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是个怎么样的人

1、史铁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机会出现在一个夏天的下午,大雨以后。我进入史铁生所居的社区之际,那里低凹的地方还汪着水,空中也有一种混合着花草与树木的气味,非常凉爽,有老人和孩子在路上且行且停。我敲了敲门,他的妻子便打开礼让我,接着史铁生摇着轮椅出来,迎我到客厅去。近乎二十年之间我想见的人,一旦坐在我的面前,我居然不知道怎么说,说什么,才算合适。孔子曰:“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我便是这样考虑的。在以中国人惯常的相互问候之际,我对史铁生突出的印象是,如果他站起来,那么一定很高大,很魁伟,他在街上碰到流氓或盗匪,一定会有勇为。他也有静气,偶尔的一个手势,还带出了一种领袖的风采。他的身体仍然是麻烦的,他告诉我:每星期做两次透析,使人非常疲倦。透析就是把血液抽出来,消除其中的毒素之后再输进去。消除血液中的毒素,也会损害血液中的一些营养,所以会疲倦。他解释自己的身体,就像解释叶的光合作用或冰的物理变化,是没有任何忌讳的,这便是达观。他很清楚出版行业的变化,并以印数和版税计算我的一本书的报酬,还表示祝贺,不过我明白他对这种问题缺乏兴趣,他这样做,无非是量体裁衣,见客炒菜,以照顾我的情绪。讨论我和他共同认识的一位作家,其骤然兴奋,并对她有可能的成功表示期待。零零散散,任其自然,就到了我应该离开的时候,遂起身告辞。史铁生摇着轮椅一直送我,走过客厅,还继续走。我要出门了,便站下,转过身说:“请你留步!”他挥挥手,笑着说:“你走好,再见!”

(2)、如出满勤每月30元工钱,但他为了看书和尝试写作,每天只干半天,一月下来只能领到15元,这活儿他一干就是7年。

(3)、北京798时代空间画廊,几百人给史铁生过“生日”,现场没有花圈和白纱,没有牧师和挽联,只有鲜花和红装,只有怀念和祝福,60根红烛绕成一圈,一张张祝福卡片写着“铁生,生日快乐”,“铁生,一路走好”。

(4)、此书之情至纯,至深,至烈。追求语言的凝练、传神和典雅,相信现代汉语颇具创造性的空间及写作实践的可能。此书离我的天性最近,距所有人的精神向度也最近。

(5)、人干不过上帝(如果真有一个存在叫“上帝”),但上帝也没有要和谁干架,他对所有人都一样,随机将你丢到这个世界,除了给你永远可以前行的道路,其他的什么也没有。

(6)、有人说:“寥寥几百字把自己对母亲的爱与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挥撒地淋一漓尽致,表现了母爱的无私,理解与伟大。他没有对病痛屈服,病痛反而使他写出了这样字字珠玑的文章。我们被他深深地折服了,感动了。”深以为然。

(7)、实际的剧本当然不是这样平铺直叙。剧情的进展让人有一种破案的感觉:每一节提供一个线索,这些线索在最后汇聚出A已经死亡这个真相。由于全剧都是A的灵魂漫游,或者叫做幻觉,场景的变化看起来十分随机,有具体的实际情景,比如动物园、警察局;也有纯虚幻性质的想象,比如万马奔腾、草地鲜花;甚至还有穿越,A到了过去也到了未来。这很像一般人做梦时的情景:每个片段都很清楚,但你找不到这些片段的具体联结点。

(8)、如果说老瞎子整个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看一眼世界,这个目标破灭后,他看到了琴弦之外的世界。

(9)、周国平说:“他的精神性自我已经能够十分自由地离开肉身,静观和俯视尘世的一切。”“他看到了信仰的真相”“懂得了真正的信仰”

