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思想主张

1、庄子的思想主张八个字

(1)、其中“澄怀味象”就深受庄子“心斋”的影响,主张以虚静空明的心境去观物。宋代画家米友仁言:“画之老境,于世海中一毛发事泊然无着染。每静室僧趺,忘怀万虑,与碧虚寥廓同其流。”他认为心灵达到虚静,便与自然、苍穹浑然融化、体合为这种看法也是庄子思想的传承。张大千的泼彩山水,粗看满纸烟云,扑朔迷离,具有很强的抽象意味;细看则是山谷幽深,抽象与具象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为中国画意境提升开辟了一条新路。

(2)、实际上庄子哲学的核心思想就是“道”,其精髓是主张“道德”。所谓“道德”,按庄子的理念认为,世间万物中的道理,就像车上的道枢一样,道是圆心也就是车轴,一切事物都是围绕着圆心而转动,自有它的固有规律,该怎么就会怎样。任何的外力是不可能,制约它的行为的。

(3)、又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友其真。”(《庄子·秋水篇》)意思是,不要为了人工而毁灭天然,不要为了世故去毁灭性命,不要为了贪得去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这就是返璞归真。

(4)、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须旷达处之泰然,如“游于羿之彀(gòu)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内篇·德充符》),羿,“古之善射者,夫利害相攻则天下皆羿也”,彀指利害得失,“故免乎弓矢之害者,自以为巧,欣然多己,及至不免,则自恨其谬而志伤神辱,斯未能达命之情者也”,中与不中而“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内篇·德充符》)。

(5)、老子所说的“道”是一个独立的精神性的东西,而庄子所说的“道”却成了主观精神的东西了。

(6)、政治思想上庄子不主张推崇古代的圣贤,他认为万物平等,不应该将人划分等级,出现君臣百姓的阶级之别。庄子还反对“人为”的追求,他主张清静无为,只要顺应自然的发展,自然就会出现至德之世。

(7)、    庄子认为,人之所以不自由,一方面是由于外界物质条件的束缚,另一方面是由于自身肉体的束缚,想要到达精神上绝对自由的境界,其办法是“坐忘”—彻底地忘掉一切。

(8)、他认为,天人之间、物我之间、生死之间以至万物,只存在着无条件的同即绝对的“齐”;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而学“道”的最后归宿,也唯有泯除一切差异,从“有待”进入“无待”。在思辩方法上,把相对主义绝对化,转向神秘的诡辩主义。

(9)、庄子是以抽象思辨的本体论,而非具体某种政治主张,来实现他对宇宙万物的根据和原则的探求的。庄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最重要贡献,也正是在于他对于抽象思辨的哲学本体论的独到关注。

(10)、无为而治。庄子的无为理由,与老子完全不同。老子的无为,其理由是反者道之动。也就是说,为了实现真正的伟大社会成果,你不要妄动而要遵循规律。老子的无为是为了无不为。

(11)、“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12)、我们可以从庄子自己对“道”下的定义中看出,“道”,“有情有信”、“自古以固存”,是客观存在的,;“道”,“无为无形”,是没有意志、形体的虚无存在;“道”,“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是超越感性、无法掌控的;“道”,“自本自根”,自己以自己为根源,没有其他根源;“道”,“神鬼神帝,生天生地”,是万物诞生的本原;“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超脱了时空的限制,是绝对、终极的。

(13)、    本次课程的第二天和第三天安排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邀请到陈松辉教授主讲《老庄思想——庄子精读》。张教授是著名文化学者,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学史的教学研究工作。

(14)、因而在他的著作《庄子》中,基本的思想理念就是认为世间就是“道”是“无”,万物的基础就是“气”。是“先天地生”的。万物从道生,灭亡后又复归于道。“人生的生老病死也是极其自然的。“

(15)、庄子主张“无为”“避世”的思想,其名篇《庄子·人间世》的名句也展现了这种:《人间世》的中心是讨论处世之道,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庄子的处世思想主张淡然旷达,要从容的面对一切祸福哀乐,不为万物及自身的变化而欣喜悲伤。

(16)、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17)、庄子认为人生在世要追求自由,因为他的自由精神所以庄子一生不追求做官,用功名利禄来束缚自己。庄子主张人之一生时间是有限的而对欲望的追求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欲望是很危险的。

(18)、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19)、但继承了殷商的连续性的世界观的庄子却不这么认为。他很纳闷,为什么大家都放弃了大“道”,都放弃了更广阔的世界,纷纷投身于重建以周文化为基底的精神牢笼中。

(20)、庄子认为,“知天”、“知人”,乃至于“知之盛”,都有所待,“真知”才无所待;只有成了“至人”、“神人”、“圣人”、“真人”,方才会有“真知”;而“真人”之所以会有“真知”,则是因为他突破了人的感官局限,具有了超乎常人的认识能力,进而能认识到“知之所不知”这种超越常人感官体验的事物,最后能以豁达的精神超越现实世界,获得无限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

