作而创作。而且,我们每个人免不了被裹挟于时代洪流之中,当我们不能明晰自我定位,不能坚定内心,免不了随波逐流。

(2)、但我听见佛教导说:诸法无我,一切众生都只是随缘而起的幻像。

(3)、诗人必须从内心和外表两方面去认识人类生活,把广袤的世界及其纷纭万象吸收到他的自我里去,对他们起同情共鸣,深入体验,使它们深刻化和明朗化。所以,诗人写诗虽然并不是每首诗都在写自己。

(4)、表达方法的抒情性。诗歌是一种抒情的文学样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诗贵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别林斯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白居易)“诗的创作贵在自然流露。诗的生成如像自然物的生存一般,不当掺以丝毫的矫揉造作。我想新体诗的生命便在这里。”(郭沫若)诗歌的抒情与其他文学样式的抒情相比较,其表现特别强烈。

(5)、当然,我们不能极简地、一分为二地去评判马雅可夫斯基,无论是早期诗歌,还是后期的“社会订货”诗歌,其诗歌的内里都汹涌着澎湃的激情,荡涤着高昂的呐喊,饱含着无尽的生命力;而且诗人创造了自成一派的个人化诗风,尤其那些抒情性的诗歌,迄今仍在世界诗坛回荡着独属于马雅可夫斯基式的回响。而那些烙印着深刻时代印记的“革命诗歌”,为我们剖开了那个时代的侧面,借由此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斑驳。因此,在笔者看来,或许对诗人最客观的评价,当如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以赛亚·伯林所说:“他即使不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算得上一位激进的文学革新者,一个能够产生惊人的活力、感染力,尤其是影响力的解放者。”

(6)、如今到了1915年,马雅可夫斯基已被认为是一个前途无量的诗人,但声望尚未找上门来。他为数不多的几首诗刊登在各种报纸和鲜为人知的未来主义刊物上,当1913年秋天在彼得堡上演剧本《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时,莉莉和奥西普还住在莫斯科。事实上,当时他主要还是靠搞各种未来主义式的乱子和风波而闻名诗坛。

(7)、 我以喉咙的力量撼动了世界, 走上前来——我奇伟英俊, 我才二十二岁。

(8)、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马雅可夫斯基积极投身革命。之后,他参加俄罗斯通讯社工作,创作了数以千计的巨幅宣传诗画,张贴在街边橱窗里,被称为“罗斯塔之窗”。

(9)、但是,每首诗都由自己去写——就是通过自己的心去写。遵循这个构思方法,在写作抒情诗时,由于抒情的真正源泉就是创作主体(诗人自己)的内心生活,诗人应该只表现单纯的心情和感想之类,而无须就外表形状去描述具体外在情境”。

(10)、黑色幽默:60年代兴起于美国。黑色-阴郁、悲观、冷酷、苦涩。认为世界是一片荒原,历史是一片混乱,个人无法改变生存现状,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既缺乏充满自信的庄严的悲剧精神,又缺乏敢于蔑视对手的明快喜剧精神,只能是“苦恼人的笑”。黑色幽默,不仅嘲弄他人,更是自我嘲弄,喜剧手法不仅用于处理丑恶和畸形,也用来处理痛苦和不幸。代表作家及作品有:海勒(1923- )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冯内古特(1922- )的《第五号屠场》,巴斯(1930- 的《烟草经纪人》,品钦(1937- )的《万有引力之虹》等。

(11)、要像灯塔一样,为一切夜里不能航行的人,用火光把道路照明。——马雅可夫斯基

(12)、奥西普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他从不会嫉妒,而他和莉莉之间的身体关系在她结识马雅可夫斯基前就已告终。“这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莉莉承认道,并且补充说,“我们彼此之间爱得太热烈、太深沉了,以至于都不在乎这一点。”这种解释极端理性;可以推断,肉体关系的中止背后应藏着一些别的更为深刻的动机。或许他们在性方面并不适合彼此。但莉莉爱奥西普之热烈,就如同马雅可夫斯基爱莉莉之热烈,她不能想象自己的生命中没有奥西普——也许这也正是因为后者在情感方面表现出的克制、谨慎。

(13)、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4)、曾出访过法国、西班牙、墨西哥、美国等国家,写了《我发现美洲》、《百老汇》等国际题材的诗篇。还写有《臭虫》、《澡堂》等讽刺喜剧等作品。

