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争的名言

1、孔子不与人争论的故事

(1)、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2)、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3)、老孔都从《易经》这座神秘的殿堂里走出来,老子因之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孔子留下了《易传》。有人说老子受《归藏》(即《坤乾》,以坤为首卦,万物莫不归藏于地)影响而形成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这种说法没有足够的证据,《归藏》早已失传,老子时代已看不到了。我认为学生可以背叛老师而开辟自己的学术天地,老子仍然是受了《易经》的影响而建立自己的体系的。有人说《易经》首乾,以阳为主,《易经》那里应该是柔弱顺刚强,而不是柔弱胜刚强。这是汉儒编定的卦序,《易经》原来的卦序(先天次序)也是首坤的。即使首乾,也不妨碍老子用坤用阴。

(4)、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5)、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孔子

(6)、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对天资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而对于中等以下天资的人,则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7)、山像征功高出众、卓立如山的伟人,地代表平凡广大的老百姓,虽然功高如山而言行谦下于众,众人自然喜欢他拥戴他。本来山是大地中的一部分,后来逐渐崇高卓越起来,再高大也是站在大地上,离开了大地,高山则无所以立,所以脱离了群众的领袖就很危险了,安泰不离地母而无人敌之,一旦被引诱到半空中,便死于对方的刀下。

(8)、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9)、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10)、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1)、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12)、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13)、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孔子

(14)、⊙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5)、⊙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1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孔子站在岸上指着河水说:“时光的流逝就象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17)、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

(18)、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年轻人是可怕的,因为怎么能知道他的将来不如我们现在呢?但如果一个人到了五十岁还默默无闻,他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19)、⊙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20)、子曰: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 孔子

2、孔子关于不争的话

(1)、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2)、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3)、⊙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4)、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孔丘

(5)、子曰:“君子义以为质,厉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6)、⊙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7)、这句话讲述了君子的所作所为以及与小人的不同。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认为,他应当注重义、礼、逊、信的道德准则;他行为庄重,与人和谐,但不结d营私,不以言论重用人,也不以人废其言。

(8)、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9)、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孔子

(10)、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1)、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1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一个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锋利的工具。

(1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4)、10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15)、(释义)孔子说:“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别人。

(16)、·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17)、老子也认识到水是生命的源泉,不光人,农作物和飞潜动植等都离不开水,都得水的滋润才能生存,水最能生长化育万物了。而且水往低处流,乐居下而不争高,藏垢纳污,胸怀宽广,大度能容,至静至柔,又至动至刚,摧坚克强无能过之。

(18)、⊙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9)、(释义)孔子说:“君子能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了就会胡作非为。”

(20)、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 孔子

3、孔子不争辩的典故

(1)、·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2)、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3)、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孔子《论语》 

(6)、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7)、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0)、10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1)、⊙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1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3)、1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4)、·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5)、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6)、《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1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8)、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19)、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0)、(翻译)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4、老子的不争与孔子的不争的区别

(1)、子曰:“吾十有五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2)、⊙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3)、0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摘孔子《论语》、朽木不可雕也。——孔子

(4)、·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5)、10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6)、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孔子

(7)、苦县厉乡在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太清宫原是建于东汉末年的老子祠。由于注意养生,老子活了百余岁,堪称老寿星了。而周游列国,累累如丧家之犬的孔圣人只有七十三岁。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丘

(9)、(释义)孔子说:“可以同在一起学习的人,未必能一起通向真理;可以一起通向真理的人,未必能共同坚守真理;可以一起坚守真理的人,未必都能做到通权达变。”

(10)、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1)、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2)、·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13)、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4)、这是一首凝炼隽永的哲理诗,高度压缩和包容,是人生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经验的沉淀,是内养生外治国的大道理,以“道”为本,建构了上至帝王御世、下到隐士修身的哲学体系。道家哲学也是天人合一的哲学,也是体用一原、显微无间的,也是三才之道的,也是内圣外王的,不过道家的圣人和帝王与儒家的圣人和帝王不一样。道家用阴(居下,不争,守柔,贵虚,自然无为),儒家用阳(刚健进取,奋发有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悌友爱)。一阴一阳之谓道,共同构成中国之文化太极,儒道互补,儒主道从。儒家正面社会人生,积极入世,道家可入世可出世,从反面用否定的方式入世。孔子说:“我爱你!”老子则爱之极而恨之切,说:“我不喜欢你(的缺点)!”如此而已。