(10)、最简单的回答就是,为了不至于自杀……写作便是要为活着找到可靠的理由,终于找不到就难免自杀或者还不如自杀。

(11)、为了这个念想,老瞎子50多年来,不辞劳苦,不敢荒废,认认真真地弹着三弦琴。

(12)、他留下20部短篇小说、6部中篇小说、2部长篇小说、18部随笔散文及其他,还有2部电影剧本。这些文字是真正向死而生的箴言,让你在生命的幽暗中触摸到光。

(13)、他站得笔直,苦难压弯了肉体,却压不弯灵魂。

(14)、我们残疾人最渴望的是与健全人平等。那怎么办呢?我想,平等不是可以吃或可以穿的身外之物,它是一种品质,或者一种境界,你有了你就不用别人送给你,你没有,别人也无法送给你。

(15)、史铁生在轮椅上生活了30多年,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回忆知青生活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得了1983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16)、此时,放下执念的老瞎子回想起鸟鸣、花香、水流,才觉得自己为了这一张药方,错过了身边多少美丽,他应该用为数不多的岁月好好欣赏。

(17)、史铁生说:“你来了黑夜才听懂期待,你来了白昼才看破樊篱。”

(18)、人生实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猜谜语,却是人的选择。

(19)、隔日一次透析,一周三次,每次4个半小时,剩下的时间,每天也就能写两三个小时。即使这样,史铁生在4年里写出了十几万字的《病隙碎笔》。

(20)、他告诉徒弟:“人的生命就如这琴弦,只有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2、史铁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1)、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又生出褥疮,蔡明白端坐的日子多么晴朗。后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的时光。终于明白,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任何灾难前面都有可能要加上一个‘更’字。”

(2)、)②史铁生是一个超越了自身 ③史铁生是一个面向真实的人生,不退缩

(3)、可是二十一岁时,双腿瘫痪,上帝打碎了他成为运动员的梦想。

(4)、曾经,史铁生渴望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他甚至暗自祈祷,如果有来生,一定要有一个健全的体魄。

(5)、深秋的地坛公园,枫叶铺铺展展地拥在一起,银杏也黄得浩浩荡荡,只差再多几夜的凉风,就会落英缤纷。

(6)、距离阻挡不了灵魂的交流,热爱文学的陈希米开始和远在北京的史铁生通信。

(7)、舞台到底会以什么形式呈现。在1996年,用银幕当舞台背景还基本属于天方夜谭,但如今,以LED大屏取代布景已经不新鲜了。舞美设计会不会严格按照史铁生的构想进行,如果是,是否真的会按电影手法拍摄?

(8)、于是终于弹断最后两根琴弦老瞎子,急匆匆去抓药,把生病的徒弟独自留在了野羊坳。

(9)、多年之后,史铁生完全理解了母亲,也对母亲产生了一些负疚和懊悔,并深沉地纪念着母亲,这便是有心的表现。史铁生早就把对母亲的感情,扩而大之为对万物的感情,而这则恰恰是一种智慧。史铁生的苦难是从双腿有病开始的,他的智慧是从苦难开始的。对于这样一个人,我当然是要见的。

(10)、师徒二人忙忙碌碌地弹琴,何尝不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11)、清明节|北大教授:现在殡葬制度是把过世的人当成垃圾处理

(12)、无论是谁,走在地坛公园,都不由得念叨起这个名字,史铁生。

(13)、故事中,一对被人称为“老瞎子”和“小瞎子”的师徒,走街串巷弹琴说书为生。

(14)、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196一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一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15)、朱鸿的历史文化散文在当代文坛独树一帜,本书在生命体验的感悟上写出了新的深度。