(15)、在诗人自杀后的头几年,官方对他“冷处理”,他的死只是作为一个诗人死去,而到了1935年,斯大林说"马雅可夫斯基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我们苏维埃时代最优秀的、最有才华的诗人。"自此,马雅可夫斯基封神,成为人人皆知的民间偶像。但斯大林的这番评语的出发点是为了巩固政权,关于这背后的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找资料来读,笔者就不在此展开。在这样充满戏剧性的对个人地位的盖棺定论下,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诗人后期的那些“社会订货诗歌”,又何尝不是一种讽刺呢?时代的滚滚洪流无可避免地裹挟着我们每一个人。

(16)、存在主义文学:产生于30年代的法国,日渐流行于欧美。它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一方面揭露资本主义世界的荒唐丑恶;另一方面表现人的不幸和毁灭的命运与孤独、绝望、恐惧的思想情绪,同时也激励人们面对现实的重压而奋起抗争。艺术上多保留传统风格,思想上开掘哲理深度。代表作家与作品有萨特(1905-1980)的《恶心》,加缪(1913-1960)的《局外人》等。

(17)、世界上没有比结实的肌肉和新鲜的皮肤更加美丽的衣裳。——马雅可夫斯基

(18)、意识流:以无意识活动作为文艺的表现对象,提示不同层次的心理活动,强调人的意识的矛盾性及复杂性。在作品中,情节淡化,作者不介入,由人物直接表白自己的内心活动,不按情节而是按人物意识流程结构作品,打破了以时间为序的叙述方式,随着人物意识的流动,通过自由联想来表现主题,组织情节,不受时间限制,过去、现在、未来相互颠倒,彼此渗透,相互重叠,网状式的主体结构。代表作与作品有爱尔兰的乔依斯(1882-1941)的《尤里西斯》,法国的普鲁斯特(1871-1922)的《追忆逝水年华》,美国的福克纳的(1897-1962)《喧嚣与愤怒》,英国的伍尔夫(1882-1941)的《到灯塔去》等。

(19)、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20)、十月革命前的代表作长诗《穿裤子的云》据说是写给初恋情人的,本诗有四部分,这里只是序曲。这部长诗写于1914-1915年。

2、马雅可夫斯基穿裤子的云四个篇章

(1)、不止—位先贤指出,—个人无论看到怎样的美景奇观,如果他没有机会向人讲述,他就决不会感到快乐。人终究是离不开同类的。一个无人分享的快乐决非真正的快乐,而一个无人分担的痛苦则是最可怕的痛苦。所谓分享和分担,未必要有人在场。但至少要有人知道。永远没有人知道,绝对的孤独,痛苦便会成为绝望,而快乐——同样也会变成绝望!

(2)、戈麦之死:这些地层下活着的种子,像怀有某种亘古的仇恨,缓缓地向一处聚集

(3)、高尔基关于马雅可夫斯基有“两个声音”的观察极为准确。在布里克家朗诵《云》后几周,马雅可夫斯基发表了文章《论各种马雅可夫斯基》,描述了在他眼里公众是如何看待他的:一个无赖汉、犬儒、马车夫和自吹自擂者,“对他来说最大的乐趣就是把自己塞进一件黄色短女衫里,然后闯进一大群套在工整的常礼服、燕尾服和西装下,高尚地呵护着谦卑与体面的人中间”。但他宣称,在这个二十二岁无赖汉、犬儒、马车夫和自吹自擂者内心却隐藏着另一个人,“一个完全陌生的诗人弗·马雅可夫斯基”,也正是他写下了《穿裤子的云》。随后他从这首长诗中引用了一系列片段,揭示了自己人格的这另一重面相。

(4)、 在前文笔者说:“这种矛盾又统一的双重性不仅存在于诗,也传递给写就诗的马雅可夫斯基。”人是复杂的生物,马雅可夫斯基自然也是复杂的,无论是作为未来主义诗人,声调洪亮、大胆创新的他;还是作为情人,温柔、敏感、善妒的他,正是这多个面向的相互影响,看似矛盾又统才让马雅可夫斯基成为独一无二的马雅可夫斯基。而或许这两个马雅可夫斯基如此矛盾反差如此之大,加上各种事件悲剧性发展的推波助澜,才最终导致诗人开枪自杀。正如茨维塔耶娃所说,“整整十二年来,作为一个人的马雅可夫斯基在不断地杀害自己内心中作为一个诗人的马雅可夫斯基,而到了第十三年,诗人站了起来,杀掉了人。”