(15)、子曰:“其言之不祚,则为之也难。”——《宪问》

(16)、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孔子

(17)、老子深明阴阳之理,把得道之人喻为“未孩(咳)之婴儿”,即是坤小女也,把道比作“玄牝”,即坤老母也,“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老子深深咂味坤卦,知道应该效法大地,“人法地”,要像大地一样宽广,居下不争,承载万物,安定、宁静而稳重。“安贞吉”,安宁贞静自然吉利,故倡清静无为。“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要因循自然,不要勤扰民。“履霜坚冰至”,踏着霜,则知坚冰不久将结,须防微杜渐,因而老子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18)、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

(19)、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20)、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5、孔子不争的名言名句大全

(1)、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4)、我们从小就接触到孔子思想的教育,孔子有哪些名言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孔子的名言及解释,希望喜欢!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老子是在精通阴阳学说的基础上而重阴用阴的,并不是只强调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二十八章)老子发挥了《易经》中的阴性卦,如坤、谦、无妄、损、颐、明夷、遁、巽、观、艮、节、复、随等卦,把用阴哲学发挥到了极致。

(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孔子

(8)、10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9)、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12)、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孔子没有如下四种毛病:主观臆断,绝对肯定,固执已见,自以为是。

(13)、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14)、⊙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5)、(释义)孔子曰:“对于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而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从中深感快乐的人。”

(16)、(翻译)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快。”更多孔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1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8)、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9)、老子非常欣赏水之居下不争、润物无声、包容博大的品性,觉得以水喻道是最恰当不过的了。他多次提到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六十六章)江海处百川之下,故百川归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一切河流的总汇,百川归之而为水王。老子之道也像江海一样无所不包,它产生了宇宙万物,宇宙万物最后又复归于它。老子因而奉劝最高统治者也要有这种胸怀,“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六十六章)

(2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摘孔子《论语》、朽木不可雕也。 —— 孔子

(1)、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衰,吾何以观之哉!”——《八佾》

(2)、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君子说话要谨慎,而做事则要雷厉风行。

(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4)、⊙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5)、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d。”——《卫灵公》

(6)、(释义)孔子说:“出门做事就像接待贵宾一样认真,役使老百姓就像承担重大祭祀一样慎重。凡是自己不愿做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无论在邦国里做事,在家族里做事,都不要让人怨恨自己。”

(7)、孔子曰:习相近也,性相远也。 —— 孔子

(8)、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9)、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 孔子

(10)、“洼则盈”(二十二章)低洼处反而水多充盈,这和“谦受益”一个道理,谦者欠也,低下而不自足自满,故还能好学、受益而不断进步。“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二十八章)知道刚强,却甘守柔雌,宁愿做天下最卑低的溪谷。“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三十二章)道是天下万物的归宿,就像百川自动归于江海一样。“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四章)道体冲虚博大,像深渊一样,是万物的老祖宗,用之不竭,填之不盈……

(1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3)、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14)、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15)、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16)、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孔子

(17)、“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孔子《论语》

(1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

(19)、《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站在河边,看到河水日夜不停地奔流,感叹人生易老,时不我待,人应该像河水一样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易传·象传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0)、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颜渊》

(1)、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2)、0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4)、·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 孔子

(7)、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8)、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论语》--当他未得到官职的时候,唯恐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官职,又唯恐丢失掉。假若害怕丢失掉,便什么坏事都能干出来。

(9)、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0)、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1)、子曰:“其言之不祚,则为之也难。”——《宪问》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3)、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作者:孔子 

(14)、⊙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6)、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7)、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8)、每个人的学术成就都是吸取了以往的文明成果,再结合当代的生活经验,而加以发挥创新的。老子也不例外,他寝馈于艰涩深奥的《易经》中,吮咂了其中的伟大智慧,又披阅了历代王朝的兴衰史,分析春秋末年的社会现实,从而锤炼出了万古不朽的智慧宝典《道德经》五千言,创立了道家学派。

(19)、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20)、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