(16)、人自身的救赎,不是别人能够给的,上帝也许可以,但上帝不会那么做,一切都是自己的追寻。

(17)、罕见省部级高干在中央d报公开表达“不满”:我困惑很久,不吐不快

(18)、当然,有些人不喜欢猜谜,喜欢某种已经固定的人生,这样的人讨厌命运的谜语,自然也理解不到史铁生所说的“无谜可猜的悲哀”。

(19)、原来,去抓药的老瞎子,被告知那放在琴槽里50年的药方不过是一张白纸。

(20)、史铁生再也没有醒来,虽然命运在他年轻时残酷地将他摁在了轮椅上,可他的灵魂一直倔强地站立着,而这一次,他终于还是离开了这个他用力热爱的世界。

3、史铁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作家

(1)、史铁生许多小说有强烈的自传要素,如中篇小说《宿命》就是作者的精神自传;他有强烈的宗教情怀,甚至精深的宗教哲学,在作品中思索人的救赎需要和终极关怀,追寻上帝,反映世人以意识形态名义推翻亲情灭绝爱心,甚至背叛自己的良心和信仰。

(2)、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说过,徐志摩这句诗未必牵涉生死,但在我看,却是对生死最恰当的态度,作为墓志铭真是再好也没有。”

(3)、为什么不大可能实际排演呢?说一个最浅显的原因:难度系数太大。

(4)、苦难有时候真像大海,溺于其中的人,往往会由于难以承受其折磨而颓唐,而堕落,或是变得嫉妒和仇恨,甚至有的会图谋报复社会,若实在走投无路,那么便自杀。在我周围就有这样的故事发生,而苦难所造成的消极心理,我则完全可以考量,并愿意理解。在史铁生双腿有病的开始十年,他经常摇着轮椅把自己运到地坛。那是一个古老的祭场,不过史铁生进去的时候,它已经成了一个又破败又荒芜的园子,只有厌世或隐身的人才喜欢这里。史铁生显然是希望躲避喧嚣的,躲避所有的人,甚至要躲避自己的母亲,或分担母亲的忧伤。

(5)、史铁生把上帝作为对手,他不是要干过上帝,而是把“上帝”作为永远的思索。

(6)、他不再将目光和思考局限于个体的不幸福,而是看到了这不幸的背后,整个世界的和谐完整。

(7)、周国平读了史铁生的《无虚笔记》后,赞叹不已:在经历了绝望的挣扎之后,他大难不死,竟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精神上的健康。

(8)、可是,当思绪从执念中解脱,他发现“死”其实并不容易。

(9)、现代哲学家邓晓芒说:每个心灵都有残疾,其实他比我们更健康。

(10)、每日为别人说书消遣,给人带来多少茶余饭后的娱乐,这难道不是生活的意义吗?

(11)、母亲也知道儿子的煎熬,然而她难以有效地安慰儿子,或减缓儿子的煎熬。如果史铁生离开家的时候不是心平气和的,那么他母亲便不会安安静静地呆在家里,即使史铁生不烦不恼地走了,她也不能。她总是在史铁生出门之后,要悄悄地到地坛去,以看一看儿子。史铁生不愿意遇到人,甚至在落寞的园子,他也要藏在树后或林中,这为母亲找他增加了难度。有几次,他发现母亲在园子张望着,四下张望着,终于也未能发现自己,遂怅然而去。之所以母亲未见他还能走,是因为园子的气氛是正常的,她感到儿子还好,虽然未见。如果儿子不好,那么园子早就会有一种惊异与紧张的气氛。不过她走,也是怅然的。

(12)、他甚至开始怀疑,这么多年为了这琴和琴弦,到底值不值。

(13)、这次他绝对不能倒下,否则复明的希望就要拖到明年,他等不及也等不起。

(14)、有个青年一直想渡河到对岸去,但河水湍急危险,他观望了几个月也不敢涉水。

(15)、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韩少功评

(16)、直到他看见河对岸盛开了一朵鲜艳的红色花朵,花朵大而美丽,他太想拥有这朵花。

(17)、强烈的渴望让他忘记了河水的湍急艰险,成功渡河。

(18)、他在《我与地坛》这本书中,留下了自己在生命转角里的足迹。他用了好几年的时间,终于想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19)、小孩子玩心重,学琴说书的这三年,每天跟在师傅后面,时不时用灵敏的耳朵听着鸟儿归巢、蛇爬过地面、獾咬了庄稼,偶尔学学犬吠,再学学鸟鸣。