2、庄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学派

(1)、有人甚至说,“游”这个字就是一部《庄子》的中心。现代庄子研究,比较重视道论而轻视游世思想。这一方面是因为现代学术研究有特定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游世思想似乎只是提出一种回避矛盾的消极主张,有点乏善可陈。

(2)、另外,庄子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儒家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庄子认为“道通为一”,认为道在万物,万物平等。

(3)、    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想象瑰丽,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寓言故事的形式富有幽默讽刺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影响很大。

(4)、得了“道”就可以与“道”同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这样,人生的苦恼和生死都可以得到解脱,这种“真人”的境界,是庄子理想中的人生最高境界。从这里可以看出庄子的“道”与老子有区别。

(5)、在2700多年的那个时代里,庄子作为一个的知识分子,他的理念突破了时代的局限,而达到一种超前的境界,其思想的深刻与内涵的厚重,令人叹为观止的。

(6)、 庄子把老子的对立面转化的思想引向了相对主义。

(7)、“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闻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曰:‘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于讴,于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

(8)、在外界喧嚣的环境中,庄子的思想映射出一片宁静的光辉。《庄子·田子方》中记载:“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裸。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这段话传达了绘画创作是一种自我精神力量的自然抒发,当绘画者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时,其作品必然是饱含生命力和冲破束缚的张力的。

(9)、庄子从来不教我们如何处理人事,只示范用什么方法可以摆脱人世,进而看见更大的世界。他认为,我们只要改变眼光,改变尺度,便会认识到,我们原来计较、在意的东西,并不值得我们投入这么大的心力,不值得我们耗费全部的时间去关切和应付,让这些事情变得不再那么重要,让我们的心灵可以得到解脱,可以追求更高层次的自由。

(10)、庄子认为人生在世要追求自由,因为他的自由精神所以庄子一生不追求做官,用功名利禄来束缚自己。庄子主张人之一生时间是有限的而对欲望的追求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欲望是很危险的。

(11)、庄子主张“无为”“避世”的思想,其名篇《庄子·人间世》的名句也展现了这种:《人间世》的中心是讨论处世之道,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庄子的处世思想主张淡然旷达,要从容地面对一切祸福哀乐,不为万物及自身的变化而欣喜悲伤。

(12)、庄子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与老子并称“老庄”。

(13)、因此,我们必须了解的是,庄子绝非不食人间烟火的道行者,也非逃离现实生命的乌托邦理想的人;同时,他的见解建构在人类无止境的餍欲与物化的倾向,但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现实的问题。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新的战国时代,我们如何继承庄子的思想,并在庄子的基础之上,真正解决问题和困境,成为了最大的问题。这正是我们翻开《庄子》的最重要的理由。

(14)、一天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你看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

(15)、庄子认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人的认识对象又是无限的。

(16)、庄子的思想哲学体系是抽象的本我论,他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诉求,也不寻求统治者的采纳认同,庄子只是通过抽象的思辨来理解探索宇宙真理,而没有试图通过世俗的践行来验证自己的理论。

(17)、因此,庄子不但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中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18)、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他说:“道之真以修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华用以修身,它的余绪用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

(19)、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

(20)、也正是因为这样,庄子的思想注定无法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3、庄子的思想主张核心

(1)、特别是庄子,作为道家的重要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进一步提升了“道家”的哲学思想高度,并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因而,被人称之为:“庄学”。

(2)、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庄子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3)、    27日中午休息时,张松辉教授在班主任赵东明老师的陪伴下,在经济学院门外与国学班的同学们亲切合影留念。

(4)、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

(5)、政治观——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提出“绝圣弃知”的主张,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起”,“绝圣弃知,大盗乃止。”又说,“主上喜好施智巧,用机谋而不求至道,那么天下就要大乱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社会的弊端,提出了“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名言。

(6)、他认为,天人之间、物我之间、生死之间以至万物,只存在着无条件的同即绝对的“齐”;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而学“道”的最后归宿,也唯有泯除一切差异,从“有待”进入“无待”。在思辩方法上,把相对主义绝对化,转向神秘的诡辩主义。

(7)、庄子借女偊之口,告诉我们说,我们通过“以明”、“见独”和“坐忘”等方式,经过一定的修养之后,便能遗忘天下万物,进而遗忘自身,从而大彻大悟,获得绝对的“真知”,超脱时空与生死的束缚,进入无待状态,成为“至人”、“神人”、“圣人”、“真人”。

(8)、他认为“道”是超感觉的,“无为无形”,又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即“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而“道”则自己生出自己,这和老子的解释是一致的。但他进而认为人通过修养可以得“道”。

(9)、庄子的哲学思想主体上继承了老子的体系,并在此之上增加了自己的观点理论。庄子认为“道”是宇宙中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自然规律就是对宇宙的本源阐述。在老子“人法自然”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天下万物是相互联系的,他认为“道”的自然规律是无边无界的,冥冥之中没有操纵万物的主宰,万物都是自生自养,在天地中自然演化。