(5)、马雅可夫斯基(ВладимирВладимировичМаяковский1893-1930)

(6)、从这几行诗,我们就足以得见诗人为自己塑造的自画像:伟岸英俊,桀骜不驯。

(7)、当然我们仍然要意识到马雅可夫斯基贯彻始终的“未来主义”,但后期的未来主义诗歌,为了“社会订货(一种基于外在的无产阶级需要的诗歌创作)”而创作的未来主义诗歌则显得平庸,政治含义大于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它们烙印了那个时代的印记,也只属于那个时代。要知道,时代的印痕总会褪散,世事变迁,社会高速发展,为了“社会订货”而创作的诗歌,一旦失去了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最终免不了被淘汰,被遗弃的命运。

(8)、创造形象就是“寻找思想的客观对应物.具体方法很多,例如:虚与实转化;人与物转化;物与物转化;内与外转化;大与小转化;远与近转化;少与多转化;部分与整体转化;历史与现实转化;现实与未来转化等。

(9)、实际上,从马雅可夫斯基成熟期的诗作来看,这位诗人已经是标社会主义之新,立无产阶级之异的革新派诗人了。1924年创作的长诗《列宁》中,马雅可夫斯基塑造了一位在群众斗争中成长起来的领袖,既平凡又伟大,对人民无限忠诚,不是凌驾于群众之上,而是与人民水乳交融。他还歌颂了d在阶级斗争和生产建设中的伟大作用,表达了人民对共产d、对列宁的敬爱。长诗《列宁》把概括性的综合与细节的描写结合起来,把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10)、上述所有题材都在第三部分得到发展,但反抗的动机正在变得愈发清晰。朵朵白云是“白色的工人们”,他们“向天空宣布凶狠的罢工”后“走散开来”,诗人号召所有“饿着肚儿的、流着汗儿的、温温顺顺的人们”起义。然而他的情绪却是矛盾的:虽然他看见了“一个穿越时间的群山者,/却没别人能看见他”,但他知道“什么都不会发生”:“君不见——/天空又用一掬/溅满背叛的星斗在犹大着呢?”于是他“哆嗦着,被一下抛去小酒馆的角落”,“用葡萄酒浇洒灵魂和桌布”。墙上的圣像“正把光辉馈赠给”“酒馆里喧嚷的人众”,那是另一个玛丽亚——圣母。历史正在重演,人们又一次宁可释放巴拉巴,而不放过“被唾弃的各各他人”,也就是马雅可夫斯基:

(11)、这其中牵涉到一个诗歌创作理念的问题,在马雅可夫斯基看来,“最好的诗将是为共产国际的订货而写的,有为无产阶级胜利的目标,用新的、富于表现力的和谁都懂得的字眼而表达出来的。”也许在诗人看来,爱情、人生、战争、死亡等永恒主题已被人们写了太多,而要扩充、创新诗歌主题,就要涉入社会性题材。姑且抛却社会性题材本就不好把握,难以成就优秀诗歌这一迄今仍存的难题,让我们先就诗歌创作是应该以“我内在的需要”而写还是“响应时代的号令”而写展开思考。

(12)、诗歌构思十分重要。关于诗的构思的内容,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首先关于适合于诗的构思的内容,我们可以马上把纯然外在的自然界事物排除在外,至少是在相对的程度上排除。

(13)、正当我为我存在与否苦思的时候,电话铃响了,听筒里叫着我的名字,我不假思索地应道:

(14)、《脊柱笛子》《莉莉奇卡!》以及那首标题不太像诗的《致一切》——马雅可夫斯基这些年的作品见证了他是如何将莉莉神化的。这些作品的共同点在于从兴奋急坠到最深沉的绝望,从愉悦掉落到痛苦,前者都是爱情所赐,而后者则是没有回报的感情付出所必然导致的。在《莉莉奇卡!》一诗中他写道,没有莉莉就“没有大海”、“没有太阳”,只有“挚爱的你的名字的鸣响”能为自己带来愉悦。在《脊柱笛子》中,他歌颂“化了妆的/红发女人”,也就是莉莉,把“撒哈拉般燃烧的面颊”放在她双脚边,并赠给她一顶冠,“冠冕中我的语言是/一条抽搐织成的彩虹”:

(15)、爱和孤独是人生最美丽的两支曲子,两者缺一不可。无爱的心灵不会孤独,未曾体味过孤独的人也不可能懂得爱。

(16)、诗是一门学问,在文学的韵律方面大部分有限制,但在其他方面极端自由,并且和想象有关系。想象因为不受物质规律的束缚,可以随意把自然分开的东西联合,把联合的东西分开。这就造成了不合法的配偶和离异。诗使它触及的一切变形。

(17)、表现主义: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的绘画,后扩展至音乐、文学等领域。它的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而不是再现”。要求突破事物表相,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揭示其内在的灵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抒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与真理。在艺术方法上,由于强调永恒,人物往往是某些共性的抽象或象征;由于强调写内心活动,直觉和梦幻,多采用内心独白、梦景、潜台词等手段;情节离奇,变化突兀,以夸张、扭曲、变形、荒诞的写法,突出主观的感受,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代表作家与作品有卡夫卡(1883-1924)的《城堡》、《变形记》,美国奥尼尔(1888-1953)的《毛猿》,捷克的科幻作家恰佩克(1890-1938),瑞典作家斯特林堡(1849-1912)的戏剧《到大马士革去》,德国的戏剧家布莱希特(1898-1956)等。

(18)、1893年7月19日,马雅可夫斯基出生,在他12岁时父亲去世,全家移居到莫斯科。1908年参加了俄国社会民主工d,因从事地下活动而三次被捕。在狱中他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并开始尝试写诗。1912年,出版了俄国未来主义派的第一本诗集《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这本诗集既是宣言,宣扬着与传统割裂的精神,也昭示着以马雅可夫斯基为代表的一批未来主义派诗人开始登上舞台。

(19)、我活在世上,爱着,感受着,思考着。我心中有一个世界,那里珍藏着许多往事,有欢乐的,也有悲伤的。它们虽已逝去,却将永远活在我心中,与我终身相伴。

(20)、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马雅可夫斯基(1893年7月19日——1930年4月14日),苏联诗人、剧作家,20世纪世界诗坛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代表作长诗《列宁》从正面描写列宁的光辉一生,描写群众对列宁的深厚感情。他的喜剧讽刺了小市民及揭露了官僚主义,并在戏剧艺术上有创新。由于长期受到宗派主义的打击,加上爱情遭遇的挫折,1930年4月14日,诗人开枪自杀,身后留下13卷诗文。

3、马雅可夫斯基穿裤子的云俄语

(1)、《穿裤子的云》作者,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马雅可夫斯基(俄语:ВладимирВладимировичМаяковский,1893年7月19日-1930年4月14日),前苏联著名诗人。

(2)、雪莱:“一般来说,诗歌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布莱士列特:“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艾青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诗人的想象和科学家的想象不同。

(3)、1930年诗人开枪自杀,自杀原因成谜。“宇宙在沉睡/爪子上耷拉着/爬满星宿蜱虫的巨耳。” 

(4)、说明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5)、马雅可夫斯基生活在一个新旧社会交替的时代。同旧俄罗斯文学最后一代作家中的任何人相比,马雅可夫斯基更为大胆、英勇地寻找和实现与革命的联系,但他身上还是保留了旧世界的烙印、与新时代的裂痕。十月革命前,马雅可夫斯基的创作中有很多未来主义的表现。他的独创、革新,也是与未来主义的艺术主张分不开的。未来主义给予马雅可夫斯基的,除了虚无主义和荒诞离奇的形式主义艺术之外,还有标新立异的本领。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长诗《穿裤子的云》,是诗人对资产阶级爱情、艺术、制度和宗教表示愤怒和抗议,他号召进行反抗,并预言革命的到来。

(6)、尽管《云》获得了像马克西姆·高尔基、科尔涅伊·楚科夫斯基这样权威人物的首肯,马雅可夫斯基仍然很难找到出版商。奥西普听说后表示愿意资助出版,并让马雅可夫斯基打听一下这需要多少钱。穷困潦倒的未来主义诗人们总是在为自己的事业四处筹款,所以马雅可夫斯基起初将奥西普视为一个潜在的庇护人。于是他报了个虚高的价格,并把一部分钱塞进了自己的口袋。许多年后他才明白,莉莉和奥西普其实对此心知肚明,这让他感到十分羞愧。