(20)、史铁生的妹妹史岚后来回忆道:“我亲眼看见他把一整瓶药一口吞下,然后疼得在床上打滚,看见他一把摸向电源,全院电灯瞬间熄灭,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恐惧和绝望。”

4、史铁生的其人其事

(1)、这些行为在老瞎子看来都不务正业,且耽误时间,只有弹琴才是唯一该做的事。

(2)、史铁生完成了许多身体正常的人都做不到的事,他对于人的命运和现实生活的冲突,没有停留在表面进行思考,而是去拷问存在的意义。

(3)、钝痛之后,心中空无一物的老瞎子,决定就这样死去。

(4)、史铁生躲避在古老而荒芜的祭场,竟连母亲也躲避,主要的原因,甚至惟一的原因,是他正经受着苦难的锻造。他不希望任何人看见他挣扎的状态,这仿佛蛇退皮,蝉脱壳,虎狼豺豹舔其创伤,总是隐蔽在角落进行的。禽兽也会维护其自尊,何况是人,何况是史铁生。也许这还不仅仅是一个自尊的问题,它有可能是出于宇宙之中一种神秘的力量,具有生命诞生的性质,或是要脱胎换骨就必须这样,因为它将导致人的根本变化。苦难有时候真像大海,史铁生溺于其中近乎十年,终于摆脱了沉沦之势。

(5)、所以他很欣赏那句“我就怕我配不上我受的苦”。

(6)、残疾送给我们的困苦和磨难,我们都心里有数,所以不必说了。以后,毫无疑问,残疾还会一如既往地送给我们困苦和磨难,对此我们得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我想,一切外在的艰难和阻碍都不算可怕,只要我们的心理是健康的。

(7)、即使房价在爬坡,可积蓄每增加些许,希望就多了一分。

(8)、史铁生就走在这样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上,而且超过了同行的人很长一段距离,他转头,看着众生,除了爱,一无所有。

(9)、作者把他们对自身残缺的痛苦和对完整的渴望,写进了那把三弦琴,也将希望与绝望之间的落差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10)、史铁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为什么不能是我?”“老天爷为什么要对你讲公平?”

(11)、在他看来,肉身问题,诸如瘫痪和尿毒症,就是苦海、惩罚和原罪。

(12)、有了人间烟火的园子,在人尽消散后,又回到它孤独旷静的模样,守着天圆地方,数着岁岁年年。

(13)、让我们回到前言,看看史铁生对这个戏的设想:

(14)、我们又何尝没做过“老瞎子”,看见一个虚无缥缈的目的,就盲目地去追,不加思索和考量,偏激而执拗,最终陷入执念的魔障。

(15)、在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史铁生的身体都被限制在轮椅上。正如他自己所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由关注身体的残疾到关注精神的残疾,再到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他的文字充满了鲜活的生命气息,对人生透彻的思考、对生死的不停追问。

(16)、他又接着说:“好在上帝比我们智商高,他将永远提供给我们新谜语,我们一起来做这游戏,世界就恰当了。开开玩笑,否则我说什么呢?老窝已给人家掏了去。”

(17)、费孝通:为什么中国人既不痛痛快快地活,又不爽爽快快地死?