(10)、又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友其真。”意思是,不要为了人工而毁灭天然,不要为了世故去毁灭性命,不要为了贪得去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这就是返璞归真。

(11)、这是庄子的用意跟用心,也是他给这个世界,尤其是战国时代的答案。

(12)、庄子主张“无为”“避世”的思想,其名篇《庄子·人间世》的名句也展现了这种:《人间世》的中心是讨论处世之道,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庄子的处世思想主张淡然旷达,要从容地面对一切祸福哀乐,不为万物及自身的变化而欣喜悲伤。

(13)、在庄子看来不滞,就是于自然无所违。不凝滞于任何思想、利益等任何事物,从而达到圣人不凝滞于物的境界。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限的生命去极端的追求无穷的知识、利益,而忽略身边一切的美好这是滞碍郁滞的。

(14)、对于君主的残暴,庄子是一再强调的,“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所以庄子不愿去做官,因为他认为伴君如伴虎,只能“顺”。

(15)、庄子和儒墨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儒家墨家推崇圣人,而道家则反对推崇圣贤。

(16)、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姓庄,名周,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与老子并称“老庄”。

(17)、庄子反对“人为”,理想的社会是所谓“至德之世”。《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是主张自然,反对人为的寓言。

(18)、庄子说:从你说的:‘怎么知道鱼是快乐’,就说明你很清楚我所知道的,所以才会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我是在濠水桥上知道鱼是快乐的。”

(19)、再来,“道”创生了天地万物之后,又以何种方式存在?

(20)、而在这诸子百家的群体中,一个流派却用一种哲学思想,来阐述关于天人之间、物我之间、生死之间以至万物自然之间关系的学派。那就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

4、墨子的思想主张

(1)、    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在于任其自然,真正获得自由的“至人”是无所待的。这样的至人超脱于物我﹑是非﹑生死、贵贱之外,能进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神秘境界。

(2)、庄子十分重视精神境界的自由解放,渴求一种自由自在的大境界,正所谓“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中国画创作尤其重视作品的艺术格调与境界,所以创作时需要摒弃不必要的执着,使心灵尽量处于轻松的状态。一件格调与境界较高的艺术作品必然源于一位心胸旷朗的作者。

(3)、在众多的经典中,《庄子》一书可能提供了最少的理智科长我的知识讯息,但却可以引发最大的生命能量。因为庄子的语言不是理智的语言,不是正经的制式语言,不是引人入胜的日常八卦。他用的是神话的隐喻,是诗歌的比兴,是与生命同时兴起的漩涡之语。庄子不写形式意义的诗,但他的文字长满了诗意,他本质上就是一位诗人。这位诗人诗三古时期(《易经》说的上古、中古、近古)的诗人,这样的诗人不谈风花雪月,他的诗、似、志、辞一起呈现。诗人庄子的文字表现出了道的语言,道的语言就是所谓的“道言”。庄子说:“道言”是既荒唐、无端崖,但又最活泼,最能引发生机。

(4)、那么,在这种普遍意义的知识之上,是否还有更高层次的知识呢?

(5)、    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6)、因此庄子的思想中,从来不承认什么上天鬼神,和信天信命的观点。反而认为人死是一种幸福:

(7)、所以据史书记之,当他妻子死的时候,他竟然“鼓盆而歌”而舞蹈着。

(8)、庄子认为只有不滞于不滞,才可乘物以游心,而不被任何思想,利益所奴役,所累,才是全生。对中国后世哲学、艺术、各宗教经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画家要“用情笔墨之中,放怀笔墨之外”,当主观的欲求发挥到极致,作品自然形神自由、气韵生动,从而能够打动人心。“自我”以自由伸张,进到“非自我”意识,达到“悟”,在“悟”的抽象空间中,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是“返璞归真”的,这种内敛于心不张扬、无形无界的境界也是创作中国画的最高境界。

(10)、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他说:“道之真以修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庄子·让王篇》)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华用以修身,它的余绪用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

(11)、回到庄子所生活的战国时代,我们兴许能有一些新的关于庄子的思想的想法。

(12)、庄子不仅肯定“道”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还肯定“道生万物”之后,“道”存在于天地之中。因此,东郭子向他询问“道”存在于何处时,他便直白地说在“蝼蚁”、“稊稗”、“瓦甓”、“屎溺”之中,并告诉东郭子说,因为“道”无处不在,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所以越是取喻于卑下的事物,就越能说明“道”无处不在的道理。

(13)、这是一个探索真理追求自我学说的年代,庄子处于此等思想上的大争之世,博读众家,建立自己独特的庄子学派理论。从思想核心和风格上,庄子有别于其他大家诸子,甚至和道学的开拓者老子也有显著不同。