(7)、增补特翁7首:大地深处,未出生的森林已经静待了千年

(8)、说明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9)、"21”世界诗歌日:24个国家26个著名诗人的26首诗

(10)、                                       汪剑钊/译

(11)、诗歌是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诗言志,歌咏言”(《尚书·尧典》)“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汉书·艺文志》)

(12)、所谓未来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中表现最激进反传统的流派,于20世纪初出现于意大利,随后流行于俄、法、英、德等国的一个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流派,在俄国取得的成就最大,俄国未来主义诗人分成两大派:以谢维里亚宁为首的自我未来主义和以赫列勃尼科夫、马雅可夫斯基为代表的立体未来主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马雅可夫斯基。俄国的未来主义者主张抛弃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抛弃当时流行的俄国象征派诗歌,号召创立新的实验性写诗方法,致力于恢复“词自身”给人的新鲜感受。他们打破传统词法句法,特别强调词语的音响,主张诗人有任意支配语言、任意造词和派生词的自由,以求把词语从僵化的传统语言和象征主义的神秘意义中解放出来。

(13)、这一段还有另一重的反讽意义,他在诗中谈论诗歌,无疑是对陈腐诗意的嘲讽。如果说,上述是对“旧”诗歌中意象陈腐的嘲讽的话,那么,在1915年创作的《我是怎么变做狗的》则是对当时社会的嘲讽。《我是怎么变做狗的》很轻易让人想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可以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通过变形的隐喻,对人被异化的命运悲剧进行了抒写。

(14)、说明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15)、奥西普最早恢复平静。他宣称,即使马雅可夫斯基再也不写一行诗,也都将是个伟大诗人。“他从他手里夺走了笔记本,”莉莉回忆说,“整晚都不归还。”当马雅可夫斯基拿回笔记本后,他在上面写了一行献词:“给莉莉娅·尤里耶夫娜·布里克”。这天她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马雅可夫斯基的长诗之上,但这并不是最后一次:马雅可夫斯基将把自己著作集的每一卷都献给莉莉,直到生命尽头。

(16)、“很遗憾你不喜欢马雅可夫斯基的书,”奥西普9月在给奥列格·弗雷利希的信中写道,“但我想你只不过是没有认真读。也有可能是那种独特的粗鲁和形式上的言简意赅把你吓走了。我自己已经连续四个月什么都不做,只读这本书;我能把它背出来,并且认为这是世界文学中最天才的作品之一……马雅可夫斯基在我们家又过日又过夜;事实证明他是一个极其庞大的人格,当然尚没有彻底形成:他还只有二十二岁,而且是个可怕的流氓。”

(17)、未来主义:20世纪出现最早、反叛精神最强的一个文艺流派。十年之间,来去匆匆。以“否定一切”为基本特征。否定国家机器,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彻底抛弃艺术遗产和传统文化,歌颂机械和都市混乱,赞美“速度美”和“力量”,主张打破理性的形式规范,用自由不羁的语句随心所欲地进行艺术创造。创始人是〈意>马里内蒂,主要成就是诗歌,代表作家及作品是阿波利奈尔的《醇酒集》,马雅可夫斯基的《穿裤子的云》等。

(18)、喧哗的白昼过去了,世界重归于宁静。我坐在灯下,感到一种独处的满足。我承认,我需要到世界上去活动,我喜欢旅行、冒险、恋爱、奋斗、成功、失败。日子过得平平淡淡,我会无聊,过得冷冷清清,我会寂寞。但是,我更需要宁静的独处,更喜欢过一种沉思的生活。总是活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没有时间和自己待一会儿,我就会非常不安,好像丢了魂一样。

(19)、总得叫大车装个够,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有泪只往心里咽,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把头沉重的垂下!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20)、“穿裤子的云”是一个奇怪的意象,云应当是自由飘荡,穿上裤子的云像是对自由加以束缚;此外,云是纯洁无暇的,“裤子”用来遮挡身体的下半部分,在当时那个年代,“裤子”显然隐喻的是难登大雅之堂的词。若是我们再发散思维,云朵于高空飘浮,裤子之下是双腿,双腿之下是踩着土地的双脚,一个悬于天空,一个脚踏实地,立体的空间感,矛盾又统一的意象于词汇之中冲撞。与此同时,这种矛盾又统一的双重性不仅存在于诗,也传递给写就诗的马雅可夫斯基。但如此讲,似乎是搞反了诗人与诗的因果关系,因为当我们解读诗歌时,不可避免地要与诗人发生关系,摒弃诗人只关照诗的内部,所探讨的,发声的,显像的,更可能只是看似真实,实则虚幻的海市蜃楼。既如此,我们须得走近诗人的一生,看是什么驱动诗人的内心,促使他写就诗篇。