(18)、不透析的日子,史铁生会摇着轮椅到院子的西面,对着一棵玉兰树静静看书。如果是冬天,就摇到院外墙根,只有那里有太阳。如果是夏天,常有幼儿园的孩子来院子里绕一圈。不时有邻居过来打个招呼,或聊两句。

(19)、他急得辗转反侧睡不着,身体的感觉告诉他可能要生病,以往一病就是好几个月。

(20)、每个人的人生意义都要自己去寻找,或梦里寻他千百度,或蓦然回首的灯火阑珊处。

5、史铁生是一位怎样的人

(1)、可是后来他想明白了,如果人有了健全的体魄,但是灵魂没有领悟到:人如果不能在超越自我局限的无尽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健全和残疾一样,都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都是“最不幸的人”。

(2)、史铁生21岁瘫痪,59岁离世,38年的光阴里,疾病缠身。他的一生,都在与死亡搏斗,他曾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

(3)、陈再去,史又闹,陈只好把手续拿到病床旁边办,史铁生就“安安静静了”。

(4)、因为残疾,明白了健全的重要;因为丑陋,晓得了美丽的魅力;因为软弱,知道了英雄的可贵。世界是需要有差别的,千篇一律的人生就像枯燥乏味的戏剧,不忍卒读,上帝看得也不会过瘾。于是总要有人去背负沉重的苦难,有人去享受甜蜜的幸福。这种选择,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当你不幸拾得悲苦的角色,只能鼓舞自己,去开辟一条救赎之路。

(5)、但这又是人人都不可逃离的,人活在世上,免不了要受苦,于是就进入了苦海和原罪,该怎么办呢?

(6)、“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

(7)、舞台的背景是一幅宽阔的银幕。放映机位于银幕背后。

(8)、就像我们读史铁生的文章总有一种如沐春风的豁达感一样,殊不知这字字句句的背后都浸透着这位作家对世界、对命运的探寻与质问。2010年12月31日,在与病魔斗争了30多年后,史铁生安静地离开了人世。

(9)、除了他的作品让我喜欢之外,我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捕捉新的信息,并想见他。我尝思索,如果史铁生知道在西安有一个人这样关注他,而且是暗暗的,持久的,那么他大约很是反感。可惜他无法发现我,并阻挡我。不过我想见他的念想也是淡若轻烟,飘若浮云,忽隐忽现的,然而这个念想似乎也特别顽强,一岁一岁地延续下来,没有消失。我明白,见一见是需要机会的,遂等待着机会。