4、马雅可夫斯基穿裤子的云百度网盘

(1)、马雅可夫斯基呜咽了一下,几乎喊出声来,然后整个身子扑向沙发。他硕大的身躯躺在地板上,脸埋在沙发枕头里,并用双手抱住头。他开始嚎啕痛哭。莉莉娅惊慌失措地向他俯下身。“沃洛佳,行啦,别哭啦。是这些诗把你写累啦。瞧你写得没日没夜的。”奥夏跑去厨房拿水。他坐上沙发,想用力把沃洛佳的头提起来。沃洛佳抬起了满是泪水的脸,依偎在奥夏的膝盖上。透过呜咽的嚎哭,他隐约喊出了一句话:“莉莉娅不爱我!”然后他挣脱开来,跳离沙发,跑进厨房。他在那里放声哼叫、哭喊,害得莉莉娅和奥夏只能躲去卧室最远的角落里。

(2)、我赞美目前的祖国,更要三倍地赞美它的将来。——马雅可夫斯基

(3)、当1915年长诗《穿裤子的云》的一个片段发表在文选《射手》中时,它的体裁界定也是“悲剧”,而在《论各种马雅可夫斯基》一文中,诗人称它为自己的“第二部悲剧”,这样一来也就确立了长诗和剧本之间的直接联系。由于《云》最初被称作《第十三个使徒》,这一联系就变得更为明显了——因为第十三个使徒不是别人,正是马雅可夫斯基自己。当马雅可夫斯基迫于审查的要求而更改标题时,他选择了《穿裤子的云》,而这又成了他的另一个位格。《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第十三个使徒》和《穿裤子的云》这三个标题都是作者之“我”的同义词——对于一个创作具有深刻自传性质的诗人而言,这是一种非常自然而然的手法。

(4)、我们一生中不得不花费许多精力来伺候肉体:喂它,洗它,替它穿衣,给它铺床。博尔赫斯屈辱地写道:“我是他的老护士,他逼我为他洗脚。”还有更屈辱的事:肉体会背叛灵魂。一个心灵美好的女人可能其貌不扬,一个灵魂高贵的男人可能终身残疾。荷马是瞎子,贝多芬是聋子,拜伦是跛子。而对一切人相同的是,不管我们如何精心调理,肉体仍不可避免地要走向衰老和死亡,拖着不屈的灵魂同归于尽。

(5)、说明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6)、可见,这一切都契合了诗人“未来主义派”诗人的身份,主张创新,主张诗的新的实验性写作。

(7)、佩索阿:我是我想成为的那个人和别人把我塑造成的那个人之间的裂缝

(8)、《穿裤子的云》、创作于1915年结束的长诗,是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代表作,同时取名自第一乐章,也就是“打倒你们的爱情”。

(9)、一次和他的谈话让莉莉尤为反感。他们讲到了一位被奸污的妇女。莉莉觉得那个强奸犯应该被枪毙,但马雅可夫斯基却“说他理解他,说他自己也有可能强奸妇女,说假如他和一个女人同处一座无人孤岛之上,那么他明白自己有可能也会憋不住,诸如此类”。这让莉莉十分厌恶:“具体的话我当然记不住,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他的面部表情、眼睛、嘴,我记得那种恶心透顶的感觉。假如沃洛佳不是个那么伟大的诗人,那么我们的关系就到此为止了。”

(10)、说明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11)、尽管并不能说马雅可夫斯基的抗议里就没有社会色彩,但实际上他的诗讲述的是一种更深刻的、存在意义上的反抗,反抗的对象是时间,以及将人的生活变成悲剧的世界秩序。在长诗的结尾部分,这一点变得更为明显——求爱再度遭到拒绝,而诗人幸而尚不知道下面几行诗中的预言意义:“我和心一次都没活到过五月,/而在活过的生命里/只有第一百个四月。”