(10)、史铁生年轻的时候,是学校里的运动健儿,他喜欢田径,喜欢足球,梦想是成为一个运动员。

(11)、一日,史铁生和往常一样,到山里放牛。突然,暴雨冰雹袭来,躲闪不及的他,受风寒因此病倒,高烧不断。烧退后,他就感到了腰腿疼痛。

(12)、现在我常有这样的感觉: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坐在幽暗处,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耐心地等我。不知什么时候它就会站起来,对我说:嘿,走吧。我想那必是不由分说。但不管是什么时候,我想我大概仍会觉得有些仓促,但不会犹豫,不会拖延。“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说过,徐志摩这句诗未必牵涉生死,但在我看,却是对生死最恰当的态度,作为墓志铭真是再好也没有。死,从来不是一次性完成的。陈村有一回对我说:人是一点一点死去的,先是这儿,再是那儿,一步一步终于完成。他说得很平静,我漫不经心地附和,我们都已经活得不那么在意死了。这就是说,我正在轻轻地走,灵魂正在离开这个残损不堪的躯壳,一步步告别着这个世界。这样的时候,不知别人会怎样想,我则尤其想起轻轻地来的神秘。比如想起清晨、晌午和傍晚变幻的阳光,想起一方蓝天,一个安静的小院,一团扑面而来的柔和的风,风中仿佛从来就有母亲和奶奶轻声的呼唤……不知道别人是否也会像我一样,由衷地惊讶:往日呢?往日的一切都到哪儿去了?生命的开端最是玄妙,完全的无中生有。好没影儿的忽然你就进入了一种情况,一种情况引出另一种情况,顺理成章天衣无缝,一来二去便连接出一个现实世界。真的很像电影,虚无的银幕上,比如说忽然就有了一个蹲在草丛里玩耍的孩子,太阳照耀他,照耀着远山、近树和草丛中的一条小路。然后孩子玩腻了,沿小路蹒跚地往回走,于是又引出小路尽头的一座房子,门前正在张望他的母亲,埋头于烟斗或报纸的父亲,引出一个家,随后引出一个世界。孩子只是跟随这一系列情况走,有些一闪即逝,有些便成为不可更改的历史,以及不可更改的历史的原因。这样,终于有一天孩子会想起开端的玄妙:无缘无故,正如先哲所言——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其实,说“好没影儿的忽然你就进入了一种情况”和“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这两句话都有毛病,在“进入情况”之前并没有你,在“被抛到这世界上来”之前也无所谓人。——不过这应该是哲学家的题目。对我而言,开端,是北京的一个普通四合院。我站在炕上,扶着窗台,透过玻璃看它。屋里有些昏暗,窗外阳光明媚。近处是一排绿油油的榆树矮墙,越过榆树矮墙远处有两棵大枣树,枣树枯黑的枝条镶嵌进蓝天,枣树下是四周静静的窗廊。——与世界最初的相见就是这样,简单,但印象深刻。复杂的世界尚在远方,或者,它就蹲在那安恬的时间四周窃笑,看一个幼稚的生命慢慢睁开眼睛,萌生着欲望。奶奶和母亲都说过:你就出生在那儿。其实是出生在离那儿不远的一家医院。生我的时候天降大雪。一天一宿罕见的大雪,路都埋了,奶奶抱着为我准备的铺盖趟着雪走到医院,走到产房的窗檐下,在那儿站了半宿,天快亮时才听见我轻轻地来了。母亲稍后才看见我来了。奶奶说,母亲为生了那么个丑东西伤心了好久,那时候母亲年轻又漂亮。这件事母亲后来闭口不谈,只说我来的时候“一层黑皮包着骨头”,她这样说的时候已经流露着欣慰,看我渐渐长得像回事了。但这一切都是真的吗?我蹒跚地走出屋门,走进院子,一个真实的世界才开始提供凭证。太阳晒热的花草的气味,太阳晒热的砖石的气味,阳光在风中舞蹈、流动。青砖铺成的十字甬道连接起四面的房屋,把院子隔成四块均等的土地,两块上面各有一棵枣树,另两块种满了西蕃莲。西蕃莲顾自开着硕大的花朵,蜜蜂在层叠的花瓣中间钻进钻出,嗡嗡地开采。蝴蝶悠闲飘逸,飞来飞去,悄无声息仿佛幻影。枣树下落满移动的树影,落满细碎的枣花。青黄的枣花像一层粉,覆盖着地上的青苔,很滑,踩上去要小心。天上,或者是云彩里,有些声音,有些缥缈不知所在的声音——风声?铃声?还是歌声?说不清,很久我都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声音,但我一走到那块蓝天下面就听见了他,甚至在襁褓中就已经听见他了。那声音清朗,欢欣,悠悠扬扬不紧不慢,仿佛是生命固有的召唤,执意要你去注意他,去寻找他、看望他,甚或去投奔他。我迈过高高的门槛,艰难地走出院门,眼前是一条安静的小街,细长、规整,两三个陌生的身影走过,走向东边的朝阳,走进西边的落日。东边和西边都不知通向哪里,都不知连接着什么,惟那美妙的声音不惊不懈,如风如流……我永远都看见那条小街,看见一个孩子站在门前的台阶上眺望。朝阳或是落日弄花了他的眼睛,浮起一群黑色的斑点,他闭上眼睛,有点怕,不知所措,很久,再睁开眼睛,啊好了,世界又是一片光明……有两个黑衣的僧人在沿街的房檐下悄然走过……几只蜻蜓平稳地盘桓,翅膀上闪动着光芒……鸽哨声时隐时现,平缓,悠长,渐渐地近了,噗噜噜飞过头顶,又渐渐远了,在天边像一团飞舞的纸屑……这是件奇怪的事,我既看见我的眺望,又看见我在眺望。那些情景如今都到哪儿去了?那时刻,那孩子,那样的心情,惊奇和痴迷的目光,一切往日情景,都到哪儿去了?它们飘进了宇宙,是呀,飘去五十年了。但这是不是说,它们只不过飘离了此时此地,其实它们依然存在?梦是什么?回忆,是怎么一回事?倘若在五十光年之外有一架倍数足够大的望远镜,有一个观察点,料必那些情景便依然如故,那条小街,小街上空的鸽群,两个无名的僧人,蜻蜓翅膀上的闪光和那个痴迷的孩子,还有天空中美妙的声音,便一如既往。如果那望远镜以光的速度继续跟随,那个孩子便永远都站在那条小街上,痴迷地眺望。要是那望远镜停下来,停在五十光年之外的某个地方,我的一生就会依次重现,五十年的历史便将从头上演。真是神奇。很可能,生和死都不过取决于观察,取决于观察的远与近。比如,当一颗距离我们数十万光年的星星实际早已熄灭,它却正在我们的视野里度着它的青年时光。时间限制了我们,习惯限制了我们,谣言般的舆论让我们陷于实际,让我们在白昼的魔法中闭目塞听不敢妄为。白昼是一种魔法,一种符咒,让僵死的规则畅行无阻,让实际消磨掉神奇。所有的人都在白昼的魔法之下扮演着紧张、呆板的角色,一切言谈举止一切思绪与梦想,都仿佛被预设的程序所圈定。因而我盼望夜晚,盼望黑夜,盼望寂静中自由的到来。甚至盼望站到死中,去看生。我的躯体早已被固定在床上,固定在轮椅中,但我的心魂常在黑夜出行,脱离开残废的躯壳,脱离白昼的魔法,脱离实际,在尘嚣稍息的夜的世界里游逛,听所有的梦者诉说,看所有放弃了尘世角色的游魂在夜的天空和旷野中揭开另一种戏剧。风,四处游走,串联起夜的消息,从沉睡的窗口到沉睡的窗口,去探望被白昼忽略了的心情。另一种世界,蓬蓬勃勃,夜的声音无比辽阔。我一心向往的只是这自由的夜行,去到一切心魂的由衷的所在。

(13)、在1951年出生在北京,他学习成绩优异,靠自己的努力下考上了当时的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年轻时候的他爱的热爱田径运动,并且从小成绩优异。是大家邻居口中的好学生好孩子。1969年的时候,他志愿到延安的农村插队。当时他发现自己经常腿疼,最开始觉得可能是太辛苦了,所以没太在意。可是没过多久他突然高烧不退,住进了医院里面。而他那时候被诊断为双腿已经残废,无法再能站起来了。世事无常啊,从那之后他的下半生就一直坐在轮椅上,但是家里人不愿意放弃母亲,为了给他治病,把所有的钱都花出去了,可是还是没有用。后来的她觉得自己不能再颓废了,所以就振作起来,到处找工作。

(14)、从暑气正盛,到大雪纷飞,小瞎子早已离开,走的那天刚好是兰秀儿出嫁的日子。

(15)、在老瞎子的生活中,弹琴是唯一的主题,断弦是唯一的欣喜。

(16)、生命的评价,根据文意比较容易概括筛选出。

(17)、史铁生成名后,有评论家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对史铁生的作品进行分析。

(18)、陈希米右腿轻微残疾,但她用她仅有的一条好腿,充当史铁生的双腿。他们的日子过的充盈而温暖。

(19)、已经死亡的酗酒者A进行一系列的灵魂漫游。在漫游过程中,A逐渐吐露了自己的身世以及对待世界的整体看法。

(20)、人本渺小,如茫茫大海上的航船,这药方就是指引人生航向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