(12)、当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是会心地笑了的。只有像马雅可夫斯基这样的诗人才会有这样的辩解。我不知道当时那位姑娘是怎样的花容失色,听了诗人的声明又是怎样的表情和反应。她是否会大骂马雅可夫斯基是疯子、流氓、神经病、伪君子?这一切我都无从得知。诗人只想说明他对姑娘没有恶意,让姑娘放心。姑娘哪里知道,那双盯着自己的眼睛早已穿透世俗的思维到达诗意的天空,“云”的意象就从诗人嘴里脱口而出。但姑娘能明白他的意图吗?诗人以诗意的语言来处理世俗的麻烦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他极力把自己从男人的群体中剥离出来,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可他又不能将自己和男人的概念彻底区分以得到别人的理解,他的辩解也显得那样的无力,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当时的孤独、无助——当诗意碰到世俗,当深沉遭遇肤浅。

(13)、过了三年,也就是革命之后,马雅可夫斯基用四个口号来描述这部长诗的“思想”:“打倒你们的爱情”,“打倒你们的艺术”,“打倒你们的制度”,“打倒你们的宗教”。在诗中其实并没有这种体系化和对称性,但如果用第一人称单数形式代词“我”来代替那个意识形态色彩的“你们”,那这些描述就显得相当准确:《穿裤子的云》讲的就是这些东西,但却不是“你们的”,即资本主义社会的,而是我马雅可夫斯基那折磨人的单恋,我通向各各他的美学道路,我反对不公的抗争,我与残忍的、缺位的神的斗争。

(14)、所以,我要修改帕斯卡尔的话:肉体是奇妙的,灵魂更奇妙,最奇妙的是肉体居然能和灵魂结合在一起。

(15)、捕捉到形象就要靠灵感。马雅可夫斯基举过一个捕捉形象的例子:大约在1913年,他从萨拉托夫回到莫斯科。为了对一个在火车上同路的女人表示他对她完全没有邪念,诗人就说道:“我不是男人,而是穿着裤子的云。”说了这句话之后,他立即考虑到这话可以入诗——但他又担心这句话口头上传出去白白地滥用掉了。

(16)、接下来一部分的情绪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心脏燃烧的绝望诗人现在扮演了一个未来主义反抗者的角色,在“在做成的一切之上”,打上一个“nihil”:

(17)、虽然不能用诗的现实去比附生活现实,但这几行诗中无疑有相当多的自传性元素:在马雅可夫斯基的感受中,他和莉莉的关系就是这样的。“爱、嫉妒和友谊在马雅可夫斯基身上强烈到夸张的地步,但他却不爱谈论这些事情,”莉莉写道,“他永远都在不停地写诗,把自己的感受毫无保留地写进诗里。”

(18)、 我的灵魂中没有一茎白发, 它里面也没有老人的温情和憔悴!

(19)、孤独可以让心灵自由飞翔,让思维得以跳跃,就像天上飘浮的云,自由自在。孤独者多有创造行为,他们独树一帜,处处领先一步,不被理解又何妨?从这个意义上说,孤独者就是时代的开拓者。

(20)、作为马雅可夫斯基的代表诗作,长诗《穿裤子的云》(原名《第十三个使徒》)高度的艺术技巧、深刻的思想意蕴和多样的话语内涵,即使今天以挑剔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仍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意义。从1914年初,诗人就开始从主题和技巧方面构思《穿裤子的云》:“我感觉到我有了技巧,能够掌握主题了……关于革命的主题,构思《穿裤子的云》。”长诗由一个抒情片段发展而来,与诗人的真实爱情体验和失恋经历密不可分。在长诗中,马雅可夫斯基以第一人称直陈其事的叙述策略,一方面增强了长诗的故事真实性和时代现实感,另一方面也方便个人情感的抒发和复杂氛围的营造。在第二版前言中,诗人对长诗进行了“纲领性”的说明:“《穿裤子的云》……我认为是当代艺术的基本思想。‘打倒你们的爱情’,‘打倒你们的艺术’,‘打倒你们的制度’,‘打倒你们的宗教’——这就是四部乐章的四个口号。”这一提纲挈领式的宣言,无疑点明了长诗的思想基调和时代特色。

5、马雅可夫斯基的幽默

(1)、扎加耶夫斯基:铁皮火车缓缓启动, 仿佛十九世纪消失在雾中。

(2)、一个声音对我说:在无限宇宙的永恒岁月中,你不过是一个顷刻便化为乌有的微粒,这个微粒的悲欢甚至连一丝微风、一缕轻烟都算不上,刹那间就会无影无踪。你如此珍惜的那个小小的心灵世界,究竟有何价值?

(3)、爱把诗人引向了发疯和自杀的边缘,但宇宙却沉默不语,连可以质问答案的人都没有。世界的秩序无法撼动,暴动是无谓的,一切都在寂静中:“宇宙在沉睡,/爪子上耷拉着/爬满星宿蜱虫的巨耳”。

(4)、1930年4月14日,因爱情失意及对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的失望等原因而开枪自杀。

(5)、我身上必定有两个自我。一个好动,什么都要尝试,什么都想经历。另一个喜静,对一切加以审视和消化。这另一个自我,如同罗曼 ·罗兰所说,是“一颗清明宁静而非常关切的灵魂”。仿佛是它把我派遣到人世间活动,鼓励我拼命感受生命的一切欢乐和苦难,同时又始终关切地把我置于它的视野之内,随时准备把我召回它的身边。即使我在世上遭受最悲惨的灾难和失败,只要我识得返回它的途径,我就不会全军覆没。它是我的守护神,为我守护着一个任何风雨都侵袭不到也损坏不了的家园,使我在最风雨飘摇的日子里也不致无家可归。

(6)、孤独其实并不孤单,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傅雷说“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无数有梦想的志同道合者即使时空隔绝,心灵也始终紧密相连,他们打破所有壁垒,折射出一道道思想光芒,创造出精神天堂,绚丽人类文化。所以他们身处斗室而精神饱满,身陷囹圄也不坠心志。

(7)、写于1922年的《开会迷》,是一首思想和艺术臻于成熟的好诗。它是作者深刻地观察和发掘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并把它真实地再现的艺术珍品。这首诗写得振聋发聩,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生活中矛盾的本质方面——人民群众同官僚主义的矛盾,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用夸张甚至荒诞离奇的艺术形象描写出来。

(8)、斯大林对他的评语:"马雅可夫斯基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我们苏维埃时代最优秀的、最有才华的诗人。"

(9)、马雅可夫斯基朗诵的《穿裤子的云》让莉莉和奥西普心头的疑云瞬间消散。1915年9月长诗由奥马布(ОМБ,奥西普全名的缩写)出版社正式出版,印数1050册。扉页上最终敲定的题词是“给你,莉莉娅”,此外长诗还有了新的体裁界定:不再是“悲剧”,而是“四联画”——让人联想到“三联画”,也就是三折圣像。审查官认为有渎神和政治叛乱色彩的诗句被用省略号代替。“我们都能背《穿裤子的云》,”莉莉回忆说,“我们就像等待约会一样等待校样,被查禁的地方自己手写进去。我爱上了它橙色的封面,爱上了它的字体和题词,我找了最好的装订工人,挑了一个最贵的带烫金字的真皮书封和一张炫目的白色波纹绸衬纸把属于我的那一册装订起来。马雅可夫斯基从没享受过这般待遇,他无比高兴。”然而销量却让人非常失望,按照马雅可夫斯基的说法,这是因为“诗歌主要的消费者都是小姐们和太太们,而一本起了个这种标题的书她们是不会买的。”

(10)、面朝大海,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读睡诗社创办于2015年11月16日,诗社以“为草根诗人发声”为使命,以弘扬“诗歌精神”为宗旨,即诗的真善美追求、诗的艺术创新、诗的精神愉悦。现已出版诗友合著诗集《读睡诗选之春暖花开》《读睡诗选之草长莺飞》。诗友们笔耕不辍,诗社砥砺前行,不断推陈出新,推荐优秀诗作,出品优质诗集,朗诵优秀作品,以多种形式推荐诗人作品,让更多人读优秀作品,体味诗歌文化,我们正在行进中!

(11)、日子川流不息。我起床,写作,吃饭,散步,睡觉。在日常的起居中,我不怀疑有一个我存在着。这个我有名有姓,有过去的生活经历,现在的生活圈子。我忆起一些往事,知道那是我的往事。我怀着一些期待,相信那是我的期待。尽管我对我的出生毫无印象,对我的死亡无法预知,但我明白这个我在时间上有始有终,轮廓是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